)
合同范本

改变中国读后感

改变中国读后感(汇编十五篇)。

写起作品读后感来就毫无头绪?每当阅读完一本作品,我们心灵深处必定会产生共鸣。一篇文章中蕴含许多触动人心的地方,因此在撰写读后感时,无需拘泥于固定的格式。以下是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改变中国读后感”相关资料,欢迎查阅。

改变中国读后感【篇1】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和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具有极强的理论向导力、思想感召力、价值引领力和实践改造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创新发展理论;同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书写者,人类解放事业在不断发展。因此我们要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积极领会它的科学魅力、创新活力、人民伟力和实践张力。

在人类发展史上,奴隶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纷纷过度,走过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下,大国中唯有中国实现了和平、正义、稳定、安康。没有争斗带来的痛苦、也没有疫情带来的恐惧、更没有经济带来的剥削,在党的领导下,祖国越来越强大、社会越来越繁荣、人民越来越幸福。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制度体系,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所展现出来的客观规律全面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消亡的必然过程,以其强大的力量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作为党的好儿女,党员干部应当在自豪的基础上认真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领人民群众朝着自由和解放的道路继续前行。

改变中国读后感【篇2】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百年党史中感悟真理力量。

真理的光芒照亮前进的方向。回首光辉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凝神聚力谋发展,不忘初心惠民生。古语有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基层组织更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完美生活。

回望来时路,启航新征程。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昭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只有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环顾当今世界,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相互交织,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特别是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改变中国读后感【篇3】

感悟思想伟力,坚守初心不忘来时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展开那段岁月,军阀混战、盗匪横行,面对贫穷落后愚昧的现实,面对帝国主义侵华野心,龙江儿女前仆后继,奋勇牺牲,只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观看影片第一部,赵尚志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仍初心不改,用英雄壮举诠释了东北抗联将士的刚烈血性;杨靖宇在绝境中发出震慑人心的拷问“如果我们都投降了,那还有中国么”;赵一曼在开往刑场的火车上给仅7岁的儿子写下绝笔信:“你长大成人后,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还有与日伪王牌部队血战到底的小孤山“十二烈士”,宁可投江也不投降的八位年轻女战士,被刺瞎双眼还在怒斥敌人的“镜泊英雄”等,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用鲜血染红了大地,用生命坚守信仰。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新时期组工干部应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认真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感悟思想伟力,更加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用信仰信念信心照亮奋斗之路。

发扬斗争精神,拼搏奋进走好当下路。百年风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龙江大地的共产党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凝结成了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抗联将士“白山黑水除敌寇,越是凶险越向前”的英勇无畏,几十万转业官兵和知识青年“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伟大壮举,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至今仍是激励黑龙江事业开拓前进的不竭动力。时代变迁,精神永恒。组工干部要传承和发扬斗争精神,遇到困难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遇到风险挑战要敢抓敢管、敢于碰硬,自觉多担一担急难险重的工作,多练一练能征善战的本领,多磨一磨吃苦耐劳的毅力,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啃掉“硬骨头”、赶走“拦路虎”。要以改革创新的方法破解长期制约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要在完善干部政治素质考核、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聚焦产业项目引才等工作中大胆创新、寻求突破,以新思路、新思想指导组织工作实践。

筑牢时代担当,振兴龙江坚定未来路。回望百年,黑龙江人民奋发图强、砥砺前行,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从“共和国工业摇篮”到“挺起民族工业脊梁”、从“全国林木采伐基地”到“祖国北方生态屏障”的历史巨变。现如今,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就在眼前。省委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确定了“一条新路子”的前进方向,“两个全面”的奋斗目标;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决定加快“六个强省”的建设步伐;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擘画了“十四五”时期黑龙江振兴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属于龙江人民的新征程。新时代赋予我们新担当,组工干部要切实扛起新的时代重任,以强大的组织力量服务和保障龙江振兴发展。要严密组织体系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要树立重品行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扎实做好选育用管工作,努力建设适应振兴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集聚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优秀人才。

改变中国读后感【篇4】

从2000多年前的华夏文明穿越而至,一带一路犹如重生的翅膀,以中国为原点,沿着古老大陆和大洋铺展开来。在这条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上,伟大的思想推动伟大的实践,让昔日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焕发出新的活力。来自东方的思想力量,实实在在地在改变世界。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来自中国改革开放先行之地蛇口的标语,如今也被写在白俄罗斯第一家国际工业园区中白工业园里。

这家工业园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以东,约25公里,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相当于明斯克的三分之一。这个中国在海外建设的最大产业园,将成为一个产业化、国际化、数字化、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合作区。

在这里,中国速度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园区第一家入驻企业招商局集团,用14个月时间完成了10万平方米中白商贸物流园的建设。有中白工业园第一楼之称的商务中心,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仅用了103天就封顶。

从2016年3月正式开工至今,中白工业园已经为当地创造了超过5000个就业机会,税收超过千万美元。除招商局外,潍柴动力、中联重科等国内企业也陆续入驻。

大家知道,白俄罗斯实际上,工业发展现在处于一个起飞的阶段,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东西以后,实际上,可以给它当地带来一个产业聚集、产业平台,带动整个白俄罗斯工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创业就业,成为助推它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助推器。

改变中国读后感【篇5】

我们讲的文化自信,它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这三者的统一。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20世纪前后的中国,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由器物而制度而文化,肇始于轴心时代的华夏文明,如何才能实现涅盘重生?

