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林徽因读后感

2024.01.18 林徽因读后感

最新林徽因读后感(精选十一篇)。

在许多文章中,我发现“林徽因读后感”是一篇非常出色的文章。读完作者的作品后,我对故事情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写读后感时,我们要客观地评价文章,不能凭主观臆断。希望您能够多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并做出必要的改进!

林徽因读后感 篇1

林徽因是一个伟大而充满睿智的女性,她的思想深邃,行为大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著名代表人物。读完林徽因的一些作品,我收获颇丰,此时,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读后感。

首先,林徽因的作品在说人性上非常深刻。《琴梦》是林徽因在夫婿唐骏逝世后写的一部小说,以琴声为主题,通过对琴音的描写,传达了深挚的人生哲学。琴声的刻画表现了人内心世界的沉郁和矛盾,同时也表现了对人类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无奈。在这部小说里,琴声是女主角内心感触与痛楚的表现,女主的生活也总是伴随着琴声的流淌,在琴声中,她找到了安宁。

其次,林徽因在作品中描述的女性形象非常鲜活,最能代表她思想的小说之一是《金锁记》。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寄居于红楼的女孩,经历了各种磨难,最后找到心灵的归宿。薄命的丁世芹一面在繁华的宫廷里受着各种伤害,一面在艺术的空间中寻找自由和发展。她是坚强的,勇敢的,渴望摆脱束缚,追寻自由的梦想。在林徽因笔下,女性不再是一个弱小易被打压的弱者,女性的快乐与想法越来越多,有了发言权,并永远不沉默。

最后,林徽因的作品中总是带着灵性的气息,有一种高雅而深刻的文化底蕴,这种气息也贯穿在她的自传体小说《梦菲集》里。小说讲述了她自己的生命经历,对社会现状、家庭琐事、人生意义等问题均有深入思考,其语言风格简明清秀,淡淡的诗意流溢其中。随着书面的推进,读者身临其中的感觉越来越近,仿佛为自己的心情找到了另一个出口,这份感觉其实也就是灵性。

总之,林徽因的作品让我领悟到了人生中的某些方面,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她无疑是一位有才华的女性,她的思想、言行、文学作品都在演绎着一场精彩的生命之旅。读完林徽因的作品,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学艺术上的享受,还有对人性、人生的深入思考。回味无穷,让人不断感受她人格魅力的散发,让我们不断思考人生和社会。她的作品不仅照亮了那些追寻文学的人,也照亮了普通人的生命之路。

林徽因读后感 篇2

[键入文字]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_1200 字

喜爱欣赏林徽因已经是多年了,从第一次看《人间四月天》到看了张清平写的

《林徽因传》和拜读了她的诗集,再到后来看了梁思成写的关于建筑的书籍《大拙至

美》等。林徽因是我迄今最欣赏的一位女性:集才气、集美质、集傲骨,也集热爱与

事业于一体的旷世才女。

**时代的知识分子,心中还保留着我们这一代人无法理解的爱国精神。幼年在李

庄时,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这你们怎么办?”徽因特别平静

的说,“中国读书人不是有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然后小从诫惊恐的

说,“那我怎么办?”徽因一字一句的说:“国之不存,怎顾得了你!”在兵慌马乱的战争

在这个时代,他们依然保持着一颗童心,继续做学问,为心中的理想和爱甚至承担

病魔、环境的恶劣和精神的折磨也在所不惜,殚精竭虑。

看完最后一集,如鲠在喉,泪在翻转身后涌流而下。为林徽因,为梁思成,为他

们对建筑事业的毕生付出,为他们想极力保护中国古建筑的行为。梁林二人对于中国

的建筑事业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

关于建筑,梁思成奠基了中国的建筑学,写了《中国建筑史》,他一生致力于研究

和解读了李诫的《营造法式》。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

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点也不差,林徽因没有那种能力。他们俩事业上琴瑟和鸣!

