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课题的实施方案

2024.02.21 课题实施方案

最新课题的实施方案。

课题的实施方案【篇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现代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对农村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我们可以借此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历史育人的功能。同时这对我们也是一个挑战,我作为一名农村初级中学历史教师,对新课改有许多的问题与困惑。由于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学生基础、教师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与当前课改相冲突的因素, 具体表现为:

1.历史课程不受重视,对历史课定位不准确。历史课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学校、学生和家长都陷入这样的认识误区),影响教师教学热情,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教学方式陈旧、单调。在现代教学手段日益发展的今天,农村中学历史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难以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些老师希望能用一些新颖的方式上课,却因那近60人的大班额“望洋兴叹”;有些老师希望用多媒体上课,可是,当前又有多少所农村中学能拥有这样的设备?

3.历史教师应专职化,自身水平亟待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多为兼职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历史教育和教学训练,这些是农村中学历史老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总体情况。这种专业水平怎能保证教学质量?

4.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以记述历史事件为主体,其内容与社会现实距离遥远,给学生一种历史离自己很遥远、触不可及的感觉。特别是农村学生,把历史科当成“小科”、“副科”、“杂科”的代名词。课余基本上不在历史科花时间成为普遍现象。学生的偏见无疑会使历史教学在实践中严重打折。正因如此,学生的历史知识底子薄,基础差。面对记忆繁多的历史人物、时间和事件,许多学生觉得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只能是望史兴叹。长此以往,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从大到小,从有到无。

如何改变当前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所面临的这一系列困惑?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尤为重要。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农村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在近乎“四面楚歌”的历史教学环境充分调动一切因素,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起来,相信这是我们每位老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就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重要课题。而快乐教学无疑是打开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兴趣之门的“金钥匙”。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做为当代一名教师他的创新,就应是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的教学理念的中心是制造快乐,“寓教于乐,其乐无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一切方法、手段和设施,尽可能在去制造快乐,让学生们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快乐地去说,快乐地去想,去看,去做。

快乐教学法 指教师通过剪接、粘合、浓缩、扩充等手法实现书本内容的进一步生活化,并用游戏、娱乐、趣味语言、动作手势、示范表演、简笔画等形式,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意境、舒适的心境、愉快轻松的气氛,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饱尝愉快的感情体验,从而乐于学、乐于练、乐于记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

通常快乐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共分复习、介绍、操练和巩固4步。复习过程中,教师利用概括力和想像力,对学生学过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组合成小品、短剧等,增加趣味性,消除学生吃“回锅菜”的乏味感。介绍新教材时,利用简笔画、图片、实物等手段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在自然的语境中通过参加游戏,观看表演等形式去感知、意会新的语言点。在操练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融洽的气氛,让学生大胆开口,不必有错必纠,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巩固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掌握知识和体验乐趣的统一,有些题目可适当降低难度,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达到教学目标。

快乐教学法可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和乏味感,使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可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友情,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寓德育美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总之,“快乐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欢快愉悦的教学环境,既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负担,又遵循了教学规律,教师越教越乐教,学生越学越乐学。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其乐无穷。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讨的举措

(一)有关古今中外以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和纪录片,可以说很多很多,但目前还很少有直接为中学历史教学编制的教学录像片。因而,本课题将以初中历史新课程规范为根据,依据教学的实践需求,经过剪辑,加上提示,或概括,或质疑,或提出学习目的,或引发讨论,或制成适合课堂教学的短片,或制成互动性强的ppt课件,制造完成一系列的教学视频资料。

我们要做的任务:

(1)搜集与整理与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八年级(下)、《世界历史》九年级(下)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或电影片段,并按单元与课文分类整理。

(2)依据教学内容,分课或分单元制造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视频资料。

(二)把需要掌握的基本史实或史学观念编成歌诀,并以历史图片或历史短片为背景,让学生动口动脑,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帮助他们记忆……我们称之为“歌诀历史”。

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积聚,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也是学生学习历史普遍感到困难和单调的主要原因。妥善地处理这一问题,是完成历史高兴有效教学的重要一步。课题组将一方面充分搜集、应用现有的研讨效果,一方面积极进行历史教学歌诀创作,同时适当地在教学中援用历史经典歌曲,让歌声陪伴学生的整个历史学习过程。

(三)历史教具的制造

1、历史文物的复制

①搜集《中国历史》课本中重要文物、人物的图片,或对历史教学有辅助作用的文物图片。

②指点学生使用木材、纸片、粘土等资料制作成教具。

2、历史场景的制造

①精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

②寻觅相关历史事件的尽可能详细的材料,并据此设计、绘制出草图,如原始人群生活的场景图或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境图。

(四)课堂教学形式

在愉快教育理念的指点下,教学形式也应多种多样,如上面所列形式将成为常见:先布置学生预习,再看历史短片创设出一个历史情境,或看短片后再去看书、查材料,然后讨论:历史剧中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拟的?这样虚拟是否合理?为什么要这样虚拟?或对某个历史人物、事件展开争辩……看短片可以增强直观记忆,争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辩才能和史学认识,对学生综合才能的进步也有益处。我们将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快乐教学法”。

二、课题研讨的步骤

1、课题研讨的主要进程和阶段任务:

20xx年5月—20xx年12月:

搜集、整理与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片段、歌诀,并按单元与课文分类整理,然后加工和修正。

20xx年1月—20xx年3月:

课题研讨总结阶段,搜集与整理历史课堂快乐教学论文、历史快乐教学案例,并逐渐完善教学素材库,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主件:结题报告

附件:论文《农村中学历史课堂快乐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设计《中华民族的起源》、《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课件《中华民族的起源》、《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

课题的实施方案【篇2】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篇一

如何撰写教师小课题研究论证方案?撰写小课题研究申报论证方案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课题名称(课题的表述)

一个好的课题名,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醒目的要求。

准确,就是课题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

表述准确的课题举例:“提高数学课堂听课效率的研究”、“研究的对象十分明确——数学课堂的听课效率”。

表述不准确的课题举例:“情境教学——优化课堂”。“情境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大课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领域;“课堂”是一个场所,不能用“优化”与其组成动宾结构的词(应该是“优化课堂教学”);如果是“优化课堂教学”,是什么学科的课堂教学?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特别是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如“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是一篇经验总结或论文的题目还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则不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准备进行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宜改为“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表述不规范举例:“语言训练融入课堂教学”(在后面加上“的研究”三字即可);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优化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改为“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改为“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动手操作的研究”);

“优化音乐课堂教学,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改为“音乐课堂教学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的研究”)。

