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新世界观后感

2024.01.17 新世界观后感

新世界观后感。

编辑通过搜索结果发现了一篇非常有用的“新世界观后感”。如何写出引人注目的作品观后感呢?观影是一场令人惊叹的视觉盛宴,这源于我们在观看过程中所产生的思考。因此,观影后我们应该将思考的内容写入个人的观后感中,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主题,深入地探讨作品,再次感谢您对本文的支持,请妥善收藏!

新世界观后感 篇1

在我看来这样的发展是不健康的。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和毁灭人类。技术和思想就像两条腿。只有我们一起前进,我们才能稳定。然而,当一条腿走的太快时,人们会被撕裂成两部分,然后死亡。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设想这样的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却越来越漠视生命,人们对生物肆意改造,并且终究不满足于此,对人类自身也大动手术,于是未来世界是一群怪物的狂魔乱舞,社会秩序最终崩塌,科技大厦最终倾覆。

虽然我想指出思想同步进步的重要性和思想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危害,但精神文明建设在许多地方仍然是一句空话,基本上被忽视了。很遗憾,浮躁的社会不是思想发展的沃土。

马克思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那么谁是21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呢?他诞生了吗?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对不起,我们不知道。我们不能指望有远见的先知能带领我们走出困境。

我们能做的还是在自身,或许人们应该停下那似乎永远停不下的脚步,多读一些像《美丽新世界》这样的书,当然更重要的是多思考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自己未来要走上什么样的路,而不是随波逐流,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之中,翻不起一丝浪花。

最后,想说的是,《美丽新世界》是部值得细细品读的**,夸张怪诞的描写, 现实冷漠的残酷,引人思考的未来设定,这些都让我们得以获益匪浅。

新世界观后感 篇2

终于读了《美丽新世界》,非常喜欢。

一开篇关于世界的设定就震撼了我,从细胞伊始,我们的一生就被决定好了。阿尔法可以接受教育,未来是领导和控制各个层面的大人物,他们自信张狂;厄普西隆则是最底层,从细胞的分化阶段就面临着草率的处置,他们畏缩怯懦,仿佛群居的动物。

反乌托邦作品,第一是很容易去和其他作品比对,比如谈到对性爱自由的提倡,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抵制固定伴侣,让我想到《来自新世界》,因为政治人生其他层面的极度不自由,所以鼓励性爱自由;比如对民众的控制,不同于《一九八四》靠恐惧、惩罚,《美丽新世界》更有种《娱乐至死》的感觉,让我们在莺歌燕舞中踏入死亡。

第二是让我开始反思现在的生活,细思极恐。比如小说中从细胞开始固化的阶层,现在又何尝不是;比如对消费主义的极力提倡,“新衣服比旧衣服好……”多像“你衣柜里永远缺件××”;比如对深度思考和阅读的控制,仿佛就是耳边听到的读书无用论和短平快的短视频大战。

同时,这本里还收录了作者的《重返美丽新世界》的论述,说实话有点不好读,但理论化的叙述比小说更凝练,可以作为一本必读,留着常读常新。

新世界观后感 篇3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虽然小时候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但是读书确实让我长了见识,伴随着我成长。爸爸妈妈说我:“你呀!简直是一条小书虫。”吃饭时,我在看书;刷牙时,我在看书;特别是上卫生间时,更是我看书的好机会,通常是爸爸妈妈催促了好多遍,我才从卫生间出来。

我喜欢看书,那得从小时候说起。从妈妈写的我的成长日记中可以看到:一岁半时也已能熟练地背出十几首古诗的我,把诗背得有滋有味,特别是那首《登鹳雀楼》的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每当说起这件事,爸爸妈妈总是笑着学我的样子,由于当时我说话吐字不清,我背成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you)。家里一来人,就让我背这首诗,惹的大家哈哈大笑,当然也给他们带来快乐。

我喜欢读书,缘于奶奶,妈妈是教师。读书就要识字。奶奶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她教我识字的方法很特别:她先把识字卡片拿来,把窗户的“窗”放在窗台上,地上的“地”放在地上,床上的“床”放在床上,“方”字放在方桌上,“圆”字放在圆桌上……独特的识字方法使我兴趣大增,走到哪儿,我就认到哪儿。由于认的字多,有时我会像模像样地拿起电视报看……逗得大人们偷着乐。当然,我也会乘兴读上一小段,让他们对我刮目相看。

