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十五篇。

本文推荐一篇非常有价值的“四年级运算律教案”,非常值得大家一读。教案和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重要工具,因此老师应该认真地制作自己的教案和课件。特别是对于新手教师来说,制定好的教案尤为重要。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不要忘记收藏它!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方法。

2、会运用这个除法运算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60梅8梅71800梅3梅6480梅6梅8720梅9梅8

560梅561800梅18480梅(6脳8)720梅(9脳8)

2、简便方法计算

609-51-49846-121-279

3、动手做

24个圆片平均分成2组,再把每组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体会连续等分:可以分了再分,也可以先求出两次一共分成多少份,然后一次分完。)

4、引入新课:除法的运算性质。

5、出示目标(见学习目标)

二、自互学习:(出示例3)

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1、指名读题。

2、(出示学习指导)

(1)根据题中的信息列出算式,并计算。

(2)试一试,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吗?如果有困难,可以与书进行交流。

(3)对比一下,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能用语言概括一下你发现的规律吗?

(5)试着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

自学时间5分钟。

3、学生自学(学生对照学习指导,自学,并完成学习指导的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4、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三、精讲要点

1、小组汇报。

2、解决各小组中在自学中遇到的不会的问题。

3、小结:除法的运算性质。

4、练习:教材P43做一做,指名板演。

四、当堂检测

1、判断

(1)1456-(324+456)=1456-456-324

(2)100梅(25脳4)=100梅25脳4

(3)400梅(40脳25)=400梅40梅25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200梅25梅42000梅25梅8350梅14

3、有1440个玩具,每24个装一盒,每6盒装一箱,一共要装多少箱?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2

本课题教时数:7本教时为第4教时备课日期9月12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混合运算的三步式题。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二、组织练习

三、解答思考题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按运算顺序计算已经学习的三步计算式题,使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1.口算练习四第5题

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口算一遍。

2.做练习四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每一题对不对,错在哪里?让学生进行订正。

3.做练习四第7题对比练习。

(1)做第7题第一组

先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再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

(2)做第7题第2组

思考:第二组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后进行集体讲评。

(4)小结:有时虽然数和运算符号的排列次序相同,但因为有的有括号,有的没有,有括号的位置也不一样,所以运算的顺序就不同,这样计算的结果就不一样。因此,计算四则混合运算,一定要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4.根据要求加小括号。

思考:如果不加括号,最后一步算什么?能根据后面的要求加小括号吗?

学生先进行尝试,然后组织交流。

1.解答第一组题

观察左、右两个算式,思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它们的结果相同吗?为什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组织交流。

2.解答第二组题。

学生先判断第二组的得数是否相等。

指名学生口答。

指出:20xx4含有乘、除运算,应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先算除法再算乘法,200(24)有了小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乘法再算括号外面的除法,两道题的运算顺序不相同,因此得数也就不同。

练习四第8题

课后感受

这节课上得很顺利,学生的反应也很好,思考题都在讨论下完成得很好。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3

教学目的: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学过的运算定律,能够运用学过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下面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并说明符合什么运算定律。

a+ba(bc)

(a+b)+cb+a

(ab)ca+(b+c)

abac+bc

(a+b)cba

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在黑板上连线,并说明符合哪个运算定律。

教师: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做练习十四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这道题中的每一小题都可以用简便算法计算,如果有些学生一时没有想出来,可以让想出来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怎样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呢?这就要求我们仔细观察、分析题目的特点,怎样简便就怎样做。

如10425,把104看成100加4,而100加4分别乘25比较容易,那么就应用乘法分配律先把100和4分别乘25再相加。

如1356+656,两个乘法中都有因数6,而且135与65的和刚好是200,是整百数,整百数乘6比较容易,那么就应用乘法分配律先求出135与65的和再乘6比较简便。

如4825,因为25与4或8相乘都可以得到整百数,而48可以分成68,所以可以先将48分成68,再应用乘法结合律,先算出25乘8得200,再乘6。

三、做练习十四的第4-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核对。

1.核对第4题时,学生说出一种算法后,再提问:还有别的算法吗?教师把学生所说的算式都写在黑板上。

如:25200+50200(25+50)200

提问: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请几个学生发言。

教师:在这道题中,因为面粉和大米都是运来200袋,所以先求面粉和大米各1袋的重量和,再求运来面粉和大米一共多少千克比较简便。但你认为怎么简便就怎么算。

2.核对第5题时,学生列式计算后,提问:

