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读论语演讲稿

2024.02.15 论语演讲稿

读论语演讲稿。

读论语演讲稿【篇1】

【语译】

(殷纣王不听劝告)微子离开他,消失了,箕子沦为奴隶,比根劝谏杀死了他。孔子说:“殷朝有三位仁人呀。”

【解读】

本章记殷之“三仁”。

邦有道,人才聚之;邦无道,人才散之。或去或狂或死,国运兴衰盛亡,关乎人才。清李孚《四书反身录》:

箕子狱奴,心比干涸,忠心耿耿,威风凛凛,天地为昭。微子之去,迹同后世全身远祸者所为,而夫子并许其仁者,原其心也。以其心乎国,非私乎身,宗祀为重,迹为轻也。

梁皇侃《论语义疏》说:

微子者名启,是殷王帝乙之元子,纣之庶兄也。殷纣**,残暴百姓,日月不离谏。微子观国必亡,社稷颠殒,己身是元长,宜存系嗣,故先去殷投周,早为宗庙之计,故云去之。

箕子者,纣之诸父也,时为父师,是三公之职,屡谏不从,知国必殒,己身非长,不能辄去,职任寄重,又不可死,故佯狂而受囚为奴,故云为之奴也。比干亦纣之诸父也,时为少师,少师是三孤之职也,进非长嫡,无存宗之去;退非台辅,不俟佯狂之留,且生难死易,故正言极谏,以至剖心而死,故云谏而死也。

【原文】

18.2 柳下惠为士师①,三黜②。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③,何必去父母之邦④?”

【注释】

① 柳下惠:姓展,名获,又名鸟。鲁国的贤大夫,柳下是他的封地,惠是他的谥号。

士师:主管刑法的官。 ②三黜(chù):

三次被罢官不用。 ③枉道:曲道。

即不走正道。 ④父母之邦:父母居往的国家。

也即自己的祖国。

【语译】

柳下惠成为一名司法**,被免职三次。有人说:“你不能离开这里吗?

”他说:“如果按照正直之道侍奉君主,到**去能够不被多次罢官呢?如果按照邪枉之道侍奉君主,何必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解读】

本章记录了柳下惠的举动。

楚国子文三次提升为“令尹”,三次没有喜色,三次罢了他的官,无愠色,得之不以为喜,失之不以为忧,宠辱不惊,廓然大度,雍容雅量。鲁国柳下惠,三次提升为典狱官,三次贬黜,本章没有记载他的辞气颜色,从他宁可弃官而不愿改变操守的角度看,他的胸襟与雅量以及品行和令尹子文应是不相上下。孔子对令尹子文有一“忠矣”的评价。

对柳下惠则仅仅是叙述其人其语,而未着一字进行评述。但我们从孔子的叙述中,亦可窥见孔子对柳下惠“伏清白以守直”的溢美赞扬。

此外,我们还可以阅读如何处理生活中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人生面世,与世俯仰,协调相处,是人生很高的境界,若不能与世相融洽,有两个办法,一是改变自己,一是改变环境。改变你自己,也就是随波逐流,融入潮流。

“枉道以事人。”近朱则变赤,近墨则变黑。涅而便缁,磨而便磷。

改变环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动改变,另一种是被动改变。主动改变,改造社会,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感化他人,引导世俗,使君侯改变,使同僚改变,这种方式颇有难度,非圣人难能为。被动改变,“去父母之邦。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选择环境好,便于自己施展才能的外部环境。孔子说: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环境都是如此又当如何呢?若既不愿改变自己,也不愿或不能改变环境,则悄然隐退,独善其身。

“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荣辱升迁,置之度外。

柳下惠耿介忠直,宁黜官而不改变其气节,事实上柳下惠能在既不改变自己,也不改变环境的情况下,虚与委蛇,巧以周旋,和而不流,流而不污,中立而不倚,这是他最大的本事。孟子将他与伯夷、伊尹相提并论,称之为“圣之和者也”,并在《万章篇下》中赞扬他说: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与“污君”相处,不以为羞,封任“小官”亦不推辞。当官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办事按规则,直道事人。被贬官罢黜也不怨恨,豁然开朗,遭受穷困也不忧愁。

