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收藏9篇。

为您准备的“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一定能够让您满意。观后感是否包含一些核心部件呢?观看优秀的作品,会领悟许多感悟,此时不妨将心得转化为文字,写一篇观后感加以记录。在当下赶紧写一篇观后感,记录自己的感受是记录当下最好的方法,写观后感时,只有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和实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感恩您留下宝贵的时间求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篇1】

影片讲述了三名司法工作者进入滇西少数民族山区巡回审判短短几天里处理的案件以及发生在他们和周围人身上的故事。46岁的摩梭族女书记员杨阿姨因为没有文凭,按照政策被安排离岗退养,办完案件后她将留在当地的家乡;年轻的彝族大学生法官阿洛作为接替者第一次跟随下乡,除了办案外,还将到未婚妻的村寨完成婚礼;五十几岁的乡村法官老冯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遇到棘手的案件总还得靠他处理,他的一位同事20年前因为意外永远留在了这条路的陡峭山崖下;还有一头失而复得的老马,沉默而娴熟地驮着国徽一路行进在蜿蜒曲折且不无险况的山路上。在普米族的山寨,老冯热心的处理了猪拱罐罐山的事件,在摩梭人的沼泽,阿洛因为不慎,丢失了象征国家权利的国徽,老冯一行人求助当地的女长老,终于找回了国徽。最后,他们走到了阿洛新娘子的家乡,在这里,因为一个意外发生的小案件,他们的命运和情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和老冯的见解和看法的不同,阿洛带着新娘子逃跑了,背叛了这条在他看来没有前途和希望的路。退休的杨阿姨留在寨子里了,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伙伴,忽然衰老的老冯一个人走上了那条孤独的路……

影片采用了类似纪录片的拍摄方式,用平实的叙事手法来展开叙述,但是就是这样的平淡感染了我,因为它在不经意中流露了浓浓的悲情,正是这些悲情引发了我更深的思考和心灵的震撼。

作为一个接受过专业法学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骨子里面总是对自己有一种法学精英的心理定位,就如影片里面的阿洛,拥有丰富的法学知识和现代法律职业素养,但是这些知识在影片设定的场景中却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在猪拱罐罐山事件中阿洛的一句“国家不管封建迷信”差点引发了两个家族的武力冲突,在过界羊事件的处理中阿洛对村规民约的不支持甚至使他的老岳父把女儿藏起来不嫁给他,所有这些都在拷问和颠覆阿洛的职业信仰,因此影片表现了法律职业本身在滇西这个世外桃源的悲情。

另一角度对法律职业的否定是通过对代表国家权力本身的法律否定来进行阐释的'。影片讲述了老冯巧妙化解矛盾的案子,比如摔了妯娌争执的罐子,买了债务人的小猪让债务人有钱还债等,这些案子虽然体现了老冯对当地风土民情的深刻洞悉和他的机智圆滑,但是绕过法律解决纠纷的方式本身就反映了法律对当地乡土纠纷的无能无力,因此国家的法律在这里也无法获得权威,偷马贼只能由当地的女长老处理,而在越界羊事件中当事人甚至都不再承认马背法庭。司法权威式微集中体现在了对国徽进行迷信崇拜活动这一情节上,虽然最后国徽被从草海中捞了出来,并被悬挂起来当图腾瞻仰,但是在当地民众完全不像老冯那样把国徽理解为国家权力的象征,而是把国徽理解为了一种老冯随口而出的“神”,影片正是用一种反讽的方式突出了国家权力在这里的悲情。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法律与规范是内生的东西,社会对法律的认同度很高,我们学习了西方的法律,但是这些法律并不是内生于我们的本土文化,虽然送法下乡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是这一影片反映的就是乡土社会对外来的一厢情愿的法律天然的无动于衷。

上述两种悲情成就了主人公老冯的悲剧性,老冯这个在绵延山路上走了二十多年的老法官,起初也是像阿洛那样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但是他所选择的这条人生道路却让他的妻子儿女远离了他,并且丝毫没能让他看到成功的希望,因为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走着走着,长腿摔下了崖,杨阿姨留在了家乡,阿洛私奔了,只剩下下忽然衰老的他和那匹负重的老马。人生很短,衣服还没洗完就可以讲完,用这么短的人生去实现那么远大的理想,结局的悲剧也就在所难免。

正如导演刘杰所说影片透过流动法庭的办案之旅,制度下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中国法制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更直接表现出司法公信力的问题,在这里现代司法体制就像驮在马背上的国徽在颠簸中缓缓向前行。虽然本片有悲剧性,但是让人能够有所思考就使它具备了一部优秀电影的素质,作为一个法律人,通过这部影片来观照一下我们自己的职业理想人生追求便是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意义。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篇2】

