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物理读后感

2024.07.01 物理读后感

物理读后感。

物理读后感 篇1

做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充满爱心和同情心,能够把爱心洒在平台上,把爱心和智慧结合起来,让教育过程成为一种美好的享受。每个学生的成长都需要老师的呵护,离不开老师的爱心阳光浴。爱的力量是巨大而无限的。只要每个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一个美丽的世界。

老师们,看着那些渴望爱情的学生的眼睛,哪怕一只眼,一句爱的话,学生们都会非常感激你。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像爱亲人一样爱学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深入学生,与他们交谈,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

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伸出援助之手;当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时,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增强自信心。当学生沐浴在你的爱中,他们会克服困难,学会坚强,树立理想的风帆,努力奋斗。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只有尊重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信任学生,教师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聆听学生的心声,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最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每一个学生,起到教师的作用。学生需要老师的尊重。如果教育能够满足或激发学生的需求,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最近的开发区得到最好的发展,教育就能区得成功的效果。

物理读后感 篇2

《量子力学史话》读后感

物理2009-10-04 09:52:51阅读192篇评论0字体:大小订阅

我一直觉得中国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热情上是做的不够的,这不光是在课堂上做的不够,在科普读物上恐怕也很欠缺。

曾经满怀热情地读了老霍的那些书。宇宙学,恩,是很玄妙,可惜我什么也不懂,我的兴趣也没有因此而增加几分,反倒怵了。很难想象老霍的书是如何迷住了西方世界所有的生物。可能双方的教育都有很大的不同,科学素养也有很大的不同。

总之在物理学上最让我振奋的一次,还是停留在我们初中老师对我的灌输上。

直到读了《量子史话》,才突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啊!原来科普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网络语言怎么了?吸引人的就是好语言。夸张怎么了?

有了戏剧性才能有趣味性。我很佩服曹天元。他是如何使一部令人望而生畏的科学史成为一部跌宕起伏的大片的?

在这样的大片里,科学家们堪比三国英雄,或魔兽里的角色,各个性格鲜明突出,功绩显赫。矛盾冲突凸显历史事件,彰显科学魅力。更可贵的是,这里面所蕴含的量子论基本观点也能以极其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人心。

读了这本《史话》,真的可以让人从心底涌起一股投身科学,勇往直前的动力。这,才是科普!

we hold this truth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forces were created equal.

我们有一个梦想,去揭示宇宙的终极奥秘,去理解,去创造,去写很多中国孩子感兴趣和愿意阅读的科普!

物理读后感 篇3

《热力学定律及其微观实质》读后感

本文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热力学四定律,运用分子动力学理论和统计物理学的知识揭示了热力学的微观本质。通过本文,我对热力学第零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发现热力学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阐明一个物理规律,需要深入理解它所呈献的本质,同时也要认识到热科学的研究方法——宏观方法和微观方法。宏观方法更一般,更可靠地解决物理问题,微观方法更详细地解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在热学研究中,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也启发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这两种方法去感知和发现。

读《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有感

本书介绍了材料结构理论,包括核辐射技术的应用。核辐射技术是一核物理和核化学为基础,一反应堆、加速器和核辐射探测为工具的综合性、应用广泛的现代科学技术。它最重要的应用是医院的放射性药物、战争中的原子弹和农业中的辐射育种。

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展核辐射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辐射技术已经在许多国家形成了相当大的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核辐射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许多交叉学科(如核农业、核医学、核地球科学等)的诞生和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由于核辐射技术在中和罐中的重要性,它已成为许多国际机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未来行动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了解辐射技术是很需要的。

读《磁冰箱的原理》有感

磁冰箱是利用磁热效应制冷的冰箱。传统的冰箱或电冰箱采用气体压缩循环系统,即把易液化的氟利昂气体抽到冰箱内部吸收热量,再转移到冰箱外部。当气体通过并向后面的蛇形管时,压缩机的压力使气体冷凝并向周围区域散热。

在整个循环中,氟利昂与管壁之间的摩擦消耗能量。因此,即使是最好的气体压缩制冷机也只有40%的效率。而且,当氟利昂冰箱被废弃后,释放出来的氟利昂会进入大气,破坏臭氧层。

而磁冰箱不用气体介质,其效率可达60%以上。新研制的磁冰箱的核心是一个旋转装置,装置包括含有金属钆片的转轮和一块高磁场强度稀土永磁铁。钆是一种特殊的金属,它被置于磁性环境后温度升高,当磁场被去除后则温度下降,这一现象被称为“磁热效应”。