与平民百姓相处,兴高采烈,“由由然不忍离去。”他的理论是“你是你,我是我,即便是赤身**的躺在我身边,也不能玷污我”。这就是柳下惠,耿介君子,和而不流,内方外圆,出污泥而守其白的“和圣”。

【原文】

18.3齐景公待孔子曰①:“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②。”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注释】

① 齐景公:著名的杵臼,齐王。 ② 以:用,介词。季孟之间:指季孟之间的礼节。

【语译】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貌时说:“要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他)那我做不到;我将用比季氏低一些,而又比孟氏高一些的礼遇对待他。”(不久,又)说:

“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便离开了齐国。

【解读】

这一章记录了孔子在齐国没有被任命的行为。

齐景公对待孔子,呈狐疑之状。景公有察人之术,无用人之能,知道孔子有定国之才,因大臣晏婴反对,欲用又不敢用,故进退逡巡。在待遇上,孔子在上卿the史与下卿孟孙之间的到了礼貌。

齐景公60岁左右,孔子37岁。齐景公可以礼貌地对待孔子,这并不算厚。孔子仁以为己任,以求用于天下为目的,不以个人居处舒适安乐为目的。

孔子观其终不能用,于是离齐而又返鲁。此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较详,录以备参考。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

“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婴进曰:

“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

“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原文】

18.4齐国人回归女乐①,季桓子接②,三天不去③,孔子去。

【注释】

① 归:通“馈”,赠送。女乐:女子歌舞队。② 季桓子:就是鲁国的上清季孙。是季孙肥(即季康子,谥号“康”)的父亲。 ③ 三日:多日。

【语译】

齐国派出了许多歌舞伎舞者,季桓子接受了他们。他好几天没上法庭了。孔子看到这一点,离开了鲁国。

【解读】

本章记载齐对鲁的离间计。

美人计,美女外交,美女经济。要成就一个人,你可以用美女,要毁灭一个人,你可以用美女。要实现一个国家,你可以用美女,毁灭一个国家,挑出君主和大臣之间的关系,把首相和好大臣分开,你也可以用美女。

这一次,齐国巧妙地运用了一个美容方案。鲁国任用孔子,“行摄相事”,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鲁国大治。齐国担心鲁国在孔子的辅佐下称霸中原,若称霸中原,误以为鲁国首先要兼并的就是齐国,于是齐国采用了人类惯用的美人计,该计策屡用不爽,百发百中。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无可奈何的心境下离开父母之邦,临走之时,以凄婉悲凉的语调吟唱:“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渴,可以死败,盖优哉悠哉,维以卒岁。”

【原文】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①:“凤兮!

凤兮!何德之衰②?往者不可谏③,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④!今之从政者殆而⑤!”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① 接舆:楚国的一个智者为了逃避现实,假装疯了,所以说他是个疯子。“接舆“并非他的真名。

因为他接近孔子的车,因此称他为接舆。 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古代人称凤凰是一种灵鸟,只有在世界清澈明亮时才应运而生。接舆用凤比喻孔子,批评社会如此黑暗,孔子却不去隐居。 ③谏:

劝阻。 ④已而:罢了,算了。

已,止。而,语气词。 ⑤殆:

危险。【语译】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旁,他唱道:“凤鸟呀!凤鸟呀!

你的命运为什么会这样不济呢?过去的是是无法挽回的,将来会发生的是会及时赶上。隐退吧!

隐退吧!现今从政的人很危险啊!”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谈谈。

但楚狂很快就回避了,孔子无法与他交谈。

【解读】

本章记载隐士对孔子的劝导。

楚狂接舆驱车出游,放浪形骸,引吭高歌。从其言行举止上看,似是一位狂傲之徒,从他开口讲话来看,实是一位“邦无道则隐”的智者,形狂实不狂。他们之间的相遇是两个世界的相遇。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对话,但这两种声音都很清晰。

一个声音说:社会已经黑暗,政治已经腐败,你为什么要忙,更不用说,东奔西跑,休息一下,休息一下!和我一样,我隐居在山林之中,隐居在市区之中,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不分春夏秋冬,冷暖。

过去的已经过去,“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往者不可谏。”历史不能倒退,抓住未来吧,未来的闲适,未来的恬淡,未来的生活,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回来吧,可敬的凤凰!回来吧,可敬的圣人!