1915年,蔡元培时期的北大,聚集着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他们以《新青年》的电闪雷鸣,震颤着铁屋子里沉默的大多数。

继而,距今百年的五四运动在响雷中炸响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

由白话文替代文言文,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民族精神的重造成为现代文学的深沉叙事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鲁迅的博大、冷峻和深刻,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广度和深度,标注了现代语文的壮阔和深远。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次浴火重生。无数中华儿女汇聚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着全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悲昂、不屈不挠的英雄凯歌

这是赵一曼写给儿子的遗书。

改变中国读后感【篇6】

《教育能改变吗》,讲述了中国教育现存的现象、问题、矛盾和人们的思考,也较有感情色彩地对比了中国与发达国家教育之间的区别,片中真实讲述了典型的中国学生,特别是中国贫困农村学生的教育成长个案,记录了国内著名教育官员、专家、学者对中国教育现状所持的各自忧虑和观点。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第1篇

观看了《教育能改变吗?》之后,我感悟颇多。该片包括了《起跑线上》、《学习的革命》、《公平之感》、《高考变革》、《大学危机》、《再度出发》,成为一个系列。全方位、分角度、多靶点,反映了我们国家当前教育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在片中,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第一句是“当一个学生忘记所有知识,剩下的就是教育。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还有做人道德的教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教授。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做人、做事、做学问”是我大学学校的校训,现在想来意义是如此深刻。那种只要求学生学习的教育是不够的。回顾自己将近二十年的求学生涯,我发现我是深受这种教育的毒害的。从小,在我的记忆中,仿佛学习好了,一切都是好的。我不用做家务,不用培养兴趣,不用学会与人交流,读书就是我全部的天地,甚至我的大学也是在一堆堆书本中度过的。踏进社会了,才知道社会的要求,远远不是会读书的书呆子,做好人,做好事远远比做好学问重要得多。要问我当我忘记所有知识,还剩下什么的时候,在做人做事方面真的所剩无几。反观现在的教育,作为一个刚刚跨入教育界的新人,我发现与我们当时的教育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民间却基本变了味道。除了传统科目的课后辅导,各种“素质”都成为孩子的重担,钢琴、小提琴、画画、乒乓球、排球等等。学习好,各种“素质”高的小朋友就是好孩子,好学生,好榜样。在那些家长看来,学会这些仿佛一切都万事大吉了。

另一句话是日本教育学家大前研一说的“在没有标准答案的社会里,能否找到自我”。在中国式的学校中,什么都是有标注答案的,学生也被训练成记背标注答案的机器。我不否认这种技能在某些考试中的作用,但是我认为这在培养孩子树立自我的路途上制造了障碍。就以我为例,不谦虚的说我是一只训练有序的狗,各种考试基本进行题海战术,背、记也算是我的强项。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考过了中考、高考,几乎不想我是怎么样的人,将来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唯一目标是期中考试要得第几名,期末考在年纪段目标第几名,学年末奖学金要拿几等奖,诸如此类的事情,仿佛成绩是证明我是我的唯一证据。就是这样一个活在老师、同学掌声中的孩子,当面对考研失利被逼进入社会时,我迷茫了,我慌张了,这时我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不知道自己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喜欢什么,向追求什么。没有方向,失去自我的人生是悲惨的。教育要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并且发展它,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日本,机会没有家长抱着让孩子读好书来改变生活坏境的想法读书的,也没有一定要孩子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其实,让孩子发现自己的爱好,踏踏实实地来,积累好以后工作、生活的技能和经验,做一个平凡的人有什么不好呢?