第一次看《马背上的法庭》这部影片,从字面理解其实就是有关于法律的。没有想到电影的背景拍摄是在山区里。电影的开场镜头就是一座座大山、稀稀疏疏的树木,村民放牧的吆喝声。我是被吆喝声吸引的,我和同学在猜是什么少数民族,听声音本以为是藏族。后来才知道这部影片是在云南省的宁蒗县拍摄的,这里的民族以摩梭族为主,还保存着母系氏族的社会形态。也是后来才了解到,这部看似简单的纪录片,获得了第六十三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最佳影片奖。前前后后看了三遍,才感觉看懂了一点。

电影的主人公只有三个,法官老冯,因为政策原因即将提前退休的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新分配到法院工作的大学生阿洛。还有一匹驮着国徽的马。办案的法庭也是属于流动性的,哪里有案子,就在哪里只个凳子、桌子,挂个国徽,然后开庭审理案件。然而审理案件的过程可以说是滑稽可笑的,也可以说是带有讽刺意义的。按理来说,送法下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可以帮助老百姓无偿办案,解决纠纷,也可以让老百姓知法懂法。而这部影片里,帮助老百姓解决纠纷几乎是没有运用到法律,或者说没有根据法律程序来办理。

乡亲邻里之间发生摩擦很正常,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是搬到法庭上来审理真的是小题大做了。老冯做了多年的法官,遇到这些琐碎的事情,其实可以不用审理,可是这样就达不到送法下乡的目的。可是接受审理,也让他哭笑不得。比如,第一桩案子就令人忍俊不禁。两个兄弟分家产,妯娌之间因分不了一个菜坛子而告上法庭。杨阿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两妯娌互相让步化解纠分,但苦口婆心的劝说丝毫没有效果,老冯只能将菜坛子狠狠摔碎在地上,然后掏出5块钱让两妯娌买两个新坛子,一人分一个。自掏腰包的办法才将问题解决。第二桩案子根本没有上法庭,完全成了老冯一个人调节的乡民纠分。一个村民家的猪在村边拱了另一个村民家的罐罐山(书面语祖坟)。祖坟被拱的村民认为祖宗因此受辱并且带给家里晦气,要求猪的主人赔两头猪和一场法事来消灾解难。两个家族的人互不让步形成打斗的架势,关键时刻老冯亲临现场以将心比心的策略化解这场武斗之前的纠分。让人意外的是,猪主人不让其他的村民牵猪,只能等外出办事的老爷爷回来才能牵猪,无奈之下老冯以法官的身份将猪牵到另一家,官司才算告结。这两个案子,显然是老冯赔了夫人又折兵!审理案件运用法律程序,村民不听,也许还没有村长的话管用。结案了村民照样不让牵猪,说是老爷爷来牵才可以,这法律还不容老爷爷好使呢!最后还是老冯自己去牵猪,全然没有了法官的形象。调解纠纷不管用,说破嘴皮子一个菜坛子也分不出个你的我的。老冯知道跟这些村民怎么说都没用,法律对他们根本没有约束力,最后罐子摔了自己赔钱才算结案。之后,诸如此类的案子太多,老冯基本上都是以这种方式来结案的。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这个山区里的人们以母系氏族社会形态生活着,他们有着自己的民族习俗,他们都是跟着自己的传统文化生活下来的。别说是法律知识,我觉得在他们的部落里,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很少。宁蒗县地处云南西北部的山区,山高路远,道路和经济条件很差,人口21万,有12个少数民族。至2004年底,全县仍有19万余人的年人均收入不足650元人民币。在这种落后的山区里运用法律,实行法律制度,真的是件很艰难的事。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像这样的山村,而现如今实行法治的社会,法律的普遍性渗透不到这样的落后村落里,也是本片想要反映的社会现状之一。我们可以从这部影片里,清晰的看到中国法制存在的问题。这部影片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中国!

可以看出法律在这里是寸步难行。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法律,桌椅板凳挂国徽的开庭方式对他们来说像看节目一样。老冯也知道不能因为一个罐子或一只猪就叫警察来抓人,还不如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来解决。可是这让刚从大学毕业出来的阿洛认为,老冯没有依据法律来办案,没有坚持法律的原则性。所以为了拥护法律,经常与老冯发生冲突。有一个案件是发生在阿罗妻子村里的,岳父是村主任,宰杀了邻村越界的羊违反了法律民主,老冯让阿洛以自己的身份告诉岳父的做法不合法,可是岳父觉得阿洛胳膊肘往外拐,一个生气不让他们结婚。阿洛连夜带着新娘跑了,就因为自己的婚姻关系有法律的保障,可是这却违反了当地民族习惯,让老冯也下不来台。杨阿姨也是个命运悲惨的人物。自己努力从山村里考出去,可是没多久政策改革,都聘用大学生参加工作,杨阿姨就这么被大学生挤了下来,即将提前退休。看了影片都可看出,老冯与杨阿姨都对对方有好感,多年培养出的感情,可是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或者说老冯不想越轨,害怕突破不了世俗观念。