工作时,钆轮通过永磁铁缺口进入磁场后出现巨大的磁热效应,由此导致钆轮升温,系统内第一条循环管道的水将钆轮温度升高获得的热量带走以使钆轮冷却;当钆轮离开磁场后,钆轮温度就会下降到比它进入磁场前还要低的温度,此时系统内第二条循环管道的水通过钆轮并被钆轮冷却,被冷却的水成为制冷源,可用于制冷。“我们正在见证历史,”美国能源部的冶金专家、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卡尔·格斯克奈德这样说。因为这一新的研究成果将改变传统的冰箱制冷系统,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我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节能、环保、静音、廉价的磁性冰箱将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家电领域的新成员。

读《磁悬浮列车原理初探》有感

所谓磁悬浮,研究起源于德国,早在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珀就提出了电磁悬浮原理,并于1934年申请磁悬浮列车专利。

相比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它的应用更为引人关注。磁悬浮列车有许多优点:列车在铁轨上方悬浮运行,铁轨与车辆不接触,不但运行速度快,能超过500 千米/小时,而且运行平稳、舒适,易于实现自动控制;无噪音,不排出有害的废气,有利于环境保护;可节省建设经费;运营、维护和耗能费用低。

它是21世纪理想的超级快车,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磁悬浮列车的发展。目前,中国和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都在积极研究这种车。日本超导磁悬浮列车已通过载人试验,即将进入实用阶段,时速超过500公里。

1986年高温超导体的发现为超导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高温超导体的突出特点是,当它进入超导状态并被激发时,它将成为永磁体。如果轨道变成永磁体,磁悬浮列车静止时也可以进入悬浮状态。

为了探索高温超导块材存磁浮列车应用的可能性,中科院电工所,巾科院物理所,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德国braubschweig大学电机研究所,德国jena高技术物理研究所合作,研制一辆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模型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温超导块体材料将用于磁悬浮列车。据德国科学家**,到2014年,磁浮列车采用新技术后将达到每小时1000公里。

让我们拭日以待。

读《关于抗磁性磁悬浮的探讨》有感

近年来,国外对磁悬浮技术的研究逐渐兴起,并已应用到一些高技术领域。利用室温下的抗磁性材料实现被动磁悬浮,提高了系统的简单可靠性,减小了系统的体积和重量,具有重要的工程技术意义。我国目前在无源抗磁性悬浮应用研究上还完全是空白。

本文向我们展示了抗磁性磁悬浮的原理。

首先,我们先看看什么事抗磁质。现负的磁性( 相对磁导率 u

对于所有的分子或原子,当存在外磁场b 0时,都会产生反磁效应,但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效应往往被强顺磁或铁磁性质所覆盖。利用物质的抗磁性研制了抗磁性磁悬浮原理。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内部分子重新排列和运动,形成分子电流,分子电流具有一定的磁矩,称为附加磁矩。

附加磁矩的方向与外加磁场的方向相反,这是抗磁性的内在原因,也是所有磁性介质的共同性质。顺磁性物质的分子磁矩远大于其附加磁矩,故不表现反磁性,而反磁性物质分子中电子的磁效应相互抵消,分子的总磁矩为零,故表现附加磁矩,所以显示出抗磁性。

那,抗磁性是如何运用到列车技术中的呢?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内部分子重新排列和运动,形成分子电流,分子电流具有一定的磁矩,称为附加磁矩。附加磁矩的方向与外加磁场的方向相反,这是抗磁性的内在原因,也是所有磁性介质的共同性质。

顺磁性物质的分子磁矩远大于其附加磁矩,故不表现反磁性,而反磁性物质分子中电子的磁效应相互抵消,分子的总磁矩为零,故表现附加磁矩,所以显示出抗磁性。当抗磁性物质靠近磁体时, 会产生轻微的排斥力。在永磁悬浮系统中,引入抗磁性材料可以使悬浮液稳定,不需要其他辅助能源和辅助机械,可以实现真正的室温被动稳定磁悬浮。

这是因为抗磁物质的弱磁场会对永磁体产生一个磁力。

本文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磁悬浮列车的新发展方向,并对我国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掌握这一先进技术,不仅是提高设计效率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市场竞争与发展。掌握和普及这一全新的技术,将对我国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观《物理学百年的回顾与展望》有感

物理学在这一百年中间,有了极大的发展。物理学研究的范围是什么?有些什么样的进展?