因此,在我看来,要想改变现在我国的教育现象,改变制度是关键,改变理念是重点。我不否认应试教育的优势,我们的基础更加牢固,相比起来知识深度更加强,学生的理解力比较强。但是我们要看到,孩子比的不是一个单单的中考、高考,比的是人生不是一个阶段。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教育者,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孩子的强项,教会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生活、学会做事才是王道。

为什么说改变制度是关键?若高考这个制度一直存在,中学、小学想要彻底进行改革,我认为是不可能的,考试仍旧将成为学习的目的而非手段。高考这根指挥棒不改,想要社会改变观念也是不可能的,而人的观念不改变,人的行为更加难改变,那么教育改革根本就是空话。

基于我国人口众多,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教育改革之路远兮、难兮!作为一名新的教育工作者,我能做的就是向学生灌输理念,而要让之有效,还需家庭、社会、国家共同协助!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第2篇

宽阔清晰的立交桥上来来往往整齐有序的汽车在十字路口时而前进时而停顿,用快镜头有意描述这个画面,似乎正反应了中国近代教育的一个缩写:历史的快速变迁,把我们的教育推到了十字路口的非常时期,人们有评击,但人们依然迷茫。

我只谈谈发生在我身上的教育,茫茫个案中的一个。

1978年末,我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民家庭,那一年,中国改革开放启程的号角也同时吹响。6岁时,我成了村里第一个幼儿园的第一批孩子中的一个。8岁时,我就读村完小,校内的老师普通话不标准,校舍是苏式的一层平房,红绿电线裸露在教室的墙壁上,记忆中那个黑黄的灯泡从来就没有亮过。简陋的木制课桌和凳子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总是放不平。雨天里,教室的课桌凳永远是排不整齐的,因为我们和课桌都要为漏雨的屋顶腾让地方。冬天来了,老师会让我们募捐白色塑料薄膜,用来封住没有玻璃的窗子。我还记得,那斑驳的黑板,老师想写几个粉笔字,还总要找个合适地方……

描写到这里,我感叹:我们太穷了。记忆中,那个时候的“时针”已指向了1990年。

2004年,我自己的孩子出生了。当我已为人母,我会强烈地感受到良好教育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我理解的良好教育环境是什么?有好的学堂、好的老师,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去学习琴棋书画等,不求多,但一定是投其所好,择优选学。我作为母亲,不图孩子将来成为大师,但只求他在儿时和以后的成长期里能汲取更多的知识,而这些在我的儿时,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所以,纪录片中,有描述现今中国的家长让孩子学英语、学书画、学琴棋、学珠算,我也很有感触。有专家指出这是教育乱象,过早地让孩子学习这些,是对孩子摧残。又称中国孩子的终极目标是清华、是北大,是中国教育形成的悲哀……

我以为专家的.这些评价也并非全面。三四十年前国家依然一贫如洗,三四十年前的孩子在今天多半已成为孩子的家长,他们让孩子多学一些知识,也没错啊!让北大、清华成为孩子奋斗的目标有错吗?而显然,进北大、清华也只是国内极少数的学生才进得了的,自知之明的学生与家长们也自然都会有各自的理想目标。

拿我们的教育现状与发达国家去比,假如把它作为前进的衡量标准去研究未尝不可,但一定要拿他国的教育现状来评击自己,可是不准确的事。首先,两国的历史渊源不同,文化基础不同,发展进程不同,自然教育前进的步伐就不同,我们的教育走到今天,有人说,已到了十字路口,迫切需要改革,那么我们能改变多少,怎样改变,真正的问题找到了吗?

国家在大的改革中也曾走过弯路,但我们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坚持走自己的路,我们一路摸爬滚打,但我们终究是在前进,我们依然昂首屹立在世界之东方。

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我们随历史的浪潮不断洗礼,在成长中不断反思是必然的!尊重生命的过程,尊重成长的足迹,尊重一切自然现象。教育,作为一个另类生命体,又何尝不需要被尊重?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第3篇

教育能改变吗?观看了《教育能改变吗?》纪录片,我同样也有这样的疑惑,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正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徘徊,我们该怎样要求他们?是做回自己,还是顺应潮流,我们也在矛盾中挣扎,在冲突中思考着孩子们的未来,应试教育让孩子、家长、老师不敢怠慢,加速着前行,明知拔苗助长却也不敢轻易停下,一个字 :累!

看了《教育能改变吗?》,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话:“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我们的孩子比的是人生······”人生包含的东西很多很多,不是只有考试;人生的路很宽很宽,不是只有上大学;人生的意义很不平凡,不是只有学习······所以,我们要在孩子累了时,帮助他们放松心情,释放压力,而不是加重压力,让他们知道社会需要有健康心理的人;我们要在孩子只顾学习而忘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时,我们要提醒他们:“人才”不是仅指学习上的,它是广义的,各行各业都可以成就人才,同时也要记住,先成“人”再成“才”,基本的“人”的品行都没有,学得再好,也对社会无益。我希望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世界会因为五彩斑斓而显得更美丽,交错的线条才更神秘、更动人;我希望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不同的书,读来才津津有味,趣味丛生,我希望······

或许,我只是希望,我不能改变什么,但我愿意尽我的力去改变我身边的人,我要让我所教的孩子们能快乐的学习,全面的发展,拥有健康的心理,活泼开朗的性格,去应付一切挑战,我相信——“行行都能出状元!”