最终老冯一行三人,经过一次丢国徽之后,也变成了一行一人,陪伴他的只剩一匹马。他对着大山喊了一句我要坚持走这条路,一直走一辈子!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法官老冯决定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故事,才让我们感受到基层法官对法律的忠诚,对法官职业的热爱和对人民群众的朴素真挚感情。可是影片的结尾也让我心里一沉,走山路打瞌睡的毛病,让老冯在之前老友坠落的山崖那里结束了生命。我想从电影院出来的观众跟我的心情应该一样吧!心里一阵沉默,说不出此刻的心情,为老冯生命的结束悲哀,也为他执法的艰难心酸。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篇3】

马背上的法庭讲述了跟着与妻子女儿长期分离的老法官老冯、因文凭和年龄问题而即将离开工作岗位的摩梭人杨阿姨,还有第一次下乡参加马背法庭的彝族大学生阿洛,以及一位特殊成员——那匹任劳任怨的老马的故事

影片从头到尾都充斥着法律与民俗的冲突,例如对猪拱罐罐山的解决方案、国徽被马贼偷后的处理方式、阿洛和他的新娘私奔的处理方法的事迹:人们贫穷依旧、法律意识也是极为淡薄,还有那与法治要求相比落后些许的陈旧风俗。我们的电影到处都是法律与民俗的冲突。如何处理这些冲突已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我们看到了经验丰富的老冯和羽翼未丰的阿洛之间的差距。

中国的普法之路,仍然是任重道远,

老冯,一个基层老法官;杨阿姨——一个即将被清退的书记员;阿洛——一个刚到基层工作的年轻法官;一匹驮上国徽、帐蓬及文书的老马,就是这个法庭的全部家当。这个法庭处理的事无非是妯娌分菜坛子、猪拱了罐罐山、羊偷吃了菜之类邻里之间小纠纷。没有复杂离奇的情节,没有说教,就连打官司也很少听到那枯燥的法律术语,听那带有“嘎”字尾音的语言,让人感觉那就象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族长在调处族人之间的矛盾纠纷。

而在深夜里,他们三人静静地聊着天:聊老冯妻子女儿的情况,聊杨阿姨的经历,聊阿洛的新娘,如普通人般的,聊着各自的家长里短

我突然想到,在大山里做一辈子的流动法官,把一生献给百十来号和自己的生活本没有交集的人,我将来也要学法律,可能就像老冯一样做一个法官,或者律师,我在老冯身上看到了责任感但当片末老冯冲着山谷朝死去多年的同事喊话时,我分明听出一种孤独感。这正孤独感或许以后也会在压在我的肩上。

摩梭族人围着国徽跳舞那段也挺有意思,这种景象貌似煽情,但他们大概只是在向另一个世界的图腾表达一下尊敬。谁又比谁更文明?老冯普的方法已经用了几十年,他只解决了家里的问题。

从三个人,一匹马,一个国徽,一瓶酒,到一个人,一匹马,一个国徽,一瓶酒,冯从来没有停过。

山谷里荡漾着回声,最后老冯都是在路上。他累了,倒在路上睡着了,他在地上走了一辈子,倒在地上自然可以睡一种觉。暮霭从山谷生起,大山,大山。

“长腿,我还要走这条路,要一直走下去……”

电影的结尾是彝族的古歌,听不懂,但肯定是一首歌颂生命的歌

说的好对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篇4】

《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朴实的纪录片。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悬疑的拍摄技巧,主角们甚至没有具体的名字,只有简单的代号:老冯,一个基层老法官;杨阿姨,一个即将被清退的书记员;阿洛,一个刚到基层工作的年轻法官;一匹驮上国徽、帐篷及文书的老马。

这些,就是这个法庭的全部。

让我在影片中感受最深的是老冯对国徽的献身精神。国徽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挂在法庭上的国徽更是庄严法律的象征。当老冯被摩梭阿姨热情邀请进来时,他嘴里念叨着国徽。

马被偷时,老冯首先想到的是国徽。大清早在鸡肠子寨里回荡的声音依然是:“谁偷了我们的马,马上有国徽,偷国徽是犯法”。

当他发现国徽躺在草海中时,冯不顾危险,冲进沼泽把它拿回来。当被问到国徽“是金的、银的还是铜的、铁的?”,老冯严肃地说:

“它就和你们心中的佛一样重要”。冯先生的形象代表了中国数万名致力于自己工作的法官。于是我领悟到:

国徽是老冯的神,法律是法官的最高信仰!