我喜欢读书,是大人们对我的鼓励多,每当我捧着书津津有味地放声朗读时,爸爸妈妈总是面带微笑,听得那么入神,夸我读得好,给我奖励,我读书的劲头更足了。我把从书上或其他地方看到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时,他们总是一脸的幸福和骄傲。我给他们讲《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张骞出使西域》、《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和小伙伴在一起时,我给他们讲:泰国人妖,黄山美景。我给他们讲:西安兵马俑、秦始皇陵……我给他们讲:人为什么要眨眼?人为什么要打呼噜?人为什么会打哈欠?为什么眉毛没有头发长?为什么人的大拇指只有两节?“植物人”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变色龙会变色?蚂蚁之间怎样交谈?世界上哪种树最高,哪种树最大?花为什么有香气?铁树真的要千年才开花吗?小伙伴们都羡慕我知道的真多,我自豪的告诉他们,这都是读书的好处。在我的影响下我,我的伙伴们也都喜欢读书了。

我尝到了读书的甜头越看越想看,越看越高兴,越快乐,越看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还应该多读书,读各方面的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看得多了,就想写一写。在上次“小龙人报”举办的作文竞赛中,我写得作文《奶奶真棒》获得了一等奖,这让我自信起来,尝到读书甜头的我更爱读书了。

读书,给了我自信。在我幸福时,它提醒我别让幸福冲淡了我的斗志;在我迷茫时,它为我点亮一盏心灯,照亮前方的路;在我忧伤亮前方的.路;在我忧伤时,它为我奏起一首抚慰心灵的安神曲。多读书,读好书,就让这一口号陪伴我走过人生的每一晨昏,做好人生的每一步!胆小的我今天今天能站在这里演讲,也是书中许许多多值得我学习的人给我的勇气,我不能让他们失望,也不能让同学们和老师失望,更不能让自己失望。

同学们,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来吧!用知识充实我们的头脑,美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书是快乐的。

新世界观后感 篇4

正因为我小时候爱听故事,所以我刚上幼儿园时就认识了许多字。那时,我就喜欢逛书店,让妈妈买书看,其中《两朵小花》这本书告诉我,做人不能自私,当小姑娘把花摘回家后,花儿痛苦的样子至今仍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地,我爱上了读书。

如今,读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只要一有空,就会拿起书来读。我喜欢读《西游记》,因为从这里我知道了做人要勇敢、善良,像孙悟空那样敢于承担责任,还要有一颗坚持到底的恒心,要勇于克服困难,最终一定会胜利。

我一天天长大了,读的书也越来越多,每次去书店,我都想买很多书,但是看看书价实在太贵了,后来妈妈就去图书馆给我办了借书证来满足我的读书愿望,这样我每个双休日都去图书馆借书。看《当危险来临的时候》教给我当危险来临的时候要勇敢面对,以及采取的措施,读《生命之谜》让我了解了人类的进化史,和许多人各种奇异的生活习惯。我非常喜欢读书,什么书都爱读,上厕所时也要拿本书看。妈妈说爱读书是个好习惯,我也越读越有劲。今年我又订了《儿童文学》、《读者》等杂志,每次拿到杂志,我都会抓紧时间写完作业,然后就趴在床上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我觉得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

我在书的陪伴下一天天长大,我从书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书也教给我做人的道理,书是我永远的朋友。

新世界观后感 篇5

在方慧玲《人类意识的绽放》第一章中,我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当人们看到自然之美时,第一朵花在地球上绽放,迎来了太阳,它宣告了植物生命的进化和转变。人类渐渐地给花朵吸引并为之着迷,会忍不住的心中会觉得亲近,升起愉悦之情。看出花朵的美丽,能够唤醒人类去正视他们自己最深处的本体(being)-也就是他们的本质-之中的美丽。

体会到“美”是人类意识进化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因为喜悦和爱是与那个体会息息相关的。任何领域的生命形式——举凡矿物、植物、动物或是人类,都可以说在经历“开悟”的过程。

每个创造物和每个生命形式当中永存的意识或灵性,同时人们也能够认识到,它和人类自身本质的合一的,所以能够爱它如己。之所以是花朵,不是因为只有它有空灵的本质,而是相比其他的生命形式,花朵的外相比较不会遮掩其永存的灵性。此外,水晶、宝石和动物一直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就如所有有生命形式一样,它们也是万物之中的那个至一生命(one life)、至一意识(one consiousness)的短暂显化(manifestation)。人类之所以有如此特殊的意义和魅力,是因为它们没有庸俗和空虚。因为这个原因,所有新的生命形式都会让我们有同样的感觉。

