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狗十三观后感

2024.01.27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范文。

狗十三观后感 篇1

这部片子在没开播之前,已经是好评不断了的。于是便买了一张电影票,独自去电影院看。

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为狗取名“爱因斯坦”,暗潮涌动的青春因“爱因斯坦”意外走失,开启了它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张雪迎是14岁的时候饰演的,那时还是挺清纯的演出了李玩的那种感觉。(虽然胡辣汤事件并不喜欢她,但这个演技还是值得肯定的)。

现在的生活中有很多像她这样的同学,这样的朋友,他们由于父母在外面打工,还可能是父母已经离异或是父母都不幸去世,而独自与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甚至自己生活在家里。试问哪一个同学,哪一个孩子不想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呢?电影中的女主角,我相信他当然是希望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当然之后父亲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便开始通过一只小狗来与李玩,重新建立起感情联络。这也告诉我们那些留守儿童,不要太过多的去埋怨父母,为什么不去陪着你?也不要认为他们就不爱你了,怎么怎么样。其实他们也只是生活所迫。为为了你的学习,为了你的生活,为了你以后更好的成长,他们只能外出打工。我也想说的是父母生你养你,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但也是伦理吧。要相信世间有哪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电影中的女主角很让人心疼。但也同时反映,折射了我们的生活。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狗十三吧。

狗十三观后感 篇2

狗十三,英文名《einstein and einstein》,经历了真假爱因斯坦后的“懂事”与“长大”。

影片的整体基调是悲伤的,是一种在亲情的框架下无法主动重写的无奈。

归根结底,青春学会的唯一核心就是“麻木接受”。

我们期待着长大,因为长大的过程中有太多的焦虑和残酷,我们能不能跳过去

剧情不再赘述,很多大号都写了,再写,恐怕这一篇过长了。

1.在学校,这篇文章应该会被叫做:《狗十三》观后感。

僵硬的应试教育,“模板”已写好,照着改就好。什么是发散思维?至少我的教育阶段还没有实行。

发散性思维具有思维广度和多维发散性的特点。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百度百科)

相比具有答案唯一性特性的理科,文科类的考试应当呈现出多样的回答方式,因为不同的人对于文字组合的理解不像数字那样单一具体。可是,当我们给出的回答超出了“参***”的范围,即使与老师激烈的**,老师也会拿出终极**让你认怂终止话题:这么写不得分。

(太有杀伤力了)

“参***”确实有给出一些思路,但仅仅局限在纸面上给出的那几行字而已,以外的回答就得看老师的“酌情给分”了。

因此我们的思维经常被看似是多角度的“参***”给圈住,一旦发现自己想的不在其范围内,就会第一时间擦掉自己的答案而不做**,然后去想尽办法自我说服,研究去接受“参***”。

有没有想过:那些所谓的“参***”其实可能只是答案撰写人的个人己见而已?而且,凭什么他们就可以去肆意揣测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就只能跟随他们的思路?

(讽刺的是,原作者做着根据自己文章列出的问题,都可能得零分)

2.2019年,未上映的“狗十三”。

那些演烂的被意淫美化过的青春美好故事与被严格审核的“青春期必吃的暗黑料理”,究竟是什么样的真实不允许被大众看到,但却处处时时发生?

狗十三观后感 篇3

花了六元钱在腾讯上看了部电影《狗十三》开始以为是写忠犬跟狗主人的故事,实际是一个13岁女孩养了条狗,后来狗丢了,一家人就帮忙寻狗,没找到就买了条差不多的狗代替。狗主人坚持要找到原来的狗狗,说狗可以换,与狗的感情是换不了的改不了的。

父亲恼火狠揍了一顿女儿,觉得女儿不懂事,家里能做的就只能这样,这就是原来的那条狗,只能这样。揍完还跟女儿道歉说自己过分了,请求女儿原谅。还说揍她是为她好,将来小孩长大就明白了。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后来爸爸和继母生了个弟弟,故意隐瞒她,有一次英语考试全年级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爸爸说奖励她带她看天文展览,兴致勃勃跑过去,爸爸却记错了时间还有一周才开,借机带她去认识并参加弟弟的两周岁生日会,整个场面很热闹唯独她被冷落。