用时间来作为例子,物理学最近研究的顶夸克,它的寿命,只有四乘十的负二十五次方秒,这是个非常短的时间。同时物理学现在研究的宇宙的起源,现在我们知道大约是在一百到一百五十亿年的样子,可能在是一百三十亿年附近,这个相当于四乘十的十七次方秒,所以物理学研究的时间范围是横跨了四十二个数量级。我们讲每十倍就是一个数量级,所以一百就是两个数量级,一千就是三个数量级,我们现在差别有四十二个数量级,这么大的范围,都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

物理学在发展到历史过程中间,始终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它始终激励一批科学家,在物理学的前沿去进行执着的追求。

从十七世纪开始,物理学一直处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到十九世纪末由牛顿力学、热力学和麦克斯韦电动力学构成的古典物理学,不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潮。二十世纪物理学是起始于两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伟大的发现。

普郎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大发现,从根本上突破了古典物理学的局限,相对论建立了新的时空观,时空再不是脱离物质和运动的独立的存在。从此物理学开始了新的篇章。

在当前中国走向伟大民族复兴的二十一世纪,周光召院士也给中国青年人给予了厚望。希望中国的青年能够自强、自信、自立,在掌握世界最新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世界物理学最重要的新成果,为中国经济打下自主的基础,为中华文化谱写灿烂的篇章。我想,我们的物理学在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也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物理读后感 篇4

杨振宁博士是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在过去的三百年里,物理学留下了九个里程碑式的方程式,涉及十二位科学家。杨振宁和他的学生密尔斯仍然生活在十二位科学家至中,九个划时代的物理方程中的第九个是杨振宁和密尔斯的共同领域。

如果我们考虑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宇宙守恒定律,那么杨振宁无疑是现代物理学的冠军。然而,这只是一个方面。很多人不知道杨振宁在诗歌、绘画等艺术方面有很大造诣。这篇妙笔生花的《美与物理学》,虽然是管中窥豹,但确实可以让我们领略他在人文素质方面的风采。

本世纪初,是物理学界人才荟萃、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窥视宇宙奥秘的创新时代。不仅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物理学家,而且他们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风格,比如狄拉克。杨振宁博士一直想给文士一术界的朋友们写自己的风格,但他不知道怎么写。

一次偶然看到香港大众报上的一篇文章,其中引用了高适《答侯少府》的两句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觉得非常高兴,认为用这两句话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再合适不过了,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每个科学家的研究都有一种风格,就像一个**家听在听到几个音节后就能认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舒伯特的**。同样,数学家或物理学家在阅读了几页文字后,也能认出柯西、高斯、雅各比或克什豪斯的作品。这是因为,他以物理学为例,物理学原理有其结构。

这个结构有它的美和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不同的美和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觉。所以,他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从这个观点出发,他认为狄拉克的文章有一种“秋水文章不染尘”的清新,有一种充满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他的风格。海森堡的文章是惊人的原创,但模糊和渣滓。因为狄拉克的灵感来自他对数学之美的直觉欣赏,而海森堡的灵感则来自实验物理学和现象物理学。

他认为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堡方程等

5、 六个方程是物理学理论框架的支柱,可以说是创造者的诗篇。

学物理的人了解这些像诗一样的方程的意义以后,对它们美的感受是既直接又十分复杂,既有一种庄严感、神秘感,又有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这种心境和感觉,就像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一样,真诚地颂扬着一种崇高的美、灵魂的美、宗教的美和终极的美。

这就是杨振宁。在高度抽象、甚至枯燥的数学和物理方程中,我们可以找到诗意的光辉和旋律。点评深奥的物理和数学,就像十个手指在琴键上,奏出山清水秀的声音,令人惊叹。

他告诉我们,一代大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人文素质,而这些知识正是他攀登科学高峰的必备素质。

由杨振宁联想到爱因斯坦。最近在讨论素质教育的热潮中,有人写文章说爱因斯坦的“情绪智力”并不高等等,这如果不是无知就是骗取稿费。本世纪初,这位本世纪的物理学大师通过凿穿这座巨大的物理山脉得出了一个哲学结论:

当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停止;当质量足够大时,其周围的空间弯曲。这一结论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也影响了本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那么,他怎么看待人才的培养呢?