改变中国读后感【篇7】

改变的意思就是变化、变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修改,在我们的一生中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改变。

曾经以为自己专业技能很好,就会对管理轻车熟路了,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才发现不合拍的事件时时发生,有时会疲于应对。自从参加了简总的《圆桌教育-改变的力量》学习后才发现一个人若想做好工作,只有专业知识还很不够,重要的是健全一个钢铁般的意志和一颗透视自己的心。

其实我现在已经领悟:所谓的改变就是一个人在不断地修正自己行为的结果。

首先要做一个有抑制力的人。你做事究竟凭兴趣还是靠用心?做一件事情刚开始时是兴致勃勃、有滋有味的,越到后面或许就没有那么多的热情了。工作中并不总是能得到鲜花和掌声,更多面对的是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甚至每天面临那么多枯燥乏味的重复性工作,你还能够一丝不苟、一如既往地做好吗?对照我个人的工作经历,我自认为是一个能在工作中坚持不懈、克服很多不良情绪的人,却不可避免的在遇到问题后怀疑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凡工作究竟有多少价值所在。勤恳敬业不一定就能领悟到工作的精髓。自参加完培训课后,我真的体会到了辛勤工作的价值和震撼力,那就是一个人做任何工作,无论喜欢与否,都能勉励自己做好,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兴趣。只有养成对工作对生活的美好兴趣,一个人才找到了走向成功的良好捷径。

其次是更深刻领悟“大智若愚”的内涵,那就是可以做事细致、周全,不可以做人太复杂,应该简单一点。在工作中与同事之间相处的关系很微妙,最好单纯一点,这样才能如鱼得水、其乐融融。简总有说过,简单的事情持之以恒的去做,那就是不简单。

第三,压制“争强好胜”的念头。如果凡事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无视自己的缺点,用放大镜看别人,用望远镜看自己,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那自己就是在阻止自我发展的道路!对别人好强,对自己也应该好强。我在工作中也常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与指责,也曾竭力辩解说明并反击。可现在我觉得自己应该换个角度看待这些事情,一切都该洗耳恭听。无论是正确的批评,还是故意的刁难和无端的指责,只要自己虚心善听,都会从中得到益处和启发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可以这样想,如果一个人总是对我横加挑剔,说明这个人对我非常关心。占用别人大量的时间来研究自己的对与错,那么真正受益的人是谁?当然听的人是最大的赢家。简总曾自嘲:大家听我的课,如果我讲得很滥,或是都在胡说八道,而你们却能从中受益,那你们就是了不起的人了。

所以说,改变自己,贵在从一点一滴做起,更在持之以恒,培养工作的兴趣,还有培养修正自己习惯的勇气,并且这种修正习惯,要永无止境地进行下去。

改变中国读后感【篇8】

中国教育之我观

——教育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可是纵观当下的中国教育,似乎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目前中国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历时已久却到目前为止仍然亟待解决却又悬而未决,其他的先不说单是各级**部门对教育上的资金投入就明显不够,更不要说诸如教育公平、教育模式的弊端等问题了,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教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每个人对中国的教育都有不同的看法。让我谈谈我对当前中国教育的看法。

首先是教育的不公平问题,教育的不公平是一直存在着的,这不仅是因为社会经济的不发展,教育机制的不健全,而且还与整个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模式有关,当下中国的教育已逐渐演变为具有商业竞争性质的产业化教育,学校比着升学率,比着学校的效益,这样就导致了学校被分为很多不同的等级,这有间接导致了学生择校之间的差距,条件好的自然可以选择好的学校去上学,而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则只能去那些不是太好的学校上学,可以说这导致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同学输在了起跑线上,虽然国家一直在倡导并强调“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不让孩子们因为经济原因上不了学”当这样的现象仍然在不断上演并愈演愈烈,因为由于家庭贫困等等其他的原因而辍学、由于地区偏远而不得不每天走上好几公里山路且不能吃上能够吃饱的午餐、由于地区贫困而没有老师没有学校不能上学,如此种种的不公平的教育现象还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这就是国家治理与解决的教育不公平吗?解决来解决去就解决成这个样子吗?我们不得不深思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国家发展起来了,最基础的教育上却还会有这样不和谐的现象出现?