弟弟跟父母经常来爷爷奶奶家玩,弟弟就是小皇帝人人宠着惯着,拿着衣服叉谁都打。

打破了奶奶的脑袋,狗狗被打得汪汪直叫,爸爸却说孩子还小不懂事,乖狗狗太凶。有一次弟弟又来打狗狗,被咬伤,继母要爸爸立刻马上把狗送走,送去狗肉店剁了,女儿再三恳求爸爸不用送走狗狗,爸爸头也不回义无反顾地送走了狗狗。小姑娘疯了似的满大街找狗肉店找狗狗。心碎了无痕,哀莫大于心死用在此处正合适。

狗十三观后感 篇4

时代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改变,狗十三的情节对大多数家庭早已不存在,但是在老一辈我相信是存在过的,那时青春时的锋芒吧。

当我看不到结尾时,我想到了老师的家庭对孩子们的伤害。除了重视男孩胜过女孩,也有家长只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老式的教育,真的伤害了很多人。

而看到后面,通过李玩不再与之相认 ,我想是怕再次失去,养狗的都知道,失去自己的狗狗会有多心痛,而最后让弟弟的行为来彰显姐姐,是为了突出姐姐吧,他所受的苦,他所经历的事,他的卑微与无助,让我们更加清楚看到那时候的孩子吧

至于为什么叫狗十三,狗是爱因斯坦,十三是李玩的年龄,确实,从一只狗狗的离开,到再次接受另一只狗狗,有过无奈,也曾试过抛弃,我想,是因为李玩内心的勇敢,与坚强,让结局变成这样,不是很富贵,但是很和谐,如此我们应该也会知足吧!

狗十三观后感 篇5

原本我是没打算去看这部《狗十三》,那天同事小东邪问我要不要去看这部电影,还发来一篇有关这部电影的微信文章,文章我也就看了个大概,但因为我恰好也对这部电影有点兴趣,所以也就答应了。

直到走进电影院的那一刻,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这是一部有关于童年成长经历的故事。有趣的是,我们看的那个场次的观众,有一部分是阿姨结伴而来的,也有一家人带着女儿来看的。我不知道他们看完这部电影是否会对教育子女有所帮助,我听见边上一位大姐偶尔发出的笑声和哭腔,对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深感疑惑。甚至在片子前半部分我一直都无法代入,数次都有想要离场的冲动,坚持看完之后,我依旧无法对这部电影产生有更多的好感。

小东邪看完后觉得这部电影很好,回去的路上也和我讲了她童年时刻的遭遇,似乎都能在这部片子中找到一些共鸣的点。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代,却始终无法找到与这部电影里相似的地方,甚至我觉得这部电影里的李玩比我过的幸福极了。当然,我知道这并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

她的整个童年可谓衣食无忧,除了学习之余,也能去追寻自己的天文兴趣爱好。但这些物质上的丰盛,并不能掩盖李玩她精神上的伤痕。父亲找了一个后妈,生了一个男孩却瞒着她好几年;在酒桌上父亲让她喝酒,在私下却又斥责她喝酒;爱因斯坦丢了,家人买来另一只相似的狗,却怪她不懂事;弟弟玩耍打了奶奶后哭了,父亲只顾安慰却丝毫不提道歉的事。这一切的遭遇,不断刷新李玩对家人印象的下限,让她明白同样的事情,摆在不同的人的身上就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欲望无法被得到满足,甚至是被扭曲、无视,当时的我们可能会痛不欲生,会产生一系列可怕的念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在这种破碎的情境中慢慢成长,而那些曾经给我们带来巨大伤痛的缺口,也渐渐消沉在成长的鸿沟里。等到我们在成长之后,在为人父母之后,当再次遇到下一代出现的这些问题时,我们回头望去,会恍然发现那些伤口依然存在,却也在某一刻觉得那时的自己多么“不懂事”,似乎也就越发理解了为人父母的无奈。

