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活着观后感

2024.03.03 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推荐5篇。

您的需求是我们的动力我搜集到了这些内容:“活着观后感”。好的作品往往是直击人心的,其中的情节更是深深引起了我的共鸣。观后感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观后感加深了我对作品的认识。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作品名观后感记录下呢?以下提示仅供参考可能有所偏差请您自行判断!

活着观后感 篇1

内心会真实反映人的自私、高尚。让人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早就明白这个原则了,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的。

艺术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感受着自我的分裂,却无法让自己变得纯粹。如果能够成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会活的更坦然些,与此同时,我的力量会削弱很多。

朝夕相处的现实常常会让人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所谓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换句话说,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触手可及!正如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曾听过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抱怨!歌中人对苦难的承受、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读后感500字3

活着,很难。

求死,也不简单。

”要埋有庆了,我又舍不得。我坐在爹娘的坟前,把儿子抱着不肯松手,我让他的脸贴在我脖子上,有庆的脸像是冻坏了,冷冰冰地压在我脖子上。夜里的风把头顶的树叶吹得哗啦哗啦响,有庆的身体也被露水打湿了。我一遍遍想着他中午上学时跑去的情形,书包在他背后一甩一甩的。想到有庆再不会说话,再不会拿着鞋子跑去,我心里是一阵阵酸疼,疼得我都哭不出来。我那么坐着,眼看着天要亮了,不埋不行了,我就脱下衣服,把袖管撕下来蒙住他的眼睛,用衣服把他包上,放到了坑里。“余华的故事和他的笔调一样的冰冷,冷得让人感觉不到了悲伤。

我想啊,到了最后福贵是不是也没有了悲了呢?

没有了幻想,也就没有了希冀,没有了希冀,也就无所谓悲凉失望。没有了情绪,是否也无所谓活着与否了?

一个人从反叛走向了承担,却又在承担里慢慢地失去,这种活着我们都经历了,也都失去了,但最后,我们没有选择,一步一步,轻快地,艰难地,驻足过,跋涉过。

这就够了。

除了活着,人生其实一无所有。

残阳,黄昏,老人,安详。这是一种大境界,也是一种超脱。

没有什么失去的,还担心失去什么?

命运的边缘,谁都是短暂的驻足者,李白金谷歌有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细细思来,人生本就是一场大梦,梦醒了,人走了,谁会在乎梦里的角色是生是死?我想福贵最后还是触摸到了这种境界吧?

生命里的温情被一次次的死亡撕得粉碎,所有熟悉自己的人都死了,这种举世皆寂的寂寞感,如果不超脱,早就被自己杀死了。

或许,他已经把自己杀死了呢?

繁华落尽啦,

尘归尘,土归土。

并没有什么别的结局。

《活着》读后感500字4

前几月,听闻大学隔壁班的一个女孩子跳楼自杀了,研究生还未毕业。具体原因也不好去揣度了,留给大家一阵唏嘘,而自己又重新思考了一下活着的意义。

最近拜读了余华的作品《活着》,作者认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认为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而他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所以他以异常冷静地笔触描述了福贵老人的一生,告诉我们活着就是活着。

翻开血红的封面,主人翁一幕幕生活画面清晰呈现在脑海里,合上书本已成记忆。福贵生于富贵家庭,年轻时放浪不羁,将家产挥霍一空,成为普通佃户。后被强征入伍,九死一生逃回老家。在那样的年代,生存不容易,福贵眼见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死去,最后只剩自己和一条老牛。老牛是他因同情从屠夫手中买下来的,这印证了那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福贵承受住了难以承受的苦难,垂垂暮年与老牛相伴,和老牛念叨着亲人的名字,唱着歌谣: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在我看来,生命是载体,而生活是内容。不管我们一生要肩负多少责任,或者经历多少磨难,再或者享受多少辉煌,都是由生命来承担。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看轻生命,同时还应该积极乐观地去面对那些或好或坏的事情。

