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综艺节目观后感

综艺节目观后感锦集十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看电视节目的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综艺节目观后感 篇1

10月26日播出第一期后,节目迅速登上了热搜,主持人撒贝宁、评委董卿、康辉以及12位选手的优秀表现,被网友戏称为“神仙打架”。

与近几年流行的慢综艺不同,主持人大赛一开场就气势如虹,节奏快到你不敢快进。撒贝宁开场仅用了五分钟,不仅介绍了全大佬阵容的评委,还讲解了一遍比赛规则。

紧接着第一位选手上台进行3分钟自我展示,然后是90秒即兴。讲真这个即兴考核也太即兴了,留给选手的思考时间,只有撒贝宁读题干时的那十几秒。如此紧张刺激的综艺节目,让观众看得比选手还紧张。

第一期上场的12位选手均实力不俗,但最让观众影响深刻的,却是董卿温和大方、智慧从容的点评。

“医生是在看人的病,记者是在看病的人”

“有时候不在于唱得有多好,而在于合适”

“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一切的一切,最后我们都要听出你在说什么意思,这才是最重要的”

……

董卿的点评客观公允,直切要害,既能点明问题又不会让选手难堪。能得到董老师的亲口点评,对选手们来说想必也是不小的收获。

在如此紧张刺激的赛程下,12位选手从容应战,为节目贡献出了许多金句。

综艺节目观后感 篇2

最近看了湖南卫视推出的电视节目《一年级》,这个节目用纪实的手法真实展现了几个小朋友适应小学生活的场景。这使得我们可以从较为真实的角度来观察和了解这个对于孩子最重要的学校活动阶段。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学会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适应学校生活,完成从幼儿园"以玩为主"到小学"以学为主"的转变,值得肯定的是,节目中的孩子在学校正是以此为主题展开小学生活的。

我仔细观看了前三期节目,感受到新时代孩子强大的生命力,以及那些张扬的个性,这是与以往年代的孩子迥然不同的。我感受到每个孩子的可爱,也发现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现在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因为这个节目是在一个寄宿制小学拍的,所以我更要旗帜鲜明地提出这个观点:小学生不适合寄宿生活。当然,我的本意并不是要抵制寄宿学校,而是说在父母有能力照顾孩子的情况下,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无疑是不明智的决定。

很多父母可能觉得把孩子送去寄宿学校既可以培养他的独立性,又能让父母忙事业,何乐而不为?但孩子独立生活的前提是建立在与父母拥有良好安全依恋关系的基础上,小学生每天都需要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因为这能让他拥有安全感。就像"昊坨"在节目中与妈妈分别前说的话:"没有你,我该怎么活?"在孩子看来与父母长时间分离的恐惧与生死离别是一样的。

孩子对这种分离焦虑的恐惧,在第二期节目的回家返校后更为明显,连独立性很强的"小苹果"都用哭泣和挣扎反抗这种分离,而"昊坨"更是要用400个手榴弹把学校炸掉。因为他们发现这与幼儿园一天不见父母的短暂分离不同,5天时间不见父母是件让他们感到很没安全感的事情。

孩子寄宿最起码要到初中,这个时候孩子基本已经完成了与父母依恋关系的建立,对父母的外在依恋减少,具备了与父母分离的心理条件。

节目播到第三集,"小马哥"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孩子。在我看来,"小马哥"是其中想做到最好、最渴望得到认同的孩子,但是为什么最终却成为一个制造问题最多、同学最不喜欢,也最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呢?这根本的原因或许就在于他内心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心理学研究发现,内心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往往具有很强的攻击性,而"小马哥"无疑攻击性较强。他在第一集就骂同学是"傻瓜"、"一群笨蛋",甚至在医务室大骂老师是"丑八怪";他经常与同学争夺东西,打斗。表面上看他蛮横霸道,盛气凌人,实际上他的内心却是弱小和不安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第二期节目,上语文课时,"小马哥"头上套个塑料袋子,理由是害怕同学偷袭他。当"小马哥"总是带着警惕的目光与周围同学相处时,就容易认为别人是不友好的,要伤害他,他需要通过攻击别人来保护自己。这其实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小马哥"内心缺乏"价值感"同样是导致他成长问题的心理原因,他在这方面的表现也很明显。比如第一集找宝藏时,他把自己弄丢了,就一直在说:"我已经输掉了,别人都找了很多样了。"在第三集当小老师时,他忐忑不安地说:"反正也没人与我同队……""蠢死了,果然跟我一样……"这都是不自信、觉得自己无价值、不够好的表现。这种无价值感也促使他产生了争强好胜,事事都要赢的心态,因为他需要用各种成功来填充内心无价值感的空洞,所以他才畏惧失败,计较得失。

