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必读书目观后感

2024.03.27 书目观后感

必读书目观后感8篇。

必读书目观后感 篇1

读《“事”说师生关系》有感

朱慧芳《“事”说师生关系》这一本书对现在的“师生关系做了一个全面而具体的分析,并以案例的形式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更加明白、更加深刻的明白教育的道理。其中文章中“教师是一面镜子”对我的教学有所启发。

对学生来说,教师是一面镜子,他们希望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看到自己受人尊敬的形象。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孩子,而不是因为他们有一些不好的行为而不尊重他们。如经常能看到有些教师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当着很多的人,大声的训斥孩子,这样的教师根本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感受,没有尊重孩子,反而让孩子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如果老师尊重他们的孩子,他们应该和他们单独谈谈。这种效果比第一种效果好得多。教师只有尊重每一个孩子,孩子们才能尊重教师。教师要学会蹲下了解孩子,蹲下向孩子学习,让孩子向老师学习更多,孩子进入社会后也要学会尊重他人。

学生常常把喜爱的教师当作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因此时常去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于不被注意到的小动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从一点做起,注重言行举止,用良好的师德长期影响学生。良好的行为可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不良的行为也可能对学生未来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造成终身伤害。

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教师应该经常从学生身上发现自己的缺点来弥补。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坦诚的面对学生,并及时加以改正,以自己面对错误时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去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对待错误、改正错误,从而给学生一面镜子让学生从中照到喜悦和通往成功的途径。

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多一点的微笑,多一点认真,多一点细心和周密,多一点的坦诚,多一点关爱。自然会营造轻松、和谐、自励、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也会多一些自信,多一些灿烂阳光的笑脸!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朱慧芳《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

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

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特别是对于那些天生有行为偏差的孩子,老师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以某种宽容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用你的大脑想出一些既有效又能被孩子和家长接受的好方法。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我想我会积极主动地征求意见,勇于思考,博览群书,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理解积累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我今天比昨天进步,从长远来看,我一定会越来越好,这样才能取的最好的学位,同时为教育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读《做拥有幸福感的教师》有感

朱慧芳“没有教师的幸福感觉,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受。” 看了《做拥有幸福感的教师》一书,文中这样说道。说到幸福,很可能许多人都会不屑一顾:

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在为美好的生活而忙碌。我们怎样才能有时间去体验什么是幸福的生活?

孩子们身上的优点很多,为什么非要盯住几个缺点不放,你不开心,孩子也不开心;身边的风景很是令人陶醉,为什么偏偏盯住那一处不美的地方呢?所以拥有幸福感,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静心想想,每个人这一生都要走很长一段路,一路走来,你在意的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还是更在意你是否到达的目的地?同样是爬山,为什么有的人喜欢一步一步慢慢攀登,有的人则喜欢乘坐缆车?选择的路径不同,沿路看的风光自然不同。

因此,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关键是当你到达目的地时你更关心什么

每每走在上班的路上,遇到教过或正在教的学生同我问好,心中便扬起一种幸福的感觉!或许,今天我为孩子们做的还很少很少,然而,只要我心中有爱,我便想把这份幸福感传送个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必读书目观后感 篇2

各位老师,以下是我校要求教师阅读的书籍,您可以上网看书或者购买,每本书籍限3人购买。每人要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或读书随笔),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下学期开学初交到教务处。

一、基本理论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基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3、【苏】B赞科大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4、【英】洛克著,杨汉麟译:《教育漫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5、魏书生:《魏书生与民主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6、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年。

7、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二、教育哲学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3、【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4、金生鈜:《规训与教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5、石中英:《教育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杰拉尔德.古特克著,陈晓瑞等译:《哲学与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三、教学社会学

1、【日】片冈德雄著,贺晓星译:《班级社会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

2、【美】伊利奇著,吴康宁译:《非学校化社会》,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3、【法】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著,汪凌译:《学校社会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英】麦克•F•D•扬编,谢维和、朱旭东译:《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法】涂尔干著,陈光译:《道德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6、【英】古德森著,贺晓星、仲鑫译:《环境教育的诞生——英国课程社会史的个案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四、教育管理

2、吴志宏:《教育管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4【美】马克•汉森著,冯大鸣等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5、【美】萨乔万尼著,张虹译:《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6、【美】坎宁安、科尔代罗著,赵中建译:《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7、【美】沃尔科特著,杨海燕译:《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

