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溶解度教案

2024.01.03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教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 教案课件是建立教学框架的工具,必须认真书写。或许你需要"溶解度教案"这样的内容,本网站文章仅供参考请谨慎对待!

溶解度教案【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初中化学组XX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内容是《溶解度》,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我们思考一下,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能不能在一杯水里无限制的溶解蔗糖或者食盐呢?

师:对,不能。那么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

师:好,没关系,那么现在我们就自己来寻找答案吧。

二、新课讲授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溶解度。

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师:我们先来做一组实验,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观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师:好,我们开始我们的实验。

师:在这个实验里边,我们在室温下,这里有一个烧杯,里边装了二十毫升的水,那么老师现在要向里边加入5克的氯化钠,大家看一下现象。

师:接着我再加入5克氯化钠,大家再看一下,最后我再加入10升的水,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师:好,我们将我们刚才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我们的实验结果来汇总一下,谁来说一下呢?

师:好,A同学你来说一下。

师:哦,A同学说,他在第一组实验中看到氯化钠完全溶解了。

师:好,不错。还有呢?

师:嗯,B同学你来说一下。

师:B同学提到在继续加入5克氯化钠时,氯化钠没有完全溶解。

师:还有第三个实验呢?

师:嗯,C同学你来说一下。

师:C同学提到氯化钠再一次完全溶解了。那么我们从刚才所说的以及我们的实验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呢?

师: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师:我们第一个来看一下饱和溶液,刚才同学们说到观察到第二组实验现象时,氯化钠没有完全溶解。我们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我们的室温,同时我们加入的是第二次的5克,从“没有完全溶解”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饱和溶液的定义呀!

师:对,我们说它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同时加入一定量的溶剂,氯化钠没有完全溶解,我们说它不能再继续溶解了,我们将这样的溶液就叫做饱和溶液。

师:同样的道理,大家能不能得出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呀?

师:好,谁来说一下?嗯,D同学你来说一下。

师:对,D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师:我们说不饱和溶液其实和饱和溶液是相对来说的。它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加入一定量的溶剂,它的溶质溶解了没有?

师:对,它还能够继续溶解。我们说它在第一次溶解了,我们又向其中加入5克的时候,它没有完全溶解,则第一次溶解后的溶液,我们说它能够继续溶解,我们就将它叫做不饱和溶液。

师:好,这就是我们大家刚才所得出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大家观察的都非常的好。

三、巩固提升

师: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我们是如何判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

师:先来看一下它发生的条件,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刚才做实验时是在怎样的温度下呢?

师:对,室温。我们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我们三组实验室是不是都在室温下呀?

师:这就是我们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其中的一个条件。它必须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我们说这个是在三十度、这个是在二十度,能不能判断啊?

师:对,我们必须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如果说光是一个温度下,它就可以了吗?

师:对,肯定不行的。我们说还要加入一定量的……

师:嗯,很好,一定量的溶剂。

师:大家想一下,如果我在第一次加入10毫升、第二次加入5毫升,这样能否判断呢?

师:嗯,很好,不能判断。

师:比如说我们的第二个条件就是,它必须加入一定量的溶剂。现在大家能会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了吗?

师:对,我们还不能,因为我们只知道了它的条件,它在一定的温度下,加入一定量的溶剂,然后我们怎样判断呢?

师:好,现在我们看一下判断它观察到的现象,谁能再说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判断的?

师:大家观察到哪些现象?

师:好,E同学你来说。

师:嗯,不错。E同学说,在第一次我们加入5克氯化钠的时候,它完全溶解了;而第二次又加入同样5克的氯化钠的时候,它却没有完全溶解,说明什么现象呢?

师:说明它第一次能够完全溶解,第二次不能完全溶解。是不是可以看出,我们是根据它是否能够继续溶解。

师:我们说,第一次它完全溶解了,第二次没有完全溶解,因为我们又给它加入了5克氯化钠,对不对呀?