"小马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除了先天气质特点的因素外,我们更要关注他的家庭教育问题。在节目中,"小马哥"的妈妈讲过在儿子刚出生一年多的时间内换了6个保姆,这其实是一件严重伤害孩子安全感的事情,因为安全感需要稳定的依恋关系和依恋对象,()而保姆像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孩子不断经历着与熟悉保姆分离的焦虑和适应陌生保姆的痛苦,如何能建立起安全感?

"小马哥"的妈妈把换保姆的原因,归结于孩子的调皮,而真实的原因可能是她自身就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母亲。这很容易导致她对保姆的不信任,正如她怀疑班主任陈学冬会不喜欢自己的儿子,会抛弃他一样。

同样,"小马哥"无价值感的问题也能从母亲身上找到影子。比如第三期节目中她情绪失控地指责陈学冬时,她知道"小马哥"存在的问题,却接受不了实习班主任陈学冬直白的言语,正如她所讲:"你表达的方式……让我们觉得在你面前都抬不起头……""小马哥"平时的表现其实同妈妈一样,当受到挫折、失败和被人否定后,往往会表现出愤怒、攻击、情绪失控等行为。

虽然"小马哥"的行为带着父母的影子,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对他们有太多的责难,每个父母都是从孩子走过来的,正如他的妈妈对陈学冬所讲:"我总觉得自己像个小孩子一样,在你面前……"如果她的童年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没有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她内心就像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样整日战战兢兢,很难有足够的能量去爱"小马哥",也很难让他拥有安全感。这也是为什么我总要强调父母需要跟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因。

尽管网上很多人都不喜欢"小马哥"的行为,但是我们需要知道他内心其实是慌张和弱小的,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在第三期节目中当小老师时忐忑地说:"我只会讲吓人的故事……"一个只会讲吓人故事的孩子内心该有多少恐惧感啊!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与"小马哥"一样的孩子,他们都需要被理解,被同情,被给予正确的爱和教育。

综艺节目观后感 篇3

星期六的早晨七点,我和妈妈坐在了电视机前,等着观看《中小学生春季安全教育第一课》。七点十七分,节目开始了,我屏住呼吸,认真观看。

安全教育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要教孩子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发生灾难时应该从容面对。通过案例分析以及专家的讲解,让我了解了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应该怎样自救。

为了应对地震,学校平时应该加强演练。学校避震,地震发生时,要快速有序的撤离到空旷的操场上去。

家庭避震,要选坚固的三角带、不易被砸的.地方藏身,要蹲下,保护头部和颈部,保护好眼睛。

地震时万一不幸被埋,千万不要惊慌,不要使用明火,不要乱喊乱叫,找东西敲击发出求救;外出游泳,要在家人的陪同下,不在游泳池打闹,万一不幸溺水,不要盲目下水营救,要呼救,请成人来救,借助工具来救人,最重要的是溺水者不要惊慌;发生火灾时,如有浓雾,要用湿毛巾捂嘴,迅速逃生。

不可贪恋财物,不可乘电梯逃生,不可跳楼,万一身上着火,要地面打滚灭火;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走路时要走人行道,横过马路要走斑马线,遵守交通信号灯,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要边走边看书。

中小学生的安全,举国挂心,孩子的安全不仅是家长的责任,学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看了这次节目,不仅增强了我的安全意识,也了解了很多的安全常识。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珍惜生命吧!