《活着》读后感500字5

我总是看见一个老人,牵着那头老牛缓慢的走着。有时候,他们在耕地;有时候,老人坐在草地上,老牛在水里安静地洗澡;有时候,他们一前一后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没有多余的言语,他们只是相互依偎着走过余下的时光。

我想,对于福贵来说,没有什么美丽人生,活着才是他全部的力量,也是他唯一的希望。坚忍地活着,顽强地活着,苟延残喘地活着······我想,对于我来说,也没有什么美丽人生。我也默默地忍受过孤独,我也一个人承受过失意,我也独自地等在黑暗中,在伤心欲绝的时候,我也彷徨过,痛苦过,挣扎过,也感受过生活的无常。但是欲绝,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因为我知道,人生下来便带有一种力量,不是与命运抗争,而是与命运为友。人是世界上最脆弱又是最顽强的生物。如果我们不能将人生过得完美,我们可以将人生过得完整。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与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失意与痛苦,从来就不是消沉的理由,它们只是人生路上一块小小的石子,或许会硌脚,或许会绊倒,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向前走去。它们或许不能让人生变得更加美丽,但是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活着》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过不了的命运,只要能活着,我们就该好好的活着。人生的沧桑不过如青石板上的刻痕,岁月流转,水珠滴过而又了无痕迹。曾经的挣扎不过是过眼云烟,而事到如今,我们才明白,我们要的从来都不是美丽的人生,我们要的,是一步一步走过的故事。

活着观后感 篇2

又一个结婚的喜讯,又一个幸福的开始,我怅然若失,每个人都在幸福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含着多少辛酸泪水却又坚持不懈的寻找着终点,我却依旧在胡闹着自己的人生,依旧,茫然不知所措...... 日记

暂且抛开自己的心情。

最近偶然读了一篇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是以奶奶和“我”,两个女人从“水火不容”到相容,再到相依,进而相亲相爱的祖孙关系发展为线索,“我”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后,才慢慢理解奶奶的智慧哲学,潜意识里也不自觉的传承了奶奶的人生观。人生就是如此,代代相传传。

“不用想,也忘不掉。”她说,“钉子进了墙,锈也锈到里头了。”

“真正的委屈是笑在脸上哭在心里的。无处诉,无人诉,不能诉,不敢诉,得生生闷熟在日子里。”

“她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不喜欢你,你会成为别人不愉快的理由。你从来就没有资本那么自负,自大,自傲。从而让我怀着无法言喻的隐忍、谦卑和自省,以最快的速度长大成人。”

“你守寡太多年了。”我犹豫片刻,一句话终于破口而出,“男女之间的事情,你早就不懂了。”

静了片刻,我听见她轻轻地笑了一声。

“没男人,是守寡。”她语调清凉,“有了不能指靠的男人,也是守寡。”

“怎么寡?”我坐起来。

“心寡。”她说。

我怔住。

“每个人都有不安分的毒,这毒的总量是恒定的,不过是发作的时机不同而已。这事不发那事发,此处不发彼处发,迟不发早发,早不发迟发,早早迟迟总要发作出来才好。”

“我的祖母已经远去。可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我和她的真正间距从来就不是太宽。无论年龄,还是生死。如一条河,我在此,她在彼。我们构成了河的两岸。当她堤石坍塌顺流而下的时候,我也已经泅到对岸,自觉地站在了她的旧址上。我的新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她的陈颜。我必须在她的根里成长,她必须在我的身体里复现,如同我和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和我孩子的孩子,所有人的孩子和所有人孩子的孩子。

“活着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变成了最慢。生命将因此而更加简约,博大,丰美,深邃和慈悲。这多么好。”

优美细腻的文字,细水慢流的人生,人活过的痕迹,平凡中不失温暖的爱,通篇几乎都是静止不动的,没有故事情节的叙述,都是在平静的叙述中蕴涵着生活和生命的至大的真理。于是爱上了作者乔叶,才知道她是以散文见长,河南省文学院最年轻的专业作家,“中原大地上的紫色牡丹”。

有人说:好的小说,它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穿透力,给你触电似得感觉,象情话,令你不自觉的回味,言浅却意深。这话实在在理哩!