这也是为什么我看这部电影内心却始终波澜不惊的写照,我并不认可李玩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福的,相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李玩已经比他们过得幸福多了。而这则越发证明了我曾经也和李玩一样,当已经成功改造后的我,看到这一幕幕似曾相识的遭遇,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波动了。

我现在已经丝毫想不起来我曾经的遭遇,或许它们早已深深掩埋在记忆的坟墓里,变成我不愿意想起的尘埃。但越是这样,就越发凸显出我那被阉割的童年生活。我并没有李玩那么好的家庭背景,这也是我认为她并非不幸福的主要原因。在我的童年时代,我的物质欲望被家庭无限制的阉割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可能是对我更为真实的定义。我唯一一次欲望得到满足的,就是当时想要看《七龙珠》和《名侦探柯南》漫画书,后来姑姑帮我买了一整套,那就是我最为感到幸福的时刻了。

与物质欲望无法被满足或者难以被提及的童年,大人们对于孩子成长的过程大多数是漠视的,一切以自己的意志为主。你应该要早点懂事,你应该要学会照顾他人,你应该要尽力帮助父母,你要懂得父母一切都是为了你,你要好好学习以后才能有所成就……我们的成长被一切的“你”所包围,所以我们就慢慢长成了别人眼中的“你”,那个真正的“自己”就被埋在心底,变得越来越小,以至于最后变成一颗沙砾,躲在记忆的褶皱里。

我们从来不去主动寻找“自己”,因为这会将那早已愈合的伤口慢慢撕裂,我们又仿佛经历一遍那惨痛的时光。我们早已习惯了忍受,所以我们也懂得教会别人如何去忍受,去成长。当我看到李玩,我觉得她的童年其实也很幸福时,那不仅仅代表我童年物质生活的贫瘠,更揭开了我曾经被阉割的童年。它的悲惨让我看到其他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哪怕是那种有着诸多悲痛的经历,也有一种美好的闪光。

这真的是多么的可怕。而更可怕的是,这些是电影无法改变的,没有人会因为一部电影而改变他们固有的想法,那些他们经历过的伤痛,下一代必将经历。这也是我不喜欢《狗十三》的缘故,它试图揭开某种事实,让人们看到这鲜血淋漓的伤口,然后指着伤口说道:“这就是我们成长的悲痛,也是我们下一代成长的悲痛,你难道不应该去改变。”

人们只是去看看过去的自己,然后提示自己不应该这样子去做。但真到了那一刻的时候,他们完全不会想起这一幕,他们只会在自己的意志得到满足的那一刻,留下悔恨的泪水。

他们似乎改变了什么,似乎什么也没能改变。

狗十三观后感 篇6

我小时候也养过狗,有一次,夜幕降临了它都还没回家。我就面朝大山、面朝河岸,大声地喊它的名字。边喊边哭,想着它是不是在山上被老虎吃掉了,后来一想我们那边的山里是没有老虎的,就放心了;但是可能大山里有蛇呀,会不会被蛇放倒了,一下又好难过。

差不多喊了1个多小时,我都做好它已经挂掉、已经失踪的思想准备了,它竟然趁着夜色,跑回来了,身上还带了些污泥,想必是受了什么苦,可我又猜不出,一时间哭得稀里哗啦的。

我妈也很央就我,在我喊的过程中,没有阻止过我,到现在我还有点感谢她。

我有很多小情绪,经常得不到照顾。

一旦被照顾到了,就会铭记、感激。

①幼儿园放学后,我们在田边摘李子。一个斯文的大哥哥,发现几颗金黄色的李子,连着长在一个枝头上,他冒险爬上树,把那枝丫摘下来了,再从树上跳下来的时候,李子散落一地,所剩无几,我们几个小朋友,就哄抢地上散落的李子。抢的时候我还心惊胆颤的,因为别的大哥哥从树上打下来的李子,哪怕是普通的李子,要是被人捡了,他们都会厉声厉色地呵斥,让人交出来,稍不注意还会打人。