这是中国教育要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教育不公不仅有违社会公平,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加速矛盾尖锐化,对建立和谐社会将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要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公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大局上,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维护教育公平确立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

(2) 要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3) 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建立健全弱势群体补偿机制。(4) 建立激励机制,形成以**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模式。

(5)从制度和法制建设的高度治理教育腐败和教育乱收费,加强对教育特权的监管。(6)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全面实施教师培训计划,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一项战略性全局性任务。

其次,是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更多的是关于高考制度的问题。高考,这一在无数人看来无比神圣的选拔人才的方式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开始遭人诟病,那时就已经出现了废除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的声音,然而高考却能一直顽强的存在于中国教育界,毋庸置疑,存在即为合理,高考必然有着存在的理由,而且是相当充分的理由,而那个理由就是——就目前来说,高考仍然是一个相对比较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它给了很多人本没有条件却能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找到能够取代高考且比高考更加合适的人才选拔制度,所以说高考这一备万人诟病的人才选拔制度在当下的中国仍然是无可替代的,是必须存在的。

但是,虽然说高考无可代替,却并不代表着它是完美的,没有缺陷的。相反,高考不仅具有神圣的地位,而且也有许多弊端。首先,中国高考,虽然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的流程,使得千万学生在努力学习应对高考的过程中身心疲惫;其次,其强调共性,忽视个性这一无法避免的问题无情的扼杀了无数学子的一个个梦想,喜欢画画的人无奈的去学习高深的数学,喜欢跳舞的人不得不去死记硬背文史子集,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胜枚举,虽然说高考在目前为止仍然是相对来说最公正、最公开、最透明化的覆盖人最多、受益人最多的人才选拔制度,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在高考这一人才选拔制度的强大压力下,同样有相当大量的人是受害者,因为他们的个性被高考这一外表公正实则危险的制度无情的抹杀了。

所以就目前的中国教育来说,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高考制度改革问题,如何改的问题,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任何好的办法来取代高考,所以我们不得不保留这一考试,关键是怎么让它改革自新,重新获得人民的认可,重新适应新时代中国教育对它的要求。

再次,从高考延伸出的语文教育模式问题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模式问题。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直至大学,中国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只是在一味的被灌输知识,被动的接受知识,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填鸭式教育,而学生自身则没有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只是一味的苦读书本,单纯的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而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所以就在这样一种学习模式下,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想象空间,因为他们的答案都是错的,只有老师的答案或者书本上的答案才是对的,而这些,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学生的回答有说像刀的,也有说像镰刀,这些在我们看来没错的答案在老师那里在书本里面确实错的,因为老师或者书本的答案是像小船。这样一个很小的例子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教育模式或者说教育方式严重的扼杀了学生们的想象力,这也是中国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都没有出现过获得创新性诺贝尔奖的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在学习过程中,一味的只强调学习成绩特别是文化课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打击极大,这也极大的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打击了其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阻碍了其兴趣爱好的发展,这样学生喜欢的东西不能学,不喜欢的东西却要被逼着必须学,长此以往便滋生了厌学情绪,而且日渐加深,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讨厌学校讨厌学习的由来。

最后,就是中国教育中最后一环,也是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即大学学习。近年来,高校教育中出现的债务危机、生源危机、就业危机、诚信危机等问题越来越多,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我们的高校离教育的初衷越来越远?一项调查显示,有34%的人后悔上过大学,有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有很多没有读过大学的人甚至都在庆幸自己幸好自己没有考上大学,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推行素质教育改革,但改来改去却改成这样的局面,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大学,本该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是学术的殿堂,但近几年来,商业气息渐浓,本应该是学术研究的地方,但是却越来越像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公司,同时也更像一个生产标准化大学生的工厂,然而,更令人可悲的是,生产出来的所谓的标准化大学生中有绝大部分都是残次品,因为他们在大学中并没有学到或者说并没有学好走上社会所需要的生存技能,近些年,滞留的毕业大学生越来越多,不是他们找不到工作,而是有很多工作在那里等着,他们却做不了,因为他们没有那个能力,没有那个专业知识技能,或者说他们没有在大学把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学好,不够专业而且更不够精通。而造成这些的原因,也不单单是大学的学术氛围日渐稀薄,商业化气息渐浓,更多的是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相当大一部分的学生已经迷失了,已经忘记了自己苦苦追寻的最初的梦想,而沉醉于大学这个安逸的象牙塔中,所以我说中国的教育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而且是到了需要彻底改变的时候了,因为它已经危及到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根本,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青年一代失去梦想,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也就没了希望了。

当然,不可否认,中国教育改革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坚持不懈地努力,为国家和民族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改变中国读后感【篇9】

按照中央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安排,1月8日,自治区政府党组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围绕“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和发展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坚定历史自信,践行时代使命,厚植为民情怀,勇于担当作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主题,紧密联系政府党组班子和个人思想、工作实际,全面对照检查,认真检视剖析,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党组书记、自治区主席咸辉主持会议并总结讲话。