综艺节目观后感 篇4

纪录片为我们介绍了在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利用多种新型能源进行发电的事例。科学家们对能源的利用和创造让我们不禁感叹中国现在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中国,越来越体现着它的话语权,也将注定着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提高。

在本集纪录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张永亮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鸡粪发电厂。新型能源里有用煤炭、用风、用水、用光伏进行发电。在面对大量无处处理的鸡粪,如果将鸡粪投放到闽江将会污染环境,懂得将其利用,这是一种变废为宝的智慧。

能源是我们整个世界正常运行的基本要素,光能、电能、水、土地,当我们回望历史上的战争时,我们不难看出,都是为了有限的能源而战,今天,关于能源的战争更是没有丝毫的停息。

从传统的火力发电的`改造,到太阳能光伏和光热发电的应用,甚至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技术)。从利用煤炭能源进行发电到用光热进行发电,能源的使用从不可再生能源到可再生能源,再到清洁能源。科学家们不余遗力对能源的探索,让我们对一个充满动力的未来饱满期待。

综艺节目观后感 篇5

《一年级》是湖南卫视2014年重磅打造的大型校园纪实节目,节目于10月17日开播,播出时间为每周五晚22:00~24:00。《一年级》是一档纯原创节目,从创意,到人员、设备配置,到录制、剪辑,均是由湖南卫视自己的团队完成。第一次实现了中国电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一年级》是中国电视首次深入真实校园,对学童鲜师共同的成长进行全景记录。这是一个与众不同、趣味盎然的成长故事,36个来自不同家庭,性格各异的一年级新生,告别无忧无虑的幼儿园生活,告别父母的悉心呵护,独自在寄宿制小学学习生活。两位明星陈学冬、宋佳化身“班主任”和“生活老师”全程陪伴孩子们的一年级成长。

在节目定位上,《一年级》讲述的是一群一年级新生进入校园之后的生活故事,从学生、老师、学校、家长多方互动中来探讨一年级启蒙教育这个严肃而又至关重要的命题。作为一档电视节目,明星元素的加入自然可以带来相应的关注度,但湖南卫视此次再度挑战这一定律,《一年级》中,性格各异的小学生才是绝对的焦点。

《一年级》是中国电视荧屏上第一次真实、全景展现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校园生活,以”清新、明快、正能量”的调性,展现先进的基础教育理念,刻画教育战线的优秀精神风貌,提示全社会和家长共同帮孩子快乐成长、度过“幼小衔接”阶段。

我觉得《一年级》这个节目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年级》首先是一部新闻作品

毫无疑问,《一年级》好看,首先在于它的'新闻性。它是一部电视镜头直抵现场的新闻纪实作品。陈学冬、宋佳两个实习老师和一班36个娃,24小时的一举一动,除去一些隐私间隙,无遮掩无修饰地暴露在观众面前。没有情境虚拟,也没有台本编排,一切按时间程序走,按生活真节奏走。所以我们才看到了马皓轩等萌娃们不守规矩,把教室当成游乐场,各种捣乱,令人头疼。也看到了陈学冬、宋佳两个实习老师的囧和眼泪。

从前两期《一年级》节目播出来看,节目严格按照现实中的时间轴来进行拍摄,其实就是“报道”陈学冬、宋佳两个实习老师和36个娃身上的事。其过程里,有明星对实习老师的陌生与无措,压力重重,有一年级新生第一次离开父母,走入寄宿学校开始真正的学习生活,充满新鲜、恐惧。学童、鲜师生活在一起,许多真实细节带动真实情感。新闻的五个w要素,在《一年级》中都能找出来,加之“新闻内容”的鲜活,所以《一年级》一登场,就直吸引眼球,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新话题。

《一年级》是一个成果大总结

大师的高妙,就在于他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却暗藏禅机,有惊涛骇浪的能量。湖南卫视显然是中国电视业界的大师,上星这17年来,总是在不经意间,一个新剧新节目迅速抓住观众眼球,引导舆论的热点。它的创新词典上,还珠格格、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超级女声、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关键词构成了一个宏大而亮丽的电视风景,在中国电视史上浓墨重彩。而今,在这样一部厚重的历史面前,湖南卫视依然没有停步,依然石破天惊地推出了《一年级》,这一个作品,以其多样性,总结了以前,也颠覆了以前。