……

简洁,就是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小学中年级课堂教学”连标点共26个字,不够简洁,宜改为:“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醒目,就是课题研究的切入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对课题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游戏走进低年级语文课堂的研究”、“提高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二、课题涵义(课题的界定)(研究对象与范围)

教育研究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进行研究时必须先对之明确界定,以避免不同人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而带来的混乱。

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要对课题名称中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名词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

如:“提高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计算能力是指学生数学基本计算中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中年级数学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与此同时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堂教学不少老师不懂得对关键的概念进行界定,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绝大部分教师对课题涵义的叙述等同于“课题提出的背景”,即“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研究”。

三、课题提出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课题方案,首先应对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要达到的研究目的进行阐述,回答“为什么要进行研究”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如:“提高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计算能力是学习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涉及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不太重视计算能力的提高,重思维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基本技能的训练,造成了学生计算能力的低下。

四、研究的目标

研究目标与研究目的是不同的。研究目的回答的是“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研究”,而研究目标阐述的是通过这样的研究,要达成哪些预期的效果。

如“参与式合作备课的研究”课题的研究目标:

1、有效落实课改理念。

2、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有效凝聚集体智慧。

5、有效促进研究氛围。

6、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再如:“提高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1、学生目标

(1)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整体计算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计算水平和学习成绩。

2、教师目标

(1)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主动学习的教学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五、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教育研究方法,它回答如何研究的问题。教育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有一些研究可能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有的研究则可能采用多种方法。

六、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一般情况下,步骤基本上包括方案准备阶段,方案实施阶段,专家论证评价、总结验收和结题三个阶段。

如:“提高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1、前期准备阶段:

调查了解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数学课的兴趣爱好的程度。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针对问题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2、具体实施阶段:

(1)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通过摸底测试等途径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并备好每一课,在数学中落实好计算的训练。

(2)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分层次进行作业布置。既要关注能力相对好的学生更要关心能力相对低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3)在班里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探索合理的激励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3、研讨总结阶段:

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材料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对研究对象进行后测,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七、成果形式

成果形式指最后的研究结果以什么形式出现。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有两类,一类是文本形式的,如研究报告、论文、专著、个案集、研究日志、教学课例等。另一类是非文本形式的,如音像制品、教具、学具等。研究成果究竟用哪种形式来呈现,必须考虑成果的内容。

可以有研究论文和报告,专著和教材,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学软件(包括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还应该分别有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成果可以按学期列出。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篇二

一、问题的提出

1.界定课题名称(内涵与外延)

2.研究背景

1)历史与现状分析

2)文献综述(包括该课题的理论基础和其他人的相关研究进行到什么程度)

3)研究基础(学校或个人在前期有哪些经验成果)

二、研究目标

课题最终要达到怎样实际效果,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

三、研究内容

对研究目标的详细阐述,通常从现状、归因、对策三个角度来确定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具体说明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并详细阐述如何具体使用该方法。

五、实施步骤

包括课题研究的时间表、任务分工、负责人。

六、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七、课题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财力、人力、物力的保障)

八、阶段性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论文等和其它有关材料)。

附:开题报告与研究实施方案的异同

课题方案有许多不同的叫法,其样式也不完全相同,如开题报告、实验方案、实施方案、研究计划等,但从根本上讲,这些叫法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实际操作中人们也没有对它们进行太严格的区分。

开题报告是相对于结题报告而言的。这种叫法以前在大学学位论文的课题研究中用得比较多,现在随着教育科研的深入、广泛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这种提法也越来越普遍了。开题报告作为科学研究设计的一种样式,和其它样式相比,更注重在课题的创新性、立论的科学性和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的论证。实验方案就是采用教育实验法进行研究的具体方案。因为教育实验法是最为严格的教育科研方法,所以实验方案的编制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如实验量变的设置、无关量变的控制、实验方法的设计、假说的验证等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要求。研究计划,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研究工作的计划,这是一个通俗的概念,几乎所有的课题方案都属研究计划的范畴。

课题研究开题时,一般以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或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作为课题开题的资料,因为使用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或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之类的名称比研究计划这个名称要典雅一些。

课题的实施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基准,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课改理念为先导,以课标教材的学习理解为载体,以新课改达标课、课题实验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任务目标

1、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实现接受性学习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用的教与学的方式。

3、教与学的活动更加科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积极参与、富有个性、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最终实现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

4、丰富网络教研的内容,使其发挥更大作用,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一种教与学的资源平台。

5、名师培养取得新的进展。充分利用现有的特级、名师、能手、标兵等人才资源,实行师带徒,帮扶式的培养机制。

6、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改变一张试卷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状,实现教师、学生、家长多元的评价体系,评价时即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关注学习过程及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纳入评价范畴,实现足迹式、全过程、立体式的评价。

三、实施措施

1、课堂教学

(1)学习新课标,了解新精神,用课改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将于20xx年上半年颁布,与原《标准》相比,修改稿又有诸多新变化,如: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要树立“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知道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学新知,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理解和落实课标教材。要认识教材编写特点,了解教材体系,掌握知识结构。要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研究教材中体现的数学思想策略方法,研究教材所蕴含的情感要素以及本单元(或小节)教材在整套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弄清了这些,才能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时做到有的放失,才能将教材落到实处。对于教材的改动,不论是素材的更换,例题的调整,要做到“形”变“神”不变,要做到外在的变化不影响本质的变化。即改动后的教材要确保:本节教材的知识点不变,策略方法、数学思想、情感要素的培养等教学目标不变。即改动后的教材更加合理、适当、更加优化。

(3)教学方案的设计要以三维目标的落实作为出发点与归宿。课程标准指出:要挖掘教学内容丰富的教育价值,把“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目标与“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机的结合,并通过教学活动使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得以整体实现。设计教学方案时,不仅要关注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基本思想,通过参加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题的实施方案【篇4】

本学期,我们初三数学组的小课题研究内容是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探索。我们四位老师在前一阶段的教学和教研中,时刻关注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体会,现总结如下: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重思维的学科,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不光要学会常用的知识,而且要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出灵敏的思维。可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激烈的讨论环节可能会中断学生的思维,减少学生思考的时间,激烈讨论的内容往往是一些皮毛的东西,无法深入探究出题目的本质,对学生思维的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都不太有利。所以,在数学课堂中,讨论环节一定要求教师控制好,该思考的内容一定要留给学生一个安静的思考环境,让学生充分吃透知识点。对于该讨论的环节再要求学生讨论,并交流方法,相互学习,以达到知识的提升。二、分组的策略:

分组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学习态度、品质等方面的差异,以组间同质、组内互质的原则,将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并选好组长负责组内分工、组织纪律、监督和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组长还需要汇集本组的讨论结果、结论,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控制好每个组员发言的时间,保证组内讨论按时有序完成。组长可以将责任分配给组员,让每个组员负责一个环节。教师负责课堂教学中设立组间竞争机制,把竞争引入课堂中去,并根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组员进行必要的重复调整。三、对合作环节的调控。

合作并不是说在班里沸沸扬扬才是好的课堂,也未必是要把合作贯穿于整个课堂,还是要有效率的保障,应该有选择的进行小组合作,比如在新旧知识衔接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在动手操作、探究问题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在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中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在课堂练习出现普遍性错误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数学课堂有他自身的特点,数学作为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是需要留下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的,所以如何安排合作是很重要的,教师一定要对课堂进行良好的控制和设计,提升合作的效率和有效性,这样才能做到一节高效的数学课。

课题的实施方案【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县局、镇总体思路为目标,以学校即将推广实施的“一本、三化、五性”工程为动力,即;一本——以提高课堂效率为根本;三化——实现课堂教学课题化、科学化、规范化;五性——课堂教学课题突出主体性、全面性、层次性、创造性、开放性。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校各学科课堂教学实际,初步尝试构建各学科教研课题。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锤炼教师队伍。

二、目标要求:

通过建机制、引路子、培新秀、推普及、搞评比等系列活动,使学校研训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我们的研训目标可以概括成三句话:(一)以学校10个课题为导向;(二)以课题代言人为标尺,为楷模;(三)达到广起研训的良好态势。

三、具体措施:

(一)建机制

本学期以及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大搞课题的应用与推广,为了使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组建了课题领导小组,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课题领导小组工作职责、课题组组长职责、“课题”工程工作制度、课题教师职责、课题活动制度。

(二)引路子

1、开学第一周,我们将开二次不同层次的会议。一是教研组长的会议,在上学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各学科教学课题,征求意见,布置实施方案。二是主研人的会议,初步确定切合本校教学实际,适合在本校推广的总体教学课题。了解学校及各学科的教学课题,明确今后课堂教学的基本授课思路。

2、开学第二周,各学科尝试运用课题进行授课,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学校将组织教研组长对各学科教学课题,进行微调及细化整改,力争达到初级规模。

(三)培新秀。

为了把课堂教学课题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学校将组织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3月1日------9月1日

围绕各学科课题,开展课题主研人微调及细化整改活动,要求课题主研人精通教育理论,必须吃透新课标,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为了使他们尽快的掌握以上内容,学校本学期搞三轮关于《新课程标准》内容的理论学习,搞两次新课程标准的竞赛。在此基础上要求课题主研人必须与其他乡镇特别是一、二、三小,及时向他们学习好的经验,好的方式,以充实学校的教学资本。

第二阶段:9月1日-----9月17日

开展各课题示范课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课题主研人的整体水平,及时收看“空中课堂”,骨干教师讲示范课。然后结合学到的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际搞出各自的示范课。学校必须有必要的课题研究的档案资料。

第三阶段:9月18日------11月18日

学校轮流讲课、评课,促使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学期末搞评比。

第四阶段:11月19日------11月30日

检查学校课题代言人收看县“空中课堂”的笔记。再组织讲仿模课,结合学校课题代言人的课,掀起人人学、议、讲活动。

第五阶段:12月1日------2月13日

学校领导深入各年级随机听课,对照各学科教学标准进行检查,如果出现不合格课,将追究责任。

四、评价奖励办法:

1、建立评价阶梯体系,即校长-----主任-----教师,层层落实,逐层评价。

2、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结合工作实效进行奖励。

3、学校在抽查中,如果出现不合格课,将给与一次整改机会,如再次达不到要求,则进行适当处理。

课题的实施方案【篇6】

一、选题缘由

我们课题组之所以要选定和研究这个课题,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信息化社会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跨入了信息时代,而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阅读,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信息的能力。曾祥芹和韩雪屏两位阅读专家曾研究,新世纪的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意识到阅读在人的终身发展中的不可低估的作用,人们一致认为阅读的深度、广度、效率的形成,最佳时期就是中学阶段,这就迫切需要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又是相互关联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爱读是会读的基础,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

2、教育改革的需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阅读在教学理念上也有了较大的变化。阅读能力不只是指能够解答好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更重要的是指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在阅读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被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加以关注和研究。当阅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学生发出了提高阅读兴趣的强烈呼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惰性和单向性积习已成常态,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包大揽,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而学生只是机械应答、学习,处于极被动地位,自主性得不到体现,出现了一种高费低效、简单机械学习的现象。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厌恶语文阅读学习或无积极意识学习,只是课堂上为学习而阅读,课外根本不涉及阅读知识,这又导致了学生阅读、写作水平极低的现象。学生极期望一种开放、合作、探讨的教学态势的形势,期望教师由知识的单向传授的权威模式中走出来。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大门。

3、农村中学校情的需要。《课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然而在农村,由于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留守中学生数量剧增,即使有少部分在家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能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我校就属于农村中学,正是由于办学条件及社会、家庭的影响,学生自幼就阅读兴趣不浓,课外阅读量少,阅读基础较为薄弱,阅读活动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阅读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虽然老师也强调他们要多阅读,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我校的校情,寻找有效途径与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4、研究空白填补的需要。近年来,我校先后完成了国家级子课题、市级、县级的作文教学课题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阅读教学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我们在教学反思中发现,我们的日常阅读教学存在明显的弊端:很多时候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没能让那充满人性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阅读成为教师的乐趣、学生的渴求,成为师生忘情的精神享受;相反,阅读已成为枯燥乏味的一种技艺,一种望而生畏、做而生厌的训练。我们时常只是让学生粗略地“扫描”一下,便急匆匆地去提问、去分析、去归纳,最后便是梳理出几条所谓的“规律”,让学生记记。遇到公开课更是去追求表面的繁荣与新奇,而学生却很少真正地走进文本,我们教师也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阅读兴趣的培养意识淡薄,培养方法盲目、混乱、低效以及阅读兴趣的培养理论缺乏造成的。因此,我校语文组的老师一致认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对我校来说既是一项研究的空白,同时又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应该去研究,也值得去研究。

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考虑,我们选择了农村中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作为研究课题,希望能在这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教育界对阅读的探索和努力从未间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行动研究读书会一直以来非常关注阅读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20xx年的主题是“读书与未来”。 于漪、曾祥芹和韩雪屏等阅读专家长期致力于语文阅读的研究,并强调阅读兴趣对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

