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大班数学等分教案

大班数学等分教案实用七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作之一,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如果您喜欢“大班数学等分教案”的话题栏目小编建议您阅读一下它,以下信息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大班数学等分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掌握从1数到10,从10数到1的顺数和倒数的方法,进一步掌握数的顺序。

2、 让幼儿感知从1到10,按顺序顺数逐个多1,倒数逐个少1。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序列之间的可逆性及可传递性。

3、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

活动重点:让幼儿掌握从10数到1的倒着数的方法,进一步掌握数的排列顺序。

活动难点:让幼儿感知从1到10,按顺序数逐个多1,倒着数逐个少1。

活动准备:小老鼠爬楼梯课件、1—10的数字卡(5组)、磁性教具。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熟悉10以内数的顺数。

小朋友们非常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小老鼠卡尼的故事,小朋友想不想听?在一个星期六的早晨,阳光明媚,小老鼠卡尼要去朋友家做客,他的朋友住在10楼,我们一起来看看卡尼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走到朋友家的。

1、出示课件《小老鼠爬楼梯》,上楼时顺数 1—10。

卡尼的朋友非常好客,他们一家热情的接待了卡尼,和卡尼一起吃饭,还一起游戏,小朋友想不想知道他们玩什么游戏了吗?老师告诉你们,他们玩的是拍手游戏,我们也一起来玩玩这个游戏。

2、游戏“拍手”。(巩固顺数)

游戏玩法:拍手的次数比说的多1. 如:我说5,我拍6(幼儿拍6下手,6比5多1),如此多练几次。

小老鼠卡尼非常聪明活泼,他和朋友们玩了一会儿拍手游戏,感觉没意思了,于是又想出一个更有趣的游戏,小朋友愿不愿意和他们一起玩这个游戏呢?

3、游戏“找朋友”。(引出倒着数)

游戏玩法:教师出示数卡:(1)、比数卡上数字多1的小朋友站起来。幼儿欢呼:“找到了,找到了。” (2)、比数卡上数字少1的小朋友站起来。如此多练几次。

玩了这么久,小老鼠们很累了,他们决定坐下来给1—10的数字宝宝排排顺序,我们也来试着排一排。(温馨提示:可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二、幼儿操作练习。

以组为单位,引导幼儿自由排序,教师巡回指导、讲评(保留任意一组操作结果)。

然后再请两名幼儿试贴磁性教具。(顺数、倒数)

三、建立倒数概念。

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这样排列的一排数叫顺数。

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少1,这样排列的一排数叫倒数。

引导幼儿练习几次顺数和倒数。

卡尼和他的朋友们非常喜欢我们班的小朋友,他还想和我们做一个游戏,叫”数字接龙”,谁想参加游戏,请举手。

活动结束:数字接龙。

1、教师任意指一个数,幼儿接着顺数(到10为止)。

2、教师任意指一个数,幼儿接着倒数(到1为止)。

小老鼠卡尼和他的朋友们在我们班小朋友的陪伴下,今天玩得特别开心,接下来该是小卡尼回家的时候了,大家一起送卡尼下楼去,可别忘了说再见哦!

出示课件:小老鼠下楼梯(小老鼠下一个楼梯,小朋友说出一个数字——10、9、8、7、6、5、4、3、2、1) ,“再见……”

大班数学等分教案 篇2

一、开始部分

复习认识三种图形。

出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图片,请幼儿说出他们的名称。

师:看,这是什么呀,他们是什么形状的呢?

二、基本部分

1.

组织幼儿学习图形的二次分类。

(1)认识二次分类板。介绍分类板的名称,引起幼儿观察理解颜色标记和图形标记的含义。

(2)师幼共同学习图形二次分类。引导幼儿先看颜色标记把所有的图形分成红色和蓝色两部分,然后根据三种标记形状,分别把红、蓝两部分的图形分成三份(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试一试,把这些图形宝宝按照颜色送他们回家。

师:他分得对吗?

师:他分得很棒,我们一起来表扬一下他。

师:谁能接下来按形状分一分呢?

(3)数一数每个格子里有几个图形。

2.

