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爱乐之城读后感

2024爱乐之城读后感通用。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1】

残缺是美丽的,如果不是因为现实的现实,大概重新来过就不会拍摄的美轮美奂吧。让我心塞的是(感同身受)遇到的另一个自己,相同的彼此,却无法在一起,最后也是寻着这个人的影子却和另一个人生活。最后,致追梦者,致那些不在乎别人看法的追梦者。一星给影调,一星给石头姐的粉色无袖连衣裙和蓝色牛仔半身裙的一套,一星给爵士,一星给道具和布景,一星给感同身受的结尾。ps第一张配图得场景真的布置的太漂亮,蓝色水晶铺躺着的河流!

残缺是美丽的,如果不是因为现实的现实,大概重新来过就不会拍摄的美轮美奂吧。让我心塞的是(感同身受)遇到的另一个自己,相同的彼此,却无法在一起,最后也是寻着这个人的影子却和另一个人生活。最后,致追梦者,致那些不在乎别人看法的追梦者。一星给影调,一星给石头姐的粉色无袖连衣裙和蓝色牛仔半身裙的一套,一星给爵士,一星给道具和布景,一星给感同身受的结尾。ps第一张配图得场景真的布置的太漂亮,蓝色水晶铺躺着的河流!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2】

昨天看完这部电影,吃饭,上网,甚至在梦里,City of star和The fools who dream两首歌就在脑中无间断交替播放,可谓魔性。在电影里第一次听时,并没觉得无比惊艳,像《海洋奇缘》里We Know the Way那样热泪盈眶,恨不得立即冲回家去下载。但当电影散场,静静走在回家路上时,这些旋律却逐渐浮上心头,绕梁三日。因为这两首歌和这部电影的精神和情感是那样的密不可分,而这份情感不是气血冲头,而是带着后劲,回味无穷的那种。

影片开头就来了个超现实的高速公路上的载歌载舞,直接就告诉观众,这不是近年常见的好莱坞大片,而更像是几十年前的老派歌舞片。

《爱乐之城》的确处处有致敬老好莱坞的细节,比如片名和“春夏秋冬”四幕用的字体和画面质感,比如两人在晚霞下的山坡上初次斗嘴,那一套歌舞(Lovely Night Dance),尤其是舞蹈,比如瑞恩高斯林扶着路灯旋转,那不就是《雨中曲》么?

不仅是歌舞,两人夜闯格里菲斯天文台那一段,从用影子来表现两人鬼鬼祟祟地开门,到这一段的背景音乐的复古调性,再到用逐渐缩小的圆形遮挡镜头结束,栩栩如生的五六十年代啊。

但如果你真的因此专门去找来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看,却未必能如此投入。因为《爱乐之城》只是用了老电影的.特征作为点缀,它的真正情感内核无疑是非常现代的,或者是经久不衰的。坚持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并且把重点放在了梦想尚未实现时的酸楚之上。The fools who dream,也就是女主角在最后一次面试上唱的那首歌,情深意切地道出了“追逐梦想的傻子们”心中的痛,闯下的祸,遭受的打击,Smiling through it,she sad,she do it.

同时,这部电影也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洛杉矶这座城市的爱。白天的灿烂阳光,傍晚的深红晚霞,面朝大海的小码头,格里菲斯天文台前的山坡,高高挺拔的棕榈树,年久失修的龟裂的马路,路边陈旧简陋却有些腔调的房子,随处可偶遇的明星,无休无止的Party……

《爱乐之城》结尾部分的这段奇幻而美好的影像,唤醒了我记忆深处,电影那最初的美好,最大的魅力。那就是放飞想象,来完全自由地编织影像,让梦境在荧幕上绽放。LA LA Land,除了“LA”可指洛杉矶(Los Angeles)外,整个词也意为想象中的、脱离现实的世界。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3】

昨天情人节,有三部爱情电影在当天上映

另外两部分别是国产爱情片

《疯岳撬佳人》和《合约男女》

《爱乐之城》是昨天上映的新片中排片最高的

这当然不是一篇电影的软文,

因为它已经收到了太多的赞誉,

并不需要我们再做什么宣传了,

我只是单纯想写个观后感。

影片结构上颇有新意,全片分为冬、春、夏、秋、再到冬,共5个章节,随着季节交替,两个主角的情感经历也在发生变化——“冬”代表着怀才不遇的两人的初次相遇;“春”迎来了热爱歌舞的两人情投意合;“夏”捕捉了两人相爱过程的浓情蜜意,“秋”预示着梦想遭遇现实的无可奈何;最后故事又回到了“冬”,两人时隔五年再次相遇,男主演奏了初遇时的感情曲,曲中有他关于爱情最美的模样。