师:嗯,很好。这就是我们观察到的现象。

师:“它能否继续溶解”这就是我们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条件以及判断的现象。

四、小结作业

师:好,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首先,我们先来通过一组实验,大家共同得出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师:我们说,它必须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而且必须加入一定量的溶剂。

师:好,接下来我们又共同总结了一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我们先给出了它的条件,必须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加入一定量的溶剂,观察到的现象就是,看它能否继续溶解,就能够判断它是饱和的溶液还是不饱和的溶液。

师:好,同学们课下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那么它们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呢?我们是如何判断的?

师:好,我们这节课就先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五、板书设计

溶解度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是否能继续溶解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

溶解度教案【篇2】

复 习 回 顾

1、什么是溶解性?

2、什么是溶解度?

3、如何表示固体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用溶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来表示。

4、物质溶解性分类

易溶物质 难溶物质 可溶物质 微溶物质

探索研究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

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画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1、根据溶解度曲线:查出

练一练

A、氯化铵在10 oC时的溶解度;

B、50 oC时,溶解度为40g的物质;

C、明矾溶解度超过120g时的温度;

D、硝酸铵、硝酸钠溶解度相同时的温度。

2、根据溶解度曲线:

A、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B、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C、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气体的溶解度通常用该气体在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强下,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数来表示。

氧气在20 0C、1.01×105 Pa时的溶解度为0.031表示的意义

在20 0C、氧气的压强为1.01×105 Pa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溶解0.031体积(标准状况时)的氧气。

溶解度教案【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张锋旺,来自尉氏县南曹乡中心学校。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溶解度。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的设计。

一、教材内容:

溶解度在整个第六章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在学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后,来探讨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解性的大小,起到呈上,又为下节学习结晶做好铺垫。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吃力,还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同时,在利用数据研究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学习和研究问题。

结合新课标、本节课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

3、知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溶解度概念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对溶解度曲线图绘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的概念。

二、学情与学法分析:

经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饱和溶液、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习溶解度知识难度不大。但是初中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做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即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目标导学法、引导启示法、归纳总结法进行教学。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欲望,并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2、引导启发法: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发现归纳,使学生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

3、归纳总结法:对于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图应用,可以通过阅读、学生间交流讨论,总结。此过程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课时我首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谁能说出二者的转换方法?”学生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问:“实验证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那些?”学生会说与溶质、溶剂有关,还跟温度有关(打开课件)问:“怎样来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强弱呢?大家不妨讨论一下。”引导学生:物质溶解性是难于直接测定的,能否用一个可测的物理量来表示一种很难测定的物质的性质?用溶解“最大量”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就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办法。这个溶解“最大量”就是这节我们学习的溶解度。接着展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探讨何为溶解度。

(二)、讲授新课

1、固体物质溶解度:

播放课件:展示三张图片,图片1质量相同的溶剂,一个温度为10℃,一个温度为40℃,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在同一温度下。图片2温度相同,质量不同的溶剂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在一定溶剂中。图片3溶剂质量相同,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达到饱和状态。得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应定温度、定溶剂的量,定状态。学生阅读教材168页内容,(播放课件打出溶解度的定义)注重指出“三个条件”。问:你能理解这样规定的意义吗?学生思考讨论会得出:只有做出以上规定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才有意义。

学生讨论:20℃时KNO3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在20C时,该物质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31、6克。或说:在20C时,该物质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1、6克。

(播放课件)让学生简单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为了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

反馈练习:

1、某物质在20℃时溶解度为21、5g,其含义是什么?