8、【美】弗朗西斯C.福勒著,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

五、课程与教学论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3、【加】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4、【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5、王策三:《教学认识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7、安德森著,皮连生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8、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9、雷玲:《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品读名师经典课堂(数学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孙建龙:《语文教学案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六、基础教育与教育研究

1、【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著,蒋衡等译:《政治,市场和学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2、【英】杰夫.惠迪,萨利.鲍尔,大卫.哈尔平著,马忠虎译:《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3、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5、维尔斯曼著,袁振国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

6、本书课题组著:《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七、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1、刘儒德等:《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费尔德曼著,苏彦捷等译:《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

4、赵国忠:《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5、【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

6、岳晓东:《登天的感觉(修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8

7、杜亚松:《青少年心理障碍咨询与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年

八、早期教育与家庭教育

1、【德】卡尔.威特著,郝荣丽译:《卡尔.威特的教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

2、【苏】A.C.马卡连柯著,丽娃译:《家庭和儿童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日】木村久一著,唐欣译:《早期教育与天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4、【意】德.亚米契斯著,徐力源泽:《爱的教育》,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

5、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6年

6、【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7、【英】约翰.洛克著,张建威、十一的译:《约翰.洛克贵族教子书》,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年。

8、【英】夏洛特.梅森著,邵夏珍、李艳芳译者:《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法全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

必读书目观后感 篇3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小豆豆是一个淘气可爱的小女孩。因为淘气,她辍学了,但她很幸运。她来到ba学校公园,在那里她可以自由快乐地成长。巴学园是林宗作先生创办的一所独具特色的学校。这所学校的教室是用过的电车建成的。学校里只有50个学生。在巴学园孩子们上课的内容可以自己选择,想先上哪门课都可以,如果在上午就完成了一天的学***,下午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去寺庙或田野里散步看蝴蝶。

每天午餐都必须有“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平时还有露营、野炊、茶话会等多有趣的活动。小林先生尊重孩子们的好奇心,保护他们的自尊。运动会专门为矮个子高桥君安排;豆豆的钱包掉进了粪池,不是伸手帮他,批评她,而是让她自己解决问题;游泳课上,泰明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

在小林先生的不懈努力下,琴校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我喜欢巴学园和小林校长的教育理念。巴学园不仅是小豆豆和那些孩子们理想的校园,也是我向往的学校!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窗边的小豆豆》是那天在书店里无意中看到的,我感到幸运的是,我选择了这本书……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在二战中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小林校长却常常对小豆豆说: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学校友好、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是的,看了这本书,让我感到幸运!小豆豆因为好奇跳进厕所掏口……那可爱的顽皮让我捧腹大笑;小豆豆的同班同学,也是她的好朋友不幸去世了、同样是她的好朋友牧羊犬“洛基”“不见了”、巴学园被二战中美国飞机投下来的燃烧弹烧掉了……让我感到难过流泪;小豆豆与同学们之间的友谊让我感动……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能让我感到我们过着多么安宁的生活。在校园里多么的快乐、不用担心吃穿,也不用担心战争、空袭……这是我倍感珍惜我们现在安宁的生活!

因为真实,我喜欢这本书;因为美好,我喜欢这本书;因为给我带来笑声和快乐,我喜欢这本书;因为感动,我更喜欢这本《窗边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相信每个人都至少读过一本好书,而书往往是连接知识的海洋的道路,假如知识是一片辽阔的海洋,那书就是在茫茫大海漂流的小舟,一直无穷无尽地漂流着,多读一本好书等于多开阔一片海洋,但是,那本《窗边的小豆豆》使我终身难忘。

这本书告诉我们,小豆豆是一年级第一次辍学,而小豆豆对此一无所知,于是他跟着妈妈来到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学校——巴学园。小豆豆认识一位最懂孩子心的校长,小林中志。而小豆豆刚来学校就和校长说了整整四个小时时间的话,对于刚刚上一年级的小豆豆却是一件很难的事,而校长却从来没有一次不耐烦,虽然小豆豆语言还不是很精练,但是校长还是认真地听完小豆豆的每一句话,直到小豆豆说完话,校长立马把小豆豆入取了。

巴学园的上课方式和其他学校也完全不一样,其他学校都有固定的课程,而巴学园是按孩子们自己的意愿来自学的,如果上午学得好,下午就可以集体去散步,每个孩子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学会更多的知识,使每个孩子都在学校中快乐成长,每个孩子将成长得更茁壮、幸福。

书,是人类通过悬崖峭壁的阶梯,是通过茫茫大海的小舟,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多读书,多积累,多经历,多交流,每天进步一点点,让我们在茫茫书海中畅流,多读一本好书吧!