然而有些遗憾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结局还是很伤感的

当影片进行到最虐心的结尾处,看到男主角塞巴斯蒂安忧伤地弹奏着定情的那首歌,台下坐着他昔日的恋人,如今已经嫁作他人妇的米娅,我的心都要碎了。

我相信,当我看到这段时间,很多人会不自觉地代替自己和一些错过的人,会再次想象另一种可能的生活,也会情不自禁地和我心中的某个人共度一生。

可人生没有如果,在影院里这几分钟的光阴,你假想了一番,怅惘了一回,走出影院的那一刻,刺眼的阳光会告诉你,刚才的只是一场梦。

当然,影片中还是有许多惊喜留给观众的

比如开场的歌舞,充满青春活力

美轮美奂的歌舞表演,优美动听的爵士乐,追逐梦想的辛酸心路,致敬经典的复古情怀等都是看点,甚至有人总结说,《爱乐之城》里面有89个梗致敬以前的经典歌舞片。

35年来,她走得路最多,都是崎岖不平的村道;

35年来,她想得最多的人,是天真、可爱的山村孩子;

35年来,她做得最多的事,是寂寞、艰苦的山村教学;

35年来,她心中一直有一个目标,就是把深山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教好,做一棵大树,看山。今天,她做到了,用35年的坚守做到了。

她就是2010年度“感动奉新士佳人物”,2011年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3年宜春市最美劳动者、道德楷模,2013年张丽莉式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龚全珍式好干部、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的女教师支月英。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4】

《爱乐之城》,最近依然大火,从美国一直火到中国。甚至在未映的情况下,评分早已被刷至九点几的高分。按理说,针对这样一部作品,应该是去电影准备欣赏,甚至膜拜的。但结果下来,尽管不否认其实优秀佳作,总感觉差了一口气。那么,差的一口气你在哪里呢?

纵观整部电影,影片的画面、配乐都算得上是一流,即便是些许老掉牙的故事,依然完成度较高,至于男女主角的表演也算得上是中规中矩。作为一部音乐片,算得上是一部合格的作品。但本该成为佳作乃至经典的作品,却始终给人感觉差了一口气。细细想来,细节,便是其欠缺的这样一口气。欠缺的细节,表现有二:其一是画面;其二是故事。

毫不夸张的说,影片画面可以用精美绝伦来形容。这一方面得益于技术,一方面摄影师水平,镜头调度和谐。美轮美奂的画面感觉给人不切实际感觉,画面的精美加剧了影片的梦幻气质。凌晨日出时分的双人舞蹈,梦幻星空舞蹈……这些无不展现其梦幻气质。延续至生活中,小到物品摆动,大到房屋颜色风格。这样做,可以使影片整体一致,但也完全割裂生活,将生活摒除,最终更加像是一个童话故事。

故事,音乐片故事,一般而言都是理想和爱情结合的产物。理想能够激发矛盾冲突;爱情则诠释美好希望。爵士乐爱好者和女演员,理想失意,穷困潦倒以致走到一起,惺惺相惜;各自对理想的执着和坚持,又使得双方劳燕分飞。老掉牙的故事,《爱乐之城》却未能带来新意。不论是讲述主角的失意,还是双方浅尝辄止的激励,都如同太过轻描淡写,以致最后的大结局稍显牵强附会,虽然我喜欢最后一段“人生匆匆”。

《爱乐之城》,华丽的电影,华丽的有些不切实际。因为在细节上,差了那么一口气。《爱乐之城》挺好,但没传说中的那么好。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5】

这两天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片子,现在终于意识到是因为我总在不自觉地拿这部片子和Whiplash对比。我想对于每个认真严肃地练过乐器的孩子,Whiplash的精神内核都会引起无限的共鸣,都会令人想起曾经花一整个下午反复练几个小节的乐句的那些日子。我曾经也有一个极其严厉的老师,严厉到我每次上她的课之前都会由于害怕被骂而盗汗、肚子疼,后来也认识到这位严师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回想起来都感谢不已。在我看来Whiplash就有这样一种精益求精的内核,于是在看La La Land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要求片子里从事严肃艺术的人也表现出这样一种精神。可惜对于La La Land这并不是重点,当然除了别人指出的那些对老歌舞片的致敬,重点是什么我也没看出来。

之所以觉得导演精分也正是出于这种期待。导演很明显把男女主塑造出了一种和Whiplash里类似的精神内核,比如男主只听Charlie Parker时期的老Jazz,比如男主去搞流行音乐以后女主会很鄙视他。导演没有解释为什么男主不喜欢那些流行的东西,我来解释:因为流行音乐太简单了,专业学Jazz的人能瞧的起才有鬼呢;换句话说,随便从Miles Davis的乐句里挑出来八句连在一起就能拼凑出一首流行音乐的曲子,排列组合算一下用这种方法能炮制多少流行音乐吧。

可惜片子本身的精神内涵就是和男女主这种严肃艺术精神相悖的。老歌舞片捧红的是无数流行音乐,乃至La La Land自己的配乐都是一大堆流行元素堆砌出来的东西:烂俗的大小调式和弦转位,以及几乎完全缺席的七和弦、九和弦乃至其他复杂一些的结构。男主的梦想是做经典时期的Jazz,可几乎全部用流行元素撑起来的配乐以及一笔带过的情节意味着这个音乐“梦想”在这里只是一个空壳,一个挂在嘴上的概念,没有任何实际的表现(实际的对梦想的表达,请看Whiplash)。以片子里男主的音乐素养,他如果来到现实里看这部片子,他的表情不会和自己做流行音乐演唱会的时候那种鄙视有什么不同。如果导演想通过Whiplash中的老师或La La Land中的男主来表现自己对艺术的看法,他看自己这部作品的时候会不会和男主做流行音乐演唱会的时候表情相同呢?