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说出简便的理由。

教师:只要能够理解掌握算理,你认为怎么简便就怎么算。

3.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第6题。

四、选做题

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练习十四的第8*题。

第8*题,是两个数的差同乘以一个数的规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依照乘法分配律类推,再提问:

等号左面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差相乘。)

等号右面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被减数和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减。)

教师: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起来,就表示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差相乘等于被减数和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减,结果不变。

你能不能再用两个其它的例子说明一下这个规律?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本单元分为三小节,加法运算定律:交换律、结合律;乘法运算定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运算定律简单的运用。具体内容结构显示如下:

教学目的

1.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和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真正体验到数学源自生活,生活折射数学。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五大运算定律;

2.熟练运用五大运算定律。

编排特点

1.五大定律集中,认知结构完整。

原省编教材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分别置于第七册的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本单元突破了以往的面面俱到,点到为止的格局。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这些小学中普遍运用到的运算定律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并结合现实情景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在这样完整的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并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情景抽取定律,背景感知强烈。

原省编教材通过一个个零散的情景,再通过几组算式,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进行概括。而我们的新教材主要是结合学生熟悉的连贯性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这是本单元最大特色。如:加法运算定律教材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轻轻松松地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加法分配律贯穿成线。再如:乘法运算定律则安排了同学们植树的问题情境,这样就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连成一片,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每种运算定律都要解决一个与相应的情境有关的问题,解决问题有不同的方法,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如加法交换律解决的就是李叔叔一天一共骑多少千米,其中所需的信息在主题图中,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列式,由此得到加法交换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教材让学生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由此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其他运算定律也按同样的思路编排。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P35做一做第2题每瓶2元。买这些矿泉水,一共要花多少元?。

3.重视定律活用,有利能力培养。

原省编义务教材注重让学生结合具体式题说明如何运用所学运算知识进行简便计算,是一种纯数学的应用。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是将简便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运算知识进行简便计算。充分重视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连加运算中常通过凑整使计算简便,教材不是单独出式题进行说明,而是在解决问题中体现。P40买书左边一问这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就是运用连加计算解决问题。要解决的问题是,方法不止一种,教材呈现了两种,第一种是从四本中取三本看哪三本的价钱在100元左右,有四种情况,在计算每一种情况的三本书的价钱时,都用了凑整的方法,实际上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

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体会到了所学知识的作用,从而养成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具体编排

本单元分为三小节。

1.加法运算定律

教材主要创设了李叔叔骑车旅行一周的情境,分别安排了3个解决相关问题的连贯性的例题。主要用意是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

例1:教学加法交换律。求李叔叔上下午的路程和,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列式,由此得到加法交换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教材让学生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同时让学生试着说出这个规律,明确这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有不同的方式:......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例2:教学加法结合律。求李叔叔前三天的路程和(前三天每天的路程在李叔叔放大的笔记本上可以看到),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加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表示出结合律,整个过程同例1。

例3: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连加计算中的综合运用。仍然是由主题图引出的,它是在例2已经计算了李叔叔前3天所行路程和的基础上,给出李叔叔后4天的计划,让学生求4天计划行程的和。教材设计的四个加数,其中两个可以凑成整百数,另两个可以凑成整十数,旨在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这里教材没有给出完整的计算过程,而是适当留白,并提出......

2.乘法运算定律

教材以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设置主题图,主要用意是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别安排了3个例题。由图引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例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和例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为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提供具体的事例。这样编排,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感悟、描述规律。三个例题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与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两个例题类似。这一节,虽然没有专设例题讲解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但在得出乘法运算定律的例题中已有所孕伏,在练习中也有所体现,使学生初步体验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到下一节,再集中学习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的应用。

3.简便计算

在理解和掌握了五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学习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简便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五道例题。例1和例2讨论加减法运算中的常用简便计算,例3和例4讨论乘除法运算中的常用简便计算,例5主要讨论乘加运算中的常用简便运算。也就是说,例1至例4只涉及同级运算,例5则涉及两级运算。连减、连除常见的简便运算,是一个数连续减去或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义务教材也有,主要是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两种不同方法来说明,实验教材继承了这一编排方式。但连减比原来灵活性更大了,还有根据数据特点进行简算。

其它三道例题,研究的不是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计算是为解决问题服务。它们的情境较为新颖,解决问题的策略较为灵活,它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比较少见。