“信仰”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最早见于唐朝西明寺道世法师的作品《法苑珠林》:“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信仰”在字典中被解释为:

“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的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准则。”在我看来,法律信仰是法官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以及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并在司法实践中坚持拥护宪法,忠诚捍卫法律,在司法的全过程中要忠于职守,公正廉洁,从而履行自己的职责。

法律是一种强烈的信仰,它**于人们对社会正义、权力平等和正义的渴望。法官坚持法律信仰,这也是国家全面建设法治的必然要求。法官的法律信仰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法官应具有崇尚法律的信念。二是法官应具有良好的法律职业素养。三是法官应具有良好的司法品性和德行。

四是法官应具有强烈的职业感和使命感。群众期待的法官是判断是非、维护社会公正的特殊群体。因此,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是法官执业的最低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老冯式的人民评委。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宋鱼水,独立办案15年来,公正高效地审理了各类民商事案件1200余件,其中300余件属于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她在工作中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司法水平得到了同行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湖南桑植县的法官向恩林,10年来背着9.5公斤的国徽行走在乡间,和同事们走遍200多个村庄山寨,在桑植绵延不绝的群山中建立“流动法庭”,跋山涉水遭遇各种艰难险阻却毫不动摇。对法律的忠诚是法官对自身的一种内在约束,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强烈责任感。

法律信仰促使法官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人生追求。这种权力深深扎根于法官的心中,也从另一个角度保证了法官对法律不可动摇的忠诚。

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有法律知识的法官并不意味着他有法律信仰。如果法官不信法律,不说法官有枉法之嫌,有的法官不注意公众形象,从深层次上反映了法官缺乏法律信仰。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民法院某次**时,一名女法官在庭审中玩手机,书记员也身着便装一边抽烟一边听案;玉溪市澄江县人民法院的民事一庭庭长因为律师没有顺从其意愿,竟把律师铐在法院篮球架上暴晒40分钟。

仅仅因为他们不把审判当一回事,不相信法律,就会导致这些现象。

古人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化法官对法律的忠诚和信仰,应当做到:

一、保障司法公正。法官作为正义的守护神,应当敢于同各种公然藐视法律的违法行为作斗争,纠正社会不公,帮助消除法律缺陷。

二、提高司法效率。迟来的司法是不公正的,这就要求法官在司法工作中勤勉尽责,严格执行审判期限,减少拖延,节约每一个工作环节的时间。

三、保持清正廉洁。社会纷繁复杂,**颇多,可法律信仰监督他必须不为私欲所动,敬法慎独,胸怀法度,善守其本。

四、遵守司法礼仪。这就要求法官言行要始终谨慎,始终维护司法公正,树立法官良好形象;语言要文明、规范、准确、客观;态度要文和,行为要得体,乐于助人,不能粗暴对待群众。

五、加强自身修养。实现自我反省、自我警示、自我激励,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商业素养和道德素养。

六、约束业外活动。“法官是一个孤独的职业”,这要求法官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必须克制,尊重自己的人格,爱惜自己的名誉,不做与自己身份相悖的事情。

显然在现实社会中,法律法规和真正的执法环境有很多客观存在的问题,也存在当我们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时对法官仍存有有诸多不公正之处,也或许对法律价值的理解和践行的理想有遥远的距离,但是,当我们选择了身披法袍的这一神圣职业时,我们应该用法律精神主宰自己的灵魂,把法治信念嵌入进自己生命的每个细胞,应该把法律作为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信仰。信仰于普通人有千千万,但对于把正义当作信仰,把公平当作信仰,把法制当作信仰的我而言,我的信仰将指引我通向未来的光明的道路,而我也将用我的信仰带给社会和民众光明与幸福。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信仰的力量

《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朴实的纪录片。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悬疑的拍摄技巧,主角们甚至没有具体的名字,只有简单的代号:老冯,一个基层老法官;杨阿姨,一个即将被清退的书记员;阿洛,一个刚到基层工作的年轻法官;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篇5】

此外,我们看不到更多的法律。我们再法庭上看不到法律的存在。我们还想普及法律。这不是还想吗?

一个政府的合法性都会受到质疑,还有必要去执法吗?你为什么不先解释你的罪行,然后扮演法官的角色。如果推卸责任是经济过错,我们希望国家政府怎么办?

难道只是来给一部分的人来缔造“金融帝国”的工具吗?

能把这些琐事解决也会要靠法制化。是要把一些问题用法律解决。但是前提是这样就解决问题了吗?

根本原因解决不了,即使通过立法解决,也只能止沸。因为即使再健全的法律也不可能应对各种突发的而且不断升级变化的事件。根本的问题是,他们的经济状况得不到全民的根本改善,这一系列问题是无法避免的。

然而,在影片中,人们对政府持怀疑态度。他们相信自己的信仰。国徽是什么?他们不知道。所以他们不承认国家和政府?只是因为三人法官团队?还是政府的武力镇压呢?

这里哪个官员来过呢?如果有,为什么啊洛的岳父作为一名村长确立下一个“法令”呢?