一个声音说:“‘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又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又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的一生诚如先生所说:

忙忙碌碌,栖栖遑遑,东奔西走,毫无结果。但我不能因为没有结果而不努力,我注重努力的过程,却无暇顾及它的结果。“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是上天赋予我的使命,我必须唤醒困厄沉睡之人,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他们生来就是人,却不能享受尧舜的恩典。这是我的错,也是我的责任。

一个是真隐士,一个是真出世,出世者欲与之言,隐士者趋而避之,出世者不得与之言,隐居者不屑与之言,出有出者之苦衷,避有避者之真趣,两者相遇却不能相合,天命使其然也。

【原文】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①,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②。长沮曰:

“夫执舆者为谁③?”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④?”曰:

“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曰:

“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⑤?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⑥,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⑦?

”耰而不辍⑧。子路行以告⑨。夫子怃然曰⑩:

“鸟兽不可与同群⑾,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⑿?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⒀。”

【注释】

①长沮、桀溺:两位隐者。真姓名不详。

长沮,站在地上的高个子。沮,腐烂植物堆集形成的泥沼。桀溺,浸在水中的大个子。

桀,同“杰”。魁梧。耦(ǒu)而耕:

用耦耕的方法来耕地。这是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人各执一耜(读sǐ,犁),同耕一尺宽之地(两耜合耕,耕出之地的宽度恰为一尺)。耦,两人并肩耕作叫“耦”。

②津:渡口。 ③舆者:

在车里牵缰绳的人,也就是牵缰绳坐在车上的人。④是:这个人。

近指代词,作主语。“是知津矣”中的“是”同此。“是也”当“(是)这个人”讲,“是”也是代词,作谓语,主语省略。

⑤ 谁改变了它:你和谁改变了它。以,用法同“与”。

谁,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易,改变。 ⑥且:

况且。连词,表示递进关系。也可译为“再说”。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不译。

辟人之士:躲避坏人的人。指孔丘。

辟,同“避”。 ⑦岂若:**比得上。

若,如。动词。辟世之士:

躲避整个污浊社会的人,即隐士。这是长沮和结语,指的是像他们这样的人。 ⑧耰(yōu):

播下种子后,用土覆盖。辍(chuò):停止。

⑨以告:“以之告”的省略。以,介词,译为“把”。

之,代词,指代遇长沮、桀溺之事。 ⑩怃(wǔ)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⑾鸟兽不可与同群:孔子不愿隐居山林,因此说不与鸟兽同群。与,介词,它的宾语省略。

⑿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不跟天下的人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斯,这些。

徒,徒众,人群。两个“与”都当“跟……在一起”讲,动词。“与”的宾语“斯人之徒”和“谁”前置。

⒀与:参与,参加。动词。

读论语演讲稿【篇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小学生论语》。《小学生论语》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它不同于其他古代经典,而是由一群小学生记录下的智慧语录。这些小学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思考、经历和观察,领悟到了许多有深刻意义的道理,于是他们将这些思考与触动他们内心的感悟记载了下来。接下来,我将结合一些《小学生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向大家展示小学生们的智慧和思考。

首先,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小学生论语》中的一句经典语录:“时间就像一颗流水的沙石,一分一秒都很珍贵。”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因为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但对每个人的利用方式却大不相同。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懒惰的小学生,他总是拖延做功课,玩电子游戏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结果,他的成绩一直不如意。而另外一个小学生,他经常利用难得的空闲时间阅读书籍,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最终他成为了年级第一。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想要成功就必须好好利用时间,不能浪费每一天的光阴。

其次,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句关于友谊的句子:“友谊就像美好的花园,需要我们共同耕耘和呵护。”这句话告诉我们友谊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来维系的。就像小明和小红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经常互相帮助和支持,快乐和困难都可以分享。他们之间的友谊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需要他们共同的呵护和关心。正是因为有这份深厚的友谊,他们在困难时都能够相互鼓励和支持,一起克服困难。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明白了友谊的重要性,以及朋友之间相互尊重和关心的价值。