例1:以李叔叔看书为题材,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教材以三位同学正在板演的插图,展示了上述三种算法:依次减去两个数,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先减去第二个数再减去第一个数。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显然,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和其中的算理;后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如有必要,还可以把这本书的总页数改成266,使学生看到这时依次计算也比较简便,而第三种方法(先减第二个减数的算法)就不合适了。做一做第2题是反映人民代表大会表决场景的实际问题,是典型的连减运算题目。有必要先介绍照片中的内容,简要说明有效票共有三种情况,以及赞成、反对、弃权的主要含义。也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理解,教师再适当加以修正或补充。理解了题意,列式计算一般不会再有困难。

例2是书店一角的画面。题中包含两个问题:左边呈现了4本书的价钱,让学生算算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右边给出了两套书的价钱,让学生算算这两套书买一套,付100元,应找回多少元?显然,这是需要综合应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P40买书左边的问题这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这种方法是最直接的思路,但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学生一般只想出满足条件的一种情况就不考虑其他情况了,对此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找出所有的情况。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右边的问题,学生容易想到的算法是连减与减去两个价钱的和。因此,教材只提示了比较巧妙的方法,把100分成两个50。由于两套书的价钱都略小于50,所以这种方法显得比较简便、巧妙。

如果没有学生想到教材提示的算法,可以让学生看书,再完整说出计算过程。也可以出示两张50元钞票加以启发:如果付出的100元是两张50元的,买48元、47元的两套书,怎样口算比较简便。考虑到这些算法,即解题策略,都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所以教材提示的教学方法是开展小组讨论。

例3以本单元第2节主题图的内容为载体,讨论可用连除计算解答的实际问题。教材给出了两种解法,即连续除以两个数与除以两个数的积。同时通过两位同学提问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解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示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说出其中的运算规律。与例1比较,例3只给出了两种解法。这是因为第三种解法先除以后一个数(12505),联系实际作出解释较为困难,对学生来说比较费解,所以有意回避。

例4以王老师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为题材,提出了三个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用乘法解答。计算时可以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或者把因数25用1004代换,使计算简便。第三个问题与例3类似。可见整个例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教材给出了第一个问题的部分解答,留白部分让学生接着完成。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解答方法。别名两个问题,让学生尝试完成。

例5画面是几位科学家在野外考察的情景,图下有3~7月份的月历,并标出了科考队的出发日期、计划返回日期和实际返回日期,然后提出问题这次科学考察一共花了多少时间?教材介绍了按月计算、按周计算的两种思路,以及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小精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和同学交流。最后让学生根据例题的内容,继续提出其他问题,作为练习题。

教学建议

1.利用感性认识,促进学习迁移。

本单元主要是概念运算定律,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加强生活联系,促进知识内化。

前面介绍编排特点和具体编排时,已谈到本单元运算定律的概念主要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简便计算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的。其目的就是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看到数学的作用。因此教学时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选取现实素材,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知识。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例1、做一做、例2、练习五1--3...............[P27、28、29、P31]

第二课时例3、练习五4--7、你知道吗?........................[P30、31、32]

第三课时例1、例2、做一做、练习六1、2............[P33、P34、P35、P37]

第四课时例3、做一做、练习六5、6....................................[P36、P38]

第五课时练习六3、4、7、8、9..........................................[P37、P38]

第六课时例1、做一做、练习七1、2、3、4、5...............[P39、P41、P42]

第七课时例2、练习七6、7、8、思考题..............................[P40、P42]

第八课时例3、练习八1、2、3.............................................[P43、46]

第九课时例4、练习八4、5、6.................................[P44、46、P47]

第十课时例5、练习八6、7、8、思考题...........................[P45、P47]

第十一课时营养午餐...................................................[P48、P49]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懂得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算理,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学习乘法交换律:

演示例题图,谁能用数学语言说说图意?(一组5人踢毽子,3组一共有多少人?)

把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全班交流:(1)35=15(人)(2)53=15(人)

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乘数相同,位置不同,积相等)

因为积相等,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合写成一个等式,谁能把它写出来?

(35=53)

读一读,这个等式,问:类似的等式你还能说几个吗?