自治区政府党组对开好民主生活会高度重视,作了充分准备。会前,各位党组成员深入学习党的十_届_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扎实开展谈心谈话,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为高质量开好民主生活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议通报了自治区政府党组20xx年度民主生活会、“坚持以案促改、深化作风建设”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和本次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情况。咸辉代表自治区政府党组对照检查,并带头开展自我批评。随后,党组副书记赵永清,党组成员刘可为、杨东、吴秀章、王道席、陈春平逐一对照检查,自我剖析深刻到位,相互批评坦诚直率,问题抓得“准”,根源挖得“深”,意见提得“诚”,措施摆得“实”,体现了从严从实的要求、认真负责的态度、相互提醒的氛围,达到了统一思想、增进团结、鼓劲加油的目的。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_届_中全会作出“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论断,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咸辉在总结讲话时指出,政府党组要以这次民主生活会为契机,在自治区党委领导下,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持续加强政府党组建设,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

咸辉强调,要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做到心有党中央、心向党中央、心为党中央,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聚精会神抓落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力推动先行区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突破。要用心用情保民生,深入推进“四大提升行动”,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进百姓福祉。要精准施策防风险,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债务化解、金融风险、安全生产等领域工作,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要清正廉洁作表率,严格履行党风廉政“一岗双责”,从严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自治区加强作风建设“八条禁令”,纵深推进政府自身建设,驰而不息纠治“四风”问题,着力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自治区政府党组成员王和山提交书面对照检查材料,马金元参加会议。自治区副主席杨培君,自治区纪委监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党史学习教育第六巡回指导组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改变中国读后感【篇10】

毕业11年半,实际教学与学校理论课完全不符。大学理论课程我们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我们注重课堂活动的设计,我们注重与学生谈心……可是教学至今,这些理论我用的似乎甚少。教学实践与理论总是有太多的差异,教师的最终评价是什么?

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课堂参与,还是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不,我们最终的考核是学生那实打实的分数。因此,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表现,教学质量是根本。

而这样,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生便越来越讨厌老师、讨厌学习、讨厌学校,这样便开始了恶性循环。

我们总是在责怪体制,可我们自己有没有进行反思呢?学生为什么讨厌学习,为什么畏惧学校?不是学习、学校本身有什么问题。

对学生来说,老师是可怕的。他们就像唐僧。我们的制度虽然存在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不合理的制度下,魏书生、李镇西、任小艾等教师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在批判制度的同时,需要教育者的反思。当然,我们的教育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也成为这场技术革命的浪潮。

但我国的发展不仅有赖于一些尖端人才,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教育和知识改变大众。我们普及的义务教育,不仅是让人们多了解一些文字,更是让义务教育提高了人们的素质。我们不能把制度上存在的问题作为自己学习和教育学生的借口。相反,我们更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至少不能耽误学生的生活。

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我们的个人力量很小,但收益的学生很多。教育工作者,一个伟大而崇敬的名词。我们要对得起这个称谓,我们更要对得起学生。

当我们回忆每一位学生时,我们都能够无悔地说:“孩子,老师尽力了!”

改变中国读后感【篇11】

恩格斯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章程明确规定,成为盟员的条件之一是“保证服从同盟的决议”。1850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中指出,“革命活动只有在集中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全部力量”。第一国际时期,在批判巴枯宁“支部自治”、“反权威主义”等错误观点时,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凝聚自己的所有力量,强调如果每一个支部、每一个人都各行其是,党就只能陷入瓦解,就不能成为坚强统一的组织。1872年1月,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教训时强调,“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并进一步指出,“如果有人对我说,权威和集中是两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加以诅咒的东西,那么我就认为,说这种话的人,要么不知道什么叫革命,要么只不过是口头革命派”。

关于维护“集中和权威”,马克思、恩格斯还有很多生动而深刻的论述。比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现代生产为例:“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恩格斯在《论权威》中以航海为例:“能最清楚地说明需要权威,而且是需要专断的权威的,要算是在汪洋大海上航行的船了。那里,在危急关头,大家的生命能否得救,就要看所有的人能否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

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维护无产阶级政党“集中和权威”的重要思想,深刻指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正因为有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战胜各种错误思想和分裂力量,取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见,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是否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对于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夺取革命胜利,至关重要。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共放弃了集中统一领导原则,实行所谓各级党组织自治,从思想混乱演变到组织混乱,致使这个拥有近2000万党员的大党轰然倒塌。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要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拥有先进的科学理论作为思想武器同样非常重要。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强调“只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既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近代以来,在“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从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路径中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总结指出:“我们党走过二十八年了,大家知道,不是和平地走过的,而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走过的,我们要和国内外党内外的敌人作战。谢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他们给了我们以武器。这武器不是机关枪,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变中国读后感【篇12】

我们在建设碑林,当初就是想弘扬抗联精神,弘扬抗联文化。

如今,中国书法文化博物馆已成为全国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为奇特的一所大学了。时间很短,从1937年到1946年,仅存在8年零11个月;这几乎是一所流浪的学校,由京津出发,一路向西南,驻足长沙半年后,又集体跋涉三千里,最后落脚昆明;这是三所学校的合并,汇集了中国最杰出的老师,聚拢了中华最优秀的学子。