最后,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句关于努力的话:“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只有不懈的努力。”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就必须付出努力。就像小华,他曾经是学校篮球队的替补,但他并没有放弃,他每天都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虽然开始时他的成绩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他从不气馁。最终,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的篮球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最终成为了学校篮球队的队长。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小学生论语》里的这些语录,虽然只是一些小学生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但它们却蕴含了许多有关人生的道理。通过阅读《小学生论语》,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真知灼见,并且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够多看一些好书,尤其是这样那样启发思考的书籍,从中汲取养分,将其中的道理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谢谢大家!

读论语演讲稿【篇3】

圣言如花蕾,芬芳漫溢伴人生。自古以来有哲理的书籍如天上繁星,但是于丹却独独中意这本《论语》。好的**能绕梁三日,好的人生之道能影响人的一生,让人久久回味。

特别是读于丹讲《论语》中的“忠恕之道”后,一本书《论语》它是跨越时代经典,充满古人智慧灵感之佳作,曾经改变许多人的想法。创造人心未曾想到的美好奇迹。而读于丹讲《论语》中的“忠恕之道”后,让人不禁掩卷深思,进而产生力量。

这种力量是人类理性的积极力量和内在力量。

其实对于《论语》许多人认为其落伍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读过《论语》一书的人也是寥寥可数。自从县交通局组织人员学习于丹读《论语》**以及书籍讲座后,我通过这次活动第一次认识到了如何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理解与掌握《论语》的精髓。

让我收益良多。

首先介绍下本次关于《论语》宽恕之道见解的主讲人。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科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

于丹教授用最朴素的语言诠释出二千多年前《论语》内涵。她讲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并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感悟的方法来解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们心里。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论语》中关于做人的道理有许多,但曾子说其实只有一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于丹教授认为:

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忠恕二字的前提,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心在**。现代社会有太多的标准。如果我们的心失去了方向,我们根本无法判断我们行为的对错。特别是当自己有一颗忠诚于事业的心,却总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时,该怎么做才为忠?

我们自己将心比心善待他人,却被别人恶意伤害时,该如何做才为恕?如果我们真的做到了“忠诚和宽恕”,生活会变得更好吗?

我们大家在今天这个时代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外在的迷惑太多,变化太多,千变万幻里面有什么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自己心里的依据到底在哪儿。有一次,孔子给学生上课,他跟他的学生曾子说,他说我道一以贯之。他说你知道吗?

我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一个不变应万变,一以贯之,根本的出发点。曾子明白,只说,我明白。子出,孔子走了。

门人和底下的同学就问他,说老师说的到底是什么呀,那一以贯之的到底是什么啊?曾子向他们解释了一句话,**的道,忠恕。也就是说,孔子人生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忠恕。

何为忠,何为恕呢?如果我的忠诚得不到赏识怎么办?就应该听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忠恕之道》。

孔子有一个学生,觉得做人的道理太多,记不住,请教孔子,希望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的道理,而且可以受用终生。孔子给了他一个字,就是恕。

我们有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哪一个不谈论人,哪一个不谈论人。大家都会在私下里,飞短流长。

孔子的学生也有这样的人,比如子贡人,子贡人,方是什么?就是指他比方人物,议论短长。老师就说他,“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赐是子贡的名字,子贡你已经很贤达了是吧,已经贤达到可以去指点他人的短长,品评人物,老师我还没有做到,夫我则不暇。暇是闲暇,我现在还没有这个闲暇工夫,可以去品头论足,议论他人短长。如果我有点空的话,我得先看看我做得怎么样。

我听完后内心最深刻的感悟是做人要做一个忠诚而善于宽恕别人,检讨自我的人。真正的忠诚不是对外部标准的忠诚,也不是对个人或制度的忠诚。他忠诚的是内心的道德判断和良知。