说得完吗?那你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ab=ba

指出:这是乘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知道叫什么吗?(板书:乘法交换律)

2、学习乘法结合律:

演示例题: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请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可能有的结果:

(1)6523(2)5236

=3023=1156

=690(人)=690(人)

(3)6(523)(4)6235

=6115=1385

=690(人)=690(人)

评讲这几种方法:

方法一先算的是多少个班级,再算全部

方法二先算的是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再算全部

方法三也是先算多少个班级,再算全部

方法四先算623意义不好说,所以不提倡

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二,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交换了6和23的位置,用到了刚学的乘法交换律)

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三,它们有什么联系呢?(三个乘数没变,位置没变,但乘的顺序变了,积没变。)

想一想,这又是乘法中的什么规律呢?

随学生回答板书:乘法结合律

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一规律?abc=a(bc)

3、学习试一试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1)23152(2)5372

学生先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讲评时注意书写的规范,并要学生能说出各是用了什么运算律?

二、完成想想做做的部分练习

1、先填空,再想想应用了什么运算律(题略)

注意最后一题:13跑到了前面,那肯定是用到了乘法交换律,本来是没有括号的,那就是先前面的,后面的算式在后面多了个括号,那就变成了先算后面的,这就用到了乘法结合律

2、比较上下两题,你更愿意算哪题?算一算

3、你能很快说出每束气球上三个数连乘的积吗?

先是同桌互说,再是指名说。其中最后一束,要让学生比较多种方法都比较简便的时候,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三、布置作业:

第62页第4、6题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

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7

一、学习内容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二、学习目标

1.会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重点难点: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四、预习学案

1.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2. 观察这两道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2+6×(12-4) (2)42+6×12-4

(1)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两题的计算结果呢?

(2)先说出它们的运算顺序,再计算。它们的运算顺序相同吗?

(3)它们的计算结果为什么不同?

(4)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含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五、导学案

1.讨论每题两个式子的不同。

2.小组内交流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3.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为什么在含有括号的题目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5.小组内总结交流: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小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六、课堂检测

1. 35+8×(15-8) 35+8×15-8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2. 240÷(20-5) (37-15)×(8+14)

3.学校食堂买来大米850千克,运了3车,还剩100千克,平均每车运多少千克?

七、作业:见作业库

八、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1)42+6×(12—4) (2)42+6×12—4

=42+6×8 =42+72—4

=42+48 =114—4

=90 =110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反思:因为四则运算学生学得认真,所以对于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并不陌生,归纳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也较容易。因此这节课很轻松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乘法的运算定律;通过类比、比较掌握小数乘法的简算方法。

2、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自我尝试、自我探究的。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7×12=12×□

(1)、快速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

(1)、你怎么判断的?

(2)、说明整数乘法的定律同样适应于小数。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填数、比较大小,让学生较轻松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并对乘法的运算定律做一个复习巩固,为后面的新授做一个铺垫准备。

(2)、出示购物电脑小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有什么用?

(3)、有几份电脑小票上的总价不清楚了,希望你们帮我在最短的时间,用最简单的方法算出来。

2、请你利用最快速、最简单的的方法帮老师把电脑小票中的总价填写完整。(要求:列式并把计算过程写清楚)

5、师生共同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购物的情景,让学生较愉悦主动地开始学习新知。并通过这样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与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7.5×1.6=1.6○□

1.25×0.7×0.8=(□○□)×□

2.5×0.7+0.3×2.5=(□○□)×□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设计习题,力求全面反馈练习,同时也使练习具有层次性,针对性,能适应全体学生

教后反思: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9

教学内容:课本1-5页例1、例2,练习一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教学准备:

主题挂图

教学设计:

一、复习

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246+83-157357359

二、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啸聚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出示例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列分步和综合算是都可以

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

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

总结: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2、教学例2

出示例2

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问: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

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

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3、练习

完成第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口算,全班交流时说明各题的运算顺序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独立解答,订正时说明思路,并强调运算顺序

3、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注意学生所列综合算式是否正确,说明解题思路,强调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例1.2.