其实,在《一年级》里,我们能看到电视剧《还珠格格》里小燕子那样的闹,闹到头疼,36个萌娃,就是36个小燕子,叽叽渣渣,打打闹闹,所以小花(宋佳。)老师有时必须拿出容嬷嬷的本领来,否则她无法交差,陈学东则必须有皇阿玛的手段,否则无法驾驽。在《一年级》里,我们更能看到《超级女声》里的真人秀,《变形计》里的叛逆味道,以及,《爸爸去哪儿》里的温情……几乎湖南卫视一路以来的名牌节目和电视剧里的创新元素,这一次竟然奇妙地,完美地粘合在《一年级》里,让这档节目充满了大师的智慧,哲学的粼光。

《一年级》还是一个教育案例

很明显,《一年级》的意义里,亲子教育和学校教育是自然的话题。单从前两期节目来看,这档新节目就已经直击多层社会话题教育意义深刻。早前的《爸爸去哪儿》传递的是一份父子之间的情感和家庭温情价值观,更早前的《变形计》传递的是对叛逆阶段孩子的改造手段,而这一次,是在探索对现在的00后们究竟该如何教育和引导。这一做法,就是全景地,无掩饰地记录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学期一个只有真人没有秀的一年级生活,其中呈现的教育问题,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这一层次来说,湖南《一年级》,是湖南卫视发展到现阶段一档重要的电视产品,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的责任担当。

对于节目的评价:

《一年级》开启“直白”类节目新时代

舆论评价是,《一年级》是湖南卫视打造的“青少年”节目产品线,从幼儿阶段的《爸爸去哪儿》、中学阶段有《变形计》、大学阶段有《快乐男声》及《快乐女声》,唯独小学阶段处于空缺状态。而此次定位为“学童鲜师炼成记”的《一年级》正好补足了小学阶段的缺口,让湖南卫视面向广大青少年观众的产品线更加丰富完整。但,这些都不是湖南卫视这档节目的意义所在。《一年级》对于湖南卫视最大的意义,是它继《超级女声》、《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现象级节目之后,摸索到的另一个崭新的,有可能再创电视业界“现象”的节目品牌:直白节目!。

人生与电视的“一年级”

这个节目鲜活生动,通过感性的、让人难以一句话说清的细节让人思考和探究,让中国的家长、学校、社会和孩子本身都有一个反观自己的真实的机会。这其实是“真人秀”节目的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的体现,那些生动的细节由于有了这种对于正确的教育观的追求和对于现实的反思力而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这说明“真人秀”绝不仅仅是娱乐,它受到欢迎和认可还来自生动性和严肃性的有机的结合。《一年级》是“真人秀”节目向上提升的标志性的作品。它的意义和价值会凸现出来。

综艺节目观后感 篇6

来自湖南广播电视台的李莎旻子,在三分钟的自我展示环节里,以饱满的情绪讲述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导演杨宇的故事,让观众感触颇深:“也许我们都知道这部电影,但很少有人关注导演的曾经,但我真的觉得她说进了我的心里。”面对以“家乡的味道”为题材的90秒即兴考核,李莎旻子从家乡美食中延伸出思乡情,网友觉得她在讲述中谈到的“味道先行”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在国外留学往往想回家的时候,我都是说我想吃家里的什么什么菜了,就是这样会在不经意间透露家乡的味道。”

被称为理工科学霸的龚凡是首场比赛中少有的非科班出身的选手,在“三分钟自我展示”中,她用自己设计的程序为撒贝宁“作诗”,带动了现场的气氛。非典型的文艺主持形式证明了当“科技”遇上“主持”,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她的表现也让不少观众眼前一亮,“龚凡这位姐太大气了。选题是亮点,有梗有气氛,非科班出身的她在舞台上太独特了!”