孔子所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保持自省的能力,而不是总是责怪别人。

自己的心厚道了,对别人的责怪就少了。这样,就会远离对别人的抱怨。

其他,听完后我还感悟到做人要做一个好学的人,与人为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一句老话,还有一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既然是社会人,就必然要和他人交往,“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不管他身处何位,身居何职,不管他是贫穷还是卑微,其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别人交往时,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长处,要经常倾听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自己快速成长,真正的朋友就是那种心胸正直的人,敢于直指你的缺点,因为有时候我们往往自己看不清自己,有些迷失,这时候一句关键的话甚至会改变我们的一生。另外我们要重视学习,要终身学习,知识会让我们永远年轻,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业务工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

这就是我读于丹讲《论语》中的“忠恕之道”感悟之处。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读论语演讲稿【篇4】

关于论语演讲稿篇一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一直以为所谓儒学不过是表面上推崇中庸、仁义、”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可见孔子有歧视妇女的嫌疑另外我至今还记得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鼓励他的同乡努力刻苦学习尊师:”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我承认宋濂真的很尊师可是正是这种方式让中国由盛转衰不敢出一言以复就没有新观点新态度就没有创新

苏格拉底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主张学生勇于创新所以出了一个柏拉图柏拉图同样没有”架子“又出了亚里士多德希腊三贤在哲学物理学都有很好的建树

儒学是该让人唾弃放在脚底踩的东西

我甚至觉得古代封建的黑暗落后都是独尊儒术的结果没有了”百家争鸣“那就是剩下了**它至今仍旧影响着政治、教育、法律

可是事实上是这样?

读完《论语译注》?古代君王扭曲了儒家思想他们黑着心红着眼把儒学当成统治的工具他们过河拆桥却同样自称君子因此”打倒孔家店“不是推翻儒学而是保护真正的儒学不为小人所用

孔子所倡导的“以思为学”的失落,是人们只学而不思,只为应付考试,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也是中国科学家得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

孔子崇尚的中庸仁义也缺失了人们自私自利见人不扶食物以次充好真的愧对礼仪之邦

孔子希望人们忠诚、孝顺、谦虚、诚恳,但现在我们是如此肤浅

……没错他的想法是无法治国的至少不适合现在的国情可是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儒学政治课里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发扬”扬弃“我们却把坏的继承了好的遗忘了:

我们该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都骄傲自满进步应该不耻下问谦虚谨慎

我们该真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该做伪君子应该真心待客

我们该反省:”吾日三省“孔子这样的圣贤都反思我们也该反省自己知错认错改错

关于论语演讲稿篇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论语》作为圣人孔子精华的浓缩从早时的科举到如今的考试都会有所涉及由此可以看出《论语》的珍贵与古往今来的人对它的重视《论语》被许多人所注释过而其中较为认可的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精髓之所在我们逐渐开始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开始不断审查自己开始以义作为准则凡事则需尽仁

孔子的中心思想与最高的道德原则是”仁“仁包括着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而孔子尤为喜爱的**颜回也是因为:”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在”仁“中费了许多笔墨如:”当仁不让于师“等仁为人之本是最适合当作标准审视自己的

在《论语》中我对君子感受颇深所谓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典范是最能体现儒家风范的代表《论语》中曾多次阐述、并用详细的比喻告诉我们君子的标准如”君子不器“并以小人为最低等次来进行对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由此看来想要达到君子的境界还有待努力不过这并不能使我们的理想降低层次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作《论语》《论语》去严格的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境界获得更大的提升

关于论语演讲稿篇三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编撰而成包含着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是经典中的经典

”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则它的意思是: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谨信、爱众、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古人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懂得孝的做人之道

子路想,如果他翻过几座山向亲戚借点米,很快就能满足父母的要求了?

孝是孔子提倡的美德父母生我育我作为子女不做到孝呢?小时候父母有好吃的东西总会让给我们吃;我们长大了能承担一些家务活;父母交代的事我们做到了?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是否去关心他们了?