这也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为苦难的一所大学,地处西南边陲,建筑大师梁思成夫妇设计的教学楼,屋顶全用稻草铺盖;教授的薪金没有保障,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为救助生病的妻子,冒充乞丐去菜市场捡菜叶;这里依然危机四伏,敌机不时扔下炸弹,跑警报成了必备功课然而他们始终刚毅坚卓,不忘初心,始终背负着同国家民族共命运的时代使命,以百折不挠的学术创新和孜孜的倦的钻研学习,为民族国家的复兴保留下文化科学的种子;而834名学生则主动请缨,直接奔赴抗战前沿,其中包括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著名现代诗人穆旦,正如校歌里所唱: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这就是由清华、北大和南开在民族危亡之际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这里走出的3000多名学生中,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00多位两院院士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人类文明的绚烂瞬间。

淬火成钢的坚强意志、坚如磐石的坚贞信念、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向死而生的英雄气概,在前赴后继的抗争中代代相传,熔铸成一个民族集体性的文化心理和精神血脉。

汹涌波涛激扬红船精神,丛山翠竹孕育井冈山精神,雪山草地熔炼长征精神,宝塔窑洞生长延安精神,赶考路上锤炼西柏坡精神一代代共产党人在时代的激流中奋进,在复兴征程中铸就了崇高的信仰理想,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革命文化,与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和解放的过程交相辉映,正是我们走向复兴最宝贵的文化因子。

改变中国读后感【篇13】

读完邓小平在15年前南巡时的讲话,我突然想起恩格斯说过的一句话:“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是不可战胜的。”回顾中国共产党86年的历史,就会发现我们党为这句话付出过多么巨大的代价,也因这句话而取得了多么辉煌的胜利。

邓小平关于姓氏、资本、社会问题的决定,不仅解放了思想,加快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而且加快了对内、对私开放的步伐。此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民营经济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面对着改革大潮的冲击,面对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在困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辜负上一代对我们的期望,历史的重担自然的落到了我们肩上,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社会的重任,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旗下,抓住机遇,积极投入到社会经济建设上,使我国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殊优势,实现皇姑区经济的再繁荣。

我们这一代,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必须看清形势,以国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事实求是,作为基层工作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基层工作有了更明确的部署和新的要求,我们要团结和带领大家努力学习,塌实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积极地为人民服务。

一个春天的故事,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神州大地。

一个春天的故事—— 一代伟人光照千秋。

塔湾街道汾河社区付颖

2010年5月5日

改变中国读后感【篇14】

21世纪迎来“20年代”。从今天开始的2020年,注定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

这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消除绝对贫困、首次火星探测任务、5G全面商用……一系列国家大事和民生关切,让2020年备受期待。

这些时间节点很关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迎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后,对于中国而言,2020年又将是一个新的时间坐标。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2020年3月,全国两会将在北京召开,关键的时间节点,中国将要如何规划这一年的发展蓝图,备受期待。

——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伴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绝对贫困也将在中国全面消除,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

过去40年,中国完成了卓越的经济转型,8亿多人成功脱贫,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

在此背景下,中国将在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这些大事很重要

——中国健儿出征东京奥运会

2020年,日本东京将成为亚洲首个两次举办夏季奥运会的城市,体育迷们即将迎来奥运盛宴。

根据东京奥组委消息,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东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分别于2020年7月24日和8月9日举行。

2016年里约奥运会之后,在又一个4年的奥运备战周期中,中国健儿厉兵秣马,奋勇争先。2020年的东京“大考”,他们已经蓄势待发。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在2020年,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提上日程。

按照计划,2020年,中国将通过长征五号发射火星探测器,并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探测器发射后,大约需要经过7个月左右时间的飞行抵达火星。

火星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大约每隔26个月就会发生一次“火星冲日”,这时火星与地球的距离会达到极近值,这段时间可以使用较小的代价将探测器送往火星,因此人类的火星探测活动通常也会每隔26个月出现一次高潮。在2020年就有一次“火星冲日”的机会。

——京沈、京雄等多条高铁开通

在2020年,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中国高铁,将迎来京沈高铁、京雄城际铁路等多条重磅新线。

其中,京沈高速铁路连接北京市与辽宁省沈阳市,正线全长698.294公里。按照计划,京沈高铁将于2020年底全线通车。届时,北京至沈阳运行时间将由4、5个小时缩短至2.5小时。

而京雄城际铁路则起于北京西站,终至河北省雄安新区,正线全长106公里,预计2020年底投入使用。该线路建成通车后,对于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支撑建设雄安国家级新区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走进“空间站”时代

在中国航天的“超级2019”之后,中国航天又将开启“超级2020”。2019年12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袁洁透露,中国将于2020年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近地载人空间站。

据载人航天办公室消息,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预计在2022年左右建成,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驻留,在轨运行10年,将向国际社会开放合作,提供全球共享的空间应用平台。