我想导演的内心深处和男主所经历的委曲求全是类似的,套用《让子弹飞》里的话,就是跪着挣钱。当然,这里也能看出导演本人的变化,从Whiplash里的为Big Bands立传以及为Duke Ellington续命,到La La Land里让Jazz退居背景而主题使用大量流行音乐,仿佛La La Land的男主从在餐馆弹Free Jazz的没落,到在流行乐队做无脑电子音乐的走红,导演经历过的受欢迎的程度基本和男主的经历重合。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预测:等导演拍够了这种给大众看的烂俗片子,是否会回归Charlie Parker,Miles Davis和Duke Ellington呢?

所以,片子观众喜欢,这很正常,就像大部分听众都喜欢流行音乐一样;片子容易拿奖,这也很正常,因为这是一个典型的白左梦故事。可惜,就像我(和导演都)无法忍受美国的`流行音乐,无法忍受美国人口中的美国梦一样,我也很难忍受这部片子。

顺便再提一句,里面的爱情很普通啊,觉得“啊,原来这就是爱情”的年龄大于本科毕业的观众,对生活该认真一点儿了。还有就是十一年前有个更感人的事儿,有个同样有去巴黎的机会但是为了爱人放弃了的人,对,就是Friends里的Rachel,那个时候美国还没被白左控制,人还能自由地对爱人说,请不要为了身外之物(ie 梦想、ideology等)而放弃我。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6】

【其实看完电影,翻了影评人和身边朋友的评价,我一直生活在深深的自我怀疑里。为什么我会这么不喜欢它呢?如果去看的那天我和同去的朋友不是恰好都沉浸在考试季的焦虑里,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如果我不是在洛杉矶这座城市身上投射了太多的个人情感,我是不是就能更平和地看待它?然而从我第一次无聊到拿出手机看微信的那一刻起,答案就已经无解了。对电影的感受是件很个人也很偶然的事。】

洛杉矶有我所见过的最美的晚霞,沿着高速公路一直开下去的时候,感觉好像可以越过天际线找到永恒。所以后来我觉得,如果有一天我在这个城市谈恋爱,最浪漫的事情应该就是两个人漫无目的地开车开下去,掠过棕榈树雪山和沙漠,在终于进入黑夜的时候随便找家motel住,店门口要挂着那种闪着廉价荧光的霓虹灯。

电影里的洛杉矶美得真让我心碎,她是整部电影里最生动的角色了。Seb和Mia在山丘上看华灯初上,天边玫瑰色的晚霞衬着整座城市闪烁的光,我左手边的朋友说,这是假的吧?当然不是假的了,洛杉矶每座稍微高那么一点的小山头,向远处一望都是这样温柔得发光的夜晚。有一次英语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放空冥想,我坐在宿舍的小窗户旁边,望着目力所及最远方一小段公路上来往的车辆看了半个小时。来回来去流动的光,他们都要回家了。

洛杉矶的浮光掠影都那么肤浅,但是因为浅得实在有点太显而易见,又有点让人心疼。富人区开阔的大道上和宅邸间(一定要配上波光粼粼可以大型轰趴的游泳池),阳光下所有的喧哗和躁动都不是新鲜事,但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能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纽约就不一样,纽约太冷了,大家都被冻得愤世嫉俗,嘴上说着要扬名立万,其实从搬来这里的第一个冬天起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Joan Didion说纽约是个只属于年轻人的城市,我觉得这个判断也很适合洛杉矶,她所有虚假的承诺都只适用于二十八岁以下的青年人,如果到了这个年龄还是一事无成,大概就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了,不然一辈子都要耗在十几岁时做过的梦里。别再醉心于派对上琥珀色的酒,套话和奉承,梦想大多是一戳就破的肥皂泡。我的高中接收了很多籍籍无名的中年导演诗人和剧作家,每个人剖析小资产阶级生活无意义的能力都不比每年批评界热捧的新晋宠儿差到哪里去——我曾经的英语老师写的剧本像海滩上清晨的雾气一样美好到惘然。可是有什么用呢?创意产业太残酷了,成功与否有时候只有靠运气,但人是要过日子的,要成家,要生活,要靠从众来拥有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

所以该说说我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电影了。它的所有缺点也都显而易见,浮夸的舞步让两个主演的笨拙实在太明显,故事推动实在太无力要靠更加苍白的台词来凑。但这一切在它对爱情和奋斗空洞的浪漫化面前都不算什么了。实话实说我看不出男女主角之间有任何的情感基础,在那场琐碎到气人的烛光晚餐吵架戏里Seb问了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你跟我在一起是因为我穷到可怜,你可以从中获得一点优越感吗?冷静地来看,识于微时的友情和爱情,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想怨天尤人的时候有个伴儿。Seb和Mia是不适合对方的。他们表达爱意的方式是在失意的时候竭尽全力地彼此安慰,因为他们或许都在对方身上找到了寄托希望的地方,但是等到这样的希望成了真,他们倒是无法相处了。爱情于他们而言,是在贫穷的生活里所剩无几的理想,它变成现实以后就不那么美了。所以结尾处他们关于彼此那些温情脉脉的幻想本身就是悖论。之所以分开,就是因为在现实中无法适应和磨合,他们怎么可能真的过上那种朝夕相处柴米油盐的日子呢?