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问自己,我们做了吗?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不仅如此《论语》也是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阅读《论语》我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做人的仁德以及品味哲学的思想情操

关于论语演讲稿篇四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论语》

读论语演讲稿【篇5】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论语》这一本书是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其中”仁“是人格的最高境界。

《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长久的打算,就肯定会有现在麻烦。那一次,我是切身体会到了。

那天下午数学课上,老师让我们趁下课的时间赶快把刚刚课堂上讲的练习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页写完,而且必须在下午的第三节课之前交给老师。说完 ,老师快速走出了教室。

我拿出数学练习册正准备写,籍展鹏拍一下我的肩膀,说:”走,咱们去操场上打篮球。人都叫好了,就差你了。“我说:”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还没写完呢 ,你写完了吗?“”写什么写,老师不是说第三节的时候才让交的吗。现在才第一节课,第二节下课不是还有四十分钟的活动时间吗,那时候再写也能跟上。“我一 听,也是,四十分钟足够能写完的。于是便和籍展鹏下去打篮球了。

第二节是英语课,下课铃响起的时候还有一些练习题没讲完,老师没让下课,拖堂继续讲。这一讲就是几十分钟,一下子讲到了第三节上课。

结果可想而知了,因为我没有完成作业被数学老师严厉地大批特批了一顿。都是因为自己当时没有考虑好,现在麻烦了。

从那以后,每天下课我就抛开一切杂念,立刻写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果没有作业,我就自己先向后预习。再也不敢拖沓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中的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受益无穷。

读论语演讲稿【篇6】

论语——学而第一篇

侯伟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众所周知,这句话取自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是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

翻译成英文是:the master said,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is he not a man of ***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论语》作者: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我记得曾经的私塾时期,在上课时要先拜孔子,然后再拜先生,不只学童上学拜孔子,皇帝和大臣也视拜孔子为一个必要的礼仪。

下面再给大家说说《论语》的故事。有个故事是这样的,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原先在后周节度使赵匡胤手下当推官。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率军部队到达冻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

于是赵匡银穿上黄袍当上了皇帝,改名为宋朝,历史上称为太祖皇帝。后来,宋太袓任命他为宰相。从宋人祖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

宋人拜赵普为宰相后,便与赵普商量一切。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了首相后,太祖建议他读一些书。

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他处理起政事来总是十分敏捷。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

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被称为太宗皇帝。赵普仍然担任宰相。

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粗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合适。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

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有一次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能超出《论语》。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人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会使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我在找工作时,考官问我是哪一年毕业的。

我本来是要说2000年的,结果一激动说:“两千年前。”

更瀑布汗的是,主考官竟然噢了一声,说:“孔子的学生吧。”

这是一个关于孔子的冷笑话,但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在介绍孔子之后,让我们回到我的句子。这句话大家很熟了吧,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后,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恨他们。他们不是绅士吗?”

本文简要总结了孔子人生理想的三个方面:学习、交友和修养。其中,他把学习放在首位。

学习的内容在于不断求知、讲求信仰、修身养性、弘扬道德修养。孔子在这里反复强调了“不亦乐乎”,读书做学问自始自终,无非是要先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而乐”。随时随地学习,随时随地反省。只要你有知识,你就能不断提高你的修养。

孔子教人学习,主要是为人的学习方式。但由为己到**,到治理天下,是一致的,所以历史上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指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我们在学习后,时常的去复习它,复习一些知识,让我们有新的理解,会让自己感到学习的乐趣感到愉快,这也是高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的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这两句话是说,听道而学,是得道的成就感,是与天人的相互感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对于那些不能闻道,不能修道,无道可言的人的一种态度,对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无道的行为,君子不会有任何的气恼.

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他的**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孔子的态度很平和,但他的心很庄严。因为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就是信仰的力量。

孔子是一个特别注重信仰的人。他们把鲜活的生活经历,经过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依然感到温暖;他们微笑着,默默地注视了几千年,看到我们仍然从他们的话语中受益。

读论语演讲稿【篇7】

人人都说:世上只有老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自从我呱呱落地,老妈就精心地哺育着我,对我的学习倾注了大部分的心血,对我的生活更是关爱有加。老妈的爱,有时是一把遮风挡雨的大伞,有时是在伤心时给予的温暖的慰籍,有时是在生病时体贴入微的关怀老妈的爱,就是那么的普通而平凡。