纵观全国的政府官员过的日子不是比同级别的其他行业的人过的好呢?谁听说过官员买不起房子,买不起墓地,买不起车呢?他们的钱哪里来的?

工资???还是拿得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在经济领域中的隐性剪刀到处存在,为什么全国9亿恶农民在全球的11%的土地上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呢?

为什么社会底层的依然是农民.创造价值的只是农民,然而遭到剥削最严重的依然是农民。这种生产资料的分配制度是为什么建立的?

令人感到反思?那么我们是不是该考虑不用货币符号了呢?应该有饭吃有衣穿,那么就以物易物吧!

让不创造价值的人创造价值,让他们丢掉骗人的把戏!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篇6】

第一次看《马背上的法庭》这部影片,从字面理解其实就是有关于法律的。没有想到电影的背景拍摄是在山区里。电影的开场镜头就是一座座大山、稀稀疏疏的树木,村民放牧的吆喝声。

我被叫喊声所吸引。我和我的同学都在猜测他们是什么少数民族。他们以为他们是藏人。后来才知道,这部电影是在云南省宁蒗县拍摄的,那里的摩梭族是主要的民族,母系氏族的社会形态也保存下来。后来才知道,这部看似简单的纪录片获得了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最佳影片奖。

前前后后看了三遍,才感觉看懂了一点。

影片中只有三位主角,一位是老冯法官,一位是因政策原因提前退休的摩梭族书记杨阿姨,另一位是刚被分配到法院的大学生阿洛。还有一匹驮着国徽的马。处理案件的法院也是流动的。有案的地方,只有凳子、桌子、国徽,然后开庭。

然而,审理案件的过程可以说是有趣或讽刺的。按理来说,送法下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可以帮助老百姓无偿办案,解决纠纷,也可以让老百姓知法懂法。

在这部影片中,帮助人们解决纠纷几乎不适用法律,也不按法律程序处理。

乡亲邻里之间发生摩擦很正常,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是搬到法庭上来审理真的是小题大做了。老冯当法官多年了。其实,他可以避免听到这些琐碎的事情,但这样,他就达不到送法下乡的目的。可是接受审理,也让他哭笑不得。

比如,第一桩案子就令人忍俊不禁。两个兄弟分家产,妯娌之间因分不了一个菜坛子而告上法庭。杨阿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两妯娌互相让步化解纠分,但苦口婆心的劝说丝毫没有效果,老冯只能将菜坛子狠狠摔碎在地上,然后掏出5块钱让两妯娌买两个新坛子,一人分一个。

自掏腰包的办法才将问题解决。第二桩案子根本没有“上法庭”,完全成了老冯一个人调节的乡民纠分。一个村民家的猪在村边拱了另一个村民家的罐罐山(书面语“祖坟”)。

祖坟被拱的村民认为祖宗因此受辱并且带给家里晦气,要求猪的主人赔两头猪和一场法事来消灾解难。两个家族的人互不让步形成打斗的架势,关键时刻老冯亲临现场以将心比心的策略化解这场武斗之前的纠分。让人意外的是,猪主人不让其他的村民牵猪,只能等外出办事的老爷爷回来才能牵猪,无奈之下老冯以法官的身份将猪牵到另一家,官司才算告结。

这两个案子,显然是老冯“赔了夫人又折兵”!案件审理采用法律程序,村民不听。也许村长的话还没有见效。结案了村民照样不让牵猪,说是老爷爷来牵才可以,这法律还不容老爷爷好使呢!

最后,冯小刚自己牵着猪,完全没有法官的形象。调解纠纷不管用,说破嘴皮子一个菜坛子也分不出个你的我的。老冯知道和这些村民说话是没用的。法律对他们没有约束力。最后,只有罐子掉了,他丢了钱,案子才结案。

之后,这类案件太多了,老冯基本上是这样结案的。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这个山区的人们生活在母系社会中,他们有自己的民族习俗,他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别说是法律知识,我觉得在他们的部落里,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很少。宁蒗县地处滇西北山区,山高路长,道路经济条件差,人口21万,有12个少数民族。

到2004年底,全县19万多人年人均收入不足650元。在这种落后的山区里运用法律,实行法律制度,真的是件很艰难的事。中国有上万个这样的山村,但在法治社会,法律的普遍性无法渗透到这样落后的村庄,这也是本片要反映的社会地位之一。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这部影片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中国!