我也不喜欢它把洛杉矶拍成了一个玫瑰色眼镜里看到的大型旅游广告。她本来是一个多么人间烟火的城市啊。洛杉矶有山火,有大风,有已经历时好几年还没能解决的旱灾,但从beverly hills的豪宅到华人区的karaoke lounge,这里的人们总是在这样的粗粝里努力品尝着手边能抓到的所有快乐。洛杉矶有一望无垠的沙漠,除了最坚强的灌木以外寸草不生,但荒原的尽头也有海滩,穿过去就是无边无际的海。碧蓝的海洋拥抱天空,我们拥抱稍纵即逝的欢乐,哪怕下一秒一切就要改变了,还是要扬着脸跳舞。

“Los Angeles weather is the weather of catastrophe, of apocalypse, and, just as the reliably long and bitter winters of New England determine the way life is lived there, so the violence and the unpredictability of the Santa Ana affect the entire quality of life in Los Angeles, accentuate its impermanence, its unreliability. The wind shows us how close to the edge we are.”

—Joan Didion, “Los Angeles Notebook”

在阳光下,你一直笑,一直笑,直到心底什么东西突然破碎的时候,直到这里所有的谎言没办法再让你假装相信。

在洛杉矶当两个爱做梦的年轻人实在是有太多可能性了。La La Land选择了其中最单调的一种。有点傻乎乎的少女长成了拿着腔调的妇人,天真鲁莽的青年被突如其来的成功震傻了到最后都没能完全恢复。其实可能比起爱任何人我们最爱的永远是自己,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而已。如果直面了这一点,又会是个多有趣的故事呢。

City of stars, 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 City of stars, there's so much that I can't see. Seb第一次在海边日落时的栈桥上唱起这首歌的时候我真的掉了眼泪。在那里生活过的每个异乡人都会有那种怅然若失的感受。天使之城经历过很多次地震和大火,还是默然地以群山拥抱一切,她从不特意为谁而闪耀。

其实只要对得起自己,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成功。

最近总是想起1 Corinthians里的一段话。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7】

看这部电影之前,一位女性朋友忠告我带上纸巾,免得哭鼻子时没纸。结果,这包纸巾根本就没开封。我期待这部高分电影带来一个惊喜,结果拆开音乐剧的包装,只看到一出彻头彻尾的陈词滥调。

我能理解为什么朋友喜欢这部电影。电影的男女主角都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想着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洛杉矶赢得世界的关注。相似的心境让两人坠入爱河。当事业开始起飞时,男女主角又不得不各奔东西。中国观众早已熟悉类似的主题,比如“北漂”。不少观众可能正经历类似的遭遇:胸怀梦想而生活拮据,充满热情却不被人理解。看到男主角被亲人质疑时,我们都想冲着屏幕喊:

“走开,别管我们年轻人的事!”

生活出现巨大的裂缝,这本是吹起激昂号角的时候,男女主角的应对却一点也不主动。男主角莫名其妙地加入到一个成功的乐队,放弃自己对爵士乐的坚持,获得经济上的成功。他最终靠着乐队的收入开了自己梦想的爵士乐吧,但在我眼中,这一成功充满了讽刺的味道。如果说男主角的成功还能起到点反省作用的话,女主角的奋斗简直玛丽苏到家。她之前的面试毫不成功,社交中也清高自傲,创作的话剧恶评如潮。当然,剧本不敢随意枪毙女主角,所以还是生硬地安排一个星探“发现”女主角的才能,给了女主角一个面试的机会。面试的题目是讲一个故事。女主角思忖良久,开始讲:

“我的阿姨跳进了塞纳河……”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女主角接下来絮叨了一堆关于梦想的大道理,似乎所谓的梦想就是做跳入塞纳河这样常人不做的事情。但没关系,电影里的女主角还是因此获得机会,并成为大明星。

整个电影就像女主角讲的故事一样,看起来饱含深情,细想起来却没什么道理。男女主角的爱情也是如此。两个“北漂”的爱情故事,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题材。电影中男主角对女主角说,“你最初爱上我,或许是因为我那时的落魄,能让你对自己的感受好一些”。我当时以为电影会以此为契机,探索更深刻的面包与爱情的道理,没想到电影接着在世俗故事里无法自拔,再不愿深入讨论。电影的最后,女主角成为大明星,和丈夫一起来到男主角的爵士酒吧。男女主角幻想着另一种生活的可能。这原本是升华电影主题的一个好机会。可惜的是,幻想的生活中,两人的爱情继续依然要建立在物质成功之上。似乎除了成功,生活再没有其他可能。如果我是剧作家,我大概会把幻想的桥段换做两人在贫贱生活中相濡以沫。毕竟,那才能衬托出所谓成功的本质。