2、我来当法官:

(1)、在20℃时100g水中溶解了23gNaCl则Na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23g;

(2)、在20℃100溶液中含有溶质23g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3g;

(3)、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g则NaCl的溶解度为36、5g;

(4)、在20℃时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g则Na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5g。

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总结(1)(2)(3)句的错误之处。对表现好的小组大家鼓

掌激励。

问:“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怎样表示这种变化关系,最直观、形象,又便于应用呢?”学生思考引出溶解度曲线图。

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图:

我们用纵坐标表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通过绘制观察NaCl溶解度曲线,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播放课件)学生自己领悟绘制的方法。“学生自己阅读教材169页6——10表格KNO3的溶解度并将图6——15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好,小组内展评。”

让学生阅读教材169页图16、17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学生相互交流总结出曲线所表示的信息。

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及意义:

(播放课件)请同学们看图a 、b点表示的含义,学生讨论得出:曲线上的点即a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为饱和溶液;b点(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为了增强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然后播放课件中的两题学生交流讨论当堂完成。教师巡视点评。

3、气体物质溶解度:

介绍气体溶解度的概念,(播放课件)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着重指出它们是体积关系没有单位。然后说:大家想一想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会立即回答:在0℃,氧气压强为101kPa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 049体积氧气。追问:生活中有这些现象,打开可乐饮料瓶盖会冒泡;喝过可乐后会打嗝。谁能解释是什么原因?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气体溶解度的特点:当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压强的减少而减少;当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少,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然后学生小组抢答:1:打开健力宝瓶盖时我们为何会看到有气体冒出?

2:给水加热时我们为何可以看到水中出现气泡?

4、留下问题:

能否将溶解的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怎样将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这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结晶。

(三)、(由学生自己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疑惑?

为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又设计了三个达标测试。目的检测学生对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由学生同时动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而后统一答案。

(四)、达标测试:

1、(20xx)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

问题:

(1)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g。

(2)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3℃,A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假设升温过程中水的质量没有变化)。

2、(20xx)右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g。

(2)50℃时,将40g该物质加入到l00g水中,搅拌后得到的

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水,饮料大多数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有关。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有关。

(五)、作业:教材170页观察与思考,173页4题、5题。

五、板书设计:

溶解度

1、固体物质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克溶剂

状态:饱和状态

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1)、绘制方法;(2)、曲线图表示的意义。

3、气体物质溶解度:

影响因素:当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当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而增大。

这是我设计的板书,这样设计条理清晰,简单明了,能突出要点,便于学生记忆。这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溶解度教案【篇4】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表示 A物质在t1℃时溶解度为m1g。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表示在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有 (m2-m1)g未溶解的溶质。

图中C表示在t1℃时,A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1-m3)gA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表示在t2℃,A、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4g。 2、线

如图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

如NaCl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度A.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仍是饱和溶液 B.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C.t1℃时,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80g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D.t2℃时,在100g水中放入60g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2. 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 A.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相同质量的a、b溶解时放出热量相同 C.升高温度,可使a或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将相同质量的a、b分别加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相同

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乙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变成饱和溶液 C.20o

C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50oC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4. 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

B.t1℃时,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 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C.将t2℃时的b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一定能得到b的饱 和溶 液 D.t2℃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在20℃时,a、b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a、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a、b都属于易溶物质

6.t2℃时往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a g M和a g N(两种物质溶解时影响,且溶质仍是M、N),充分搅拌。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1℃,下列说法的是

A.t2℃时,得到M的饱和溶液 B.t2℃时,得到N的不饱和溶液

C.温度降低到t1℃时,M、N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M、N的不饱和溶液 D.温度降低到t1℃时,M、N的溶解度相等,得到M、N的饱和溶液

7.右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a、b、c三种物质t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a>b>c

B.t2℃时30g物质a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80g溶液 C.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质量按由小到大的顺是b>a=c

8.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a、b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的溶解度小于a的溶解度

B.分别将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肯定都有晶体析出 C.要从含有少量a的b溶液中得到较多的b晶体,通常可采用降温结 晶的方法

D.在t2℃时,用a、b两种固体和水分别配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 溶液,需要量取相同体积的水