《101个神奇的实验》读后感

暑假,我看了《101个神奇的实验》,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和道理。

《101个神奇的实验》包含了《101个水的实验》和《101个植物的实验》。

在看《101个神奇的实验》的时候,我被书中的一个个实验深深的吸引了,如为什么数吨重的轮船和冰山可以浮在水面上?潜水艇和水的净化设备是怎么运作的?鱼儿是怎样在结冰的池塘和湖泊里存活的?

为什么树叶在秋天会变黄?痒痒粉是怎么做出来的?

看完《101个神奇的实验》,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我觉得《101个神奇的实验》这本书,丰富有趣的现象,浅显易懂的解释,生动形象的插图,非常的时候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看。

必读书目观后感 篇4

“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

该怎样让学生真正热爱我的学科呢?工作以来,一直任教低年级体育课。从表面上看,体育似乎很受学生欢迎。如果在特殊情况下不能正常进行体育教学,学生会感叹和遗憾。

曾经多次反思过这种现象,是不是学生真的热爱我这门学科。

现在的学生学***较大,长方形的教室成了他们主要的“根据地”,而固定的、不到一平米的座位成了占他们较多时间的、有限的活动空间,对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的他们而言,尤显束缚与无奈。因此,充分让他们享受陽光和足够的活动空间的体育,成为他们放松身心、舒展筋骨、享受心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也从特殊的课堂形式中赢得了学生的青睐。面对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的今天,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对体育课形式上的热爱,更应该让他们喜欢体育课的学***,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从而热衷于坚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为具备良好的体魄奠定坚实的基矗在体育课中,我经常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经常通过有趣的练***让学生喜欢所学的内容。

例如,在一年级广播体操教学中,我采用了童谣教学法。即把广播体操枯燥的口令转换成朗朗上口、易于诵记,且融合了动作特点的儿歌,让学生在熟记儿歌的基础上,乐于经常反复进行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体操的兴趣,还在课间乐于边说边练的情形下保证了练***间,为一年级能在早操时尽快与全校各个年级相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矗再如,在跳短绳教学中,面对协调性相对较好、接受能力很强的学生与一部分协调性相对较弱、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采用了分层教学法。即对学得快、跳得好的学生进行跳绳比赛,或提出更高的要求。

鼓励学习缓慢、不会跳跃的学生简化行动要求,设定较低的目标,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样,强者在高要求中更强大,弱者在不断努力中可以取得新的进展。

今年,我接手了初中。每当我看到一个微笑的孩子,我总是想:如果这个班的学生非常聪明和懂事,那该多好啊!但现实和我们所期待的往往不一样。

总有学生“天真”得令人悲喜交加,理想与现实总有一定距离。学生在进步,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两者之间一定有差距。人无完人,学生如此,教师亦如此。

当看到同样的一句话,有孩子说上十几遍还是记不住时;当看到个别孩子三番五次把别的小朋友的学***带回家时;一向耐心的我也忍不住有了抱怨,有了抱怨,有时失望也就随之而来了。但用心读完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后,掩卷遐思,我不禁心潮澎湃。大师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又忆起叶澜教授的话:“每个学生的心都是一片绿叶,绿叶下面是一个绿心的世界。我想成为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和他们一起成长。

”于是,我重新给自己定位,找准努力的方向——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首先,爱教育这个职业。教育中有很多乐趣。每天我们都要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他们都是前途无限的人。

有2时,一分耕耘不一定会带给我们一分回报,但是,只要看到孩子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点,我就是快乐的。其次,要爱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孩子有机会改正和进步。

网络上有一句话: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责怪。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争斗。

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忧虑。在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妒忌。在宽容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忍耐。

在鼓舞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自信。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学会感激。在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进龋孩子的成长环境很重要,我们对孩子的态度也许会影响他们一生的性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孩子们离开学校时,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分数,还有对未来社会理想的追求。是的,为了培养一个陽光、诚是的人,我们需要认真管理教育。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孩子们,相信老师,我要让你们的世界充满陽光!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这是一句多么朴素而又多么富有诗意的话呀!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该书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和家长十个方面论述了理想教育。