此外,一出场就收获现场观众热烈掌声,与撒贝宁站在一起堪称代表“颜值与实力”的尹颂,用取名特点呈现社会变迁的付琰,巧解汉字“火”深刻的孙鹏飞,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迟茜,这些文艺类选手以各自不同的形式,用热情与活力点燃现场,引发网友点赞,“都是颜值与实力并存的神仙选手,个个谈吐不凡,思维有深度有广度,诗词歌赋张口就来,引用典故数不胜数,让我欣赏不已。”

综艺节目观后感 篇7

近几年,从《朗读者》、《国家宝藏》一系列文化综艺节目,到以《舌尖上的中国》、《航拍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品质纪录片,央视一直在电视节目创作上打磨符合自己定位的“爆款”和“现象级”。越来越多的科技、公益、文化类的节目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真实记录”逐渐成为电视节目发展新趋势的今天,央视对优秀纪录片的集中发力将使其继续保持行业引领者的地位。

《创新中国》与其说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是一部带有教育意义的科教片,在大家埋头于自己领域的工作和享受着科技带来的技术不停的更新换代的时候常常忽略了我们所经历的、正在经历的和未来即将经历的科技变迁。这部片子就是给了大家一个新的机会,审视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了解我们所在的国家所过的生活。

在第一集信息中,从一个总结性的`词汇中延伸出了关于信息的各个不同的领域,惊叹于物流无人机、无人驾驶的发展之快,也慢慢意识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笼罩在互联网之下成为物联网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感谢这个时代,感恩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科学家和创新者们。

这两年综艺节目大火,省级卫视纷纷推出种类繁多的同质类综艺娱乐节目,更催生了一大批流量明星,表面上一片繁荣。

但不知何时起,以央视为主导的一大批文化类综艺节目异军突起,赢得不少观众的心,曾经被视为曲高和寡的纪录片竟也受到小范围关注。

私以为正是因为观众从过度娱乐的虚无中幡然醒悟,才转而对一些致力于知识普及和宣扬传统文化的节目爱不释手。这是市场的检验,也是央视爸爸终究是你爸爸的最佳证明,因为他身上扛的是主流,是未来。

再从宏观上讲,其实我们真正缺少的正是这样的科普类节目,因为百花齐放才是最好的,而观众更是需要引导的。像美国,《新星》曾作为每天新闻前时段的PBS经典科普节目,探索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的非娱乐节目,依旧很受欢迎,所以特别希望《创新中国》这样的节目能被更多人知道。

从第一集开篇的成色来看,还是可以看出制作者的用心。他选择用领域来讲属于中国的创新故事,信息、制造、生命、空海不只是讲科学家的故事,还有企业、政府、甚至城市,基本可以了解到中国创新的新动态。虽然一集只有50分钟,但它是一扇窗,让你看到那伟岸蓝图的冰山一角,真心推荐小孩子们看看,因为创新真的要从娃娃抓起。

当下,这种节目注定不会像一般娱乐节目那么“热”,但我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毕竟中国智造,未来可期!!!

综艺节目观后感 篇8

近日观看了纪录片《创新中国》,它介绍了当今中国各个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在这些创新成果中,有些是我们听说过但不曾见过的,有些是我们已经在使用却不知原理的,有些甚至是仅存于想象却即将实现的。这些成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让我们为祖国感到骄傲,但我也从中看到了艰辛。许多成果都需要时间的付出,需要科研人员的钻研,以及伴随着付出生命的危险

世界依然处在一个高速发展、飞速变迁的时代。我们的祖国需要有人不断付出,不断创新,才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我却不时在消磨珍贵、美好的时光,满足于现在安逸的生活,丢失了更崇高的追求,一个人、一个团队、一家企业、一座城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献出微博的力量来推动国家机器的前进,为了梦想,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次的主题是物流,也是贴近我们生活的一个职业。中国快递物流行业的高效众所周知,基本能够做到了“今天下单,明天送到”的中国速度。原本以为快递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创意中国》里告诉我们,不光是人力,在物流技术上,我们也是世界第一。

我们一般认为的快递员文化水平不需要太高,影片中快递小哥看到无人机操作面试手册的时候就感觉“要求太高了”“我们这种非专业人士根本搞不来”。而有的人会说“我不这么认为”,“我的优势就是工作在第一线”,“我看到这个机会,一定会去争取”。说这番话的快递小哥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敏锐的洞察到了无人机对于快递行业的颠覆性意义,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就是在工作在最前线,江西赣州独特的地貌也成为了他施展才能的天地,他成为了操控物流无人机的第一批人。

努力准备,然后天时地利人和迎接成功,这就是中国梦的内涵。我们一代一代的劳动者不畏惧西方世界全方位的科技垄断,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通过自己的拼搏奋斗“直道超车”去改变世界。

