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小学整理教案

小学整理教案九篇。

这篇优秀的“小学整理教案”合同范本网小编一看便知道有大用处。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 认真编写教案和课件能让教师掌握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会对你的生活产生积极效果!

小学整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学习新课.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

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小学整理教案(篇2)

教材分析

倒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实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观察乘积是1的几组数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数,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它是分数计算的关键,他沟通了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骑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倒数这一节内容对学生来说非常陌生,以前从没有接触过,但是这节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简单,以为经过四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很容易学会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概括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当美国人碰到好朋友的时候,会热情拥抱,那我们中国人一般会怎样做呢?

生:握手

师:现在谁愿意来前面和老师握握手?他就会成为老师最好的朋友。

(师生共同表演握手的动作)

师:握手是几个人的事情呢?

生:两个人

师:通过今天的相处,我们互相成了朋友。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理解“互相成了朋友”这句话的?

生:“互相成了朋友”就是说我们是老师的朋友,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乘法,今天老师给出一些乘法算式,比一比谁能最先发现这组算式的秘密。(拿出作业本帮助你)

二、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举例观察,讨论。(2/5的倒数)

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呢?

生: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2、小组讨论,探究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2的倒数怎么求呢?

生:把2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即2=2/1,所以2的倒数是1/2。

(师生共同总结: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

三、巩固练习,拓展外延。

1、出示“1/5,3/4,5/9,1,3/7,9/5,4/3,7/3”八个数,请学生移动数的位置,找出几组互为倒数的数。

2、剩下“1/5和1”,分别求出1/5的倒数和1的倒数。

3、1的倒数是几?(1的倒数是1。)你是怎样计算的?

(1)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所以1的倒数为1。

(2)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为1。

4、0也是整数,0的倒数是几呢?

(1)出示0×()=1。谁上来填一填?(没人举手)

师:0乘任何数都不得1,这说明了什么?

生:0没有倒数。

(2)如果把0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即为0/1,那么它的倒数应是1/0。

师:这样说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0不以做分母。

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那么带分数呢?

(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求它的倒数。)

6、小数有倒数吗?

(1)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求它的倒数。

(2)举例说明:因0.25×4=1,所以说0.25和4互为倒数。

四、深化练习,巩固提高。

1、填空。

(1)乘积是()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的倒数是它本身,()没有倒数。

(3)27/100的倒数是(),25/16的倒数是()。

(4)0.7的倒数是()。

六、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就是将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小学整理教案(篇3)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13

三、教学目标

1、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行自主整理与复习,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估算、笔算的计算方法。

2、理解三算之间的联系,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解答。

3、体验回忆、举例、分类、整理和纠错、应用的计算复习方法。

教学流程:

1、揭题。(板:两位数乘两位数整理与复习)

2、知识的复习与梳理

(1)回忆

(2)举例(补充403011801520313239274525等例子)

(3)分类

(4)知识点的复习与整理

①口算4030

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1520乘数末尾只有一个0,怎么积的末尾出现两个0?

②估算

老师想很快知道3927的大概结果怎么办?

你是怎么估算的?

28不是更接近27吗?为什么不把27看做28来算呢?

还可以怎么估算?

小结估算方法

③笔算

3927

算后问生有没有快速检查的办法?(我们先看看他们的得数与估算的值是不是比较接近,那对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不过还得一步一步仔细检查。)

师:抓住第二步:十位上的数乘时,积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让学生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第二步计算中的7是哪来的?23不是等于6吗?

说说笔算的方法

④求联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请你想一下三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3、纠错

生独立算其余的题目,老师巡寻错例,若无,师补充典型错例。

4、应用

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1)、一个教室坐40人,一幢教学楼13个教室能坐多少人?

(2)、一本童话故事书要19元,如果老师要给全班44个同学每人都买一本,需要带多少钱?

(3)、鲍田小学的阶梯教室共有19排,每排有26个座位,如果有500名老师来参加听课活动,能坐得下吗?

做了这三道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

5、总结复习方法(回忆、举例、分类、整理、纠错、应用)

6、拓展

聪明题:下面算式中的汉字,分别代表什么数字?