他们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从诫”来表达对李诫的崇拜之情以及对建筑事业的热爱。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了重大转折。在太平洋战场,“地毯式轰炸专家”美

中国将军李梅指挥美军对日本进行大规模轰炸。时任“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

主任梁思成也接到了一个特别的任务——准备一份占领区文物和建筑清单,并把它们放在军区

图上标注出其位置。对于一个建筑专家来说,恐怕没有比这更令人兴奋的工作了。

他同学生罗哲文不分昼夜地绘制地图。梁思成的地图上有一张特别的地图

林徽因读后感 篇3

这是一部相对其他粗制滥造的记录片不知要强几倍的电视记录片。虽然已是八集,但对我还觉得远远不过瘾。最初知道林徽因,是先读到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他对林的爱恋,促使我想去了解林徽因。不过那也只是一张张美丽清秀的照片,以及不凡的家世。这种平面的认识不足以引起我对她有强烈的探究欲。然而,这部纪录片,着实触动了我的心灵,当然不只是林徽因,还有梁思成。影片多层次多角度地介绍了林徽因梁思成。林徽因,一位非凡的女性。从小接受西方自由民主教育。得力于她那远见卓识的父亲。这使我感叹:每个孩子的前途会有着那么大的偏差万别。这与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有着脱不了的干系。反观当下,家长依然面临着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一百年前的林长民就能以超前的思想来引导教育自己的女儿,这不能不使人钦佩、汗颜啊!

林徽因,一个多情而富有思想的才女。在赴美留学期间,她首选的专业是建筑学。由于当时建筑学不招收女生,而选择了美术系。然而,最终,林不但完成自身的专业还尽可能多的选修了建筑学科目,并做了建筑学的助教。这表明,她功课不仅优秀而且极富主见。尤为令我感动的是当时的美国记者采访时,她所说的那段话:等我回到中国,我要带回什么是东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令人沮丧的是,在所谓的:“和世界接轨”的口号下,我们自己国家独特的原创艺术正在被践踏,应该有一场运动,去向中国人展示西方人在艺术、文学、音乐戏剧上的成就。但是,绝不是要以此去取代我们自己的东西······在中国,一个女孩的价值最多体现在家庭中,我崇敬这里的民主精神。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绝大多数的女孩甚至男孩不可能有这样的思想才情。这是林父的功劳。当然,当时的中国人能吃饱肚子还成问题,更何况言其他。但,其父的教育理念搁至当今,仍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做到友谊的了解。”林与梁生有一儿一女。对待他们的教育,影片中似乎没有涉及。但我却从中发现领悟了一二。

1937年,当梁林正在山西考察测绘佛光寺之时,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了。从林徽因写给她八岁女儿的信中,我分明看到了一位侠骨柔情的母亲。“你知道他们老要我们的‘华北’地方······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那时候你就跟着大姑姑那边,我们就守在北平······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扪心自问一下,你曾这样与自己的孩子交流过吗?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与之平等的交流。在大事小非面前,都和孩子交流,使其了解。我发现信件是这片中主要内容。无论父辈对他们,还是他们和朋友之间,抑或是他们对孩子之间都是笔墨丹青,既浪漫又温馨,既深沉又永恒。现代人已少有动笔的了。如果内心的思想不付诸纸上,你又有多大把握证明你的思绪不是混乱的呢?翻一翻孩子幼儿时的涂鸦,心中都会漾起涟漪,更何况长大成人后的字字迹迹都将透露着他的心思他的感情啊!将笔尖落在纸上吧,这是一笔你独有的人生财富。对于梁思成,当然是通过林徽因而得知的了。谁料到他竟然是我少年时背诵《少年中国说》而为之肃然起敬的作者梁启超之子。所以,儿子的优秀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在美留学学习建筑的梁思成,在给父亲的信中抱怨说,这样终日的伏案绘图而担心最终成为一个只知绘图的匠人。而梁父的回复又一次的令我敬佩,令我学习:你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有很大进步,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凡是学校所教所学不外规矩方面。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现。这与林长民对待女儿的教育如出一辙。看到这,我心升敬意!忘记了朋友的原话,大意是:凡是屁股坐在凳子上而得到的都不是真学问。