但导演一定不想这样。他想要的,大概只是载歌载舞的励志MV。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8】

昨天元宵节,但作为一个对所有节日都不敏感的人,我没有在家吃元宵放爆竹看元宵晚会,而是去看了《爱乐之城》的点映,说说爱乐之城观后感吧。刚开场时因为影院出现了小插曲,延迟了差不多十分钟才播放影片,影厅里怨声载道。电影好不容易开场后,刚开始的部分却又是窄屏,身后的一个姑娘大声抱怨:“这该不会是枪版吧!”

而电影结束后,那个姑娘率先鼓起掌来。

片尾曲响起,一些人慢慢离开,而更多人久久不愿意离场,因为音乐实在是太好听了,好听得耳朵快怀孕了。

很多人比较关心这部影片是不是真的像宣传上所说的那样好看。新闻上说,它斩获了金球奖七项大奖,包括最佳(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最佳电影剧本,最佳导演,最佳(音乐/喜剧类)男女主角,最佳电影配乐。听上去很诺难子。

作为一个刚验过货的行外人,我的态度是,作为一部歌舞电影,你判断会不会喜欢其实很简单,就是去找来其中最经典的音乐来听听,看合不合你的胃口,《爱乐之城》最可参考的,应该是《繁星之城》!不妨来听听,反正我是无可救药地迷上了。

人们总说这那,这首音乐大概就是我这个春天的了。

当然,如果你因为不喜欢歌舞,而不去看这部影片,你就会错过一次邂逅最美“电脑桌面背景图”的机会,那将非常遗憾。

看了《爱乐之城》,你会发现,你以前用过的那些自认为很美的电脑桌面,简直是渣渣,都应该进垃圾桶里呆着。

虽然音乐很棒,画面唯美,但是倘若你怀着一颗看爱情喜剧的心去看《爱乐之城》,一定会大失所望,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很残酷的歌舞电影,它讲述的是一个有关错过的故事,它会揭开珍藏在你心底的某一段回忆,让你不禁悲哀地想――那些曾经对你说过永远的人,为何却最终会成为路人?

究竟是你出了问题,还是他出了问题?

你会发现,其实每一段感情的遗憾分手,都毁于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人生际遇和某一次人生选择。细节决定成败,在爱情里也同样适用。

在影片即将结尾时,女主米娅看着在俱乐部台上表演的旧情人塞巴斯蒂安,突然进入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在这个想象的世界里,她和塞巴斯蒂安选择了另一种相处方式,例如塞巴斯蒂安没有理会一个乐队的邀请,没有去当键盘手;米娅的话剧很举办得很成功;当她去巴黎发展时,他随同她一起……

但我们知道,现实中没有如果,在想象中,任何一个人都是希望可以永远爱下去的,但在现实面前,当你们面对各种各样迫不得已的选择,当你们不得不妥协,你们其实就已经渐行渐远了。

哪一个前任不曾对你许下永远,哪一个前任又不是因为这样那样的“不得已”而离开你的世界?原来那些永远,有朝一日,都会成为永远不可能在一起。

遗憾,谁的人生又不曾布满遗憾呢?就像有人说的,谁还没几个爱得撕心裂肺的前任啊?

看《爱乐之城》时,有三个问题不以前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答案,这三个问题分别是:恋爱中,遇到更喜欢的人要和现任分手吗?人生中,坚持梦想有意义吗?如何面对前任?

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恋爱中,遇到更喜欢的人,要跟现任分手吗?

很多人认为,遇到更喜欢的人,只是个拙劣的借口,知道会遇到更喜欢的人,为毛还要开始当前的一段呢?这不是渣么?

在《爱乐之城》中,这个问题似乎得到了答案,女主米娅在遇到男主塞巴斯蒂安时,其实两人一开始并无好感。而在几次碰面后,渐生情愫,那时候米娅却已经有了男朋友。塞巴斯蒂安约她看电影的那一晚,正好男朋友带她见家人,她纠结了一会儿,果断从餐桌上跑掉了!

这个桥段,也可能会让很多去看这部影片的情侣感到不安。但你又不得不佩服米娅的勇气。

你可以骂她骚蹄子贱,但是你会不自觉地认为,她如果不跟自己现在的男友分手,去和男主角在一起,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辜负!

恋爱中,都还有选择权,在恋爱中中途退场,总比结婚后出轨伤害要小得多。所以,如果由人问,遇到更喜欢的人,要和现任分手吗?我的答案是,越早分手越好,如果伤害迟早要来,宜早不宜迟,越晚伤害越大!

第二个问题:坚持梦想有意义吗?