作者认为,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意识的转变,即:觉醒。所谓觉醒,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识别谓觉醒的自我,也就是自我,当自我思考、说话和行动时,认识到它,认识到集体受到限制的心理行动过程。

因此,这本书揭示了自我的几个主要方面,以及它在个人和集体层面上的运作。这也有两个重要而相关的原因:首先,除非你知道自我背后的基本机制,否则你无法从门诊部得到它,它会一直欺骗你。

第二,“辨识出小我”的这个举动,正是觉醒发生的方式之一。M.JHT868.COm

我们的遗传失调:根据**宗教的教义,人类最常见的正常状态之一就是原罪。原罪的意思就是:

活得不够有技巧,盲目的生活,因此就会受苦并制造苦因。所以,抛开文化的包袱和错误诠释之后,“罪”这个字所指的就是人类世袭下来的功能失调状况。人类的成就非同寻常,不可否认。科学技术加强了人类心灵毁灭的影响:

地球和其他生命形式,以及人类自身,正遭受着功能失调的折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表明,人类彼此遭受的痛苦远远超过自然灾害。如果人类的心智结构还是不改变的话,我们会不断在重新创造出本质上如出一辙的世界,同样的**,同样的功能失调。

2013年8月

新世界观后感 篇6

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话说得一点没错,有了书,人类才能获得知识,从而进步。

我喜欢读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妈妈叫我吃饭,我还坚持说读完这一篇故事后;有时,我写完作业后,宁可不看电视也要看书。自从我在幼儿园学前班学了《中华字经》后,我便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我不认识的字越来越少了,读书也变得越来越快了,家里所有的书几乎被我看了个遍。爸爸见我这么爱看书,便给我订购了许多月刊,如:《故事大王》、《小葵花》、《红蕾》等,最近又给我订了《齐鲁少年报》,给我提供了大量作文材料,把我脑子里的“词库”变得越来越丰富。

我读书时,可以算得上是走火入魔了,无论有多么乱,我都会做到“与世隔绝”,觉得好像一点声音都没有。即使有人在旁边,我也不会察觉出来。

读书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如:提高作文水平,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等等等。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可以见得,书是多么的重要,像金子一样珍贵。现在,我作为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更应该好读书、多读书,只有读书,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读书让我变得更聪明!

新世界观后感 篇7

早上,我从梦中醒来,看到自己躺在地上。我突然想起自己躺在病床上输液的**。如果这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却只能躺在病床上,不能做事,不能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我现在被社会抚养长大,却不能为社会做任何事情来回报社会,我会多么难过。

我又想起我刚刚做的这个梦。梦中我17岁,在读高三。高考需要英语科目,而班上有些学生正在学习。

我知道他们将来是要去德国留学的。一旦他们毕业并在德国工作,他们的薪水和国际视野在我的生活中将很难赶上。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记得高中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题目是《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是英国哲学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伯特兰?罗素。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到他为什么而活着:

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无法忍受的同情。事实上,不同年龄、背景、行业和社会地位的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为什么活着。

有一组声音值得倾听。他们是即将被处决的死囚。

我的老师李文宇先生在他出版的书籍《美丽的新世界》中,描述了看守所里的囚犯送别每一位即将行刑的死囚时的凄凉,令人叹惋的画面: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看守所里传来了一阵阵凄惋的囚歌。人民**对这个时候的死囚都会放宽政策,除了佳肴,还会送上一袋酒。囚犯们围着他们明天即将上路的狱友。

一个送过好几次死囚的老囚犯拿起酒杯说:“来吧!”!兄弟,喝了它!

来生还是一位好汉!

作者李文宇先生以自己当年坐牢和改过自新的经历为原型,写成了这本《美丽的新世界》,并开始登台演讲讲课,作一位觉醒和励志导师,鼓励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我的导师李文宇先生的影响下,我曾经举办过很多读书会和看电影会。在分享书籍和电影的同时,我鼓励更多的年轻人用实际行动去追求自己的理想。除了灵感,另一方面是解放和觉醒。因为解放,我和父母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和我在学校教书时的学生,还有我的另一半。

我不再抓取了,不再要求别人怎样了。因为我解脱了。我们就这样简单地相处,多好呀!