他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是一个和谐的人。让学生对价值观(即社会伦理)有新的人识,有强烈的情感,这是最基本的。

”事实上,爱因斯坦本人也具有极高的人文素质。20世纪20年代,著名建筑师门德尔松设计了位于波茨坦的爱因斯坦天文台,该天文台是为纪念广义相对论的诞生而建造的。那么建筑如何表现这个命题,确实很不容易。

最后,门德尔松运用表现主义对建筑形式形成了一种塑性效果,甚至窗户的形状也很奇怪,用这种形式来表达抽象的科学理论。爱因斯坦本人看完以后,用“有机”两个字加以赞誉。而“有机”恰恰是本世纪初最著名建筑大师赖特和他所代表流派的精华所在。

没有极高的建筑方面的素养,是绝对题不了这两个字的。

科学家们在攀登高峰时,良好文化素质形成的直觉往往给了他们灵感,这在爱因斯坦和杨振宁那里,几乎是不约而同的共识。在晚年,爱因斯坦讨论了他为什么选择物理学。他说:

“在数学领域里,我的直觉不够,我不能辨认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研究,哪些只是不重要的题目。而在物理领域里,我很快学到怎样找到基本问题来下功夫。”这和杨振宁回答身边青年朋友应该研究物理还是研究数学时的说法是完全一样的,杨振宁说:

“这要看你对哪个领域里的美和妙有更高判断能力和更大的喜爱。”

“美”和“妙”这就不是什么数学与物理的概念了,而是属于文化艺术范畴的审美观念了,它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化品格与素养。可见文化素质对科学家的研究方向选择、直觉判断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多大的影响。

事实上,我国一批著名科学家也具有很高的人文素质。一代桥梁大师茅以升,在三十年代以修建钱塘江大桥而彪炳桥梁史册,但他在六十年代初期发表在《人民文学》、《光明时报》上的那些桥梁散文深得毛泽东主席的赞赏;数学大师苏步青工于古典诗词,一本《苏步青诗词》让我们在一个数学家身上看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芒;著名的园林学家陈从周的一部《说园》,可以当做园林建筑专业的著作来读,也可以看做是一部谈诗论画的论著。在那里你可以发现,在陈从周先生笔下,水以仰慕的目光去看山,而山则支起耳朵去听水,它让我们学会用艺术家的敏锐情感去捕捉旁门艺术的惊奇,沉浸在一种美的发现、体验的欢愉之中。

世界上不缺美,而缺的是寻找美的眼睛。佛说:一粒沙粒中有一个世界,花朵中包含着天堂,掌心握着无穷无尽,永恒浓缩于一刹那间。

上周一《自然辩证法》课上,张老师给我们看了杨振宁教授关于美与物理学的讲座**,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物理学的美。

美是客观世界在人主观中的感受。如果人们在感受到客观现象之后感到快乐和舒适,就会感到美丽,而感觉得对象就会被定义为美的对象。在任何行为和领域中,只要人们觉得他接触的对象或者现象是让他愉悦的,就可以相应地给出美的评价。

谈到美,你可能联想到自然美和艺术美,而对自然领域中的科学美,大多数人则不易感受到,这是因为科学美与艺术美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美,从美学的角度来讲,一种是事物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美,这种美是外在的,易感受到的,如自然景色的美,**的美,雕塑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物的美等。另一种是事物内在结构的和谐、秩序而具有的美,这种美比较抽象,它虽然也是通过感官接受外来事物的信息而反映到意识中去,但并不那么直接和迅速,而是要经过大脑整理、加工形成美的意识或美的观点。这是一种较高层次上的审美。

物理学美的形式和内容是多方面的,而且物理学美的特点与艺术美的特点即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但物理学之美更主要的,还是反映在理性之美,反映在内容与形式美的相结合中。这种美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界或反映自然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科学成果在结构上的理解和欣赏。

爱因斯坦曾经描述说,物理学是至善至美的科学,他还特别把物理的美归纳为“简单、和谐、完善、统一”。历史上的科学家更是把自己所发现的科学规律描绘得美不胜收,哥白尼为他的日心说这样写道:“所有的这些轨道的中心便是太阳,难道说在如此富丽堂皇的宫殿里,还能找出比这更好的地方来安置这样一盏美妙的明灯使它能从这儿照亮一切吗?