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们也都纷纷投入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各类刊物都能看到发表的相关论文。这些对与我们的研究都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但我们也发现,其中有些研究也只停留在短时效应和肤浅的层面上,既不系统,更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终身阅读的兴趣。

因此,我们希望在专家的理论指导及学习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出具有我校特色的语文阅读兴趣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三、理论依据

1、“兴趣”理论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

在中国古代,孔子曾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主张。的确,正是因为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作用,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学家都十分重视兴趣这种认识和能动的价值,明代学者王明阳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林斯基也说:“学习兴趣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动力,是教学促进发展的起点,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杜威则把兴趣看作是活动的原动力,他说:“除非一个对象或一个观念里面有了兴趣,其中便没有鼓励人去做的原动力。”

就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来了看,兴趣是最重要的意向心理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有兴趣才能发挥动力。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一篇文章里也谈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语文成绩就会越好,所以,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

该理论应用到阅读兴趣的培养中,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对阅读浓厚而强烈的渴望和需求的心理,从而让学生产生出愿读、想读、会主动读的读书行动。

2、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兴起建构主义思潮。它对笛卡儿的教育认识论进行反思,提出了“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的意义”的观点。之后,建构主义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理论之一。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此,建构主义思想渗入语文阅读教学中。

该理论应用到阅读兴趣的培养中,就需要教师创造某种条件或利用学生已有的其它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

四、研究思路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着力研究解决农村中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或缺失的问题,探索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提高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提高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质量。具体目标如下:

(1)通过研究,探索出一套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解决农村中学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盲目、混乱、低效的问题。

(2)探讨出语文阅读兴趣培养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模式,解决农村中学阅读兴趣的培养理论缺乏和无模式可借鉴的问题。

2、研究内容

(1)农村中学学生阅读兴趣现状的调查。

采取问卷、访谈、个案分析等方式,调查分析当前农村中学生阅读兴趣的现状。主要包括:学校特别是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方面采取了哪些方法、效果怎么样,学生对阅读是否感兴趣,对语文教师有哪些期待等。

(2)农村中学生阅读兴趣教学实验研究。

通过教学实验,探索并构建我校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与策略体系。具体来说,即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怎样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采取哪些基本的策略、方法,坚持哪些原则,通过哪些途径等。包括:

①“阅读兴趣的培养”的理论研究

加强“阅读兴趣的培养”的原理、机制的学习与研究,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②“培养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的实证研究

这一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本研究通过对“培养农村中学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的实践探索,探讨出激发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为教师创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提供借鉴,提高教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能力。

如:培养学生诗歌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培养学生古文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培养学生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③“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研究。

这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也是本研究的难点。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我们探讨农村中学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总结教育对策,主要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兴趣不浓的问题,为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实作方法,如:

培养学生诗歌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培养学生古文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培养学生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3、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检索法、调查法、

(1)行动研究法:即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取“预测—设计—开展—调控—反思—改进”的动态研究方法。

(2)文献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路径(文件、会议、著作、报刊、网络、实地听课等) 关注影响语文教学存在的因素及其对中学语文阅读兴趣培养教学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语文课堂教改相关成果的内涵和得失;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3)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学生问卷、师生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阅读兴趣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语文阅读兴趣培养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阅读教学策略。

4、研究原则

(1)独特性原则:即在课题研究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2)稳定性原则:从研究初期到形成成果、以及以后的教学中,长期坚持该课题的实施,确保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得以不断充实、完善。

(3)主体性原则:研究活动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4)实事求是原则:如实总结和反馈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不因急功近利而夸大或虚构研究成果,失败和教训也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出来。

(5)灵活变通原则:尽量灵活、巧妙地处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障碍、挫折和失败,以不同视角和方式改进研究方法和策略。

(6)坚持不懈原则:不管研究过程中的困难有多大,阻力有多强,成功与否,均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5、研究步骤

本课题预定用三年时间完成。研究分为课题准备阶段、开题阶段、研究实施阶段和总结鉴定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

(1)成立课题组,对本课题进行论证。

(2)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开题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培训研究教师,增强对本课题的认识,改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施办法。主要形式有:举办专题讲座、订阅教育刊物、邮购理论专著、印发重要资料、专题摘抄集锦、派员外出观摩、理论探讨交流等。

(2)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组织团结一致的研究队伍,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和研究经费到位。

(3)广泛了解研究动态,争取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开展研究,并且使研究在有组织、有计划、有动力的环境中运行。

(4)举行开题论证会。

(5)展开实验研究工作。开展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完成调查报告。

(6)撰写阶段实验报告。

第三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7月)

(1)高质量地搞好主题研究工作。

(2)组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活动。

(3)在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

(4)撰写阶段实验报告,整理有关的资料,为结题做好准备。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1)开好结题工作研讨会,理清思路,布置工作。

(2)整理并完善附件资料。

(3)撰写结题报告,完成主件资料。

(4)迎请专家结题。

五、具体实施措施

1、以良好阅读环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古时候有孟母三迁之说,今日强调校风校纪,成语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谚中有“江浙出才子,燕赵多壮士”,所要表明的无非也是这个意思。良好的阅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首先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图书,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有利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当学生看到满目琳琅的图书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是不确定的,模糊的,针对这一点,我们应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指导。我们还可组织学生组建班级图书角,每人配备两本或两本以上的课外书籍,编写好号码,归置于班级图书角实行专人管理。这样让每位学生捧出两本书,你就拥有全班一百多本书,同时这项举措也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易于形成团结、互助、乐学、上进的良好的班风。学校的“广播站”也可开辟佳作赏析节目,这样,使学校有“书香”“墨味”,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文体底蕴的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以各种形式的竞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竞赛活动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如,经常在校内开展讲故事比赛、朗读名著名篇比赛、知识竞赛、演讲赛、背诵赛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并评选出优秀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成功,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丰富个人的生活经历,彰显个性色彩,并且能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中逐渐培养起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3、以教师阅读兴趣的外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尤其对学识渊博的老师有强烈的崇拜心理。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给学生介绍好书,做出个读书的表率让学生看。每天晨读,教师率先朗读,非常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情感场”,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

4、以教学各环节的优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多形式、多维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中应该做到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因此课堂阅读教学不能只给学生传授阅读知识与方法,更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学各环节(预习、导语设计、课堂研读、作业设计与评价等)的优化,来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以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