数学

学数

114

304

3154

小学整理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练习十四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问题以及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咱们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师:(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1)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2、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1)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2)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3、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

4、做第65页中第5题

(1)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2)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小学整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100以内加减法、统计、有关购物活动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对学过知识的回顾与反思,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认真反思的意识。

3.通过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整理与复习(二)是对100以内加减法、统计、有关购物活动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的整理与复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认真反思的意识。

从教材安排的意图上看,该主题改变以往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从教材安排的内容上看,该主题分为三部分:你学到了什么、我的成长足迹和一些练习题目。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我的成长足迹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标准》倡导的记录学生成长的理念,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种方式。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完100以内加减法、统计、有关购物活动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回顾与反思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归纳、概括的能力较差,所以本节课在教学你学到了什么时,应注意给学生一些提示,采取看图说一说的形式。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的智慧树上又结出了新的果实。说一说是什么。

(电脑出示智慧树图。)

生1:100以内加减法。

生2:统计。

生3:购物中的数学。

师:每个果实中都有一些问题,把其中的问题全部答对就能得到智慧果实。大家齐心协力,得到这三颗果实,好吗

(评析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感兴趣的摘智慧果实出发,创设情境,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的游戏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二)学习新知

1.活动一:学到了什么

(1)师:我们先闯第一关。

点击智慧果100以内加减法,电脑出示:

25+2165-22

25+2765-29

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与大家交流。

②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计算。

59+827+2599-3831-24

63-938+4650-2377+23

88-5543-3412+963+36

师:计算后,想一想你打算将上面这些题分几类?怎样分?

生1:我们组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分成两类,加法一类,减法一类。另一种是分成四类,不进位加法分一类,进位加法分一类,不退位减法分一类,退位减法分一类。

生2:我把得数大的分一类,得数小的分一类。

(这一分法引起争议。)

生3:我认为这种分法不科学,不知道哪个是大数,哪个是小数。

生4:我也觉得不行,因为没有一个范围。

师:(问生2)你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吗?

(生2点点头,表示赞同。)

师:分类的标准必须是确定的、统一的。我们帮他把这个标准完善一下。

生5:得数大于50的分一类,得数小于50的分一类。

师:这样行吗?

(大家表示赞同。)

师:想一想,如果按分四类的方法进行分类,结果是什么?

(学生说答案,电脑显示。)

(评析教学中对每一道题都要用好、用到位,发挥应有的价值。该练习的设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进一步理解概念,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和创新个性的形成,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促进高层次思维的发展。)

(2)点击统计,电脑出示。

①根据近来一周的天气情况,在图中涂一涂,再回答问题。(教师出示搜集的近一周的天气情况材料。)

②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一周()天的天气情况

③哪种天气多些?哪种天气少些?

④根据所作统计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点击购物中的数学,电脑出示:教材86页第三幅图。

①算一算:用30元5角能买哪样体育用品,并计算出应找回多少钱。

②数学游戏:同桌两名同学轮流进行。

A.转转盘,确定你有多少钱。

B.出示活动一中的体育用品及价格,选择你想买的东西,并算一算。

C.填写下表。

你有多少钱你想买的东西的价钱找回多少钱

2.活动二:成长足迹

师:通过摘智慧果实的活动,我们把这一阶段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复习。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提纲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与你的同伴谈一谈。

(1)你还有哪些收获?

①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

②印象最深的一堂数学课。

③用数学解决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2)你还有哪些问题?

生1:我印象最深的数学课是跳绳那一节。因为在计算62-48时,我是这样算的:将48减掉8凑成整十数40,再用62也减掉8得54,最后算54-40=14。老师夸我的算法与众不同,有创意,我非常自豪。

生2:(举起自己的口算作业)我最满意的作业是这张口算练习,因为这张练习我3分钟做对了16道题,比原先多算了4道题,我觉得自己有进步了。

师:老师也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大家鼓掌为他加油。

(评析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生3:有一天,我和爸爸练自行车时,我发现前、后车轮都有16根车条,算了算一共有32根车条,我用到了学过的百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

生4:昨天晚上我家包饺子吃,包了70个饺子,5个合子。我吃了7个饺子,3个合子;爸爸吃了25个饺子;妈妈吃了16个饺子,2个合子。我算出还剩下22个饺子。我是这样算的:70-7-25-16=22。

生5:一天,我去超市,看到香蕉是每千克500元,我误以为是500元一千克,爸爸告诉我是5元钱一千克。

(评析通过用数学解决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理念,积极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三)总结:谁能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1.改进活动方式,激发兴趣

在教学你学到什么时,采用摘智慧果实的游戏形式,利用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2.注重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探究

本节课教学注重采用小组合作、同桌交流等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出谋划策,在相互交流中擦出思维的火花、相互补充,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课堂上创设成功的情境,让学生回顾自己成功的经历,欣赏自己的作品,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这些都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师信任的眼神、及时恰当的表扬以及来自同学激励的掌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编者点评〗