本书的内容不象有些教育书籍只有空洞的理论和说教,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问题的根源,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理想中的教育,读后让人犹如醍醐灌顶。我强烈地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

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简单的话语深深地感动和震惊。我们不是一直在讲领导科研、促进科研吗?如果我可以从教育**和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学研究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我们必须从关注学生的内心开始,记录我们教育的每一点,不断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又一次偶然间,我无意中打开了“行知论坛”和“教育**”,我看到了论坛上很多老师的随笔,我用心地读了几篇,就被老师们精彩、真实的文章打动了,他们对教育深刻的反思和自己独到的见解令我佩服,他们对教育的执著与真情令我感动。在和学生的心灵沟通中,我更真切的感受到了将自己融在学生中的快乐,在激情飞扬的文字中,我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在孩子的童真童趣中,我的心一次次的被感动,是教育随笔,教会我更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声音。

在这样的思考中,我常常认为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师生共同成长,所以我总是问自己,在课堂上,我是否真的关注学生的心灵,体现了教育的平等与民主?在课后,我注重教学的反思并落实在以后的教学中了吗?教育随笔我坚持写了吗?

在这种思考中,我不敢也不能忘记我设定的目标——从关注学生的心灵,记录我的教育细节,不断反思我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这将是我长期而永恒的追求!感谢《新教育之梦》,她,让我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此时我又想起了叶澜教授的爱:

每个学生的心都是一片绿叶,绿叶下面是一个绿心的世界。我想成为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和他们一起成长。

必读书目观后感 篇5

读这本书使我的身体放松,心灵净化,心灵升华。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读后感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从“教学中心”转向“学习中心”,为课堂观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循着“学习观察—收集证据—分析解释—做出决策”的模式,为课堂研究做出了良好的范例;从“学生知识与技能类的目标达成,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合作学习的过程,课堂中的积极学科情感,课堂中的社会关系”五大类的观察领域,借助8+10+5个观察单,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提供了脚手架。

作者借鉴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扎实的研究实践,建构了比较独特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和分析框架,分析了认知与技能类目标达成的观察、个体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的观察、合作学习过程的观察、课堂中的积极学科情感和社会关系的观察,对每一类的观察都创造性地提供了课堂观察分析单和观察实例,详尽地展现了如何充分利用观察分析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为广大教师呈现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完美结合、进行教学重建的全过程,使我从中获益。

正如书的封面所问:学习真的在课堂上发生吗?改善教师的教无可厚非,但教完=学会吗?

做完练习=掌握吗?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不代表学习的发生。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的效果也应该是师生互动的结果。

如果一味地将课堂的问题归结为教师的“教”,那么,教师的责任也未免太大了。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动机、合作学习过程、主体情感、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等。因此,课堂观察也可以成为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工具。

教学是教学生学,教学是学,改进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习。通过对学习中心的课堂观察,更多地关助学生的学习,更直接地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想学更多、学更多、学更好。当然,无论是“以教学为中心”还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研究,并非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而是从不同视角、不同出发点进行的研究,最终都将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服务。

读《人是如何学习的》有感

一直提倡这样一句话:书中有黄金屋,书中有玉。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用心读书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通过阅读《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这对我国第二次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人是如何学习的》是美国国家研究院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开发项目委员会所主持的一个课题,参与者有16位国际著名的教学研究专家。该课题以原有的学习研究为基础,对人类的学习进行多维的研究,历时两年,最后是以论著的形式发表的。

书中许多教育专家的睿智思想和简明语言,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犹如一场及时的语,滋润着甘渴的心灵。他们就像是在与每一位老师近距离接触,面对面的交流和对话,为老师的苦恼和困惑,让人受益。

我想就书中第一章中的两小节《主动的学习》和《教育的含义》,谈一点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在这两部分中,许多教育专家指出,新的学习科学正开始运用自己的知识,显著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积己的学习者。知识不是教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借助教材、教材、实物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主动将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无意识的联系和转移,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在这个获取建构的过程中,“疑问”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只有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去思维,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有时会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被称为好学生?

一个学生特别专心,把老师讲的功课,甚至每句话,都听进耳朵,记到心里,从课堂听讲这个角度,这算不算好学生呢?