可以看出法律在这里是寸步难行。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法律,桌椅板凳挂国徽的开庭方式对他们来说像看节目一样。老冯也知道不能因为一个罐子或一只猪就叫警察来抓人,还不如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来解决。

但这让刚大学毕业的阿洛认为,冯某没有依法办案,也没有坚持法律原则。所以为了拥**律,经常与老冯发生冲突。有一个案件是发生在阿罗妻子村里的,岳父是村主任,宰杀了邻村越界的羊违反了法律民主,老冯让阿洛以自己的身份告诉岳父的做法不合法,可是岳父觉得阿洛胳膊肘往外拐,一个生气不让他们结婚。

阿洛连夜带着新娘跑了,就因为自己的婚姻关系有法律的保障,可是这却违反了当地民族习惯,让老冯也下不来台。杨阿姨也是个命运悲惨的人物。自己努力从山村里考出去,可是没多久政策改革,都聘用大学生参加工作,杨阿姨就这么被大学生挤了下来,即将提前退休。

看了影片都可看出,老冯与杨阿姨都对对方有好感,多年培养出的感情,可是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或者说老冯不想越轨,害怕突破不了世俗观念。

最终老冯一行三人,经过一次丢国徽之后,也变成了一行一人,陪伴他的只剩一匹马。他对着大山喊了一句“我要坚持走这条路,一直走一辈子!”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法官老冯决定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故事,才让我们感受到基层法官对法律的忠诚,对法官职业的热爱和对人民群众的朴素真挚感情。

可是影片的结尾也让我心里一沉,走山路打瞌睡的毛病,让老冯在之前老友坠落的山崖那里结束了生命。我想从电影院出来的观众应该和我心情一样!心里一阵沉默,说不出此刻的心情,为老冯生命的结束悲哀,也为他执法的艰难心酸。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篇7】

一月十三日下午,我们全班同学共同观看了《马背上的法庭》,影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抢眼的美景,有的仅是朴实无华的云南彝族地区的日常生活,为了小事而争吵不休,此时法官出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安宁,此影片反映了民俗与法律冲突的解决,乡间的传统流传久远,对人们心灵的影响至深。在当今的俗人社会中,法律所起的作用又有多大呢?当法律与民俗相冲突时,法官又该怎么做呢?

影片共讲述了5个小案件,案件一是妯娌争菜坛子,谁也不肯让步,最终法官把菜坛子砸了,掏出了5元钱,让两个人去分钱,然后去各自买坛子;案件二是猪拱罐罐山(猪拱祖坟),阿洛以没有当事人而不予受理,正当两家争论激烈的时候,老法官老冯感到,老冯说陪一场法式加一头猪,但是猪的女主人不让牵猪,最后老冯签了猪,阿洛说法官牵猪有损法官的形象与尊严。案件三是羊吃庄稼,依据村规民约,羊成了被吃庄稼主人的羊了,阿洛没有顺从他岳父的不讲理的行为,遭到妻子被关的恶果

法律应该首先被信仰才能被遵守,但是在那么遥远那么偏僻的小山村里,又有谁能够真正理解法律的含义呢?但是他们照样过着井井有条的生活,忙而不乱,族长用其自身的威信守护着整个族里的安宁,可见民俗的作用不可低估。

在我们大力推行法治的今天我们一定不要只是一味的固守法律的规定,要学会变通,这是不是就代表没有法治了呢?当然不是,这只是我们对法治的更进一步,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乡俗也要处理好,只有兼顾,才能使我们的法治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接受需要过程,信仰的形成也需要过程,稳中求发展,我认为这也是和我们中央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建设相适应的。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篇8】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让我十分有感触的电影,且不说电影所获得的荣誉(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正式竞赛片)。单就从电影本身出发,其深入中国的乡土题材,以及从小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时代大变革的视角都是我十分欣赏与喜爱的。下面我来说说这部电影。

一、法律现代化任重道远

电影第一幕第一句台词:“这次你提前离岗退养,是法官职业化的要求,相信你能理解,希望你站好最后一班岗。”由此告诉观众这注定是一部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片子。几句刻板生硬的话却交代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时代背景-法律现代化-政府为推进法治现代化,满足法律职业化的要求,通过政治命令,至上而下强制推行。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权利被搁置一边,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杨阿姨被迫下岗,没有选择、没有争辩、没有反抗,唯有默默的忍耐与接受。“站好最后一班岗”影片正好从这里开始。镜头逐渐远去,在这个西南边陲的小镇上,人民法院的吉普车驶向村庄渐行渐远。山路蜿蜒崎岖、九转回肠,汽车上下颠簸缓慢前行。第一次走这条“送法上山”之路的阿洛也晕车了,看似普通的一次路途,开始就充满了艰辛。我们从深层次理解,这条“送法上山”之路就是中国法律现代化之路,作为现代法律典型代表的法学专业大学生的阿洛晕车不适,则说明现代法律在此水土不服,往下这注定是一条难走的路。