5、以写促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借课堂教学的课文之“读”加以延伸,以“读”后之得之感,引发“写”的动机,让学生有得“写”;在写作课中,通过题目的设计,让学生为“写”而“读”,“写”的过程又是对“读”的深化和拓展;在课外阅读中,又以“写”体现阅读的成果,强化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所开展的以写促读活动,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发动学生动笔去写,首先是为了更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去阅读、感知、梳理文本。认真读书,也许不一定有多少话写,但不认真读书,是一定没有话可写的。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写要促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写的过程,是对课文阅读理解的梳理。在阅读中体会写作的妙处,虽然表面上看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收获的是对教材内容更透彻清晰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阅读期待,为他们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释放学生的心灵。

六、本课题研究的预想成果及预想成果形式

1、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预期获得如下成果:

(1)培养学生课内外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2)培养学生不同文本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3)培养学生不同文本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4)以写促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预想成果形式:

分阶段完成论文及实验报告

(1)调查报告(基于课题实验所进行的各项调查情况)

(2)实验报告(实验总体报告、阶段性计划与总结等)

(3)论文(基于课题研究的各类论文)

(4)来源于学生的多样化的延伸性的阅读成果(读书笔记、活动记录、各类作品等)

(5)实验教师、学生的各项成果如案例、影像资料、发表或获奖作品等。

七、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1、教育教学条件优越。我校为农村远教项目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齐全,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2、过硬的研究基础。我校已形成了浓厚的科研之风,涌现出了一批业务能力强、实干精神佳的科研能手,而且教师队伍年轻化,富有开创精神。本课题组成员都曾参加过校级、县级课题研究,有的还参加过市级和国家级子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本课题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咨询了许多专家,确保了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全面性及有效性。

4、制定了全面细致的《课题管理制度》,确保课题研究的有序性和务实性。

5、经费保障:对于课题设计的经费学校将专款专用,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课题的实施方案【篇7】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革方案都贯穿着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以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学习,素质教育也要求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课堂教学有自己特有的学科特点和学习辅助工具,如何找好问题,解决问题,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地理学习工具,根据地理学科特点,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便成为地理课题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长期的地理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学生通过预习,借助地理学习工具,大约能知道一半左右的基础性知识。但从当地理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讲授,重复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缺乏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灵活运用;注重教法,轻视学法指导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认识不到位,缺乏组织和应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未得到重视。因此,期望通过课题试验研究,探求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课题试验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合作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和学习的心理活动因素。主要理论要点有:

1、学生有个性差异。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2、现代学生可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要相信学生,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主体的角色积极利用各种形式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主动学习。

3、创新的基础是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能正确的认识自我,激发学习动机,勇于探索,大胆质疑,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进行自主创新型地理课堂教学的试验研究,力求探索出一条即能发展学生个性,又能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需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主要途径,只有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改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活泼、积极、合作、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为培养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和教学实践具体情况,研究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操作模式。主要有:

1、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操作模式和应用效果,使学生学会合作;

2、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形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方法、策略,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张扬个性,让地理课堂充满活力;

3、学生学科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应用研究,使学生学会方法,提高运用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课题试验和研究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1、操作性原则

课题的研究源于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但在实际运用过程和研究结果上要有可操作性,能为学科教学提供基本教学模式。

2、针对性原则

课题研究要不断发现、适应教学实际,研究要有针对性,根据研究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切忌空泛和盲目。

3、主体主动性原则

课题研究中要时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落脚到学生的主动发展上。

4、基本方法

主要采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比较试验研究法、交流研讨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的试验研究拟有三个步骤。

第一、理论学习和提高阶段。计划由本学期初始,用3周的时间学习有关现代教育理论,提高理论水平,熟悉试验班级,搜集原始数据,拟定小组合作,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整合和成型阶段。这是研究的重点工作,计划自第4周始,用2个月的时间,对试验班级进行教学实践的试验研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整合课堂教学,做好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改进教学形式,并逐渐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总结和应用阶段。在取得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要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总结,以研究论文和公开课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并力争在第二学年进行大面积应用。

七、课题的组织和实施

课题主要由教导处,政史地教研组组织,由曹务春负责课题的具体试验和研究。

课题的实施方案【篇8】

初中有效语文课堂的教学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上)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生成历程。如何在有限的45 钟的课堂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这也是目前我们最直接最有现实意义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的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遵循既定的教学计划,凭借既定的教材和手段,优化组织教学过程,争取最佳的教学途径,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有效的教与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本课题试图通过研究,探索符合二中实际的课堂教学策略,引导和指导广大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为学生提供新的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教学质量。本课题于2007 年10 月被金坛市研训中心备案,同月召开课题开题会。在这一学年里,我们课题组各成员认真学习,团结协作,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并取得了教好的效果。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详细拟定阶段计划 课题自正式开题以来,每学期初必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由朱金勇组长确定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由全体成员商讨本学期具体的研究工作,落实各成员学期研究任务并形成书面材料;每学期末,也必召开一次课题会议,对一学期来的研究加以总结,“自我汇报”、“自查自纠”、“相互督促”。

(二)多种渠道实施教师研训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课题组采用多种渠道实施教师研训。

1.每周教师读书: 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每周认真读书,自主学习课题研究方案、相关理论知识,如《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有效课堂教学》等,这些学习使课题组成员明确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及“课堂教学行为”等概念的界定。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自主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

2.定期自主讲座 广博的吸纳是为了更好地倾吐,输入的信息只有经过头脑的加工再自主地输出,才能成为自身素质的积淀。我们鼓励课题组老师自己做讲师,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讲给自己人听。我们经常让大家精心制作幻灯片,将自己在报刊杂志刊发的新成果与大家分享,将工作中的得意之举、困惑之处与大家交流,将新近看的好书中的精华向大家作介绍,将课题研究的新思路与大家研讨。

3.专家引领指导 2011 年春学期,我区教研室杨万扣主任来校作了题为“预设生成 关注常态”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杨主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围绕常态下的有效课堂教学重点讲述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并且就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态度和专业技能四个方面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的典型事列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使大家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中组织教师到别的学校参观交流学习。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力图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语文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

(三)积极引导教师角色的转变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西尔伯曼在1970 年曾出版过一本著作《教室里的危机》(或《课堂的危机》)。著作中曾提出这样一个判断,课堂要做到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第一,课堂气氛是否转变?第二,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抓手”,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摸索和前进。

