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小学第五单元教案

最新小学第五单元教案汇总。

小学第五单元教案(篇1)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的主题为感悟人生,安排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三篇课文及习作五、练习5。

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自强不息,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在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上教师要把握好本文的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的特点进行读、悟、写的训练。重点让学生感受老人的品质,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哲理。

《最大的麦穗》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去发现、去感觉,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只是起引导、组织作用;本文主要以朗读与感悟相结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中的哲理有所感悟。

《山谷中的谜底》我认为教学本文可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已提出问题,自己回答问题。从探究学习中领会逆境和压力面前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

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从课文人物的语言中,感悟深刻哲理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小黑板。

3、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二课时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游览著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去欣赏那天游峰的险峻,在途中,我们还会认识一位老人呢!

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

出示:

攀登精瘦运动鞋气喘吁吁

瘦削眉毛慈善宿鸟

⑴同桌互读检查

⑵指读,互评

⑶这些生字中,你们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讨论的?

⑷完成课后练习2。

2、指名朗读课文(可分小节读)。

提问:课文主要写什么?

3、理清文章脉络。

这篇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来写天游峰的扫路人的?

第一段(第1、2节):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山顶时的喜悦。

第二段(第3节):我下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三段(第412节):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三、精读课文第一段。

1、听读第一自然段。(播放磁带)

⑴听读。

⑵听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一些什么?板书:天游峰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奇峰?你知道吗?请你用笔把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4、说话练习。

出示:

天游峰

5、文章怎样来写天游峰的险?

出示: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⑴指名读。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九百多级石梯

⑵这一句用什么方法来写天游峰的险?

⑶怎么打比方的?从这个比喻,我们可看出石梯怎样?

(高、陡、窄)

⑷情景创设

教者把一根棉线拎在手上,让线飘悠,感知石梯的险。

⑸自由读。

边朗读,边想象,边体会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

⑹指名读。

6、这么险峻的天游峰,作者攀登上了顶峰,心里怎样呢?

7、指导朗读。

武夷山的天游峰是那么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势来吗?作者登上了险峰时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出这种心情吗?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8、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四、作业。

1、认真诵读课文。

2、写出下列字的笔画数。

攀()瘦()鞋()

眉()慈()宿()

3、抄写词语。

攀登傍晚伴随气喘吁吁

瘦削鞋子慈善自在悠闲

宿鸟眉毛汗珠炯炯有神

第二课时

师述: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并给课文分了段,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一)全班齐声朗读全文,要求读得响亮整齐、有感情。

(二)本节课解决两个问题:

1、出示第一个问题,找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读一读,再想一想这些句子在描写的特点。补充学习第一自然段,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天游峰高而险,是武夷山的象征,它如长城一样,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之说)。

板书:

天游峰;九百多级游客重而却步

半途而返

2、出示第二个问题:你觉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学习外貌的语句:找出读一读,你觉得老人是怎样的人?(朴实、健康)

(2)学习动作、神态的语句:重点理解悠然一词

(3)学习体会语文的语句:不得

按说

30年后,我们

板书:

扫跑人:每天一级级扫上山轻松自在

扫下山自信豁达

外貌:

神态:

动作:

语言:

补充学习: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老人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

(三)、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指导概括中心思想。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学第五单元教案(篇2)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除了各类内容在学习时注意让学生感受一些数学策略外,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册都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教学里用画图的策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在上一册教材学会用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探究解题方法基础上安排的,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这些都必将为今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从问题内容和图的形式上说,本单元内容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例1教学生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探索一般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第二层次,通过例2教学生用画平面图的策略探索图形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生用画直观图或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这些都必将为今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线段图等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直观图或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进一步感受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1.选择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增强自觉运用策略的意识,逐步提高策略运用水平。

2.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学习的策略富有个性地解决问题。不以解决某类具体问题作为组织学习内容的依据,而要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线,精心挑选不同的素材、不同数量关系的现实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学习的策略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体会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并有利于避免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机械套用和对解决问题策略的片面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2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直观图

1课时 1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教材第48、第49页)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分析问题,感受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会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

2.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学会用画线段图整理信息、分析问题,感受画线段图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形成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课件。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是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吗?(列表)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疑:今天,我们将研究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1题文字部分)

【设计意图:简短的谈话,直接切入主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引发学习动机;适时的设疑,既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为下面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提供支撑,又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师:你觉得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策略来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呢? 生:画线段图。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重点了解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线段图)

学生尝试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后,组织交流汇报。

师:在线段图的帮助下,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怎样解决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说:

·从线段图中可以看出如果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就相当于是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就可以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从线段图中可以看出如果两人邮票的总数加上12枚,就相当于是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就可以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

师: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解答。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方法一 小春:(72+12)÷2 =84÷2 =42(枚)

小宁:42-12=30(枚)