作为执行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中发射空间站核心舱的主力火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预计将在2020年迎来首秀,这也将加速我国载人空间站建设的步伐。

——北斗导航覆盖全球

备受关注的北斗导航也将在2020年迎来新进展。

根据北斗三号系统提供全球服务一周年有关情况发布会的消息,2020年6月前,中国计划再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北斗三号系统将全面建成。

2019年12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袁洁透露,2020年,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系统将建成由30颗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服务范围延伸至全球,真正做到“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

这些民生热点要知道

——5G网络将覆盖所有地级市

2019年,中国正式启动5G商用,这让人们对于5G时代的生活充满期待。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稳步推进5G网络建设,深化共建共享,力争2020年底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

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到2020年,5G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9亿部,占总出货量14亿部的14%,同比增长1.5%。

无人驾驶、AR演唱会、服务机器人……5G,不只是比4G多1G。伴随着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更多人将享受到5G带来的高速率、低时延的上网体验,见证一系列产业的变革。

——港澳台居民可在内地(大陆)参加社保

2020年起,港澳台居民也可在内地(大陆)参加社保了。

2020年1月1日起,《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内地(大陆)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施行。

《办法》将在内地(大陆)就业和在内地(大陆)居住未就业的两类港澳台人员纳入适用范围,并规定在内地(大陆)就业的港澳台居民应当参加五项基本社会保险。依照《办法》,参加社会保险的港澳台居民,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新政策的推出,无疑将大大提升港澳台居民的融入感和获得感。

——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启用

伴随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2020年1月1日正式启用,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将进一步减轻。

经过调整,新版目录共收录药品2709个,与2017年版相比,调入药品218个,调出药品154个,净增64个。

值得注意的是,有70个新增、27个续约药品共计97个药品经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平均降价60.7%、26.4%。更多患者将享受到降药价带来的实惠。

这些时间节点要关注

——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战火纷飞的前线,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抗美援朝一仗,打出了新中国国威,也打出了新中国的和平环境。

但在那场战争中,成千上万的志愿军战士在战场牺牲,每一个热烈燃烧的忠魂之中,都蕴藏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

一个是新中国主动拥抱世界的试验田,一个是近代以来外界接触中国的重要窗口,深圳和浦东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回顾2019年,从深圳先行示范区到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改革的号角再次吹响。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在回顾筚路蓝缕创业路的同时,也期待两地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描绘出新的蓝图。

——上交所30周年

1990年11月26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开业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上交所30年的快速成长,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回顾30年,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50周年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回望过去50年,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飞跃,更也看到了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中国航天的“超级2020”,更受期待。

改变中国读后感【篇15】

最近有美国专家做出预测,2020中国将取得4大成就,实力又将获得大幅提升,这4大成就分别是空间站建设、太空探测技术、石墨烯技术和5G通讯技术,其中太空探测将打破美国封锁,而5G技术会位居世界顶尖,在这些技术被完成之后,中国将彻底打破西方封锁。

美国因为赢得了冷战,新世纪以来美国国力一直处于巅峰状态,并且在许多技术领域上都有着绝对的领先,而因为中美关系转变,为了对中国的科研速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抑制和阻碍,西方长期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直接关上了中国许多科研领域对外交流的大门,可是现在美国笑不出来了,中国居然真的靠自己将许多层面的技术水平推动到了世界一流,甚至超越了美国。

而这其一就是太空技术,首先是空间站技术一直被西方垄断,可是近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突破可真的是让西方大吃一惊,先是以天宫一号为主的试验平台,让中国在空间站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日后中国要想独自建立大型空间站也并非不可能了,与此同时中国在月球探测器方面的进步也非常大,嫦娥四号开创了人类月背着陆的先河,在某种层面上,中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经追平了美国,甚至在部分地方做到了超越。

随后就是中国的石墨烯技术爆出重大突破,石墨烯是一种较为新式的特种材料,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子结构呈蜂窝状,而这一现状表象了物理上则可以有效的分摊外界对其施加的冲击力/压力,众所周知目前轻量化防弹材质主要是凯夫拉纤维,而石墨烯材料的防弹性能要比凯夫拉纤维强上两倍,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突破日后或许会凸显在单兵装备方面。

最后一点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5G通讯技术,中国现在的5G通讯技术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甚至美国一时半会都无法赶上,而新式通讯技术不仅仅是民用通讯那么简单,现在是信息化作战时代,部队之间需要进行频繁的信息交互,而5G通讯技术或许会引领一次新的军用技术改革,无人载具远程通讯困难的问题或许也能得到解决。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在2020年取得的成就真的是让美国倍感压力,当年对中国实行了技术封锁,这虽然在当时对中国的科技研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可是从长远看来,这反而激发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热情,而现在,美国终于要品尝一下这个恶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