(四)立足课堂开展课题研究 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苦的工作。在二期课改大跨步地向我们走来的今天,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语文老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我们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1.走进常态课堂 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一位普通语文教师一学期能上几节公开课呢?一个普通班级的学生一学期又会有几次机会听教师上公开课呢?更多的是听老师的常态课。只有常态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聚沙成塔,只有常态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潜移默化。79 岁高龄的钱梦龙老师总结2007 全国首届初中语文“新课程、新精彩、新走向” 名师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这次活动,曾呼吁展示课应该回归教学常态。指出某些“展示课”正在异化为展示教师个人才艺的“表演课”;精美课件的“欣赏课”;热热闹闹的“游乐课”。提出了常态课的基本要求——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阅读,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常吃家常菜”,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公开课,看上去很美,好的公开课更像视觉、听觉与精神的盛宴。然而,在整个课堂教学行程中,无论从时间还是从数量,常态课应该占绝对的比重,常态课的质量更应是每位老师追求的目标。本课题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常态课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主要的舞台也是常态课堂。于是走进常态课堂就成了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手段。在前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师教材钻研得不够深入,教学设计过于简单,程式化、模式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不少教师还存在着抄袭他人现成教案的现象。个别教师在集体备课前缺少对教材的深入钻研,甚至于一拿到基础教案就随便进入课堂。二是目标意识不强,随意性大,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意识淡薄,完成也好,不完成也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有些老师虽然也预设了一些教学步骤,但如何做到前后照应,过渡自然,点评、引导恰如其分等就显得很随意。三是课堂太浮躁。有的老师为了追求完美,追求创新,在课堂上运用了许多时尚的教学技巧,如刻意追求“导入”的新奇,刻意追求“讨论”的热闹,刻意追求“结语”,而对语文学科的本位——语言,却漠然处之,甚至不闻不问。

2.确立了研究的一线八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一线八点”上,整个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要遵循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反思这条主线开展,其中每个方面又包含若干研究点。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3.积极探索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策略 我们以手中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为根本,积极探索每单元的有效教学策略。2008 年春学期每位课题组成员都至少开设了2 节常态课,其中包括了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六个单元的议论文教学,说明文教学,小说教学,散文教学,诗歌教学。为了改变课堂低效的现状,我们通过集体备课来讨论怎样上课,再通过听课、评课来进行总结,最后来议论收获和反思。每位上课的老师都要写出教学设计及反思(或教学故事),每位教师都要写出评课和反馈。我们力争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成立了学术沙龙团体 自课题研究起,我们就成立了“提升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研究”这一沙龙团体,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磨课、研课、上课、评课等为主要活动形式。每周活动一次,每次两节课的时间,再忙,也抽一节课进行。自课题开展以来,从没间断过。不管谁上课,课前大家皆要熟悉每篇教材,在活动时根据研究的课题内容发表自己的理解,由上课人自己整理、归纳后设计教法,并实施。有时是上课人自己先说思路,想法,大家再提自己的想法,上课人修改后实施。上课时(有时包括试上),大家都去听课,仔细听,认真记,反复思。再次活动时,就针对本堂课每人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一来,不仅使大家在言语交锋中,思维碰撞中进行课题研究的探索,更在不懈地追求中,使自己逐步成为高品位、科研型教师。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课题成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一)促进教师对课堂的反思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言,则是“教而不思则罔”。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特别是对常态课的反思。我们的反思重在反思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常态课上出现的问题是最真实的问题。

(二)初步探索出了的有效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1.教学的准备是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 教师在备课时,如果首先抛开对任何资料的依赖,以学生的眼光和心理审视文本,就会最大限度地预测学情,获得宝贵的“第一印象”,从而据此设计教学过程。这种亲自“下水” 体验到的“温度”,正是师生的共同感受,因而便成了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的话题。

2.教学的序幕是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学的导入,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致力于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和学习兴趣。

3.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从学生的心灵扬帆启航: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体验、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习惯,他们初步接触文本的感受和问题,才是教学的起点。其实这本应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到底是谁在学?是学生在学,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在学或是代替学生在学。一言以蔽之,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灵扬帆启航。这就是“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4.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要“贴”着学生教: 何谓“贴”?即由学生提供对话的话题,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自能理解的就不教,不能理解的才教——教师是作为一个“守望者”、参与者的角色而存在的。从空间感觉上讲,教师是居于学生之后,若即若离的。这就是“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为什么要“贴”?因为在课堂对话中,教师提前做了深入研读并且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从而“垫高”了自己,做好了课堂对话的充分准备,似乎达到了与文本平等的地位。但是由于受生活阅历、阅读能力、研读程度的影响,学生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在学习和对话中,他们难免会出现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解读。所以在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时候,教师便要恰如其分雪中送炭般的降临,否则,学生的学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教师的存在又有何意义? 怎样“贴”?一句话,需要教才教,需要教一定要教好。一般手段为穿插引用、寻章摘句、咬文嚼字、慢研细磨、吟诵美读。例如生字词的处理,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出现,而是放在教读中随机纠正或强化,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的预习,还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而且有的放矢,避免了无效劳动。再比如写作背景,不必要在导入课文后,不分青红皂白就机械地推出大篇幅的文字介绍,而是放在学生解读文本最需要的时候,或者说是离开背景不行的时候,教师“雪中送炭”,酣畅淋漓地“浇它个透”!这不但选择了点拨的最佳时机—— 学生思维“愤”“悱”之时,而且使课堂教学面貌呈现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跌宕之美。“贴”到什么程度?概括地说,就是把肤浅的“贴”深刻了,把片面的“贴”全面了,把误读的“贴”正确了,把笼统的“贴”细致了——“贴”它个明明白白,“贴”它个透透彻彻,“贴”它个淋漓尽致,“贴”它个心动共鸣。5.教学的归宿是学生——激动一阵子,管用一辈子: 教学最终的落脚点,要落实在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上,从课堂里走出的是一个个“新我”。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要 “管用一辈子”。

(三)组织实施了网络课题研究 我们在学校网页上创建了“初中语文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研究”栏目,共同制作一本电子档案。这份电子挡案,既是课题档案又是全组的成长档案。我们对课题的管理也通过网络实施, 课题研究的过程真实反映在网上,边研究边推广边完善。在“初中语文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研究”博客中建立了以下栏目:“文件通知”,“课题方案”“理论学习”“研究计划”“课题成果”“研究动态 ”。将所有的课题研究资料呈现于网络,可以让课题组内人员及时掌握研究动态,课题组外人员品头论足有利于改进研究工作,更可以及时得到专业人士的指点。“新课程视野下语文学案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紫竹园中学课题研究组:刘爱玲 李启乙 思考,是智慧的基石,必将碰撞出更灿烂的火花。研究,是集体的结晶,必将凝聚出更幸福的果实。2005 年 7 月,我们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新课程视野下语文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案,这一方案一提出,就获得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并被批准为校级课题,本课题旨在探讨语文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一年来,我们围绕着这一课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篇研究报告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题加以总结陈述: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目的:摸索建立起可操作的,能体现学案作用,发挥学案价值的语文“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研究意义:学案教学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追求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学案教学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坚持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启发、提示、点拨,发挥师生、生生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教学工作中无论教师讲的再多,也只能是学生知识、能力形成的外因,是第二位因素:而学生自身的认识、实践、反思才是内因,是第一位的因素。

