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给青年的忠告读后感

给青年的忠告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6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青年的忠告读后感 篇1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我正式开始读的第一本书。单独成一行,留念。

我是一名脑残型文盲,根本没有选择与评价书籍的能力,更没有只看经典原著而进行自我升华的本事。所以,不设防,随性,随机,相信开卷即有益。之后或好或坏,全凭我自己的造化了。

书中的“谈多元宇宙”“无言之美”以及“谈美”三篇短文,堪称伟文。我的语言已经无法表达我对这三篇短文的赞美了,来个无言之美吧。最惊叹于作者的分类方法以及说理方式,故此重新表述一遍,用我自己的方式,以达到我自己可以用的目的。事实上,作者的这些分类,也将会是我今后所采用的分类。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如果勉强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则乙宇宙便失去独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尽量发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处于无形。”有三个这样的宇宙。第一个为“道德的宇宙”或称“实用的宇宙”,第二个是“科学的宇宙”,而第三个则是“美术的宇宙”。

“一般人所以为最切而最推重的是”道德的宇宙“。”道德的宇宙“是与社会俱生的。”在这个宇宙中,我们采取的是实用的态度。这里是实际生活,在这里“有所为而为”。“善恶是”道德的宇宙“中的价值标准”。

“在”科学的宇宙“中,价值标准只是真伪。在这个宇宙中,我们要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他们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

“”美术的宇宙“也是自由独立的。美术的价值标准既不是是非,也不是善恶,只是美丑。在这里,我们需要脱净了欲念意志和抽象思考的”直觉“,去见那叫做”形象“的孤立绝缘的意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

于直觉时的特质。”

居然可以这么分类,还是,就应该这么分类?

给青年的忠告读后感 篇2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当我看到朱光潜写了这么一句话时,我便知道"学问之海无涯无际。”便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以书信的形式,每次探讨一一个话题,探讨读书、习俗、革新、道德、升学与专业、参与社会运动以及人生烦恼与乐趣等。作者娓娓地谈论了自己的观点,给青少年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指引。

作者在《谈在露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中所谈论的一个深刻的道理,我认为在当今是非常适合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过分推崇效率,做事难免轻浮粗率,所以难以做出艰苦卓绝的成就。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现象,希望我们青少年能够正确看待效率,做一个沉稳而不浮躁的人。

其中最令我受益的是《谈动》《谈静》这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中,作者道出了动与静的好处。他说,动是人的一种天性,人需要顺从这,种天性,心中的烦恼才得与宣泄,人才会感到快乐;静即静下心来感受,沉下浮躁的心,它能沉淀人的各种繁杂的思绪,过滤人的心情,让人感受到静中趣味。以前,我们总是被要求运动,理由是运动可以强身健体;总是被批评不能安静下来,理由是临近才能修身致远。于是我们开始讨厌课间十分钟的体操,又不能忍耐课上四十五分钟专心听课。我们开始逃避,当我们需要安静下来学习时,我们心里经常充斥着各种想法,变得烦恼重重,丝毫不得安宁。我认为,当我们明白动与静的深刻含义,我们应弄清楚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静。相反,我们既没办法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又没办法让自己的成绩和学习搞好,反而还会变得消极低落、暮气沉沉,在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失去本该有的热情与活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对人生歧路时,我们不要一味地徘徊、顾虑,我们要学会摆脱得开,认定一个目标后,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将其余一切置之度外。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

世界完美之处,便在于它的不完美,有缺陷方才有可能。成长的路上,不完美的我们总会被弄得遍体鳞伤,缺陷满满。直到后来,你才会发现,那些受伤的地方早已长成我们身上最“硬”的铠甲,为我们披荆斩棘,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给青年的忠告读后感 篇3

朱光潜朱先生的文笔好生了得。

十二封信,信笔拈来,字字珠玑,畅读便深感其美,大约朱先生也是性情中人。朱先生主张情于理先,道德先于法律,无情则无趣,而“趣”也是人生一幸事,不可或缺。

朱先生说“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人生亦如饮茶,“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能寻得人生之“趣”与“美”,便不枉此生。

朱先生谈到“学问”,亦有其主张。到底是“通”还是“精”自古争辩无数,朱先生的`主张是先博大而后精深,如没有以“博”为基础,则如空中楼宇,被人耻笑。“中国学者的通病就在不重根基而侈谈高远”,根基在各门手艺中都见其利害,如扎马步之于武功,气息之于歌声,根基稳固楼宇才矗立不倒。