他却笑呵呵地,让我们不用还了,就拿着吃吧。20多年了。

②那天同事婚宴,酒席上,大家推杯换盏,喝到最后都去敬老板的酒了,我没有去,独自窝在角落,看他们谈笑风生。

有人特地好心过来教我,快去给大佬敬酒。我说他们都喝了很多了,可能也不想再应酬了,算了吧。教我的人说,你管他们喝多少干嘛,你要去敬了才是关键。

我转手拿起酒杯,又犹豫了,内心有些抵触,觉得喝酒也应该是你情我愿的事情,特意去敬老板感觉有点谄媚,最后还是决定,不要去敬酒了。

放下酒杯后,又出现了转机。老板特意叫到我,端着酒杯,唠了几句,我倒上了更多的酒,双手端起杯子,杯口低于老板,一饮而尽。我很感激,感激大佬不嫌弃,主动拉我一把。

然后我退下了,有些无所适从,坐在椅子上,埋下头。有人过来关心我,是不是酒精过敏,我内心差点哭了,有人能懂。这是我不擅长喝酒的一个原因,而且我的体质,喝酒多了是更容易得食道癌的。

③前几天回老家,小侄女也回来了,她被要求喊一些不知道该喊什么、不知道该怎么称呼的长辈,但是没有人第一时间教她怎么喊。那种场面我是感同身受的,我不是不喊人,我是不知道怎么喊,但是有时候我都急得火烧眉毛了,我爸妈还总是略带责怪的语气说我,要知道喊长辈,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我,面前的这个长辈,该喊什么。

小侄女有报周末的舞蹈班,所以后来还被要求在长辈面前跳个舞,她不好意思,但是长辈们央求不休(虽然只是开玩笑,但是在小孩子看来可能就是为难,我能体会),我说,不用跳,懒得跳喔,我们好好吃饭。她很开心。

后来吃饭的时候,她要我坐她旁边,后来还说,舅舅,我们两个拍个照嘛。我们都很开心。

别逼一个最爱你的人即兴表演。

④我妈妈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上次回家我才知道,她每次查话费余额都是打人工客服,根据语音提示按了很久的号码,都问不到话费余额。我分分钟给她装了个营业厅APP,演示了几次给她看怎么登录,然后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电话账号的套餐使用情况。她很开心。

今天她登陆营业厅APP后,没看到余额,微信截图给我看了,语音说了一堆,按照我提示,还是没弄明白。然后我们用另一个手机开视频,对着她手机,我说一句,她操作一下,弄到最后,发现好像是运营商bug,这两天可能暂时看不到。我说可以发短信来查询,也很简单,也免费。然后我自己用短信的方式查了一遍话费,截图发给她,她还是说麻烦,算了不弄了。最后还说了一句:“我不想再麻烦你了。”

我才回想起来,我今天的态度不好,因为当时忙着要去洗澡、忙着要回别的事情,有点急躁,不像以前那么温和耐心。

是我没有照顾好她的小情绪。

以前她可是有什么软件不会用,都会打电话问我的。那种耐心讲解一个简单的问题的画面,很温馨。然后我又打了电话回去,道了歉,相互之间嘘寒问暖说了些,最后道别时我妈说:要是以后,你和你姐姐有一丁点给我脸色看的事情,我都不会去你们家玩。我说:哈哈哈哈,不会的不会的。

以前看到一句话:我们总是把坏的脾气给了最亲的人。我便希望以后,我能给最亲的人最好的脾气。

狗十三观后感 篇7

去看了《狗十三》,哭得断气,事实上我看什么都能哭得断气。看电影还是得一个人去看,约了人就有偶像包袱就要忍住眼泪,如果还化了妆那更不能哭,看场电影卸个妆那还了得。

刚开始觉得李玩挺讨厌的,就像青春期的你我一样,吃饭时捧着个碗坐电视机前看电视,不吃的东西吐掉。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以为那就是全世界。更有代入感的是电影里那个旱冰场跟我小时候常去的超像,装满了自以为很酷的杀马特少年,抽着烟。