林徽因读后感 篇4

初中时学冰心的《小桔灯》,她是她笔下《我们太太的客厅》中那个满腹才情却又爱慕虚荣、工于心计的太太。高中时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她是那个浪荡才子不惜抛妻弃子追求的‘白月光’。人们甚至把这位跨时代诗人的死归咎于她。他们指责她没有听从爱的召唤,而是选择了改革领袖梁启超的儿子。

直到后来入了土建的门,才知道梁思成这三个字,绝不是谁谁谁的儿子可以形容。他一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贡献不亚于冰心、徐志摩在文学领域的贡献。

怀着满腔闲话的心情,我翻开这本书,发现从战争中来的天才女孩就是她。那个三弟空难殉国,悲怆而坚毅的姐姐是她。那个在**与散文中忧虑民间疾苦、山河破碎的女诗人是她。

那个在病中担忧亲人 ,却拒绝出国医治坦然面对死亡的女强人也是她。

所以那些赞美与攻讦都是真是存在的,这其中她那不可信的纯净与天真也是真是存在的。如果让我遇见她,我想说:‘嗨林徽因,你的不完美,才是最美’。

林徽因读后感 篇5

人间四月天

朱愿何彼浓矣,华若桃李。

自古江南出美人,林家有女初长成。

杭州,天堂;人间,过客。一九零四年,陆官巷,林家大院,黄昏灯如星,暮色轻如绸,林徽因,一个白莲似的精灵悄落凡间。

从儿时起,她便开始与文学结缘。月光皎洁的夜半,天际泛红的晨曦,年幼的林徽因顺着笔墨的方向、宗卷的气息,闻柔情密语,触尘世悲欢。青涩聪慧的她,为之恍惚,为之深陷。

每个故事的开头,都如夏花。她随父亲远游留学,写下别具一格的诗篇,创造一片心怀纯真的"人间四月天".正是如此,在欧洲,同是故乡人的徐志摩也为林徽因的才情所倾倒,但当时的确有太多阻碍夹杂在他们之间,所以,林徽因不得不放弃。

相信吧,这场遇见是岁月之福,让当时的她渐渐把江南女子多愁善感的性子转变为豁达从容————顾虑再三,林徽因选择了敦厚且默默守候着的梁思成。

不得不说,即使林徽因一生没有伴侣,他仍然可以独自清醒地生活。于自己的建筑事业,她一生信念如故。用一个夏天,走遍整个欧洲,看遍曾经旧时的古迹繁华,那里一点也不似人间————回归故土,她把这些经历讲学生们听时,那些稚气未褪的脸上无不一是满足与崇拜的。

她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雄心勃勃,高贵典雅,无人能及;她亦随夫四处考察,以为之付出的坚持刚毅,帮助丈夫撰写《中国建筑史》。

她是诗人、学者和建筑师。

这些代名词的背后,往往掖藏着隐隐作痛的回音。

她太尖刻,太嫉妒**,所以她饱受战争的羞辱和不情愿。但她写诗,依旧可以拾回莲之初心,慢慢清扬、芳馥、倾城、化生。中年时,她尝到了病痛的滋味,但她仍然四处奔波,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为自己的生活增光添彩。

晚年时,她病得卧床不起,但她把半生的荣耀与流离静静地啜饮,在沉默中享受静好,啜着茶。

……女子当为林徽因,在照不见前后崎岖人生路时,也依旧玲珑从容。

女子当为林徽因,在单拥有那一剪微弱光时,也依旧骄傲辉煌。

静看人生由荒芜走向繁华,

皆成传奇。

临平一中朱愿

林徽因读后感 篇6

作者:张立勇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09期

林徽因是美女、才女,令人羡慕的知识女性,这些肤浅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围绕在她身边的三个男人: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建筑学家梁思成。自古才子配佳人,三大才子簇拥的林徽因会是何等佳人?