《创新中国》里用一个个鲜活的中国人形象去描述了一个宏大的愿景,随着一个个人物命运的变化,我们看到是中国人的脚步在慢慢前进,中国科技技术正在前行,正在打破一个又一个西方的垄断。“中国速度”将更令人自豪,变革在改变中国,也在改变我们每一个人。

影片中的第二段介绍了无人驾驶技术,凭借着大数据的威力,一台台工程样车已经处于实验阶段。试想一下,目前我国走在前列的量子计算机如果能实际应用到各类前段科技产品的话,整个产业又将迎来一次新的技术革命。节目里也说了“未知激发了创新者的热情”,“做无中生有之事就是我们的乐趣”。看完后由衷地觉得科学是一个伟大而又充满无限可能的事业。在中国的创新之路上,不仅有很多前沿科技产品,更可贵的是有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创新人才,有了他们,创新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正在前行,我们看在眼里。时代在变,中国也一直在跟着时代的步伐。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强国。

综艺节目观后感 篇9

前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和教育部联合录制的以“美在你身边”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

在那里我看到了神九飞船的女航天员刘洋,男子体操团队队长陈一冰,女子游泳冠军叶诗文焦刘洋,八零后乡村美丽教师邓丽和乡村歌手刘大成。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八零后乡村美丽教师邓丽。

他们的教室在海拔一千八百米的地方,邓老师平时和他们在一起学习,唱歌,跳舞。就像他们的大姐姐,又像他们的妈妈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六一儿童节那天,他们用桌子拼成一个大舞台,那破布铺在桌子上,当做红地毯同学们在上面表演节目,他们玩得很开心。当他们山里的孩子和大家一起表演节目的时候,唱着唱着,山里的两个孩子情不自禁地哭了,主持人阿姨问她们为什么哭的时候,她们说:“害怕邓老师走了,不和他们在一起了”邓老师用微笑面对他们,鼓励她们,她答应孩子们会留下来陪他们一起成长,孩子们笑了,台下的`好多观众都哭了,我也被深深地震撼了,是啊,多好的一个老师,她用真理和智慧教会孩子们做人的道理,用爱心陪孩子们一起成长。这就是美,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就看我们是否用心去发现。山里的孩子胆子特别小,特别腼腆,邓老师就耐心地鼓励她们不用怕,大胆地去面对。最后同学们都很自信。

我觉得邓老师这种爱心,这种美,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综艺节目观后感 篇10

“她的声音、节奏、气场简直无可挑剔”,首场新闻类排名第一的选手邹韵凭借沉稳大气的表现得到网友的一致认可。作为拥有将近四年驻外报道经验的CGTN出镜记者,邹韵极具国际化视野。在比赛现场,她将自己置身于国际语境中,从中国话、中国茶等细节看到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呈现出一个越来越强大的中国形象,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中国之声”。气质从容,优雅知性,邹韵用自己温柔又充满力量的讲述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她的发言不仅感染了现场评委,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不少网友从邹韵身上学会“厚积薄发,实力才是一切”的道理,还有人激动表白:“好喜欢邹韵,节奏是掌握在她手中的,好羡慕,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果欣禹携手以其为原型打造的人工智能虚拟主播“小果果”同台亮相,配合默契,带观众开启一场“时光博物馆”探馆之旅。这也引发现场关于真人主播和虚拟主播关系的讨论。

面对询问,果欣禹说:“‘小果果’虽然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但是还缺少语音和情感的交流,未来我们俩的方向应该朝着合作走,我觉得它永远不会代替真人主播。”网友在看过“大小果果”的表现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感觉还是真人更好些,机器虽然更智能,但是总感觉少些情感。”

除此之外,新闻类选手中,既有立志为新闻事业坚守一生的姚轶滨,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讲述人生故事的王宇彤;也有从体育解说化身“非典型新闻类主持人”的赵思衡,传承华灯班掌灯人奋斗精神的张安琪。这些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类选手让观众看到新一代新闻主持人的个性化表达,展示出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新风貌,满足了网友的期待:“我觉得时代不一样了,在融媒体时代,要看主持人怎么呈现内容、表达思想,主持人大赛真的是大脑耳朵眼睛的三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