也有人说,有些学生会听,知道什么是重要的,记住老师最重要的单词,一个字也不缺。在剩下的时间里,他们也可以走开,做些小动作。这还不失为一个聪明的学生。

读完这些章节,我马上有了一些新的见解。事实上,从课堂听力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是理想的好学生。

如果学生只会因袭老师,历史将会凝滞。从教学的角度看,人可以有今天的进步,这是许多优秀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结果,也是许多优秀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作出贡献的结果。正所谓:

长江后浪推前浪。正因为如此,科学和社会才不断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老师在自己班上所做的,是鼓励学生“反对”我们,“打倒”我们。如果争论的结果是我们的老师错了,那又怎么了?其实,不是有什么不好,而是太好了。

在课堂的争论中,老师的看法若被推翻了,那么师生失去的只是错误,而得到的呢?除了正确认识,更重要的是发展智力素质,提高思维水平!还有勇气和信心!

要知道,能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并不多,想想包括自己在内都感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因为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与技巧,就像书中提到的那位数学教师的数学课,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感到学习是一件乐事,不光对此有浓厚的兴趣,思维也奇迹般地飞展穿行,仿佛没有攻不破的难关。

如果我们能像书里提到的那位数学老师一样,把课堂的舞台留给学生,由学生当主角,让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那么,处在这样一种气氛下,教师还要维持课堂纪律吗?不要了,真的,学生们在踊跃向前惟恐落后的心态下,**还有心思说笑打闹、做小动作呢?倒是下课铃打响时,可能会有许多学生抱怨这么早就下课了,他们还没过完上课的“瘾”呢!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先生》读后感

**,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如果说**是最近的春秋,那么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正如编者所说:

“**的学者、政要、作家、名士,纵有诸多称呼,我觉终不及‘先生’二字来的亲切且大气,可以附身可以仰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先生,遥远而亲近,他们既是普通人,却又在硝烟与流离中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星星之火。

不可否认,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学术界的中坚力量仍然怀有深深的敬意。那么,这样的敬意**于何处?为什么当代学术界再难出一位“先生”?

是真的如大众所认为的,学术界的真才实学者今不及昔,或者当年先生辈出,本就是大势使然?

我想,如果把当年的学术水平和现在的相比,今天的学术水平自然会更进一步。但是,君子的成就并不局限于学术水平,而是真正保持了那个战争时代中国学术的精神。在现代中国,无论在军事、政治、经济、工业方面,都落后于列强几十年。但是,在学术上,我们还是有这样一群人来承担。如果说,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的成就是人民努力的结果,那么,这种力量的**就有赖于一百年前绅士们的不懈努力。

试问,学界泰斗就可称先生乎?仁人志士可称先生乎?显然不行。

先生,学习不是标准,道德不是标准,立场不能成为标准。正如晏阳初,并非站在学术之巅;正如辜鸿铭,好骂好嫖,娶妾赌博;正如胡适,沉浮**,最终去台,然而没有人可以否认他们的功绩,仍要尊一声“先生”。何为先生?

范仲淹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的称谓,是风骨、是风度。

他们的影响,往往延续几代甚至十几代人。所谓先生,是一群眼光远远超过当代的人,他们知道自己所奋斗、所追求的是什么,是文化的薪火相传,也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延续。先生,也许是小学老师,也许是大学教授,也许是躲在课本后面的无名英雄。

先生,也许是学术大家,也许没有什么大学问,也许小节有亏,但大节不乱。先生,纵你已**,他已过世,他仍对你有影响,你仍尊其为先生。

书中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教育,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百年而导国运,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

”没错,教育是国之命脉,正如蔡元培以兼容并包的思想担任北大校长,引领了大学术时代的来临。面对衰微的中国,先生们都没有失望,他们知道希望在**——希望就在下一代身上。蔡元培所说:

“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时至今日仍然掷地有声。先生们的愿望已然实现,不可否认,先生们当年的余力仍然影响了中国的百年走向。

反观当下,有数据显示,国家公费留学生学成归来的不足三分之一,这真是无比讽刺。想来先生们的遗泽已经耗尽,这也不正是“教育衰”的体现吗?社会上无比浮躁的心态和学术氛围,先生已经遗留在了历史尘埃中,当代也再难寻觅先生踪迹,没有了先生的引领,我们的“国之命脉”是否已经偏离了先生们当年所预想的轨迹,已经无人知晓。