活着观后感 篇3

第一次捧起这本书时,我16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使我耐心地读完了全本,却只是为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感到难过。

再一次捧起这本书时,我20岁,我仍为富贵的一生感到难过,却又品尝出悲惨生活中的一丝温暖,他有淳朴善良的家人,有坚贞不移的妻子,最重要的是,他有努力活着的心态——即使生活满目疮痍,无人相伴,也要努力生活。

作者在中文版的自序中写到:“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富贵顽强生活——从富家子弟落魄为贫农,再到成为父亲、爷爷,他用不同的身份有喜有悲地活着,可身边的人却一个个地被宣判死刑,他的人生一次又一次经历毁灭性的变化,但活着,就是他的意志。书中最后这样写到:“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一句话,总结了福贵的一生。

相比于富贵生活的那个年代,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美好的。但是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玩物丧志、自怨自艾,更有甚者轻易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了爱情,为了面子......每当看到这种新闻时,我哑然并震惊于为何会有人把生命看的如此之轻,你所轻易舍弃的生命,是那医院病房里的人不愿放弃的,是那身体有残疾的人努力争取的。

有时我也会对平淡的生活感到烦恼,如今我却懂得,我们所厌倦的恰恰就是富贵穷极一生渴望追求的。诚然,我们如今都在活着,而每个人却都不同的活着。有的人泡在烟雾萦绕的网吧中“虚拟”地活着;有的人把课桌当做床糊涂地活着;有的人在费尽心思争取周围人的赞许夸奖中“努力”地活着;有的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地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着的方式,我们不能说哪种方式是错的。但是,当自己选择的路走完时,当穷尽一生时,每个人收获的却也不尽相同......

我们每个人都在向死而生,我们都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何必自怨自艾,何不热热忱忱地活着。

活着观后感 篇4

花了三天看《活着》,觉得这部**真的不错。余华笔下的主人公徐福贵,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与动荡。他是可悲的一代,但也是幸运的一代。

他的人生经历过这么多,可以说到晚年时候他本身就是一本书,一本需要我们慢慢品味的书,一本值得我们深思的书。

活着,本身就是为了活着!没有多余的,没有别的,这么简单,但它对我们意义重大!!!这本书深入思考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主人公承受了一切痛苦和灾难,家境的败落、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甚至最后连他孙子吃毛豆撑死,可以说人生的五味杂陈他都品味了,然而他却永不放弃生命,在那如此的环境中,令我感触颇深!

试想,一个如此普通平凡的人,不知道生存的深意,然而他却知道,活着本身就代表一切,只要是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就有可能!

而现实的我们呢,一些人受到小小的挫折就开始消沉,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生存的价值,甚至有的人失恋了,跳楼跳湖为情自杀的;有的人受不了社会的压力,不顾自己的父母亲人,竟然轻生赴死……我只能说这些人真的很愚蠢,愚蠢到自己的三观尽毁。这些人怎么能改变?他们怎么能改变?我认为这种人是无法改变的。他们不应该在地球上呼吸氧气。所以,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呼吸每一寸空气,只要我们活着,那只是沧海一粟。

活着,一切皆有希望!

《活着》书中一些经典语录,记得是这样写的:“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老子就是啃你家祖坟里的烂骨头,也不会向你要饭”、“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这些经典的话语实在太多了,我看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也曾说过:“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有意义的事。”看似柔弱的芦苇在这天地间——同样可以奏出绝响。

所以,我觉得在生命面前无所谓幸运也无所谓不幸,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痛苦。因为生命比天堂和一切都重要,只要您活着!运气和不幸是经验。快乐和痛苦是存在的。经验决定存在,存在决定生命的价值。

我们常说生活其实是一种实践。面对坎坷的人生,面对不幸,有的人会说:“青山依旧在,万事转头空。

仅仅活着而已。”而我想说的是,历尽人世间磨难,尝遍人间悲惨与痛苦,是我们强大的毅力与不弃的灵魂使生命屹立不倒!俗话说:

“好死不如赖活着!”但人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够参透呢,希望人们继续修行各自的人生吧。

活着,就有可能创造一切;活着,就有可能创造美好生活!