然而,我很少向我的导师李文宇先生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我没有像其他学生一样积极地围绕老师,一起做大事,做一件影响中国,甚至世界的大事,在成就世界的同时成就自己。我选择多花点时间在家陪生病的单身母亲。

这种感情有点像西晋时期的李密在他的《陈情表》中所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我还想起香港歌星陈奕迅在英国金斯顿大学获封荣誉博士学位时,现场唱的那首《天下无双》:若问世界谁无双?定是答你从无双。

想说你知整个地球上,无人可使我更想奔向。这句话我送给妈妈。而另外一句:

从前没讲这次要说多谢你,我有你给的爱因而完全。这句话要送给我的恩师李文宇先生。

写到这里,不禁眼泪滑落。回到篇头提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先生说的是爱,我的答案是人类的情感和我自己的理想。下个月,我将返回广州和深圳继续我的阅读和**活动。在走完中国大陆更多的城市,作为将会世界行的幸福家庭这个大家族的一名成员,我的下一站目标:

中国台湾。

新世界观后感 篇8

后来,通过观心的时间长了,我开始警觉,当因为一件小事再引发我去回忆痛苦的时候,我会警觉脑袋里那个声音,它在喊着:“我是痛苦的、不幸的”的时候,我立刻保持临在状态,不受它的控制,从而,没有了难受的情绪,也就没有了痛苦的“演出”,把注意力放在了当下,身心也自然的变得异常的轻松愉快,正像《新世界》里说:“任何过去发生的事情,此刻都无法阻止你活在当下,而如果过去无法阻挡你此刻活在当下,那么它还有什么力量可言呢?”,那一刻是那样的自在与喜悦。随着时间的增长,对这种回忆痛苦的警觉多了,痛苦、怨恨的感觉在慢慢的减少,心里变得乐观积极起来,逐渐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也越来越多的感受到身边的爱,感受到大自然给予的积极的能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宽容与自在,不再无休止的索取别人的爱,而去努力的接受自己,爱自己。并且童年的很多美好的情境还时不时的出现在脑海里:跟伙伴们牧牛、玩耍、跟哥哥一起放风筝,夏季在河里捉鱼等等。痛苦减少了,美好却不用去刻意回忆就出现了,因为一直以来影响我的不是痛苦之身,而是我对它的认同。上次回家,邻居家婶婶还开玩笑的说:“真真小时候顽皮的很啊,经常挨打,转眼间都成大姑娘了。”听到这里,我立刻保持临在,那个痛苦不满的声音不但没有出现,心里反倒感觉很自在,并发自内心的对着婶婶笑了。

而另一方面,对于父母,听了老师的教导,我羞愧万分,虽然很多时候也明白爸爸是为了我,一年四季,日复一日的劳作那么辛苦的赚钱是供我上学,而我只是在形式上尽一下所谓的“孝心”,买点吃的回家,而从内心里,我从来没有去认真感受爸爸的爱,心里总是装着爸爸对我的打骂所带来的不满与怨恨,却忽视了爸爸对我的爱,我完全是个不孝的女儿。不管爸爸小时候对我多么的严厉,事实的本质是:他是我的爸爸,他是唯一的。他是爱我的,我是他的宝贝女儿,更何况,这些痛苦的怨恨都是“自己”喂养、认同出来的,跟爸爸早已经没有了任何关系。写到这里,想起去年跟爸爸赌气爸爸说的一句话:“人家的女儿都在爸爸面前蹦蹦跳跳的撒娇,我的怎么就这样”,眼泪夺出眼眶,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愧疚与自责,真想跟爸爸说声:对不起。

明白那么多以后,今年寒假,哥哥不能回家过年,我想这个假期要多陪陪爸爸,多为我以前的不懂事的行为做些忏悔,同时通过观心来减少那些“痛苦之身”给的负面影响。我就试着主动跟爸爸交流,并在交流的时候保持警觉,开始时候,那个难受的、使我心里很不舒服的感觉还是会很快出现,但我会立刻去察觉这个感觉后面“不想跟你说话,不想听你说话”等类似的那个声音,发现它,没有任何评判的看着它,并保持临在,这样它就不能发挥任何作用,自然就没有了反驳、没有了情绪、没有了气愤,气氛也变得融洽。随着跟爸爸的交流多了,警觉也多了,时间一长,不管爸爸的语气好坏,脾气如何,我都能以一种感恩的心态来面对爸爸,体会爸爸的辛酸并陪爸爸说话、唠嗑。这个假期,虽然哥哥不在家,除了爸妈之间的矛盾、纠纷,其他时候的家庭氛围却变得异常的融洽。现在,我也时常给爸爸发个信息,主动给爸爸打个电话,聊聊家常里短的,父女两个的关系也从僵持变的温暖、轻松自然。还记得您说的那句:“荣耀自己的父母就是以父母的本来面貌去敬爱他们,并且接受他们。”谢谢老师,谢谢您,没有您的教导,现在的我以及将来的我根本不敢想象。