指导幼儿用操作卡片自己在《幼儿画册》上进行二次分类。

活动完毕,提醒幼儿将桌面上所有的图形卡片都整理好。

三、结束部分

1.教师点评,讲解。

2.在益智区提供各种图形、操作卡,请幼儿尝试操作。

大班数学等分教案 篇3

一.设计意图:

我班幼儿在开展叙事性整合课程《西瓜船》主题活动时,喜欢操作水果卡片,在认识了许多水果的同时,幼儿对数学操作活动产生了初步的兴趣。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会进行无意识的分类操作,并尝试给卡片无规律的排序,结合小班幼儿对数的认识和感受,特设计了此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在主动、愉快的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并学习观察、操作,自然习得按简单规律排序的方法。

二.活动目标:

1.对周围生活中有趣的数学排序现象产生兴趣。

2.在活动中,学习观察、操作,发展思维能力。

3.学习按简单的规律进行两种以上的排序。

三.活动准备:

水果卡片人手一套,黑板、磁铁。

四.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探索,尝试排序。

教师请幼儿自由操作水果卡片,摆一摆,排一排,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和卡片玩的?教师巡回观察。培养幼儿对物体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提升经验,学习排序。

请幼儿上来演示自己是怎样给水果卡片排队的?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排的?学习按简单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

3.加深认识,练习排序。

引导幼儿:你也会这样给水果卡片排队吗?幼儿进行排序操作,练习按简单的规律进行两种以上的排序,教师个别指导。

4.自然结束。幼儿带水果卡片到户外玩。

大班数学等分教案 篇4

一、说教材:《神秘宝盒》是一节数学活动,通过让幼儿认识人民币,并区分不同面额,**发现数与人民币的关系,帮助幼儿了解使用货币购物的简单常识,增加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对数的感知能力。

2、 根据教材内容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引导孩子们认识1元以内的货币(纸币和硬币),并能说出自己的单位名称,学会用一角硬币兑换5角钱和1元钱。2、懂得爱惜人民币

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孩子认识一元以内的纸币和硬币,并能说出自己的单位名称。让孩子们把元和角的转换理解为活动的难点。。

3、 活动准备: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作了以下准备:

(1)、宝盒每人1个(大小不同的宝盒,外面贴有1元得标签,内装总额与标签相等的1角、5角、的硬币或纸币),事先藏到活动室的不同位置。

(2) 儿童携带1元硬币或钞票,每人一张人民币兑换记录(3张),“超市”各种商品。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主要运用: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来组织我的教学活动。

另外,我打算向幼儿采用:游戏法、语言讨论法、总结归纳法、操作法等学习方法,让幼儿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玩一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学习的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紧跟教学目标,开展教育活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㈠、环节一:寻宝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活动一开始,我会以谈话方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例如:“今天老师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个宝箱。你想像老师一样拥有一个宝箱吗?

"以神秘的口吻吸引幼儿到活动室去寻找宝盒。

㈡、环节二:认宝

这一环节我会让幼儿看一看宝盒上的标签,并说一说是多少?取出自己带来的一元钱,观察外观、颜色和数字,说一说摸上去的感觉,引导幼儿了解这就是我们国家的钱——人民币。

㈢、环节三:探宝

这一环节,我主要分3个部分进行:

1、区分硬币和纸币。

首先,分享老师宝箱的秘密,让孩子们一看、一捏、一碰。然后说出这些钱有什么不一样。幼儿通过运用感官动手动脑,会说出:圆圆的、硬硬的是硬币;长方形的软软的、像纸一样的是纸币。

2、认识货币的面额。

幼儿之间互相分享自己宝盒的秘密,并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外观、颜色等有什么不同,在幼儿观察人民币的面额时,引导幼儿在投影仪下仔细观察货币上的数字和汉字,让幼儿通过观察说出各种货币的面额。

3.、学习兑换五角和一元。

请把你宝箱里的钱放进记录表,做成五边形和一元钱,并及时记录在记录表上。

在认识了人民币的面额后,及时的让幼儿通过操作掌握货币的一些兑换规律非常重要,这为幼儿以后在生活中尝试正确地使用人民币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㈣、环节四:玩宝

在这个环节,我在活动区设置孩子们玩“超市”游戏。

幼儿对超市游戏并不陌生,但今天让幼儿使用真实的钱币进行购物,极大地刺激了幼儿的游戏欲望,同时,在购物中通过对商品**的计算,既实地操作了货币的兑换,又复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充分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㈤、环节五:活动延伸:

让家长带孩子一起逛街,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

大班数学等分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在此以前幼儿已进行过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的活动,积累了一些运用感官比较物体量差异的经验,因此在本活动中可以启发幼儿自己想出比较物体粗细、厚薄的各种方法,提高幼儿认识周围环境的能力。

幼儿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二个困难。第一是不能准确地将比较结果与相应的词匹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词与某些概念建立联系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应该先让幼儿通过非正式的教育活动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经验,然后在琥式的教育活动中指认和命名活动完成词与概念的匹配。

第二是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由于幼儿思维不可逆,他们不易理解相对概念。因此活动中要采用变换比较对象和设问的方式引起幼儿的思考,帮助幼儿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该内容是幼儿以后学习相邻数和进行排序活动的基础。如果幼儿真正理解了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那么他们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这一内容除了组织正式的教育活动,还应安排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如在数学角放置各种有关的材料,让幼儿通过分类活动积累有关的感性经验。