答:小春有邮票42枚;小宁有邮票30枚。方法二 小宁:(72-12)÷2 =60÷2 =30(枚)

小春:30+12=42(枚)

答:小春有邮票42枚;小宁有邮票30枚。

师: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生1:先检验两人邮票的总数是不是72枚。生2:还要检验小春是不是比小宁多12枚。

学生进行检验并完整地解答问题;不强求解法一致,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就给予肯定鼓励。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

·通过画一画、圈一圈,认识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解决问题时,经常要画线段图或示意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探索周期排列的规律时,画图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找出规律。„„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既有利于学生体会画图的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又有利于学生通过对不同解题方法的比较,明确解题思路】

师: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生1:画线段图能使数量关系更直观、更清楚。生2: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容易找到解题方法。生3:把得数代入原题检验,要符合所有已知条件。„„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画图的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交流,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分析题意→直观、清

1.“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这一目标,策略便有了思维的层层渗透与逐步深入而使学生印象深刻,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中,为策略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了策略的一部分。

2.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是更重要的。

A类

(考查知识点: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B类

小丽和小华都是集邮爱好者,小丽有邮票57枚,如果小华给小丽9枚,她们俩的邮票枚数就相等了,小华原来有多少枚邮票?

(考查知识点: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杨树:(97+7)÷2=52(棵)柳树:52-7=45(棵)B类:

57+9+9=75(枚)教材习题

教材第49页“练一练”

已知条件:科技书和文艺书共105本,文艺书比科技书少15本。问题:科技书和文艺书各有多少本?

科技书:(105+15)÷2=60(本)文艺书:60-15=45(本)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直观图。(教材第50~54页)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2.使学生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直观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使学生学会画图整理的方法,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学会通过画直观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课件。

师:同学们,你能画一幅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的示意图吗?说一说画图时要注意什么?画画看。

生:长画得稍长些,宽画得稍短些。师:你会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指名学生口答。

师: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你会用哪些关系式来表达这三者的关系? 指名学生回答。

师:刚才你们画出了长方形的示意图,也解答了简单的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画直观图的策略来解决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

【设计意图:做到“温故而知新”,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打基础】

师:请同学们看题,说一说通过读题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2题文字部分)

生:知道了长方形花圃的长是8米,扩建后长增加了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 生1:“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是什么意思?

生2: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先要算出它的宽。怎样求宽呢? 生3:根据条件和问题画图可能会看得更清楚。

师:想一想,这个花圃的示意图应该怎样画?可以跟小组同学互相讨论,然后尝试画出直观图。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尝试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师:把你画的图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先画一个长方形,标明长边是8米;然后两条长边都要增加3米,宽不变;再画出增加的面积是18平方米。画图时一定要把所求的问题在图中标出来。

师:你能根据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生: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就要先算它的宽是多少米。师:你打算怎样计算宽是多少米呢?

生:原来花圃的宽就是增加的小长方形的长,也就是说面积是18平方米的小长方形的宽是3米,那么长就是18÷3=6米,即原来花圃的宽是6米。

师:那么花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该怎样列式呢?

生:现在知道了花圃的长是8米,宽是6米,面积是6×8=48(平方米)。师: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可能会说:

·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逐步画出直观图。·要把条件和问题都在直观图中表示清楚。·观察直观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师:你觉得观察直观图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生:简单,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对学生而言,例题中呈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画直观图可以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直观地展示出来,凸现了画图策略的实际价值。教学时,首先出现纯文字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比较使画图的策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觉需要;再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交流画图的好处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直观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中间问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提高了小组交流的质量,又拓展了数学思维】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解决问题时都用到了一种策略,大家说是什么呢?

生:画直观图。

师:是啊!画图的策略正在数学各个领域展现它独特的价值与魅力。有句名言说得好: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形隔离万事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如果能自觉地运用画图这一策略,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画图的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交流,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直观图

1.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难度较大,指导学生正确画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例题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图,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画图的想法,画图时要注意什么?学生通过尝试、反思、修改,基本掌握画图的方法。

2.通过教学,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画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学生在画图时出现错误,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画图能力比较弱,不能正确地表示出相关信息,也就是对信息进行形象化处理的能力不强。

A类

小营村原来有个宽20米的长方形活动场地,后来因扩建,活动场地的宽增加了5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50平方米。现在活动场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考查知识点: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直观图;能力要求:能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增加了10米,宽减少了8米,操场的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考查知识点: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直观图;能力要求:能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50÷5×(20+5)=750(平方米)

B类:

原来:50×40=2000(平方米)扩建后:(50+10)×(40-8)=1920(平方米)2000>1920 操场的面积总的来说是减少了。教材习题

教材第51页“练一练” 150÷5×(20-5)=450(平方米)

教材第52~54页“练习八”

1.第一小队:(34-4)÷2=15(棵)第二小队:15+4=19(棵)