《爱乐之城》其实也是拍给很多为梦想而奋斗的人看的,男主塞巴斯蒂安是一个钢琴家,他有一个梦想,就是成立一个爵士乐俱乐部,让更多玩爵士乐的人,能聚集在一起,也要让更多人喜欢爵士乐。因为这个梦想,他在女主的眼里,是一个闪闪发光的人。

而女主角,则是一个咖啡馆的服务员,而她却有一个演员梦,她不断地翘班去试镜,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去演戏。

他们都是现实中很渺小的人,却坚守着自己看起来偏执而又不可思议的梦想。

女主角艾玛。斯通在金球奖颁奖礼上如是说:“LA LA LAND是一部献给梦想者的电影。我认为希望和创造力是世界上两样最重要的东西,也正是这部电影的涵义所在,如你是那怀才不遇的人,当希望之门在你脸前砰然关闭,你几乎快要放弃,但次日来临你又坚持下去的时候,无论你是谁你身在何方,这个奖,我愿与你分享!”

梦想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周星驰说,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深以为然!

梦想至于人生,就像水之于鱼。就像男主塞巴斯蒂安,他最终失去了爱情,但是至少,他的人生,还有梦想,他终于可以弹奏自己喜欢的音乐了,而不是在一个傻叉的老板要求下弹奏《铃儿响叮当》!

第三个问题:如何面对前任?

关于前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把前任当仇人,有人把前任当陌生人,有人把前任当备胎,有人把前任当肉体伴侣,有人说前任是朋友……总之,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前任的使用攻略。

怎样面对前任才是正确的姿势呢?

《爱乐之城》中,米娅的示范就很好,当她和丈夫下了高速公路,偶遇一个叫“小塞”的酒吧,当熟悉的爵士乐响起,自己的前任在台上弹奏起熟悉的曲目,她只是默默倾听,让回忆的潮水在脑海中汹涌,而她并没有和那个曾经很爱很爱的过多的牵绊,而是在走出“小塞”的时候,回过头,与他相视一笑。

一笑之间,过去的爱恨纠葛,都一笔勾销了。就算曾经那个永远说爱你的人已经成为了路人,已经不再重要了。明日太阳升起,又是新的一天,我们各自为梦想继续前行,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9】

看了两遍《爱乐之城》。

看第一遍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影片的故事和情感,被里头表达的梦想和爱情所触动。但坦白讲,看的时候不够专心,因为老是被片中的一些桥段所吸引,在为那些流畅的镜头与优美的画面惊叹之余,会忍不住去琢磨:这一段是怎么拍的?摄影机是如何运动的?灯光是如何处理的?导演是怎么调度这一场戏的?

诸如此类的疑问,将我的思绪拉到银幕之后。即使幕前的许多细节非常打动我,也还是止不住地会去想影片拍摄的问题。

譬如开场那六分钟左右的公路歌舞,换成我来面对这一段的剧本,可能就会思考类似的问题:在不用电脑特效的情况下,如何呈现真实的高速公路拥堵?如何安排一百多名舞者完成各自的歌舞又实现一定的统一?怎样解决演员的服装与汽车车身的颜色,才会既让画面好看,又让氛围够热烈?该怎么调度,才能完成一镜到底的酣畅感?在这样人多、车多且又狭窄的空间里,如何让摄影机自如运动?

想想都难。

首先,要解决场地问题,需要找一段真实的、安全的、可以让你拍一两天(意味着需要封路)的高速公路,这不仅得去找这样的场景,还得完成一系列的审批;其次就是演员调度,他们的歌舞动作、出镜顺序、移动走位、与音乐的配合、与摄影机的配合等等,是一个需要精密规划的工作。

尤其是摄影机的运动,在不同的人、车之间穿梭运动,要考虑光线、构图问题,还得考虑一镜到底的效果,对摄影师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下图这种倒还相对轻松)

我在看的时候,猜测开场那一段应该是经过了严格排练的,摄影师可能是用斯坦尼康拍摄的,但里头有好多镜头,又有明显的跨越隔离带与升降、转移的运动轨迹,单纯用斯坦尼康,怕是难以实现。

还有夜晚跳舞那一段,如何把洛杉矶的夜色拍得那么层次分明(蓝、白、粉、紫)、那么美?如何把两位主演的舞蹈拍得那样的流畅自然?包括结尾那一段穿越多个场景的歌舞场面,又是如何调度拍摄的?

这样的问题萦绕着我,让我对它的幕后拍摄故事愈发的感兴趣。回到北京陪家人游览了两天之后,便找了时间跑到影院,看了第二遍。

还是觉得好,故事好,情感好,音乐好,氛围好,表演好,服装、色彩、灯光、摄影都好,除了里头的价值观会遭遇不同的讨论之外,其他都很好。

比如故事:影片用春、夏、秋、冬来分章节叙事,不仅线索分明,情感也表现得更为贴切。男女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感变化,就像四季那样,有萌动,有热烈,有凋零,也有冷寂。相对来讲,《爱乐之城》的故事很简单,两个有梦的男女青年,因为梦想走到一起,又因为各自的梦想而分离。

影片开始分别从各自的视角交代了瑞恩·高斯林与艾玛·斯通饰演的男女主角的背景,随后又合成一条线同步叙事,将两人从相恋到出现矛盾到分离到再相遇依次呈现出来,逻辑顺畅,节奏自然,如同四季变换,很好理解。