这天夜晚,我不停地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不知是不是因为白天受凉的缘故,我感到又冷又热,十分难受。我有气无力地喊着老妈,老妈闻声赶来,得知我可能生病了后,连忙拿来体温计帮我测体温,测完后看了下体温计,哇,39度!发烧了!接着老妈又拿来一些退烧药和一杯热水,半坐在床边,让我依偎在她的怀里,为我喝完退烧药,又一点一点地喂我喝热水。我半闭着眼,迷迷糊糊的,不知是太困,还是因为有老妈的陪伴,让我感到十分温暖,我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清晨,我从梦中醒来,烧已经完全退了,整个人都感觉特别舒服。老妈也已经醒了,原来她一整晚都守在我的身旁。看着她微微泛黄的脸庞和慈爱的眼神,我忽然觉得老妈一夜间苍老了许多,又想起以前老妈为我所做的一切,我忍不住说出了一声:老妈,我爱您!平日里难以启齿的话,这时竟脱口而出。听到这话,老妈愣住了,眼睛里闪烁着惊喜与感动的泪光,欣慰地笑了,抚摸着我的头,温柔地对我说:傻孩子,你长大了!

窗外初升的阳光柔柔地、暖暖地笼罩着我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我的心里暖洋洋的,因为我有一个虽然平凡却最爱我的老妈。老妈,我爱您!

读论语演讲稿【篇8】

春秋有序,朝廷无常。朝廷无常,其亡有常,观历代之亡,察其亡故,盖其政不顺民循常也。法者,国之权衡也。推法治,吏不尊于法之上,吏生政令,此非吏之威,而乃法之威也,是百吏从于法也。古之政,吏治刻深,政令独主。吏治刻深,有何患也?曰:吏不慎身善明,则政蠹不通,壅弊久疾不去,必上乱,然后下反,当此之时,国家又无序也。是以一朝之兴亡,一地之祸福,庶民之安危,独断于吏。吏治倾颓,则百姓苦;吏治开明,则百姓安。俚语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欲使天下久固,百姓安居乐业,必制天下之法,以法校吏之政,去吏匡政,上尽于法,然后天下皆相率而归其法,法至矣。

政不顺民循常而卒亡,何也?政者独主离下,专断于权,百姓欲指其过,然阖口而不言,吏唯上,百姓左右畏之,踧踖而不语,敢怒而不敢言,迨百姓椎心泣血之时,视生亦死,视亡亦死,视死如归也,故不顾己之性命,以死而起之,谋其新政。在上者,恐万民之逆政而倒其政,例行公事,跸之而禁百姓之行,施之暴,行之力,不思政之过而思民之过,果乃民之过乎?恐是其政先逆民也,非民牴其政,而政牴其民,故而政亡朝灭。下荩于法而上婼,习浇漓之风,为政者之过,其不知民易治而政难治也。

古之治,德为政之本,法为政之用,德为先,辅以刑。德厚刑仁,则政通。今法为政之本,德为政之用,法为先,辅以德。法厚德推,则天下和。俚语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上乱则天下乱,上序则政通,政通则人和,自然之理也。故法之治,政为先,民为后,自百吏以下至于万民。自上而下,上浚下通,国可安定也。以法治其吏,匡其政,正在上之序,去奸邪谗佞欺负之徒,不因位高处远而疏其隐慝之罪也。

政者,令之行而致之民也。吏能始终自律者,寡也。以法董吏之政,宜也。防杜吏之微渐。政之最不可为者,官吏不正,怠倦其政,政令不畅,不为民之利谋,若是,犹如宴安酖毒,政危也。借权谋其私利,在位蔽其朋党,不恤其民,是政之大患也,政失信于百姓,聚众群起。政之忌,权不制衡,吏独操其用而离下。又政者,非授法之者,不能塞法之治,以政律法,而当以法律政。法之要,使上下皆极智于法,尽力于权衡。去官,去亲,去内,去货,去来。权不制衡,无牵于中,督察无间,事独断于一,政者僭法,攘囊法度,以权势而定轻重,吏上而法下,是今之政与古之政无异也。法之义,使天下相率而归其法,上下一律于法,则法可大行,邦可大治,国可大兴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