二、法官形象

“你的脸面不值钱,你衣服上的天秤徽也不值钱啊。”这是阿洛在看到老冯为原告牵猪后说的一番话,阿洛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接受了4年正规系统的现代法学教育。在他眼里,法律是神圣的,法庭是肃穆的,法官是威严的。但在这次送法上山的过程中一切都与他所憧憬的相去甚远,失灵的法律,简陋的法庭,牵着猪子满街跑如乡野村夫一般滑稽可笑的法官老冯。这时的阿洛内心充斥着茫然、失落、还有些许愤怒。难道这就是法律吗?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拥有20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法官,老冯依靠其个人的智慧而不是法律处理了许多棘手的案件,例如“摔坛子、买小猪”我十分敬佩老冯对工作的热爱和自我奉献的精神,但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些,冯法官今天可以花5块钱摔个坛子,150块钱买个小猪,或许他明天也可以这样做,可他能够几十年都如此吗?那么试问如果以后没有人买这只小猪,同样的案件怎么解决?表面上老冯看似把纠纷处理的妥妥帖帖,实则是将法律的现代化与落后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掩盖住了。纵观古今世界,任何的改变与进步都是需要历经阵痛的,从思想启蒙到法国大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不是先辈们的血与肉换来的进步与发展。法律的变革亦是如此,没有冲突与矛盾变革也是漫长而艰难的,正如电影《赛德克巴莱》中所描述的那样,是选择屈辱的走向现代,还是顽强的信奉野蛮。当然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止,落后终将被淘汰。

三、情感流露

跟随流动法庭审理一起起案件是影片一条明的主线,而老冯、杨阿姨和阿洛三个人的情感流露则是一条暗线贯穿始终。本片除了对司法与乡俗民情关系的表现外,编导以及其细腻、朴实的镜头呈现了当代边远地区司法人员的情感世界。阿洛的情感是现代年轻人的爱情,充满活力与激情,在众人面前背着新娘,遵从当地办婚礼的风俗却不完全拘泥于习俗,不顺意时便带着新娘“私奔”。影片对于老冯和杨书记员的生活与情感着墨很多,构成一条带动剧情发展的线索,老冯因为从事工作的特殊性而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完全尽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老婆带着女儿离开。他与杨阿姨在同一条路上共同工作了数十年,生活的不如意把他们的情感连接在一起。一件外套,一次洗衣,一句玩笑话,一盆洗脚水,一次膏药,都诉说着他们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但他们毕竟是老一代的司法干部,不能如阿洛一样直截了当,传统的情感观和道德观让他们在欲说还休的交流中依依不舍的`送别,把那些诚挚、纯粹的情感默默的放在心底。

四、找国徽

影片中阿洛不小心弄丢了国徽,老冯在寻找国徽的过程中的急切甚至于要走进草海的行为感动了许多人。当地老乡问他:“国徽是金的、银的还是铁的、铜的?”老冯回答说:“你们摩梭人不是烧香拜佛吗?它就跟你们心中的佛一样重要。”这时摩梭人才明白国徽的重要性,因此倾力相助,最后大家齐心协力取回国徽。村民点起篝火对国徽顶礼膜拜。这里导演想表达的是:所有公民都能够敬畏国徽,敬畏法律,使法律能够真正融入大家的生活,能够成为保护公民的一把利剑的美好愿望。但我对于这一点还是颇有微词的,老冯和村民的行为显然是对现代法律的一种无知,法律怎能与宗教中对神的原始崇拜等同呢?现代法律是理性的、普世的、具体的,是规定公民权利与义务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高高在上的神明来决定你的命运。然而神是神秘的,他的威力不可预测,对他的崇拜是盲目、落后的,神有时会忽视个人的价值,践踏个人的利益,怎么能将其同代表现代法律的国徽等同呢?这里反映的不是村民对于法律的敬畏,我认为更多的是盲目与无知。包括人民法院的法官老冯在内,在他内心对于国徽更多的是一种崇拜而不是敬畏,国徽就是他心目中的神,而他则是人民法院这个宗教中的忠实教徒。

五、落崖

影片结尾老冯在其同事长腿的落崖处向他深情的呼喊:“哦吼,长腿,你还在那里嘎,我想你嘎,我老喽,今天早上起来掉了颗牙,老了,你还是那么年轻,这些日子我常常想起你,你还是那么年轻,长腿能听见我说话吗,要是听见了就喊我一声老冯,长腿,我还要走这条路,要一直走下去,听见我说话吗,听见了就回答我一声。”这是一次来自心灵深处的呐喊,任何东西都经不过岁月的蹉跎,20多年的巡回法庭之路,老冯从当年的意气风发到今天的古道瘦马;从那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到今天的孤身一人;与杨阿姨之间十年缄默不语的爱情也没有结果;这最后一次巡回法庭之路也充满了波折与艰辛。其中包含的悲伤、落寞、孤独、无奈都是一般人难以想象与承受的。忍耐与压抑使老冯愈加苍老,落崖前老冯的这次呐喊,不仅仅是对长腿的诉说,更像是对巡回法庭之路的诉说,对中国法律现代化道路的诉说。为何命运对其如此不公,我虽然老了,但我的精神还在骨气还在,只要我老冯还活着这条送法上山之路我会一直走下去。毫无疑问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作为陈旧的法律代表的老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不是法治的普及者反而是法律现代化的拦路石。这也是影片结尾老冯落崖的原因,预示着旧的制度终将过去,新的道路即将开启。但基层法官老冯对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与坚持,令我不得不为之动容。我从不否认冯法官之于中国法治之路的意义,因为中国太需要这样的法官了。但正如片名《马背上的法庭》一样,现代的司法体制就像在马背上的国徽在颠簸中缓缓向前行。