本节课采用游戏的形式巧妙地对100以内加减法、统计、有关购物活动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几个单元的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复习。整个过程结构清楚,流畅自然。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通过有目的地观察、交流与讨论,使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思维活跃。在学生回顾自己学习过程的体会与进步过程中,注意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使学生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教师注意挖掘练习的功能,如活动一中计算练习的设计,学生在巩固计算的同时,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你打算将这些题分几类,怎样分?这样的数学练习既完成巩固知识的功能,更进一步拓展数学练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等方面的功能。

另一方面,本节课是100以内加、减法的整理与复习。整节课一改往常复习课上大量做题的设计安排,注重知识的整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有意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分类整理、归纳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课堂上尽力给学生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小学整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并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特征及制作方法,并能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做题习惯,并结合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制作复式统计表.

教学难点

复式统计表表头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提问:如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2、请学生说一说根据每张表格,你能观察出哪些内容?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表

数学小组生物小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22

14

8

人数

15

7

8

航模小组美术小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17

13

4

人数

24

12

12

二、学习新课

(一)教师提问:

1、四张表格各自表示一项小组活动的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比较各个小组中人数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吗?(分组讨论.)

2、想一想,能不能把这四个小组活动人数情况放在一个统计表里?

(学生尝试把四个统计表绘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

3、制作这个统计表时,要反映哪几方面的问题?怎样设计?(再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这个统计表要反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分的小组,另一方面是各组的人数情况.

小学整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2.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以及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能把不完整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你家有几口人?

我们班有多少学生?其中多少男生?多少女生?

这些问题太简单了,通过数数就可以实现.但全市有多少人?全国有多少人?是怎样知道的呢?今天我们就共同了解一下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统计表.

出示例1.学生住家的分布挂图(例1图).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巷有这班学生.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巷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巷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将各街人数分别记录下来)

我们可以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

街巷名称

学生人数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

3.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然后将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写,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街巷名称

合计

和平一巷

和平二巷

胜利一巷

胜利二巷

东大街

学生人数

41

7

8

6

9

11

4.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多,是多少?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少,是多少?

全班共多少人?

5.教学条形统计图.

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并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6.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条形统计图.

7.看条形统计图,回答:住和平一巷的比住胜利二巷的少几个人.

8.反馈练习:

下图中是同学投垒球的成绩.

姓名

小芳

小丽

小玉

小红

小梅

成绩

14米

16米

12米18米

15米

(1)左图每格代表多少米?

(2)用图表示每人的成绩.

(3)谁投的最远?

(4)谁投的最近?

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其他人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并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四年级一班同学,每人从家里带来一本课外书,办起小小图书室.共有连环画13本,故事书15本,科技书6本,其他书5本.把书的本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种类

合计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

数量(本)

同学们一共拿来了多少本书?根据本数制成条形图,画在下面的方格图上.

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格代表多少本?

(2)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

(3)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4)故事书是其他书的几倍?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马拉松比赛的路程是42千米195米.一名运动员用2小时25分跑完全程.这名运动员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

提示:先统一单位,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怎样整理数据,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用统计表、统计图进行数据整理有什么好处?(可以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整理数据.好处是清淅,直观)

五、布置作业.

活动性作业:调查一下四年级各班的人数,填入下面统计表.

班别

合计

一班

二班

三班

人数

(1)哪个班人数最多?

(2)二班和三班比,哪个班人数多?多多少?

小学整理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能应用这些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发展符号感。

(3)进一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笔算。

(4)掌握四则混合的顺序和乘法分配律,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并能运用规律简便计算。

(5)进一步掌握倍数与因数的知识,能正确判断基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正确判断2、5、3的倍数

(6)进一步认识升与毫升的意义,并能进行换算。

(7)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8)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旋转,会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把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发展空间观念。

(9)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用折线统计图或条形统计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反思本册教材的学习情况,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投影

四、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所学的内容。

1、在小组里交流对各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体会。

2、填写表格。

二、第1题

1、学生结合计算过程简要说说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2、第二、三组题重点要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上的共同点。

三、第2题

1、重点指导学生根据每个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笔算、估算和用计算器计算。

2、第(2)题比较笔算和估算的结果,体会笔算与估算的价值并明确估算的基本方法。

3、合理利用前两题的结果,并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四、第3题

重点指导学生根据每道题的特点以及自己的计算能力合理选择口算和笔算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第4题

1、指导学生写出合乎规范的含有字母的式子。

2、提示学生规范书写求字母式子的过程。

六、课堂小结

七、完成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第5题

36+30012848-8001612

(132+68)(97-57)972(720-2133)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计算顺序,再独立进行计算,帮助学生整理并巩固对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认识。

三、第6题,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应用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情况,提高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进行计算的能力。

四、第7题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进一步解释所列算式的实际意义,明确解决问题思路。

五、第8题

可以要求学生列分步式解答,再要求学生根据分步式的思考过程列出相应的综合算式。

六、课堂小结

七、完成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一、谈话引入

二、第9题

要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1与其他数的关系。

三、第10题,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哪些是3的倍数?