(学生的解题算式及计算方法)

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反思与感悟: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两头乘除、中间加减类型题的算法,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总结完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两头乘除、中间加减”类型题目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混合运算的知识,谁还记得,混合运算都有哪些运算规则?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大家最喜欢干什么?堆雪人、打雪仗、滑雪一定非常有趣,如果我们组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喜欢参加吗?为了更好的组织开展活动,我们要了解一下每个年级活动的项目、参加的人数以及分组的情况。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一)理解、掌握“两边乘除、中间加减”类型题目的计算方法

二年级组织堆雪人比赛,一年级有3组参加,每组8人,二年级由2组参加,每组10人,两个年级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师:这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请你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你的想法,列出算式,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生二年级分别有多少人。

生2:一年级每组8人,有3组;二年级每组10人有2组,所以要求两个年级一共多少人列式为:8×3+10×2。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我们也是这样列式的。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你们列出的是一个三步计算的综合算式!可这样的算式我们以前没有解答过,你们会算吗?在练习本上试着计算一下。

(指两名学生板书)

①8×3+10×2②8×3+10×2

=24+10×2=24+20

=

=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在小组里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后算加,第二位同学两个乘法一起算,不合适。

生二年级分别有多少人,再求两个年级一共多少人,同样既符合题意也符合“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规则啊。

生3:我们也觉着第二种做法是正确的,它不仅符合题的意思和运算规则,结果正确,写起来还简便,我们觉着第二种方法是对的。

师:现在大家能不能达成共识?第二种方法行不行?

生齐:行!

师:我也赞同大家的意见,两边的乘法可以同时计算。

3?小练习

(1)板书:15÷3+16÷26×4-18÷9。

师:这两道题表示什么?在小组里说说。

(交流。)

生1:第一题表示15除以3的商加16除以2的商得多少?

生2:表示2个商加起来是多少。

生3:第二个算式表示4个6的积减去18除以9的商得多少?

师:大家说的很好,应该怎样算呢?试着做做。

(生独立计算、集体反馈,略。)

(2)指名口答运算顺序。

9×3+25÷560÷5-3×375+5×8+23

师: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只有两边是乘除法、中间是加减法的算式,我们才可以将两边乘除法同时计算。

(二)理解、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则

四年级同学准备举行扔雪球比赛,三年级的有24人参加,四年级有36人参加,如果每6人分一组,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分几组?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请你先画图,再列式解答。

2?反馈学生作业。

36÷6-24÷6

=6-4

=

师:他的想法大家能看懂吗?要求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分几组?必须先求什么?

(生答,略。)

师:仔细看看分析图,这道题你还有别的解法吗?

生:还可以这样算“(÷6”。

师: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从图上可以看出:四年级的前半部分跟三年级的人数一样多,所以我们可以不用管,只看看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几人,多出的人数中有几个6就行了。

师:他的想法对吗?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生:我们必须先求出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几人,才能再除以6,所以要加小括号。

师:如果不加小括号36―24÷6行不行?

生:这样不行,这样就不符合我们刚才的想法了,只有加上括号改变它的运算顺序才能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几人,也就是先求差。

师:我们在低年级就知道加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板书:这道题应先算什么?要想先算加法怎么办?(红笔加上括号。)

3?完善法则。

师:看看我们前边归纳的运算规则,只有这两条够吗?还需要补充什么吗?

生1:应该加上“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生2:前边两条也应该加上“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三、练习

四、全课总结

师:我们在计算混合运算的试题时,都有哪些运算规则?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11

以下是四年级数学教案-3.1加法法北京版,(一)人民教育版四年级加法法教案,范文编辑收藏。 com。欢迎参考。

加法运算的教学目标法学教学设计:

< p> 知识与技能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和总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法律。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使用加法原理进行简单计算,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运用加法运算法则进行简单的计算,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多媒体练习册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提问(1)介绍说话者:学生,你喜欢旅行 ?你想走哪条路? 2、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非常热爱旅行的李叔叔。旅途中,李叔还给大家带来了两道数学题。他想测试每个人。你敢接受他的挑战吗? 3. 展示课件 4. 指定阅读问题 5. 获取信息。

问题: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向全班汇报。)

(3)解决问题。

师:列式计算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回答。)

2. 自我探索,寻找规律(1)教学实例1(1)解决实例1中的问题。

根据学生黑板答案:

40+56=96(公里)

56+40=96(公里)

(2) 交换律教学加法法则 a.观察者:观察这两个方程,你发现了什么? ??????40+56○56+40(两个相同的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保持不变)

即:40+56=56+40 b.示例验证器:这两个等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并且它们的和不变。任意两个数相加有这样的规则吗?谁能举个例子? (一个学生的例子,其他学生验证是否正确)