读过刘炎生写的《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发现,林徽因乃是内圣外王一君子。

林徽因出生在书宦家。一个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可能是她在那个时候比大多数中国女性的唯一优势。人生而平等,但机会却千差万别,林徽因的良好环境并没有使她成为才女,相反,尴尬的家庭身份留给她的是“永久的创伤”。林徽因的母亲是一个小作坊老板的女儿,也是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第二任妻子。她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只住在林徽因。

林长民的第三任妻子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那个母亲重视孩子的时代,林徽因的母亲自然被忽视了。林徽因生来善良,尊敬父亲,爱母亲,关心兄弟姐妹。然而,对于母亲和三位母亲之间的斗争,他无能为力。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与梁启超交往甚密,有意将林徽因许配给梁启超的大儿子梁思成,梁启超也有此意,于是有意安排林梁二人见面,希望他们认识后感情自然发展,逐渐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当时,林徽因的爱情观和普通女孩没有什么不同,他不知道接受父母的刻意设计。即使后来在英国结识徐志摩,在徐志摩的狂热追求下,林徽因考虑的还是徐志摩年纪大,且是已婚人士,自己嫁给他只能做填房的朴实想法。

至于后来徐林之间的传奇爱情,那只是徐志摩的一厢情愿。

林徽因在16岁的时候,林长民被派去常驻伦敦,她便随父一起赴英,一方面照料父亲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开始接触崭新的世界。她时常参加父亲的社交活动,结识许多名人;她和她父亲一起穿越欧洲大陆,以开阔她的视野。聪明的她后来以优异成绩考入圣玛利亚女子学院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寓所女建筑师房东的启发,确定了建筑艺术作为主攻方向,并且一开始就当做一种近乎神圣的事业来献身。

她结合理论学习和实地走访,与梁思成一起考察了欧洲大部分的古典建筑,对古建筑的雕刻、纹饰、线条、图案观察细致,心有灵犀。作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和营造学社成员,她和丈夫考察了中国15个省份的两千多座古建筑,最后在山西发现仅存的唐代木建筑。林徽因在测量、绘图和系统整理资料方面不如梁思成,但在融汇材料方面却充满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

梁思成的**和调查报告大多由林徽因处理和润色。林徽因非常健谈,有独特的见解。 她和丈夫经常邀请客厅里的一些朋友喝茶而不是聊天。前来聚会的都是文坛名人、教坛大匠、社会名流。

严谨的学习态度,为科学的献身精神,再加上良师益友的殷勤辅佐,终于成就了林徽因才女的实至名归。

林徽因真心实意。他学得一丝不苟,感情真挚。在英国的时候,父亲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林徽因一个人坐在诺大的饭厅里,一个人一面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理想的她老是希望着生活有点儿浪漫的事情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她对面同她谈话,或者和她同坐在炉子边上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她。

她做着所有女孩都做的梦。这时,徐志摩出现了。他们热情洋溢地谈**学和生活问题,彼此有着良好的感情。但当徐志摩说要离婚时,林徽因毅然听从父亲的安排,离开伦敦去了另一个城市。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不撒谎欺骗自己或他人。

林徽因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她和金岳霖之间的故事。林家客厅的常客金岳霖对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有所怀疑,便隐隐约约的向林徽因表示出自己的爱意,绝顶聪明的林徽因不可能不知道。1926年,梁思成到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林徽因病在家。

金岳霖趁机发动爱情攻势,这让林徽因十分苦恼。当梁思成回来之后,林徽因哭丧着脸对他说:“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

”林徽因对梁思成说这话时,一点不像妻子和丈夫谈话,却像个小妹妹在请哥哥拿主意。梁思成以为血凝固了,但仔细想想,她并没有把我当傻丈夫,我该怎么办?经过一夜无眠,梁思成认为自己在文学艺术方面虽有一定修养,但没有金岳霖那哲学家的头脑,认为自己不如老金。

第二天,梁思成哭着对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老金,我祝福你们。”过了几天,林徽因告诉梁思成:

“我把你的话告诉了老金,老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心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

林徽因读后感 篇7

《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读后感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林徽因《莲灯》

一直很欣赏林徽因,暑期买了一本《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读后对这位被称为“绝世的白莲,千年才有的一见”的美丽才情女子有了更深的认识。世上有一种美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纵然已被时光覆盖,当你再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烁烁光华!让后人为之赞叹!