9.右图所示曲线a、b、c分别代表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 ℃时,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顺序是B>C>A B.t2℃时,A和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

C.t3℃时,在100g水里分别加入三种物质各mg,只有b能形成饱和溶液 D.从混有少量C的A物质中提取较纯净的A,最适宜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10.右图是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的溶解度一定小于a的溶解度

B.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C.通过降低温度可将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11.有关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1℃,a有晶体析出,b无晶体析出 D.t3℃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12.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现有t1℃时的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其都升温至t2℃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溶液为饱和溶液 B.a 溶液中有晶体析出 C.c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D.b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13.右图所示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50℃时,取甲、乙两种物质各50g,分别加人100g水中,使之充分溶解。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述混合物在20℃时,甲和乙形成溶液的质量相等 B.在0℃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小于乙

D.5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分别降温至20℃,溶液中未溶解晶体的质量相等

14、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任何温度下,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a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比b的大

C.t1 ℃至t2 ℃之间b曲线以下区域为a 、b两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对于a与b混合溶液,可利用冷却结晶的方法来分离

15.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30

C.t2℃时,在100 g水中放入60 g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16.根据右图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 温度从t2℃降到t1℃时三种物质析出晶体由多到少的顺序为 A>B>C B.t2℃时A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C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小 C.A物质中混有C物质,可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A D.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17、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铵的溶解度最大

B.随着温度升高,硫酸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40℃时硫酸钠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D.把40℃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 硫酸钠析出晶体最多

18.右图表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s)随温度(t)的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升高温度可使A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 C.t3℃时,在100g水中溶解60gA能形成饱和溶液 D.t2℃时,A和B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M、N二种饱和溶液,当温度从t1降至t2时,一定析出相同质量的晶体 C.同处A点的相同质量的M、N二种溶液,当温度从t1降至t2后,剩余溶液 的质量分数相等

20、右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c物质的溶解度 B.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c物质的溶解度

C.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D.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变为饱和溶液

A.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 B.t℃时,等质量的A、B饱和溶液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溶质 C.当温度大于t℃时,A溶液一定比B溶液浓

22.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 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填写序号,下同)。

(2) t1℃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质 量是 g。

(3) 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 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小关系是

(3)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在t1℃到t2℃之间时,a、b能否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 (填“能”或“不能”)。

②把t1℃时a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右图中M、N分别表示二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试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t1 t2 温度/℃

23、20 ℃时,向两只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10g水,使其充分溶解,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20 ℃时, (填“甲”或“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右图2中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要使试管中剩余的甲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 。将10 ℃时a的饱和溶液升温到20 ℃(溶剂不蒸发),其溶质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参考答案:BCCBC CDDAB BDCAD DDDCAD (1)B>C>A;(2)45 ;(4)B>C>A.

1)20℃时,向两只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10g水,使其充分溶解,甲有剩余固体,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乙无剩余固体,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甲;

(2)由图1可知:20℃时等质量的水中溶解甲的质量小于乙的质量,说明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而图2中20℃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所以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使试管中剩余的甲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的方法; 故答案为:b; 加水(或加热);

(3)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若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将10℃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20℃,无溶质析出,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故答案为:不变.

溶解度教案【篇5】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滴管、饱和硝酸钾和硝酸铵溶液(使用上一节课制得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投影仪。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硝酸钾和硝酸铵的饱和溶液。现在请大家考虑:如何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具体地说: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在一定条件下未溶解的硝酸钾和硝酸铵继续溶解?大家先进行讨论,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甲:向硝酸钾和硝酸铵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再加入少量水,继续振荡试管,直到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为止。师:这个方法是否可行,我们可以试一试。除了增加溶剂之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很好。下面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对两种饱和溶液中,一种加入少量的水,另一种进行加热。实验中,注意滴加液体和加热试管里的液体的操作方法。现在,先检查仪器、药品,然后开始实验。