2、现代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强调“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斯宾塞指出:“人类是完全从自身教育中取得进步的,教师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应该尽量多些。使学生学会求知。

3、课改理念: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研究内容:

1、“学案”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2、“学案”编写的原则。

3、语文“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4、语文“学案”教学的启示与反思。

5、从“教案”到“学案”编写的相关问题研究。

6、语文学案教学对学生思维、学习习惯、学习负担等各方面的作用及影响。

7、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学生运用学案学习前后的心理感受等)研究方法:(1)文献法(2)调查法(3)比较实验法

四、课题研究工作回顾: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一年,自 2005 年 7 月至今,我们的研究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其中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有:

第一准备阶段(2005.7——2005.9): 查阅资料,明确学案,学案教学法等的基本概念,对如何设计、编写和使用学案,建立 语文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对此进行有益的思考。这主要是利用暑假休息的时间进行的,为开学后进行顺利的实践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向学生讲解质疑式学案编写实施的流程、要求等。

第二实施阶段(2005.10——2006.6): 初级阶段:备课组教师集体备课设计学案(由教师设计的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两个单元的质疑式学案。中级阶段: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编写学案。老师确定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高级阶段:学生自己设计、编写学案。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公开课四次;十次课题组研究会议,一次全校性研讨会;两篇论文:李启乙:《运用学案教学法的几点体会》,刘爱玲:《新课程视野下语文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学生谈写学案学习的体会每人两篇。

第三总结阶段(2006.7——2006.9): 撰写出语文学案教学相关问题的论文。李启乙:《比较阅读式学案教学模式与案例》 刘爱玲:《语文“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摸索出两种学案课堂教学模式:质疑式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和比较式阅读学案课堂教学模式。质疑式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学习

(三)、拓展学习。学习全过程由教师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生在此基础上独立自主学习,完成个体学案(自主学习、质疑学习、拓展学习),然后由个体自主学习到小组、班级的合作、探究、评价学习,老师学生总结,最后学生再应用。学案的形成流程:个体自主学习形成初级学案。小组、班级合作学习形成二级学案。年级合作学习形成终极学案。逐步形成语文学案课堂教学模式:质疑——探究——合作——交流——评价——小结——应用。比较式阅读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式阅读学案由四部分组成:

(一)、确定比较点(学习目标),(二)、寻找课文中的事实依据,(三)、分析造成异同的原因,(四)、总结,应用。初二下学期有三个比较阅读单元,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进行了比较阅读式学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我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方面,编写了两个单元比较阅读式的学案,先让学生依案自学,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去确立课与课之间的比较点,如何去寻找课文中的事实依据,又如何去分析造成异同的原因,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做比较阅读式学案,最终达到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五、苦辣酸甜话收获——我们思考与追求 天道酬勤,瓜熟蒂落。经过我们一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 和效果。

1、教师方面:教育的观念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论文,以前我们刚进行此项实验时,有很大思想的障碍,觉得科研是高深的东西,是追风、赶时髦的行为,后来,在试验过程中,真正尝到了甜头,无论从备课、述课还是教学总结、论文方面,先进的教学理论总是一套套的,教学案例也是新颖而且有价值的。

2、学生方面: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一改“在听中学”的单一方式,创造“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等多种学习方式;二改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三改学生接受式学习的习惯,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四改学生机械模仿的习惯,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势头,提出的问题的档次有了提高。总体上让学生接受了新的教学法,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能够按要求撰写学案,懂得了要合作学习,分享成果,也明白探究过程对个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在本研究将告一段落之际,我们也冷静地看到,本研究由于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仍然留下了许多的遗憾。例如:如果我们能够有专家引领,或许本研究的影响和效益会更大一些;如果我们理论水平再高一些,实践经验再多一些,我们成果的学术水平会更高一些…… 在人类已步入更加文明、进步的21 世纪之时,为了自己所钟情的教育事业,我们将不懈努力,奋勇前行!一位哲人说过:“我思故我在”。思考是美丽的。研究是幸福的。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学案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制,而学案教学模式的落实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案的作用、发挥学案本身的价值则是语文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这种借助于学案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它尽可能缩减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和相互质疑。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具体的教学模式。1.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诱导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一般要求 由学生自己来阐述最后的结论。实际上,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质上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完善和纠正各种错误的观念和观点,从而建构起完整科学的认知体系。

2.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开放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的解决,带有明显的研究性的特征。此种课型的学案设计也往往具有开放性,甚至没有唯一正确答案,要求为学生介绍一些适当的研究方法,设置一些问题情景平台,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指导上常常采用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方式,教师一般扮演帮助者、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质疑),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推断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开放性学案教学不限于一个课时,也不一定全部在课内完成。

3.递进式:泛读—精读—讨论—作业 递进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阅读教学。体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特征。精读是为了系统、深入地掌握阅读材料所具有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学习者从字、词、句入手精研细读,甚至反复阅读,进而掌握各个段落及整篇文章的精髓,以便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字、词、句入手就是要逐字逐句地阅读,逐个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反复阅读,层层深入。精读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及实质的理解,是形成学习者知识系统的基础,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因而无论什么学科的基础内容,都应组织好精读,以便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精读的技巧通常是:(1)抓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在道理的阐述、人物的刻画、气氛的渲染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应首先抓住它们。(2)找准中心句。中心句往往就是一篇文章的骨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搞清了文章的中心内容。(3)把握重点段落。一篇文章在叙事论理时,总有一些段落是起铺陈作用或过渡作用的,而另一些段落则承担着反映文章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的任务,这样的段落就是重点段落,在阅读时应着重把握。泛读是一目十行式的阅读,它有利于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泛读的技巧主要有:(1)意群扫描式阅读。意群扫描即不是以单个字或词为单位进行阅读,而是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用这种方式进行阅读,可以大大地提高阅读速度,教师应注意引教学生特别是中小学学生用这种方式进行阅读。在阅读时,不要过分看重对个别字词的辨认,只要能掌握基本意思即可。(2)浏览。即对全文粗略地阅读,甚至只读其大小标题,以达到对内容的大体了解或整体认识,或对某些重要观点、重要信息的大概出处有所了解即可。如在字典里查找词汇,或复读已读过的文章,或确认某个信息等等,通常用此方法进行阅读。(3)跳读。即对自己关心的内容或特定内容进行阅读,如寻找特定的数字、符号、日期、事由或确认某个信息等就属此种阅读。其特点是跳跃阅读,不逐一阅读。这适于搜寻特定信息资料或捕捉重点。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而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了学生提供一种促进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各个环节的设计还具有防止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研究结果