少女李玩以为,家人的爱是无条件的。他们爱的形式或许粗暴,但爱的投放对象一定是她。李玩的狗——爱因斯坦丢了,爷爷遛着去买菜的时候丢的。和全天下其他的少年少女一样,她拼了命找它、冲着家人生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听音乐排解苦闷。而家人处理的方式是,找一条长得像的狗来告诉她爱因斯坦找到了。她很生气。她说狗找不到了可以一起慢慢找,为什么要弄一条假的非说是真的。我认为这里所讲的是“爱的方式”。中国的家长们,他们不愿意和一个伤心的孩子朝夕相处,他们不愿意处理你的情绪,不愿意去理解一个孩子,不愿意花时间沟通。你看起来不好的时候,他们总是想以一种最简便的方式,糊弄或者暴力之类的,迅速地让你“好”起来。

少女李玩离家出走了,找堂姐的男友喝了酒,堂姐的男友把她送回家。“以后这样的事儿还多着呢”,他说。回家后,她爸打了她,大哭之后,他们又和解了。

到此为止,电影也还是温情的。后半部分就太残忍了。

李玩的叛逆来自于她的爸爸和爷爷奶奶都爱她,而李玩的懂事来自于,他们也有可能不爱她。他们告诉她,她的后妈和她爸爸有了孩子,他已经一岁了。

她爸答应带他去看天文展,因为一个饭局而没能去。她爸因为她喝酒而打过她,饭局上却叫她敬酒;她的弟弟有妈妈保护着,而李玩只是一个被防备的外人;爷爷奶奶陪着她弟弟玩儿,弟弟顽劣,打了奶奶推了爷爷,却被全家人宽容了;她的弟弟打了狗,狗咬了弟弟,狗被丢弃了;为了不破坏气氛,她在她爸爸的`饭局上吃了狗肉。“以后这样的事儿还多着呢”,那个男孩儿说完这句话,李玩人生的真相突然飞快地砸中她。没有人等她,没有人等她造出铠甲,她只能被砸得头破血流。

后来她拒绝了那个爱她的男孩儿,我相信她也爱他。他在脖子后边儿纹了“玩”,她把世界地图画在橙子上送给他。后来在路上遇到了走丢的爱因斯坦,她掉头走了。变成一个大人必须要明白的一点就是,有些东西再好,再喜欢,也没有办法拥有。我们必须在一开始就做好失去的准备,或者直接放弃。

电影有一些我非常喜欢的地方。

一个是李玩她生活富足成绩优秀,她的成长不是建立在什么死了亲人破了产这种戏剧性的悲剧上,而是极其细腻地叙述了一个少女意识世界的根基如何不动声色地倒塌,这很难。

还有一个是电影对所有人物都留有余地。爸爸毕竟没有把狗真的送去狗肉店,毕竟对让她喝酒感到心虚,毕竟为自己没有做一个好父亲而落泪。后妈毕竟还与她保持表面的和平。这些人太像生活中的成年人了,所以好像都值得原谅似的。但对我个人来说,“平庸之恶”也是恶。就好像电影里李玩问“这个单词怎么读?”“hypocritical,伪善的。”她重复地念道“hypocritical,hypocritical,hypocritical,hypocritical。”

还有一个细节。一天李玩回家的时候,楼下停着辆救护车,一个胖子被捆在担架上运上救护车,他的手臂上别着“大队长”的标志,他嘴里发出鸟叫的声音。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李玩和她堂姐说:“楼上有人养鸟,每天能听到鸟叫。”堂姐说:“不可能,什么鸟晚上叫啊。”

在电影的结尾答案揭晓,那个李玩想象中的鸟,只是一个被困在童年的精神病人。

可事情总是这样。我们的周遭,我们的生活,这个世界,在你毫无保留的时候狠狠推开你,当你有了戒心,懂得距离,它才会过来拥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