眼看毕业就在眼前,每每想起这个就有些伤感,不舍得离开老师,不舍得离开读书会。因为这个,我还总是跟晨光开玩笑,怨他不早点叫上我,害我到了大学的末尾才遇见老师、遇见大家。虽说有些遗憾,但我清楚的明白,我已经很幸运了,能遇到老师,这份功德不知道要积累多久,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最后跟老师在一起的时间,好好观心,好好修行,感恩老师!

新世界观后感 篇9

被制造的“幸福”

题记:在《1984》中,人们被对痛苦的恐惧所控制;《美丽新世界》中,人们则被对快乐的盲目追逐所控制。

——《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

武汉理工大幼儿园李欢

在有关《美丽新世界》这本书的书评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这句话。

《美丽新世界》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所著,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本书主要刻画的是机械文明下的未来社会中,人的“人”性被机械剥夺殆尽,处于“幸福”状态的人们以几种种姓产生于工业化的育婴房,接受种种安于现状的教育,热爱机械化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在他的作品中,人是被控制的,不是自由的,但人并没有感受到自己的非自由。

在所谓“文明人”看来在保留区长大的约翰是不折不扣的“野蛮人”,可在约翰看来现代文明的一切又是多么疯狂——人在未出生时就接受“条件制约”,被划分成森严的等级,被天生注定了智力水平,思考方式和生活环境。这样一群“文明人”,甚至不知何为宗教,何为家庭,何为爱情,何为追求……一个个被严密的科学技术牢牢控制着,过着安稳而一成不变的生活,麻痹着自己的神经,耽于生活最浅显的物质享乐——而这,却被视作了真理,视作唯一正确的生存方式。“文明社会”的社会箴言是“共有,统一,安定。

”“每个人属于每个人。”“半克就是半个假日,一克就是一个周末,两克就是一次盛大的东方之旅,三克唆麻就是一次月球上飘飘欲仙的永恒。”这些诱人的话语频频在作品中出现,被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灌输进每个“文明人”的脑海里。

就好比“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人太过容易屈服于自己的生理需求,甚至将统治者用于控制自己的手段当成了幸福。

当然,这是被制造的“幸福”。在这样的“幸福”里,不同阶级的人拥有了身体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安乐,但他们甚至不知道何为“爱”。

没有痛苦,没有争斗,也没有眼泪。人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被控制着的。即使我偶尔意识到,我也只会怀疑自己的异常,接受别人给予的一切。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难看到很多人都是处于一种被制造的“幸福”中。

商场里似乎永远也不会停止的打折促销,网络上不断被刷新的电子游戏记录,电视里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娱乐节目……而我们,这些不知不觉就被“控制”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刷爆了信用卡,一天又一天盯着手机或电脑屏幕,甚至直到手抖,眼花,废寝忘食……都觉得无比“幸福”。

这样的幸福,这样被制造出来的“幸福”,又何尝不是现实中的唆麻呢?

然而,在这逐渐机械逐渐僵化逐渐向《美丽新世界》中的“高度文明”靠近的现代社会中,仍存有希望。

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家庭”、“爱情”、“宗教”等还远没有成为历史名词。

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有人爱莎士比亚、卢梭和黑森。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社会上的种种不完美,对社会提出抱怨,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赞美。

是的,我们还远远无法得到满足,还远远无法将他人加诸身上的种种视作理所应当。

我们会抱怨,会反抗。会质疑那些“被制造出来的幸福。”

最值得庆幸的是,在书中被视为外星人的约翰,在我们的社会中仍然是数不胜数的。

就好比约翰所追求的“疼痛”——那是让人在混沌无知中清醒的良方。我们在面对“精神唆麻”时,又是否能给心灵一记响亮的鞭打,让我们不会退化成如婴儿一般的懵懂与无知呢?

如果说同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1984》依旧是依靠两元对立的方式,利用极权的恐怖来控制人的话,那么《美丽新世界》就是利用糖衣炮弹让你心甘情愿地穿上心灵囚服。赫胥黎用一个“幸福的社会”,用一个被制造出的“幸福的世界”,为我们敲响了另一种警钟。

耽于这种幸福的我们,结局究竟是“文明人”的愚昧,还是“野蛮人”的毁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