六、吐槽当下中国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它让我想起了《活着》、《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这些朴实无华令人感动的电影,现在这种电影已经屈指可数了。如今商业大片当道,票房成为衡量电影优劣的唯一标准。各大发行商群雄逐鹿,都希望在中国电影这块版图上扩大势力,因此,各类商业大片层出不穷百花齐放,之中不乏史上最奇葩的《富春山居图》,也有极尽炫富的雷人片《小时代》把做作演绎极致,等等。仔细观察,不难看出这些商业大片都有着相同的套路,重金打造的演员阵容,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天花乱坠的视觉特效,低俗狗血的电影剧本。当各大发行商赚得盆满钵满乐此不疲之时,殊不知其离末日不远,这种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他们消费的是全中国观众对中国电影最后的耐心。近几年电影票房看似水涨船高,实则是烂片堆积的结果,巨大的泡沫正在膨胀,哪天中国电影这个大碗装不下这个泡沫了。昔日这些中国电影人引以为豪的成就都将灰飞烟灭。俗话说“不破不立”中国电影只有彻底的与过去说再见,才能有新的开始,中国电影的转机之日也将到来。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篇9】

跟着与妻子女儿长期分离的老法官老冯、因文凭和年龄问题而即将离开工作岗位的摩梭人杨阿姨,还有第一次下乡参加马背法庭的彝族大学生阿洛,以及一位特殊成员那匹任劳任怨的老马的脚步,我走在云南西北蜿蜒的路上,开始了马背上法庭的下乡行动。

在这个行动过程中,影片从头到尾都充斥着法律与民俗的冲突,例如对猪拱罐罐山的解决方案、国徽被马贼偷后的处理方式、阿洛和他的新娘私奔的处理方法等等。整个影片简单而又真实,他并没有刻意的去制造一些让人感动的情节出来,却真正的让我感受到了影片弥漫着时代气息与人文关怀。

这部影片中,导演启用了大量的当地群众演员,正是这些当地群众,将农村情况的真实写照表现的淋漓尽致:人们贫穷依旧、法律意识也是极为淡薄,还有那与法治要求相比落后些许的陈旧风俗。我们的影片处处无不显示着法律与民俗之间的冲突,而如何处理好这些冲突,就成了影片的一大亮点,我们看到了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冯与初出茅庐的阿洛之间的差距。中国的普法之路,仍然是任重道远,《马背上的法庭》不仅反映了艰苦条件下基层法官的工作、生活,也是对工作在艰苦条件下所有政法工作者的真实写照。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空洞的说教,一切如同你在山寨里亲眼所见一样朴实无华,让你觉得这本身就是一部未加装饰的纪录片。

在这里,有的只是一个个简简单单的代号:老冯,一个基层老法官;杨阿姨一个即将被清退的书记员;阿洛一个刚到基层工作的年轻法官;一匹驮上国徽、帐蓬及文书的老马,就是这个法庭的全部家当。这个法庭处理的事无非是妯娌分菜坛子、猪拱了罐罐山、羊偷吃了菜之类邻里之间小纠纷。没有复杂离奇的情节,没有说教,就连打官司也很少听到那枯燥的法律术语,听那带有嘎字尾音的语言,让人感觉那就象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族长在调处族人之间的矛盾纠纷。而在深夜里,他们三人静静地聊着天:聊老冯妻子女儿的情况,聊杨阿姨的经历,聊阿洛的新娘,如普通人般的,聊着各自的家长里短。

影片里,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老冯愿意并且真的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以真诚赢得群众的信赖,在山寨有很高威信;作为法官,他把法律的原则性与操作的灵活性巧妙结合,使一些棘手问题迎刃而解;作为前辈,他对年轻法官没有空洞说教,只是润物细无声的行为,尽管年轻人一时不能接受;而作为一个男人,他也渴望儿女情长,当他来到摩梭族杨阿姨家时,听到杨家人问道:几时来走婚时,他乐了。

当阿洛带着他的新娘离开这个队伍后,当杨阿姨退休了留在寨子里后,当老冯带着马儿来到长腿滚落下山的地方后,当他自己打着瞌睡掉下山去的时候,这个故事戛然而止。但是,马背上法庭还在继续着,仍然有人带着马儿,带着国徽,带着那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走进深山里的村寨,为了民主法治的建设发展,继续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