而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人,她就是拥有着这样美丽光华的人!

林徽因的一生给了人们太多的世意遐想,她非凡的人生经历,她精致的情感体验,她从善到美的精神气质。她就像一个不吃烟火的仙女,生活在一个梦幻般优雅的世界里。为了赶听她的一次重要的建筑学讲座。一颗诗星陨落;那终生不娶的哲学家,心甘情愿地追随着她的脚步,默默地守护着她。

在她走后他挥泪为她写下了“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挽联!在她走后的某一天邀来好友,只为了这一天是她的生日!

然而,诗歌并不是她一生的全部。林徽因活在当下,所以她活得真实。她拒绝徐志摩而选择了踏实稳重的梁思成作为终身伴侣,她搁置起文学而选择了建筑学作为一生的事业,她和梁思成一起足迹遍布四方,成为中国建筑学领域的拓荒者和奠基者,他们的智慧在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里闪烁!

能和林徽因合作是梁思成的幸运。正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才成就了中国建筑史上这对璧人。不能与林徽因携手共进,或许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徐志摩一生的遗憾,他成就了中国诗坛的这颗璀璨之星。我想,与徐志摩携手,应该像在天上飘飘而飞;与梁思成携手,是在地上踏踏实实地行走。

选择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是一个“缘”字吧。合适的时候,遇见合适的人,才能缔结良缘,也许当时林徽因还太年轻有点懵懂,不懂如何应对和把握那排山倒海而来的爱情吧。或者,她不忍心伤害一个无辜的女人。她不确定徐的感受,所以她选择离开。

你知道,她把激情和爱视为对生活的信仰,她的生活因激情和爱而丰富。她长期疾病缠身,时时需要卧床静养,在那个多艰的年代里,却只能跟着命运浮沉,辗转南北、贫病交加,她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工作和对事业的追求。她奇迹般地生活着,燃烧着她的能量和智慧,把她的一生献给了建筑业。

她爱生活,以全身心的热情来投入生活。她珍视平平常常的生活,测绘工作的辛苦、单调,家庭生活的繁杂琐碎;她珍视真真切切的人,身边的母亲、孩子,常来常往的亲戚、朋友,她更珍视由这些带给她的所有情感体验,惊喜的失望的、快乐的悲哀的、欣慰的气愤的她像一团带电的云,挟裹着空气中的电流,放射着耀眼的火花。

世界上总有一种美是令人难忘的!她美丽的生活令人惊叹!她用爱和浪漫美化了生活!她用她美丽的人生给我们留下了一首如此美丽的诗!

林徽因读后感 篇8

忙里偷闲,读了《林徽因传》。只有那时才知道,属于自己的爱情也是那种纠缠。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恋爱,无论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或逃避、或追寻;或苦苦追求,会默默付出。

按而不论以何种方式他们终究都没能逃得出那座看不见的围城,依旧迷茫着,困惑着。

林徽因的爱算是最理性的了。16岁时,她正处于花季。在朦胧的雾都和浪漫的康桥,她遇见了浪漫而诗意的徐志摩。林徽因是莲,骨子里都充满了灵性,徐志摩的出现,满足了她对浪漫爱情的所有幻想,填补了她对诗意生活的所有渴望。

于是便有了那一场绝美的康桥之恋。本该是一对完美的恋人,奈何天公不肯做美,24岁的徐志摩此时已是张幼仪的丈夫及两个孩子的父亲。虽然是包办婚姻,但既然是夫妻,无论如何,他们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林徽因毕竟是理性的,纵然她深爱着徐志摩,纵使她有着无限唯美的幻想,但是她太清醒了,或者说是小小的她已经学会了怎样保护自己,于是她不辞而别,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徐志摩。真是无法想象,小小的她已是这般理性,这般清醒。但这就是林徽因,她想要的是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是人间烟火,所以她注定不会为了追求浪漫诗意的爱情而轰轰烈烈地勇敢地爱一场,即使是辜负了自己,辜负了所爱的人。