师:停止实验操作。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乙:向盛有硝酸铵饱和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剩余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丁:我们是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也可以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使用加热的方法,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戊: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对。加热是操作方法,升高温度是加热的结果。升高温度才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给硝酸铵饱和溶液加热,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辛:和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现象相同。说明升高温度也能使硝酸铵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好。大家的实验结论是一致的。实验说明,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可以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把加入到上面饱和溶液中的水分蒸发掉,或者使较高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降低到原来的温度,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师:对。也就是说,如果将不饱和溶液降温或减少溶剂,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切的含义。

实验证明,各种固体物质,例如硝酸钾、硝酸铵、食盐等,在相同的条件(相同的温度,相同质量的溶剂)下,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各种固体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我们要用确切的数值来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必须规定哪些条件呢?

生甲:要指出是哪种溶剂,还要规定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科学上就是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这样规定的:“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种溶剂,通常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查阅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师:大家查一下,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是多少?

师: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

生甲:表示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师:他回答得是否准确?

生丙:应该说:在20℃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能溶解31.6g

师:正确。溶液的状态只能用“饱和”或“不饱和”来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质的“多少”来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下面,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20℃时,10g食盐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g食盐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饱和溶液,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3)20℃时,20g某物质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g。

(4)20℃时,碳酸钙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时能溶解0.0013g。所以,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课后,请大家完成作业之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怎样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溶解度教案【篇6】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室温,10 g NaCl在20 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室温,10 g NO3在20 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O3固体

(观察杯中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NO3晶体)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溶解度教案【篇7】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1、 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溶解度教案【篇8】

一、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三、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六、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分组操练尝试教学法

精选部分习题,巩固有关知识。

七、 教学过程:

1、课前复习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 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2、抛砖引玉导入课题

3、讲授新课

a、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 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

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四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态以及溶解物质的质量单位要规定好这四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 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b、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 物质溶解度大小,即可衡量溶解性强弱。具体方法如何呢?

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c、溶解度曲线。

师:用多媒体展示固体溶解度数据。

生:分组画出溶解度曲线,并上台展示然后总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从中得出规律性结论。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d、气体溶解度

结合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回答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并讨论影响因素。

4、能力拓展:

5、课件展示本节所学内容:

6、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固体溶解度

1、 定义:前提条件:①定温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④溶

解溶质质量。

2、 固体溶解度曲线。

3、 溶解度曲线与温度的关系

4、 溶解性

二、气体溶解度

1、 定义

2、 影响因素

教学反思:

教 师 教 学 设 计

化 学 组

溶解度教案【篇9】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七章溶液第2节《物质溶解的量》的第二课时,包括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是同学们经常接触的一类成分比较复杂的化学物质,也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上册化学就经常遇到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很好素材,用讨论交流的方法去认识溶解度,享受互助的乐趣,来达到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建立、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二、说教法

授课采用设疑、分组讨论、启发、讲授、归纳、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地设疑,提问,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以讨论交流的方法来理解溶解度,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此外,其他各种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学法指导

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引导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明白:

1、在理解溶解度时,只有在一定的温度下、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才能确定溶解度。

2、某些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

3、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关系

4、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设计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根据以“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为知识线索,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复习引入

复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冲一些溶液,例如糖水、盐水、葡萄糖等,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糖溶得多点?还是盐溶得多点?如何进行比较?这样设置问题让学生感觉惊愕、意想不到,就会积极的思考由此产生了学习动机。

2、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根据各自经验和知识不同,得出比较条件。

3、练习巩固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4、分析比较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再通过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得出,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由此引出不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5、读图分析

通过溶解度曲线图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再对溶解度曲线进行分

析了解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关系

6、迁移与应用

通过设计一些练习使学生真正会利用溶解度曲线

7、自学

列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再利用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巩固所学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8、布置作业

让学生通过作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中,也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本节课的知识能得到延续、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新课内容真正被学生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