比如情感:许多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不禁泪目,大概是被里头的某些情感所触动,引发了共鸣。影片表达了两大情感要素:梦想与爱情。男女主角各自心怀梦想,一个想着传承和发扬爵士乐,一个想着成为一名演员,在本就充满梦境与造梦工厂的洛杉矶,二者相遇、相恋,最终分离。

相遇前,高斯林为了梦想,独自在城市奋斗,精神上独立丰富,无奈物质上近乎穷困潦倒,只好妥协去餐厅演奏、去趴体伴奏,但却从未放弃对梦想的坚持;艾玛·斯通为了梦想,不断地试镜,不断地鼓励自己,厌恶乏味的社交,醉心于表演,但为了生活,她不得不在咖啡厅当服务员,挤着时间寻找机会;逐梦之路并不顺畅,两人却都各有坚持,品尝过逐梦过程中的那些辛酸苦楚,才更懂得坚持的可贵。

于是互相能看到对方的闪光点,能互相吸引,彼此动情。相恋后,两人继续为各自的梦想而奋斗,过程虽然仍有艰辛,生活却更多欢乐。但终究还要面对现实,在艾玛·斯通与家人通电话的时候,提到的关于钱的问题,让听到谈话的高斯林有了些变化。他开始接受室友的邀约,弹奏能够取悦潮流的音乐,开启各种巡演。钱是赚到了,但却离自己当初的梦想渐行渐远,那并不是恋人所期盼的。

一顿争吵之后,男主开始反思自己所做的事情,女主遭遇事业上的打击,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即便是有过那么多的美好,即便是男主用一个试镜来试图挽回,两人的关系也不得不面临分离。

多年以后,二人再遇,各自都实现了当初的梦想:女主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知名演员,男主拥有了自己的爵士乐餐厅。但两人已经有了各自的生活,那些二人共同生活的美好的场景,只在想象里出现。眼前的现实是,两人四目相对,饱含难以言说的滋味。

遗憾也好,祝福也罢,曾经在一起的诸多美好,都已成过往。能够在四目相对时,依然露出笑意,彼此颔首点头,就是对过往最好的一种安放。

许多观众被最后十分钟所触动,在两人四目相对时忍不住落下泪来。大概也是想到了自己所经历的爱情吧,那些遗憾,那些曾经。当然了,也有观众表示不知道哭点在哪。这很正常,没有经历过为梦想奋斗的人不会被感动,没有经历过遗憾的爱情的人也很难被触动。毕竟,大多数感动,都源于电影里那些和自己产生共鸣的点。

《爱乐之城》的故事和情感,无疑是做得很好的。但我最为关心的那些拍摄问题,也在经过查阅诸多采访、报道以及相关文章资料之后,有了一些答案。

比如开场那六分钟的公路歌舞,有上百辆车和上百位舞者参与,事先的确进行了多次排练。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带领剧组在制片办公楼附近的停车场进行排练,演员、编舞、摄影师等等,纷纷参与到排练当中,为实际公路的拍摄做充分准备。

剧组选中了洛杉矶一条高速公路交汇的地段拍摄,时间只有两个周末,第一个周末,剧组进行了多次排练,因为场地的原因,导演推翻又定制了多个拍摄方案。这段公路是个斜坡,且又一个高约四英尺的隔离带,给编舞及摄影带来了诸多不便。用斯坦尼康来拍摄并不方便,而导演还是想要一镜到底的效果。于是,剧组启用了“车载伸缩摇臂”,才解决了摄影机运动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和电影《鸟人》一样,这一段长镜头效果里,也包含了剪切点。因为场地限制,影片这段六分钟的长镜头被分成了三段,只是在拍摄的时候,通过“快速摇镜头”的方式,制造了剪切点。后期处理之后,看上去就是一个镜头下来的,很流畅,很自然,也很震撼。

包括像夜晚山顶尬舞那一段,剧组也是事先进行了多次排练,摄影师特意定好了二十七处摄影机运动的点,才完美地捕捉到了这一段超浪漫的舞蹈。

这里十分有必要给两位主演点个大大的赞,因为影片的拍摄除了需要他们贡献精湛的演技之外,还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瑞恩·高斯林和艾玛·斯通都不是专业的钢琴手或者舞蹈者出身,为了演绎好片中的角色,两人都接受了长达数月的训练。这和国内一些动不动用倒模做替身的演员比起来,真是令人尊敬啊。

但一部电影的成功,又不仅仅是演员的功劳。《爱乐之城》能够给我们呈现如此这般的好,离不开摄影、灯光、配乐、编舞、美工等各工种的用心配合。但影片最大的功劳,当属导演达米安·沙泽勒。

这位85年出生的导演,能够坚持那么多对电影本身的艺术表达,是十分令人佩服的。正是在他的坚持下,才让我们看到了2.55:1的超宽画面,看到了胶片拍摄的质感,看到了歌舞电影的魅力,看到了爵士乐所蕴含的独特味道。

《爱乐之城》是一部用心制作的电影,自然也值得我们用心去对待。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10】

《爱乐之城》最近上映,这部电影在金球奖摘得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女主角,除此之外,在威尼斯电影节、奥斯卡也获得了多项提名。

女主米娅,是一个在咖啡店打工,怀揣着电影梦想的女孩,如果你看过《生活大爆炸》的话,你可以理解她为现实版本的penny,面试不顺,一次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自费筹备单人话剧。

男主塞巴斯蒂安是一个想振兴爵士乐的音乐家,怀揣着理想主义的他热爱着最纯粹的爵士乐,对他的姐姐说,你给我介绍的女孩子都不喜欢爵士乐,所以我干嘛要谈恋爱?