【教学目标】:

1、学习比较两个以上物体的粗细、厚薄2、知道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2、难点:词与概念的匹配。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教具: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若干;厚薄不同的书、纸、布若干。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厚薄不同的纸、布。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每个幼儿的物品不必完全相同,以便交换使用。彩色的篮子若干只。数学角内放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和分类盒。(分类盒上用形象的图画表示物体的粗细、厚薄。)教学过程:

1、通过分类活动使幼儿积累有关粗细、厚薄的感性经验。

(1)在来园活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用数学角里的材料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可通过提问了解幼儿的分类水平,如:“为什么把这支笔放在这个盒子里?”等。

(2)该分类活动是个别进行的,教师应尽可能了解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

2、通过指认活动帮助幼儿在词和有关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1)幼儿每人一份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

(2)听指令取出相应的物品。如“找出一张厚的纸。”“把粗的毛线举起来。”指令可由教师发出,也可让幼儿发指令,以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并向命名过渡。

(3)要求幼儿说出完成指令的方法(即采用什么方法比较出物体的粗细、厚薄的)。

3、通过命名活动使幼儿完成概念与词的匹配。

(1)让幼儿说出教师出示的物体的粗细、厚薄。

(2)让幼儿按指令介绍自己盒子里的物品的特征。如:“请说说你盒子两根小棒的不同”。

4、通过分类活动让幼儿体验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1)让幼儿根据语言标记分类。如:“请把粗的小棒放在红的篮子里。”

(2)向幼儿展示分类结果,让幼儿思考分得对不对。

5、通过讨论使幼儿理解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比较而言的。

(1)检查分类结果。如:“红篮子里的小棒是否都是粗的?”

(2)讨论:为什么大家都把自己盒子里粗的小棒放进去,现在却是有的粗有的细。

6、通过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1) 让幼儿按指令作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如:“请你让盒子里的毛线变细”。

(2)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如可以用分解的方法使毛线变细,也可找出比它粗的毛线作比较。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大班数学等分教案 篇6

一、幼儿游戏,记录结果

1、引题:乐乐保龄球馆今天开业了,你们想不想去尝试一下?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分表,它能告诉我们什么?

2、介绍规则:等会三个小朋友一组,请你们商量一下谁先玩,谁记录,谁捡球,商量好了到老师地方领一张记录表,请你看清楚记录表的左上角是数字几,就到几号保龄球馆玩。

3、游戏与记录

二、交流结果,梳理经验

1、交流结果师:你是怎么记录的?

2、引导梳理教师提升:10个保龄球可以分成3个站着的和7个倒的。3和7合起来是10。

3、探索互换规律

4、用已知规律整理记录表师:在老师表格里面找不到的记录你们还有吗?是不是你们打保龄球的所有记录都在这上面了?

师:现在请你们三个人一组将记录表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一下,让它有次序、很整齐、也记得牢、不会漏掉、也不会重复。

幼儿交流记录表。

三、颁奖活动,迁移经验

1、交待规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抽奖箱)抽奖时间到了!每个小朋友可以到抽奖箱里摸一张奖券,请你们看清楚是几元的奖券,每张奖券只能领两种奖品,两种奖品合起来的价格刚好是奖券的面额。

2、领取奖品

3、交流分享师:你拿的是几元的奖券?你用这奖券领了哪两样奖品?

大班数学等分教案 篇7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能。在幼儿园阶段,数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数学教学,幼儿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在数学规律排序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游戏和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数学规律排序。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让他们能够观察对象的特点,找出其中的规律;


2.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按照规律进行排序;


3.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能够在游戏和活动中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二、教学内容m.JhT868.cOM


1.认识数字:通过各种数字卡片和贴纸,让幼儿认识不同的数字,并将它们按照大小或顺序进行排序;


2.认识形状:通过各种形状图形的卡片和拼图,让幼儿认识不同的形状,并将它们按照规律进行排序;


3.认识颜色:通过各种颜色卡片和彩色小球,让幼儿认识不同的颜色,并将它们按照颜色深浅或颜色对比进行排序。


三、教学过程


1.游戏环节: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如找数字、找形状、找颜色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并掌握数学规律排序;


2.实践活动:通过手工制作、拼图、涂色等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规律排序的理解;


3.小组合作:设置小组任务,让幼儿在小组中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和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情景模拟教学: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让幼儿在情景中学习数学规律排序,增强学习的实践性;


3.游戏化教学: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规律排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五、总结


数学规律排序教学是一种有趣且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设计各种游戏和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希望每一个幼儿都能在数学规律排序教学中收获快乐和成长,书写自己的数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