谈到人生之苦,朱先生竟也能一针见血,“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而人如能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不计较,不埋怨,不奢望,人生自然淡然。“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如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有想象的田地,我们才有希望。有喜有悲,人生才完美,没有悲剧的人生,也必然索然寡趣。

今日坏事,腹痛不止,本无意功课,然捧书小品,心亦明朗开来。连文字亦优美起来。故见修养之影响。

给青年的忠告读后感 篇4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作者对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

青年,作为每个时代关注的对象,他们的发展,关乎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未来。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着青年阐述着一代前辈对后生的希望和期盼。只为了新兴的青年,能将真正价值的忠告,印入心孔,铭记于心。

即使是跨越时代的鸿沟,朱光潜先生对青年的教诲,仍不失学习甚至铭记的意义。在当代这个竞争强烈,制度革新,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地变化的时代里,每个人无不在奋力拼搏,而在这奋斗中,能够上岸的人却又少之又少,究竟应当是怎样才能远离这样的人生悲剧。

也许“摆脱”才是出路,正如书中所言,“‘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对于生活中琳琅满目的机会和选择,我们惟有认定一个目标,并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在这条道路上拼尽全力,将其余一切置之度外,才能赢得超越他人的权利和优势。“摆脱”身边的杂念和负重,才能“跑”得轻松,免除烦恼与不安。

“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能解决。”人生的烦恼和失败多是因为事业上,生活中的矛盾不能化解。对于这些,就应该笃定信念,坚持理想和选择。生命的道路上歧路千差万别,却仅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则必有所舍,因此青年应当果断选择,不要等光阴散尽才回望当初。

然而世间难有人能真正地摆脱,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难免浑弄是非,所以才有生活中的不顺和困境。青年涉世未深,犯错则更是经常。看待挫折也尤为重要。作者在《谈人生与我》中就写到“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算人生”。人生的悲剧固然不愉快,但悲剧也是人生的部分,正像小说情节曲折,青年面对这些,应当怀着乐观的外世心态,接纳这些人生的转折。

青年人要有能够“摆脱”的生活的勇气,才能赢得能热烈的人生的权利。

给青年的忠告读后感 篇5

有感而发吧,我看了这本书后,总想写点什么。

好像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也同大部分青年一样浑浑噩噩的生活着,粗陋肤浅高谈阔论,有时不知道自己在说些干些什么;或许我有目标,但又因为某些因素而未能实现。我们都觉得自己努力了,奋斗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子的,我们还差了很多,还有很多能做的更好。

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说的没错,这简直是我们青少年的通病!

我是该好好反省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

我学东西,是贪容易;在有问题时,从众心理太大;做事情时,虎头蛇尾;大多数时间,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应该读一读这12封信。

现在科技是进步了,但是以往那些“十年一赋,三年不窥园”的'人都不见了,现在的青少年呀,都少了些耐力与激情,少了之前人们不计失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努力的勇气和决心,少了遇事冷静从容不迫,少了生活的动力……

而现代人更多的只是不重基础,说些不切实际的话,做些毫无意义的事。

也许我们是该想想,不脚踏实地,怎能仰望天空?

我懒散了这么些天,这么多年,早就应该觉悟,可是依旧这样过下去,呵呵,好多人不就像我一样迷迷糊糊过了一辈子吗!好在现在还不算晚,不算晚……

我应该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乐。

我“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世俗图近利。要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索嗤笑的呆气和想象,能景仰不计成败的坚苦卓绝的努力。”

希望有些有志青年能够好好看看这本书,看看我的这篇文章,看看自己的人生。

给青年的忠告读后感 篇6

在现代高速度发展的社会,人们的交流,工作,学习越来越快速。虽然说这样的“高效率”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物产,使我们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让中国离实现“伟大复兴梦”的目标越来越近,但是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心浮气躁了。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谈在露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这一封信中所说的“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是一样的。

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人都想自己投入与别人相同的时间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成年人希望赚到更多的钱,学生们希望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因为“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的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若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所以就导致了“在这个现世纪忙碌的生活中,哪里还能找出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的人?哪里还能找出深通哲学的磨镜匠,或者行乞读书的苦学生?”

沉静的苦心和长久的热情,原是艺术创造、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如今却成了极为稀有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