”波尔发现电子模型后,爱因斯坦赞叹道:“这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神韵。”

物理科学的美,是一种艺术的美,但它又与艺术美有很大的不同,物理科学的美是完全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的。物理科学的美是真和美的统一。由美可见真,由真可见美。

但不一定真的就美,噪声是真的,但不美。美的也不一定是真的,早期的地方天圆说就很美但不是真的。物理科学的美归纳起来就是爱因斯坦所描绘的“简单、和谐、完善、统一”。

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跟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跟妙的感受有不同的了解。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一个工作者就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跟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他会形成他自己的风格。每一种风格代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领域里有着各自独特的美。

杨振宁教授认为,20世纪的物理学家中,风格最独特的就数狄拉克了。狄拉克的特点:话不多,而其内涵有简单、直接、原始的逻辑性。

一旦抓住了他独特的、别人想不到的逻辑,他的文章读起来便很通顺,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尘”,没有任何渣滓,直达深处,直达宇宙的奥秘。读了他的文章,你也会惊叹他的独创力,同时却觉得他似乎已把一切都发展到了尽头,没有什么再可以做下去了。杨振宁教授还引用高适《答侯少府》中的诗句:

“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一方面狄拉克方程确实包罗万象,而用“出”字描述狄拉克的灵感尤为传神。另一方面,他于1928年以后4年间不顾已是著名物理学家玻尔、海森伯、泡利等当时的大物理学家的冷嘲热讽,始终坚持他的理论,而最后得到全胜,正合“风骨超常伦”。

“性灵”恰巧是狄拉克方程之精神。“非从自己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又正好描述了狄拉克的独创性。

同为20世纪大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5年夏天写了一篇文章,引导出了量子力学的发展。38年以后科学家库恩访问他,谈到构思那个工作时的情景。海森堡说:

“爬山的时候,你想爬某个山峰,但往往到处是雾。你没有地图或别的索引之类的东西。知道你的目的地,但是人堕入雾中,不知道该向什么方向走,然后你忽然模糊地只在数秒钟的工夫,自雾中看到一些形象,你于是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大石头。

整个情形自此而发生了突变。因为虽然你不知道你能不能爬到那块大石,但是那一瞬间你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了。必须爬近那块大石,然后就知道该如何前进了。

”这段谈话生动地描述了当年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上摸索前进的情形。

海森堡和狄拉克的风格为什么如此不同,主要原因是他们所专注的物理学内涵不同。海森堡从实验与唯象理论出发:实验与唯象理论是五光十色、错综复杂的,所以他要摸索,要犹豫,要尝试了再尝试。

狄拉克则从他对数学的灵感出发,数学的最高境界是结构美,是简洁的逻辑美。

物理学有三个领域,每个领域有不同的美。第一是实验的领域,第二是唯象理论,第三是理论架构,与数学比较接近。所以说物理学有三个层面的美。

能准确描述复杂现象才算真正物理学的美!杨振宁教授对物理的美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它是一个庄严感、是一个神圣感、是一个第一次看见宇宙的秘密的时候的畏惧感。

杨振宁教授还分析了物理与数学的异同。虽然数学和物理有很密切的关系,但是他们有各自的目的、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传统。杨振宁教授认为,学习物理,必须对其根源有所了解。

此外,还要了解它的前途和价值观,否则会走到另一个方向。

看完讲座,我得出结论:物理与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时物理学原理的结构以及各个物理学工作者自己的风格;二是物理学领域的美。

物理学其实也是一门优美的学科,学习物理其实并不痛苦,只要发现其中的美,那么学习他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不仅是对于物理,任何事物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优美之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会善于发现学科中的美,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去欣赏其中的魅力。

不能因为考试成绩而学习,应该热爱他。把在学问中的探寻当做对美的欣赏,并学会对这种美的享受,这样我们才能有所突破。

物理读后感 篇5

1、牛顿的故事

牛顿小时候虽然并不出众,但他不甘于平庸,在不如别人时努力的去超越别人,这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我们平时在生活与学习中也应该具有这种精神。牛顿在大学的学习中发现了与当时理论所不同的事实时,并未立刻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现在看来这是里的所决定的,但我觉得他在相信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时候,他可以向老师提出观点,也许老师最终通过实践会同意他的观点也说不定。但所有这些仍然需要基于他对科学的严肃态度来发现事实。我认为我们还需要学生证的基本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2、诺贝尔奖的目录

读完后,第一印象是没有找到中国获奖科学家。其次是获奖的内容基本在现阶段我是不了解或者没听过的高科技,我觉得未来的学习还是很漫长的,很多不懂得我都可以去了解了解,学习之路没有尽头。其次我感觉获奖的科学家都很伟大,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做出如此大的科研成果并为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们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居里夫人的故事