他的梦想是开一家纯粹的爵士乐club。

2个理想主义的人最终经过一系列的邂逅,走到了一起,两人躺在狭小的空间里,讨论着美好的未来。一天早上,米娅的母亲问她:“你交的男朋友有没有房子有没有车子。工资多少,能养你么?”塞巴斯蒂安听了,默默系上了领带,找到了那个要组建一支不纯粹爵士乐队,迎合青年听众口味的乐队但是缺键盘手的负责人。

最终在塞巴斯蒂安准备一场惊喜的时候,米娅问他,你不要你的梦想了么?你说的建一座纯爵士乐的club的梦想呢?

塞巴斯蒂安说,你不就是要我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我难道不需要养你么?

因为拍摄杂志封面的原因,塞巴斯蒂安没有去米娅的话剧,两人分手。

从剧情上来讲,现实引力无比沉重的中国人早已经对这种剧情见怪不怪了,梦想?从一步步的妥协开始,我们完成了向世界屈服的改造。大概也就是欧美人没有什么认为租房子丢脸的不安全感,没有什么生活的压力,即便是塞巴斯蒂安穷得连锁都换不起,但是立马就能找到一周1000美金,外加各种门票股份提成的工作。

灵魂伴侣是很难找到的,五年后的米娅在最后一次的面试中依旧没有成功,她找到了前男友,过上了富裕的日子,生了孩子。有一天,她和她的丈夫来到那家她设计logo的club。台上的塞巴斯蒂安弹了那首他们第一次遇见时候的曲子。

蜿蜒曲折,在最后的一首歌里,闪现的是如果当初没有分开,他们过得没有那么富裕却更幸福,如果可以,他愿意在第一次遇见深深的吻着。爱过,但是最终没有在一起,这是多少人的遗憾,这也是多少人想重新来一次的梦想。

2个理想主义,因为他们的偏执于深情,应验了那句我会永远爱你。

爱一个人不需要在一起,但是就是想深深的吻着你。塞巴斯蒂安接着弹下一首歌,最终米娅回头望去,不再相见。

歌舞是这部剧的加分项,你会一下子想起那首雨中曲,两个浪漫傲娇的人互相假装嫌弃地说,其实我不喜欢你啊,我也不喜欢你啊,但是他们最终还是望着清晨的景色安静着发着呆。

情人节其实不适合看这部电影。它充满了遗憾,它虽然俗套,但是透露着点点深情。如果你曾有过灵魂伴侣,如果你因为一些事情分开了,那么这部电影可以完全击中你,让你走出电影院的身影变得更加落寞一些。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11】

又是忙碌的一天,下班前以为又要加班了,还好,准时下班开心度周末喽,突然好想看电影,跟亲爱的商量了下,说干就干,开始网上找有没有好看的,咦,《爱乐之城》,这几天总看到它,豆瓣评论不错,于是定了IMAX厅,时间稍有点晚,但能接受,吃了饭就等着看了,跟亲爱的一起很开心。

好莱坞制作,刚开头,没想到跟印度电影一样一言不合就又唱又跳,基调很开心的,音乐做的很好,IMAX厅的视觉和音效也是一流的,只是看着看着就觉得情节很慢,用亲爱的话说:没看懂什么意思,老实说看过评论说前半部有点无聊,越看越觉得说的有道理,亲爱的都睡着了,不过这类电影不是他的菜,睡就睡吧,前半部分确实有点拖沓,情节不突出,不知道放那么多想表达什么,不过看到后半部,从男女主角出现矛盾开始,情节的节奏就很合理了,各自为梦想奋斗-长期不见面-见面就吵架-短暂和好-不可调和的矛盾:梦想or爱情-分开,因为我知道结局是两人没在一起,尽管知道,尽管有心理准备,可当他们再见的那一刻我依然觉得心痛,男女主角想了无数个whatif,可是事实就是事实,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无论你怎么想:如果当初没有分开会多么幸福,可是回到那一刻也许你的选择依然是梦想和奋斗,这就是年轻需要经历的,看完电影,我就一直叹气,亲爱的问我为什么叹气,我说不知道,其实我知道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心痛,叹气会好受一点,为什么人都要经历这个过程,放弃这个选择那个,我在想如果我和亲爱的在早几年刚毕业的时候认识,可能也会经历这种分离吧,几年后觉得当初好幼稚,很多事情都可以解决的,可是在那一刻就是只有一种解,我们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