事实上,林徽因从来没有忘记徐志摩,而是像她学会了如何掩饰悲伤一样冷静。成熟的人总是内敛的。后来两人各有所属,但依旧在各自的内心里为对方保留着一块绝地,任任何岁月任何人都无法触及。

他们的爱,一个绝对理性,一个完全感性,但终归是有缘无份,各自亦在对方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所以我认为,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只是每个人的爱方式不同,不能成为两个人成功的关键。最重要的还是缘分,在对的时间里遇到对的人,才能修成正果。

最后,林徽因嫁给梁思成,徐志摩也嫁给了陆小曼。可以说,这样的结局并不坏。林徽因想过平凡的生活,教育孩子;而徐志摩的伤口无法愈合,需要有人安抚他。

梁思成成熟稳重。陆小曼温柔多情。可以说,他们这次没遇到错人。然而时间不会有完美,纵然谈不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是再美好的事物都会有其缺憾。陆小曼挥霍无度,百般宠爱她的徐志摩只能疲于奔波,执教于各大学。

因此,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争吵在所难免。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婚姻,无论多么美好或浪漫,都难免柴米油盐酱油醋茶的琐事。每次吵架,徐志摩都会想起林徽因。尽管他深深地爱着陆小曼,但他内心的一些痛苦只能有林徽因来安抚。

即使是饮鸩止渴,也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做,也出于无奈,没有别的办法。直到后来,他坠楼身亡,一直想着林徽因。也许过了奈何桥的他,仍在苦苦地等待着林徽因。

只希望这一次,他们不再身于彼岸,有缘无分。

事实上,林徽因从未忘记徐志摩。梁思成对她百般关照,却无法取代徐志摩心中的位置。但是怎么能怪林徽因呢? 初恋总是刻骨铭心,一开始就无可奈何。既是谦谦君子,也就不该耿耿于怀了。

但林徽因终究是得到了她想要的平淡生活,想来也该无悔了吧。人生总是不得两全其美,有太多的事情都不可兼得,更多的时候想要得到一些东西,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些什么。只有了解这一点的人才能被认为是明智的,他们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梦想。

要说林徽因梁思成这一对该是够完满了,但是有一件事情让我读后总是久久不能释怀。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为什么是我。林徽因回答说,答案很长,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才能回答。然而,林徽因一生都在回答,而梁思成一生都不听。

林徽因死后,梁思成娶了他的学生林洙。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每个人爱的方式总是不同,我亦没有资格来责怪,更不会苛求。但是我想这样一来,梁思成也不过成了林徽因生命中的一个云中过客,他只是在此处完成了一个故事,又匆匆地赶往了另一个故事。

最后,有两个人不得不提:张幼仪和金岳霖。张幼仪为徐志摩受尽千辛万苦,却没有丝毫埋怨。

即使离婚后,任然也无怨无悔地照顾徐志摩的父母,抚养孩子。这个不知道怎么问的女人,心甘情愿地为爱献出了生命。据说,张幼仪从不责怪陆小曼,而是总是责怪林徽因。

同样是为了抓住丈夫,但林徽因放弃了,而陆小曼毕竟没有辜负徐志摩。可见她对徐志摩用情有多深。另外一个,金岳霖。

这位学界泰斗也深深地爱着林徽因,为她终身未娶。他总是默默陪着林徽因,像哥哥一样默默付出。梁思成成成了林徽因一生中的过客,却一辈子等她。

他和张幼仪一样,爱的如此低如此深,懂得安于默默付出,无怨无悔,让看客不禁为之动容,为之流泪。我觉得这种爱更纯洁,更值得拥有。

林徽因读后感 篇9

在百无聊赖之际于图书馆拿起了那本名为《林徽因传》的书,原以为人物传记都挺无聊的,但我发现这本书却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这是作者自己的感受。

看着那清新淡雅的文字,我不知不觉间就读到了最后,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她笔下美丽出众的林徽因,而是隐含在其中默默的心声。

记得她有过这样一句话,“多想喝一壶清淡的茶,不论暖凉,品味半世沧桑。我想写一封简单的信,不留下我的名字和姓氏,把它寄到未知的世界。想爱一个平静的人,不要问是非,携手世界的纷乱。”