活着观后感 篇5

在《活着》之前,我加上了作者余华,因为我觉得一部优秀的作品离不开一位优秀的作家。每次看到《活着》这本书,我都会想到余华。

两次看《活着》,都是一口气看完,第一次用了一个周日的下午,第二次用了三节晚自习。永远也记得第一次看完《活着》时,那种想哭又哭不出的难受,也永远记得第二次在真正经历过一些挫折后,能透过《活着》那些沉重的悲痛而看到许多诙谐的东西。

地主家的儿子福贵,富贵的时候什么也没学到,就光会败家,把家败了,有个很好的爹,气急过后,却也看开,罢了罢了,父母总管不了那么远,压下震怒想通之后,死在了作者多次描述过的茅房里。一家人艰难地开始生活,后来年迈的娘病了,福贵抓着好不容易得来的两个银元上街抓药,却阴差阳错地被当做壮丁抓去。历经艰辛,终于回到家乡,家珍依旧在家里等着他,只是娘去了,女儿哑了。

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好好过日子吧,儿子很懂事,也很聪明,为了不跑坏鞋子而光着脚上学,可是后来因为给县长夫人输血输死了。女儿大了,许了好人家,却难产而死,家珍后来也死了,女婿二喜多好的人啊,可是还是死了。福贵那时是个老人。他把孙子苦根带回了乡下的小院。但后来,苦根死了。

因为饿了很长时间,吃了太多的豆子,活到死。故事最后,只剩下一头牛和福贵一起生活,两个垂死的生命在那片古老的田野里重复着他们的日常工作和休息。

然而,在这样一部伤感的作品中,仍有许多柔情。比如最后无家可归的长根,做了要饭的了,仍记挂着少爷,回来时给凤霞带来了一根红色的头绳;面对混账的福贵,家珍仍然不离不弃;女儿凤霞被送走后,偷偷地跑了回来;子庆养了两只小羊,煞费苦心地把它们养大;二喜对凤霞的爱,二喜死后对儿子的溺爱;在那个苦根身上,我似乎看到了过去福贵的影子——也是一样的不懂事,霸道与无理。面对小霸王般的苦根,福贵只是用一位长者的耐心去安抚。

后来苦根也慢慢懂事。

《活着》里所描述的生活,大概就是爱这样吊着你的胃口,让你在莫大的苦难里,看到些许温暖的东西。

余华客观朴实的叙述,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抒情性,冲淡了悲剧的意义。没有太多的情感矫揉造作,直接面对人生的巨大痛苦,这样平静的叙述唤起了更多人的深思。不可否认,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但我们不需要刻意追求那些梦幻般的美好事物。

真实的生活绝不是美的,过于美的东西往往是一场**。《活着》并没有教我们活下下去需要多大的勇气,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

我个人很佩服能写这样一部作品的作家。早年,余华的作品很是荒诞。在他的作品里,充斥着暴力、残忍、堕落等,人性在他的笔下被分解的支离破碎,只有极少数的人看他的作品、欣赏他的作品,带着孤独和对这个世界的失望,看过的人都说:

“余华的作品里笼罩着无尽的死亡阴霾。”这样的余华,是不能被大众所接受的,所以20世纪90年代,余华回归现实,由“零度情感叙述”转变为温情脉脉、平淡自然的现实主义风格。在此期间,他创作的三部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风雨中呼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最后,看完《活着》,我想说一句,希望我们能活得虔诚一点,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别背那么多高大上的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