百年看先生,徒见其背影;国家要进步,先生多多益善。

那么当代为何难再出先生?其一,是平台。没错,若是将当时的学术水准与当今相比,当年自然是远远落后,当今学术成就上能够与当年先生比肩的人,也不是凤毛麟角。

那么就能说当今仍有可以尊为先生的人吗?显然不是。单就平台而论,先生们当年不知比现在低了几筹,而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学术成就超越当时那个年代更要远得多。

比如当代中国,论国力已经是世界强国,而我们所取得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成就也同样不少。这固然可喜,然而看看顾维钧和**一代外交家们,几十年下来,左冲右突,几乎废除了所有不平等条约,作为当时的一个弱国将势头正劲的日本拖垮,跳上了战胜国的席位,战后号称世界五强之一。若以牌作比,当今中国手中可以说是一把好牌,赢得了无数成果自然可喜,但也可以说在情理之中。

而**的外交家们,手中可以说是一把烂牌,弱国的标签还没有摘除,取得了如此成绩,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所谓的弱势中见能力,大约就是这样吧。

其二,就是风骨。先生们无论颠沛流离,无论是受尽挫折,但是拳拳爱国之心从未改变,他们在乱世中不浮躁,在各种运动中落魄却不是希望,自然其中有乱世从而凸显了风骨,但相比于现今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眼光长远了太多,望过了名,望过了利,最终看向了国之未来。如今的学术圈被商业化渐渐侵蚀,再不复当年只为学术的模样。

自然,这不是自命清高,也不是希望当今学者自封象牙塔,我认为,商业化的进入仍然是利大于弊,然而,无论如何追求,心中的“国”之概念绝不能丢,这也是我对公费留学而不归者痛心不已的原因。不可否认,我们确实还比发达国家要差,然而,若是一味逃避,不愿为国付出,如何能够赶上?忘记“祖国”,这与当初先生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实在让人不齿。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格之事也”。那时的先生们,少专家,多杂家;不擅评职称,更擅长个性教学法;有知识,有情趣,有性格,更讲人格和品格;不独守三尺讲台,更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展示大国民风范;学贯中西,更想回中国致用;热心时政,更能为国担当!

必读书目观后感 篇6

《大败局》

吴晓波,一代商业大师,将之观察的商界所见所感所想整理成两本精彩绝伦的书,我在三个礼拜内便欣赏完了这两本对我今后发展或许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书。从中,我所感受到的很多东西是无法用语言充分表达的,而且有很多东西是我现在所体会不到的,只能凭借自己的猜想,揣摩期间的味道。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没错,就是这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商界其中鱼龙混杂,人才层出不穷,一代代商业巨头不断地崛起衰落,留给我们所深思的其实就是其中的经历,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更加清晰明了的剖析它,审视它,总结它。

其实,这套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提高,更是对人的性格和命运的判断。这对于我将来的发展无疑会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纵观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史玉柱。我还就相关问题向父亲征求意见。的确,史玉柱是他们这代人所熟知的一位出色的商人,他的传奇色彩也不用多说,我从他身上看到的是大多数商人的不服输,勇于挑战自我,并且极度自信而且执行力强的精神。在经历了第一次巨大的挫折后,他并没有失去自己的本心,而是放下身心,体会人生,提高自己的境界,并总结失败的原因,然后东山再起,重建自己的商业帝国。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而我认为,英雄永远存在,只是踩准了时机,商业英雄不是时势造出来的,而是他们自身原本就具有这种气质,所以,他们不会错过时机,时势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他们成功的背景。

这些中国的败局,我觉得十分的接地气,相较于国际其他商业巨头的案例,无疑,这本书上的案例,是针对中国特有的环境举出来的。在中国经商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竞争对手所带来的压力,面对**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我总结出这二十个案例有一多半是与**有瓜葛,而几乎他们所有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与**的关系。在中国,企业要想成长,必须与**保持良好的距离,因为**是游戏的创造者,与之竞争的无非是扑火的飞蛾。

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每件事上给自己留点空间。没有可以抓住的把手。其次要注意的是后院要健康,包括财务、人事、创新、自律等最重要的方面。我记得王石最重要的一句话:

对于其他企业,如果利润率低于55%,则不做;而万科的利润率高于25%,则不做。这是他在经过暴利的原始积累后,冷静下来仔细思考所做出的决策,这也是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万科可以屹立不倒,而身旁以速度取胜的企业往往更像是星空之火,在闪耀了一瞬间后便化为灰烬。我还记得一个例子,王石拒绝他一个好朋友的计划书,而这个好朋友正处在绝路上,只有这个项目能救他,但王石甚至在朋友下跪相求后,仍不为所动。

在很多人看来,尤其是中国人看来,这是无法接受的,因为社会的集体价值观潜移默化中促使着我们为别人服务,讲究面子,讲究人情。而在我看来,虽然不能完全赞同王石的做法,可我仔细斟酌后仍然会做出一样的决定,因为原则是不为所动的,原则是企业领导,企业的灵魂,出卖灵魂无异于死亡。当核心竞争力被践踏时,企业就完了。

在阅读了20个案例后,我认为营销的理论知识知识一个指南,真正的营销实力是通过案例和经验获得的。记得我最喜欢的电影《中国合伙人》(看过不下十遍)中孟晓骏对成冬青说的一句话:营销不是新奇,是分享。

我想了很久,问了我的一位老师:携程营销部主任。我说:

市场营销应以共享有价值的东西为核心,通过新颖的手段来表达。他表示我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件事激励了我很多。从那以后我就喜欢营销了。我喜欢思考并意识到这一点。我有成就感!

市场营销的知识还很多,我在此表达的仅仅是我很小一部分想要分享的东西,路还很长,我的体会还会随着我的接触而加深,而我则立志成为中国的第一位休闲生活市场的设计者。我相信在我的未来,无论成功与否,都会带给我不同的人生经历,希望我能体会到。

于思远10121330115

必读书目观后感 篇7

当我读完了高尔基的《在人间》,我感到无比感慨,因为那时候他和我年纪一样大——11岁,而我却从未领略过去人间闯荡的艰苦经历……

《在人间》主要讲了:在高尔基11岁时,母亲不幸去世,高尔基只能走向人间闯荡生活,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他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当过杂工,饱尝了人间的痛苦,接触了各种性格的人物。

她在绘图师家的时候,有一个老太婆对他很不好,每天让他干很多活,干不好还要打他,她还不许高尔基学画画、看书,这都是我们现在孩子没有经历过的。但是也有一些人是帮助他的,像厨师斯穆雷、裁缝妻子、美丽的“玛尔戈皇后”带高尔基走进了书的世界,从此,高尔基爱上了书,他每天都要挤出时间看书,要是哪一天没有看书,他都会觉得不舒服,怪不得他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最后,他怀着考进大学的希望去了喀山。

我觉得高尔基是坚强的,他没有因为害怕被打或怕苦怕累回到外祖父家,他知道挣钱不容易。他还有爱读书的好习惯,而且他还经常读给别人听。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必读书目观后感 篇8

又一次偶然间,我无意中打开了“行知论坛”和“教育**”,我看到了论坛上很多老师的随笔,我用心地读了几篇,就被老师们精彩、真实的文章打动了,他们对教育深刻的反思和自己独到的见解令我佩服,他们对教育的执著与真情令我感动。在和学生的心灵沟通中,我更真切的感受到了将自己融在学生中的快乐,在激情飞扬的文字中,我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在孩子的童真童趣中,我的心一次次的被感动,是教育随笔,教会我更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声音。

又忆起叶澜教授的话:“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片绿叶,每一片绿叶下面都是一个绿色的心灵世界。我想成为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和他们一起成长。”

所以,我重新定义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从关注学生的心灵开始,记录我的每一点教育,不断反思我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首先,爱教育这个职业。教育中有很多乐趣。每天我们都要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他们都是前途无限的人。有时,一分耕耘不一定会带给我们一分回报,但是,只要看到孩子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点,我就是快乐的。

其次,要爱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孩子有机会改正和进步。网上有过这样的一段话:

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责难。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争斗。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忧虑。

在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妒忌。在宽容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忍耐。在鼓舞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自信。

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学会感激。在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进取。

儿童的成长环境非常重要。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性格。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孩子们离开学校时,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分数,还有对未来社会理想的追求。是的,为了培养一个阳光、诚是的人,我们需要认真管理教育。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孩子们,相信老师,我要让你们的世界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