有人说她是当代才女,也有人说她是乱世隐者,而我只看出了一个字—“空”。那不是一般的空。世界上有两种空,一种为天生接受的空,不过红尘不蹋尘埃,那是最纯净的空。

还有一种,却是物极必反的空,也唯有经世间大苦难,大悲痛者,在一番彻骨之痛过后,能于地狱而不失自我,方能为此“空”。

然而当今世界好像早已不存在第一种空。第二种不应该出现在和谐社会里的空虚,现在在我眼里。不用考虑,那个奇怪的想法自然地出现在大脑中,中国又在梦中。

可以说我现在喜欢中国了。就像一条沉睡的龙,像一只小猫。太可爱了,在梦中欢呼。它还年轻,不知道忧伤的滋味,还那么天真。但它在长大,可它却没有察觉,它还在做梦,梦见自己已经长成巨龙,所以它还“空”。

我们生活在这个更大更冷的大都市里,听到老人摔倒的故事,别人都不敢帮我们。每天又有多少人在义愤填膺地指责、批评、嘲讽着社会的不公,人性的卑劣,体制的欠缺,可是,往往就是同一批人,又总在现实生活中处心积虑地靠近那些黑暗,发扬着那些卑劣,利用着那些不公,并从中获利。我能感觉到寒冷,如白梅的空虚。只有借助过去的名人,我才能表达其中的不公平。

我又想到了《老人与海》。如果只看过程,不看结果,那么受伤的老人、奋斗过的人、没有浪费时间的人,都应该成功。然而,中国仍在做梦。梦想总是不同与现实。

它梦见我们在这里挣扎、迷茫、欢笑、哭泣,为了太多也许并不需要的东西彼此厮杀,被挟裹着在生活,直到“官财”化为棺材,然后我们的一生算是圆满成功。醒悟的人又如何能不“空”?

也许白落梅是寒山的忠实粉丝,最喜欢的也一定是那样的对话—“世间谤我、欺我、薄我、笑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也许就是处世的最佳之道,然为什么会少了点什么?

帮他呢?救他呢?改变他呢?

这又让我想起了林清玄的话“大海太苍茫,太广大,人生太复杂,太幽渺,放下吧!放空吧!”这是否都是因为,这只是一个梦?

一个国梦?

我早已不做梦。记得有一个兄弟笑着跟我说:“长大我要当官,当一个**。”

也许现在的中国更应该是一条鱼,一条大海里的鱼,它这样问上天:“总听说人们说有大海,可大海在**呢?”回答是这样的:

“你生于海,也将死于海,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大海包含了你的存在,你也揭示了大海的存在。因为没有区别,你看不到。

”所以我也要学习白落梅,我用杜甫的诗来说,“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编辑:华华)

林徽因读后感 篇10

林徽因,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家和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在上世纪以前掀起极大的轰动,被许多男子当做那朵梦中期盼的白莲。而她更是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也让金岳霖默默记挂了一生。而我们在惊叹的同时,也不禁发问:林徽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能让徐志摩等这些才子被深深折服呢?