老师:这两个数字相加符合这个规则。其余的数字是否也遵循此规则?请先在练习册中引用它们。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群里交流,好吗?小组交流和报告。老师黑板。

c.法师启蒙: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发现无论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它们的总和就不变。我们称这个定律为加法交换律。

d.学会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

老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这个重要的加法定律。你能用你最喜欢的字母或符号来表达加法交换律吗?学生报告,老师在黑板上写字。

A+B=B+A + = + a+b=b+a 老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通常我们用字母来表示。这两个字母可以代表任意两个数字。

(2)

教学实例2 老师:同学们很棒,他们成功解决了李叔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那么,我们来看看李叔提出的问题李大叔第二个问题是什么。

(1)

课件提供样题解决问题。

老师:说清楚题意,列式计算 学生:

88+104+96=288(公里)

老师:做什么您认为?学生:计算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距离之和,加上第三天的距离。

师:有不同的算法吗?同学们:可以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的距离,再加上第一天的距离。

板书:88+(104+96)=288(公里)

老师:观察这两个公式,想想这两个公式的异同点。

(同点:计算结果相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老师: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这两个表达式的结果相同吗?同学们:(88+104)+96=88+(104+96)

(2)

总结课件展示:三个数相加,先加( )加,再加( ),或先加( ),再加( ),它们的( )不变。这称为加法结合律。

按名字回答。

(3)

抽象概括 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如何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的结合律?按名字回答。

板书:(a+b)+c=a+(b+c) 3. 课堂练习(展示课件)

4. 总结,问学生讨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以及如何用字母表示它。希望大家能更好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数学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板书设计:

2018-2019学年小学数学教育版四年级第二卷加法运算法则同步练习

2019-2020学年小学学校数学教育版四年级第2卷加法同步练习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编码,北京版,(二)

四年级数学教案,重叠题,北京版,(二)

四年级数学教案-8,条形图,北京版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12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1题。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减法中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和根据简便方法灵活计算。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投影出示)

112+59=123-39=203+99=128-99=

2、口算。

第一组:78-16-14=80-18-12=95-25-15=

第二组:78-(16+14)=80-(18+12)=95-(25+15)=

教师:通过口算这两组题你有什么体会?(学生:第二组的题口算起来比较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的简便算法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投影出示)

例1:一本书一共234页,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教师: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

234-66-34234-66-34234-66-34

=168-34=234-(66+34)=234-34-66

=134(页)=234-100=200-66

=134(页)=134(页)

答:还剩134页没看。

学生说一说解答的理由。

引导观察:这几种解答方法哪个更简便些?为什么?(学生回答)

2、练习。

出示:528-53-47

观察:这道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汇报交流:因为53与47的和是整百数,从528里面减去整百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独立解答,投影出示:528-53-47

=528-(53+47)

=528-100

=428

小结:刚才我们对减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进行了学习,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在计算一些从被减数以此减去几个减数时,要先认真观察几个减数的和是否是整十、整百或整千数。如果是整十、整百、整千数,就可以用从被减数里减去这几个减数和的方法进行简算。

(三)教学例2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说出已知的信息与提出的问题。

在提出的问题中,重点让学生说说总价在100元左右是什么意思。

明确:只要接近100,比100多,比100少都可以。而且没有要求最接近。

学生小组展开讨论,汇报结果:

方法一:每三本价钱相加

①56+31+24=80+31=111(元)

②56+31+19=56+50=106(元)

③56+19+24=80+19=99(元)

④31+19+24=50+24=74(元)

方法二:先算四本总价,再减一本价钱

56+31+19+24=50+80=130(元)

①130-19=111(元)

②130-24=106(元)

③130-31=99(元)

④130-56=74(元)

2、第二个问题

学生在交流解决第一个问题后讨论第二个问题。

汇报:(学生容易想到以下两种算法)

100-48-47100-(48+47)

教师也可出示两张50元钞票加以启发:如果付出的100元是两张50元的,买48元、47元的两本书,可以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学生回答)

(四)巩固练习

1、第39页做一做的第1题后两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一做的第2题,学生读题后说说他的理解,再列式解答。

3、练习七的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让学生熟悉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一规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解答。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教材第4-5页练习一7-11题及12*-14*。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较复杂的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这种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一些比较复杂的三步式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复习一下。出示复习题:

1.230-(64+123)

2.630与120的和,除以110与80的差,商是多少?