(一)学案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学案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作用最终会体现在具体的学科成绩上。研究结果证明通过选择以两个平行班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没有学案学习的经历),在整个单元教学中,实验班采用学案教学法教学,对照班则采用一般的教学方式。学期期末语文成绩:实验班平均77.4,优秀率35.1%,及格率100%,对照班平均68.6,优秀率17.6%,及格率89.7%。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班的成绩要明显好于对照班。

(二)对学生计划、控制和调节学习活动的作用 关于学案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作用,我们设计了“学案教学法调查表”分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然后按照学案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计划(最高分25 分)、学习过程(最高分30 分)、思维(最高分15 分)、学习负担(最高分5 分)的影响以及对学案的评价(最高分15 分)和学案的设计与使用(最高分10 分)六个方面进行了统计,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对学案教学法的各方面评价都是积极和肯定的,特别是学案对学生预习、听课、复习(学习过程)几个方面的作用评价非常高,对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监督和纠正错误(计划监控)方面的作用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对思维起到的作用也是积极的,而且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学案的使用并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方面倾向于希望有更多的参与机会。

四、结果分析

1. 学案对指教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也是学案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学案教学法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作用我们依据课前预习、听课、课后复习和巩固以及错误检查等方面设计了6 道评测题目,结果学生评价非常满意。这说明基本上学生认为学案对他们的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会学习的素质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但是从结果来看,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学案的设计,以便使学案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还应该更多地与学案内容发生联系。学案的作用应该是长期的、而且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生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学案对学生成绩还是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对女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尤其有帮助。如何使学案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设计更为严密的、时间跨度更大的实验。2.根据调查统计得出的结果一方面说明了开展“语文学案教学法”对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解决由于教材和讲授本身的问题造成的学生理解困难是极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学案的使用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缓减心理压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1.语文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实验的方法,它对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着很好的作用。2.语文学案教学模式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一般也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但在设计和使用学案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征询学生的意见,吸收学生参与学案的设计。3.语文学案教学法对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学生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应该注意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对学案的要求,使学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因此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注意吸收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增强教师的理论修养。4.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学习策略的指

课题的实施方案【篇9】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反对填鸭式,注入式,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面向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是掌握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实现有“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学习上获得主动,自主和独立。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是学习所必备的能力,是学习所必须的条件。是学习活动开展的方式,是学习活动组织的模式。

2.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心理学家布希尔指出,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无数事例证明,有个性的人,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创造。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

1.通过研究,在各学科教学中构建新型自主学习教学样式及其策略。

2.通过研究,致力于培养、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自主学习,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具体表现为:

(1)具有独立学习的意识和一定的能力。即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树立学好知识的责任感,并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验到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2)能在自我激励下不断学习。这种自我激励表现为:在学习上有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价值,并奋发自强,不甘落后。

(3)创造性地学习。不满足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财政部,探索新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

(4)培养责任感。就自主性的个性层面,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信与自尊,社会层面,我们主要发展学生对社会价值的体认和形成一定的责任感。

3.通过,转变、更新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等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形成融科学性。

四、研究对象:

1-6年级学生

五、研究方法:

1.被试的研究方法与组织形式。

在设计方案时,我们考虑支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有关键的操作行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考虑支建构主义理论(课题理论依据之一)本身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采用个案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相结合。同时,实施三大策略:学习理论,寻找研究的支撑点;解读案例,通过解读,进一步提升理念;总结经验,在研究中提练本质,对经验进行系统化。

2.实验变量的操作方法

“教学中开展自我学习”,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学习活动,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动力和能力。对学生而言,主要是获得理智的挑战。这里,“自主”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载体,而更多地看作课堂教学的目标。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英语等其它课程,新的课程标准都把经历、体验、尝试、探究作为教学目标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因此,我们也把这一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去发现,去经历,去探究。我们让自主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根基,成为能力生成的桥梁,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成长的渠道。

3.变量的控制与观测

影响学生学习方式形成因素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我们用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情况(强调:不仅仅是根据成绩的数据)。其中问卷测评形式一般属于半投射式或半开放式,这样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状况,以便及时总结以制订后继策略。

六、组织机构:

负责人:戴艳平、杨红英、

主研人员:陈锡银、刘超、陈青、沈和、顾明刚、徐荣海、鲁莹莹

刘冬、李建平、江晔、王轩、徐黎明

七、研究计划进度

1.20xxX.10-20xx.2(起始阶段):文献研究,课题论证,开题。

(1)20xx.10-20xx.12成立课题组,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与技术的培训。

(2)20xx.1-20xx.2完成课题研究的设计和论证工作。

2.20xx.3-20xx.9(全面实施阶段):实验班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总结,调整、修正方案及操作过程

(1)20xx.3对实验班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着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调查。

(2)20xx.4.推出自主学习研讨课,培训学习。

(3)20xx.5推出多节研讨课,组织教师对课列进行分析,不断改进策略和方法。

(4)20xx.6根据研究情况写出论文,写出阶段性的研究报告一份。

(5)20xx.7写出个案分析和论文各一篇,总结自主性学习的策论和方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收集校本教材的有关资料,进行中期评估。

3.20xx.10-20xx.1(总结阶段):召开课题鉴定会,结题。

(1)20xx.10针对中期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深化研究,

(2)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成果结集成册。

(4)进行校内经验交流;

(4)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结题论证。

八、研究成果及展示方式

1.我们觉得,小学语文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师生双方的智慧均在教学中得到了提升。

实验为课程的动态生成构筑了一个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站台,为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展示了一个舞台。经过三年课题实验,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的互动中,实验班的学生大多数具备了良好自主学习习惯,交流讨论时表现出极强的主动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会学语文。自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从而使自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

2.研究成果展示方式

(1)课堂教学展示

(2)撰写论文及实践成果

(3)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