121521303536445057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判断的理由。

四、第11题,把下面的数分成两类,你想怎样分?

21581720

可以把这些数分成基数和偶数,也可分成素数和合数。学生如有其他分法,只要合理,也应给予肯定。

五、第12题

重点指导学生用画图连线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要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想到可以列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六、第13题

启发学生思考:当长是8米时,宽应该是几米?结合画图明白宽1米后,再让学生独立计算面积。

七、课堂小结

八、完成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第14题

1、指名读题。

2、你想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画线段图)

3、学生在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时,只要能大致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即可,不必要求画得过于具体、精细。

4、根据线段图列式解答。

5、交流、评价。

三、第15题,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让学生借助具体例子说说对1升和1毫升的认识,再让学生借助1升和1毫升的直观表象以及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理解完成相应的填空。

四、第16题

1、学生独立填写括号。

2、反馈、交流。

五、第17题

1、学生在点子图上按要求独立画一画。

2、引导看图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六、第18题

1、引导学生回忆这几种图形的高的含义。

2、再分别画出底边上的高,并标上直角标记。

七、第19题

1、用小棒实际操作感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第(1)题解释操作结果。

3、第(2)题通过操作和讨论,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八、课堂小结

九、完成课堂作业

第五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第20题

1、独立解答。

2、说说思考的过程。

三、第21题

1、独立画一画。

2、交流画图的过程,展示操作的结果,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把一个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平移或旋转90度的方法。

四、第22题

1、教学前,要预先布置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了解自己上学以来每学期期末的身高数据。

2、教学时可以先出示两幅其它内容的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所表示的信息以及它们表示数量的不同特点。

小学整理教案(篇9)

一、教学内容刘淑琴

圆柱和圆锥、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与复习

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十二册只有两个单元的新授知识,及时整理与复习已学的知识,应该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面。在此安排整理与复习,主要是让学生从两个方面思考、整理已学的内容。一方面是将这两个单元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和公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梳理,另一方面是根据已学知识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也是为后面的小学毕业总复习做好铺垫,是后继学习中需要经常反思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三、学习目的要求

1、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对这两个单元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主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2、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重点难点关键

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学生对这两个单元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五、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圆柱与圆锥、正比例与反比例两个单元,而且在以前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整理与复习的方法,知道从那些方面对知识进行整理,即:梳理学过的知识和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六、教具课件小试卷

七、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系统的学完了第一、第二单元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对这两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整理知识形成网络

请同学们看书回忆一下,你都学会了什么?

(1)学生独自看书回忆、思考、整理。

(2)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小组合作形成知识网络。

(4)全班展示各小组的成果,师生进行评价,整理形成完整知识网络。

(5)完善本小组的整理内容同时对所学知识要点进行理解记忆。

(6)根据所学知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7)把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填空

A、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和高()比例。

B、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

C、在一幅地图上,用8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2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D、圆锥的高一定,它的体积和地面积()比例。

E、如果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和高分别相等,那么圆锥的地面积就是圆柱地面积的(),一个圆锥的地面积是24平方厘米,与它等体积等高的圆柱的底面积是()

F、将一个圆柱形铁块熔铸成一个圆锥,它的()不变。

(2)判断

A、比例尺是一把尺。()

B、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它的底面直径和高的比是1:1()

C、一个自然数和它的倒数一定成反比例。()

D、一个圆锥的体积一定是一个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E、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扩大3倍,高不变体积扩大9倍。()

(3)解决问题

A、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8米,底面半径是5米,每立方米的沙约重1700千克,这堆沙重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整吨数)

B、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水捅,高是20厘米,底面直径是18厘米,做这个水捅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C、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画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D、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的地图上,量得东、西两村的距离是12.3厘米,东、西两村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4)拓展思维

A、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如果这个圆柱的高缩短2厘米,底面积就减少12.56平方厘米,求原来这个圆柱的表面积。

B、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的地图上,两得一块长方形草坪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这块草坪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八、板书设计:特征

圆柱表面积

圆柱和圆锥体积

特征

圆锥

体积

含义

正比例图像规律正、反比例的区别

含义

正比例和反比例反比例图像规律

含义

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 上一篇:杂志合同
  • 下一篇:工业合同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