《林徽因传》这本书生动的描述了林徽因传奇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到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子的邂逅及去世,让我们自由地穿梭在历史之间,与那些历史人物倾心交流,互诉心声。而作者优美的文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综观林徽因的一生,虽然传奇,却也平淡,这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太大的风浪,她始终是大海中的一朵美丽的浪花,无需雄伟的气势,也无需宽广的胸怀,只愿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只要能够禁得起风浪,安详的飘荡在大海中,便足矣。我有时会想:如果林徽因并没有随父离开那个江南小镇,也许她的人生将会从此改写,没有徐志摩,没有梁思成,亦没有金岳霖,也许她会生活在一栋古宅里,守着一树一树的花开,与凡夫一齐平淡的日子,也许他并不是她的最爱,但他会在她冷时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会在她悲哀时给她一个坚实的肩膀,她会与他一齐在夏日的树荫下乘凉,在夜空下数着满天的繁星,而他的目光则一向追随着她,不离不弃。但是上天注定不会给林徽因一个单调的人生,不会让她绝美的容颜淹没在尘埃里,所以林徽因注定不会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必定会有一个波折的人生,她必将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林徽因一生中爱了三个男子,爱得深沉,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了她多次在康桥上徘徊,只为能见她一面;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风雨人生;金岳霖为了她终生不娶。这足已说明林徽因的魅力之大。其实当时在许多人看来,徐志摩与林徽因才是最配的一对,印度大文学家泰戈尔当年到访中国最欣赏的就是徐志摩与林徽因,他曾多次想为徐志摩与林徽因牵线,但都被林徽因婉拒,其实林徽因又何尝不明白自己最爱的是徐志摩,可徐志摩却给不起她想要的生活。选取徐志摩,意味着过诗情画意的日子;选取梁思成,意味着过细水流长的日子。林徽因要的终是安稳的日子,所以她注定与徐志摩擦肩。琴棋书画诗酒花再完美,也比不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安稳,林徽因是个现实的女子,所以她明白梁思成虽然不是她最爱的,却是最适合她的。对于徐志摩,她只能默默的祝福他能找到更适合他的女子。林徽因没有错,她并没有义务,也没有职责对徐志摩负责,她只是想让自己过得美满,幸福,这并没有错。

有人说,她是个理智的女子,不管面临怎样的诱惑,最后都能够全身而退;也有人说,她是个冰洁的女子,所以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有着美丽的容颜。

几场梅雨,几阵荷风,江南又在烟雨中变得迷离。撑一把油纸伞,穿一袭白衣,行走在青石小巷,江南还是当年的江南,可当年那个白莲一般的女子却不知去向。她去了哪儿呢?我也不明白,但我明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读后感 篇11

听朋友之间的谈论林徽因,便好奇这位女子,集美丽、才华、骄傲、事业于一身。林徽因,这位出身名门,在中国文学史和建筑史的才女,是一个站在塔尖的才女,是一个用一生追逐自由、双脚一直在行走的女人。她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活了五十一岁。然而她的生命是灿烂的夺目的。她不仅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散文和小说,作为建筑学家,对保护中国的古建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美丽和才华有目共睹,众人称羡。

起初不知道林徽因,看到这样的介绍后非常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女子的到样高的评价,这么多杰出的才子仰慕,林徽因的诗词异常优美,喜欢她的“你安好便是晴天,”她的感情经历让人印象深刻,她的诚恳,真实,直率,让这位内女子变得那么刚烈有温情。

婚后的林徽因是我敬佩的,二十四岁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温哥华姐姐家结婚。婚前,梁思成问过林徽因:“我只问一次,以后都不会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准备好听我了吗?”这是一个多么有韵味又特别的女人。

一直以为事业是女人自信最大的来源,不管这份事业是放逐在工作,还是家庭,抑或是某种追求,只要全神贯注的投入,总是能给人一种优雅的张弛感,那种认真忙碌的姿态给旁人一种紧迫感与佩服之情,品尝果实的自在却流露出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满足。几分认真加上几分执着,是爱自己,爱生活,更是对身边人的一种尊重。

当然优秀的人总有一些负面的评论,有些人会觉得林徽因就是玩弄别人感情的女人,生活不检点,起初我在网上看到这些也会觉得林徽因一生被三个男人所宠爱确确实实的有些不想去看她的事迹了,有些人嫉妒她深受众多异性朋友的围绕而产生很多非议,但却不得不承认林徽因的才气、灵气、美貌以及独特的`个性无法让男人不欣赏她,在那样的时代里林徽因的确是个女性的传奇。

林徽因是美丽的,是智慧的,纵然是病魔缠身,仍然写了很多诗不填词并为中国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还参与了国徽的设计,了解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总会让我们感慨万千,深思千不填万。她的生命只有51年,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个时间并不长,但是对林徽因来讲,51年刚刚好,不长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该做的,奉献了自己该奉献的,没有大起大落,亦没有大喜大悲,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温暖……在如今的这个时代里似乎找不到像林徽因这样及于美貌与才气一身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