谈到居里夫人,我们首先会想到她在科学上的杰出贡献,即她因成功提炼出放射性元素而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卓越成就。他的丈夫不如她出名,但居里夫妇对科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们对科学的热爱结合在一起,居里夫妇互相帮助,为科学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

我觉得合作是很重要的,一人之力毕竟有限,而一个团队的力量则是无限的,在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组成团队来相互帮助,相互协助解决难题。

4、***原理与应用

读完这篇文章后,人们对这项技术的第一感觉是,全球卫星是关键。每一颗卫星会传送信号源的位置给地面监控部分,并报告自己的位置和自己的卫星编号,这样地面监控部分就能处理这些信息并得出结果。那么卫星的数量就会直接的决定定位的精度,文后的“伽利略”计划就是使用了20颗轨道卫星组成,其精度比***高很多,很多国家已经加入了“伽利略”计划,这对未来军事战略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科技改变了世界。

5、同步卫星的发射

在以往的高中学习中,我们只了解到同步卫星具有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固定高度等特点。读完这篇文章,我了解到同步卫星的发射时一项非常先进的知识。首先,它需要一个二次启动和一个中间轨道。同步卫星并不是直接就发射之后进入轨道的,而是先在中间轨道上运行,在经过二次启动才进入与地球同步的轨道。

这是因为这样做可以节省能量。这些过程需要精确的计算,这与科学家严谨的姿态和精确的计算是分不开的。而且卫星的发现还需要选好地点,这些都是成功所必须的,所以成功的发射同步卫星也是一个国家科学实力的体现。

同步卫星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对人类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示了其重要性。

物理读后感 篇6

如果苹果撞到牛顿的头是个意外,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个机会,那么大学物理演示与性能示演实会把这个意外变成平常,但是谁会撞到牛顿的机会呢?与其说我的演示实验室一行是为了完成老师给的任务不如说是为了寻秘世间众多复杂事物背后的浅显真理,但大自然的奇迹早已偷走了我欲思考的心,而仅仅留下一种沉迷与忘我。在未来和许多新的现象中,老师的催促声挡住了我解释现象背后的简短原则。

于是我只能收寻斑驳的记忆,更多的是加上自己的一点拙见,算是探究了一番。

首先,我谈一下老师展示的第一个实验,它是由一个倾斜的“v”形叉架(其顶点为最低点)和一个由二个圆锥体底面相接构成的空心体组成的。这个物体放在“v”形架的下端,则它会自动滑到上端去,但若放在上端它却不会往下滑。这一现象似乎违背了常理。

由它我想是不是可以制一个类似此模型的东西用于建筑上将底楼的建筑材料自动运到上面去。当然可能由于那个能自动上滑的东西换成实体,即增加了重量而无法自动向上滑了。

然后,我就一个汽球在一个管状物体连续提供风的情况下,能飘浮在空中的现象提一些自己相到的可能实现的用途。我想它可以用于电影的特技制作,尤其是在功夫的表演上。

接下来是一个关于非接触式制动的想法。我觉得如果按照它的原理来开发,如果能装在车上,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事故的发生。我认为这是可能的,正如我们可以想象的,如果汽车的尾部和头部有相同的磁极,那么至少我们可以借助磁力来减少惯性,以减少损坏。

最后,是一个关于共振的奇妙现象,四个小人在加不同的频率时后出现某个震动特别厉害的现象,当振动频率与固有频率非常接近时,震动最剧烈,共振对我们生活既有利又有害,比如测振仪,测速仪,粉碎机等都是合理应用了共振,然而,一座宏伟的大桥,且会因为共振而轰然倒塌,因此,我们应当合理应用共振,避免其弊。

正如我在前面所说的那样,物理演示实验的种种奇观早已超出了美学的领地上升到了神秘而又新奇惹人爱慕的境界。我无法抗拒它奇秘的**,因而仅仅漂浮在其表象,未能来得及深入其内脏以一探究竟。加之我本粗陋的知识储备,更无缘其美了。

对此我感到深深遗憾。但我相信,我的虔诚是在揭示一个真理:我们真正应做的不是去思考这现象背后已被揭穿的真理,而是去寻找这些现象的良佳去处,即怎样才能把它们更多的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利于人们的生活。

尽管我给它们物色的对象是如此粗陋。

这次旅行与其说是为了获得知识,开阔视野,不如说是为了培养我对神秘自然的兴趣和热爱。我永远不会忘记我记忆中的那种痴迷和奉献。将来,我会和你一起走过有意义的人生,那可爱的自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