先让学生做第1题。提问:

这一题应该先算什么?小括号里面有哪些运算?要先算什么?得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一个式题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小括号里面如果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

再做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核对时教师提问:

这道文字题最后求的是什么?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明确题目求的是什么,然后再确定哪部分是直接给出的,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列出算式后要检查一下是否符合题意。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8题。

先让学生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教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核对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2.做练习一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核对每一道题时教师可以提问:这道题最后求的是什么?你是怎样列式的?如果式中有括号可以问为什么要加括号?

3.做练习一的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

提前做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练习一的第12*-14*题。

三、作业

练习一的第7题和第10题。

2.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14

5×3+2=

52+25-10=

64÷64×7=

5×3×2=

152+28-10=

640÷8×71=

55×3×5=

152+128-105=

114÷3×17=

1. 某化肥厂一月份生产化肥310吨,二月份生产400吨,三月份生产490吨化肥,一季度生产化肥多少吨?

2. 一匹马每天吃12千克草, 照这样计算, 25匹马, 一星期可吃多少千克草?

3. 工厂有煤8000千克, 原计划烧25天, 由于改进炉灶, 实际烧了32天,平均每天比原计划节约多少千克?

1. 某化肥厂一月份生产化肥310吨,二月份生产400吨,三月份生产490吨化肥,一季度生产化肥多少?吨

2. 一匹马每天吃12千克草, 照这样计算, 25匹马, 一星期可吃多少千克草?

3. 工厂有煤8000千克, 原计划烧25天, 由于改进炉灶, 实际烧了32天,平均每天比原计划节约多少千克?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上的例1,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板书:(1)150-42214(2)(240+120)(140-20)

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做,同时让两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学生做完以后,先让在黑板上板演的学生分别回答:这道题里都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哪能一步?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又有乘和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逐题指定学生计算。计算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如:5(150-90)20,先算150-90得60,5乘以60得300,再除以20得15。

二、新课

教学例1。

板书:100-(32+54018)。提问:

这道题里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小括号里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学生回答先算54018后,教师用彩色粉笔在54018的下面画一横线。然后带领学生逐步脱式计算。

教师说明:像这样带小括号,并且小括号里面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除。接着再在(32+30)的外面用彩色粉笔画上虚线框,并说明:以后计算熟练了,小括号可以一次脱去,虚线框中的一步可以省略。

三、巩固练习

1、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提问:

第1题里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第2题呢?

让学生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一的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提问:

把4道小题对比一下,看一看它们有什么地方相同?有什么地方不相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虽然这4道小题的数字、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加了小括号和不括号的位置不同。因此,混合运算式题在计算之前,也要先审题,根据运算顺序的规定决定怎样然后再计算。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1题。

课题二:混合运算(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上的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3-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列综合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具准备:把(10+12040)2、500(100-244)写在口算卡片上,把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写在纸条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出示口算卡片:(10+12040)2。指定一行学生按顺序回答:

这道题先算什么?得多少?(先算120除以40,得3。)

再算什么?得多少?(再算10加3,得13。)

最后算什么?得多少?(最后算13乘以2,得26。)

教师再出示口算卡片:500(100-244)。再指定一行学生按顺序回答,先算什么?得多少?再算什么?得多少?最后得多少?

2、教师在黑板上写出题目45与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提问: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被除数直接给出了吗?除数呢?

怎样求出被除数?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列综合算式时,要先算的部分需要怎样?都教师边听学生的回答边板书:(45+39)6

二、新课

教学例2。教师把复习题中的6用写有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的纸条盖上,让全班学生读题。提问: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能直接算出来吗?教师板书:

被除数是什么?写在什么地方?教师在除号前面板书:45+39

除数是什么?写在什么地方?教师在除号后面板书:45-39

这样列式能表示出要先算什么吗?为什么?怎样才能表示要先算出被除数和除数呢?

这样列式是不是符合题意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

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学生一起检查。最后教师着重说明:算式(45+39)(49-35)求出的是两个数的商,被除数是45与39的和,除数45与39的差,在45+39和45-39的外面都加了小括号表示要先算,所以这个算式是符合题意的。

让学生计算,教师在算式的下面板书。然后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例2。

教师指出:像这样要求我们列出综合算式计算的文字题,关键是先要弄清楚最后要示的是什么,然后明确哪部分是直接给出的,哪部分是先算的,列式时哪部分写在前面,哪部分写在后面。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的题目。

2、做练习一的第3-5题。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6、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