2.短:(90-10)÷4=20(厘米)长:20+10=30(厘米)3.上层:60×3=180(本)下层:60本

4.12÷(5-3)=6(元)

5.45 32 60 56 15 16 12 14 6.(1)75÷5=15(米)(2)125÷5=25(米)

7.900÷18=50(米)50×50=2500(平方米)

8.黄色:(5×4-4)×6=96(套)红色:(5-2)×(5-2)×6=54(套)

9.720 720 1610 1610 10.张宁:(86-8×2)÷2=35(张)王晓星:35+8+8=51(张)

11.(495-45)÷2÷3=75(千米/时)

12.上衣:(95+17)÷2=56(元)裤子:56-17=39(元)13.(60-40)×60=1200(平方米)

14.360÷30=12(厘米)(30+12)×30=1260(平方厘米)15.(14+8)×2=44(平方米)画图略 16.675÷15=45(棵)36×45=1620(棵)

小学第五单元教案(篇3)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11-8-17 9:45:50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P80、81页例

1、例2,练习十四1、2、3题。

知识目标:

1、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给三角形画高。

2、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

能力目标:

1、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将其运用到生活中。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我们周围,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地方凝聚了我们数学家的心血。不信?请看!

(出示课本情境图一)

如果把这幅图与数学联系起来,你看到了些什么?(三角形)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举例)

师:为什么我们的设计师在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仅仅是因为美观吗?那三角形究竟有哪些特点,这一节课让我们共同探讨

(师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出示课件:各种三角形的图案)

(1)生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2)投影仪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它有什么特点?

(3)给自己画的三角形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都有所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出示课件)

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师生共同与文本交流: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师做重点强调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出示练习纸:三角形屋顶的房子。

你能测量出三角形房顶的高度吗?

学生在练习纸上操作。反馈:你是怎么测量的?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出示教材第81页上的三角形。提问: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

学生操作,然后评议交流。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

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四、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了解了三角形的特性。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在老师的眼里,三角形不仅具有稳定性,它还是一种美丽的图形。它和圆、长方形等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形世界,可以说数学因为有了美丽的图形而五彩纷呈,生活因为有了美丽的图形而更加丰富多彩。希望每个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捏住对角用力拉,再用四根小棒围成一个四边形,再捏住对角用力拉,通过比较学生得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较好的掌握了新知识。

二、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究。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探究。在上课前让学生每人剪一个任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量出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三条边的长度。教师根据学生测量的数据,进行板书,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有什么发现,从而得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和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条边这两个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感知、体验,经历了探索数学知识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了思维内在的动,使认知更为完善,促使了学生的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改变了重教师“讲”知识,轻学生“构知识的教学模式,把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了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思维深刻性、广阔性可以得到锻炼

小学第五单元教案(篇4)

一、填空.

1.48分=小时75厘米=米

1千克80克=()千克2小时40分=()小时

2.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单位,再添()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可以得到2.

3.2个加上7个,一共有()个,也是就,化简是().

4.从10个里取走7个,还剩()个,也就是,化简是()

5.

6.分母是10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7.一个分数,它的分数单位是,如果改为以作分数单位,则分数单位的个数比原来增加了6个.这个分数原来是().

8.根据那么,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

2.()

3.()

4.()

5.()

三、解方程.

1.2.

3.4.

四、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1.2.

3.4.

五、计算下面各题.

1.2.

3.4.

5.6.

六、列式并计算.

1.从里减去与的和,差是多少?

2.与的和减去它们的差,结果是多少?

七、应用题.

1.某村计划挖一条25米长的水渠,第一天挖了米,第二天挖了米,还剩多少米没有挖?

2.一辆汽车行12千米用了15分钟,一辆摩托车行12千米只用了9分钟,摩托车每分钟比汽车多行多少千米?

3.府河化工厂十月份上半月烧煤吨,比下半月多烧了吨,这个厂十月份全月烧煤多少吨?

4.学校买来一批图书,其中文艺书占,科技书占,其余是连环画,连环画占这批图书的几分之几?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

2.144

3.1010

4.33

5.13163334

6.2

7.

8.

二、判断.

1.2.3.4.5.

三、解方程.

1.

2.

3.

4.

四、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3.224.12

五、计算下面各题.

1.2.3.

4.5.6.

六、列式并计算.

1.

2.

七、应用题.

1.(米)

答:还剩米没有挖.

2.(千米)

答:摩托车每分钟比汽车每分钟多行千米.

3.(吨)

答:这个厂十月份全月烧煤吨.

4.

答:连环画占这批图书的.

小学第五单元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劳动主题是,包括3篇主题课文:《幸福在哪里》、《古诗二首》、《劳动的开端》和一篇拓展阅读《崂山道士》,还有一个实践活动,围绕劳动开展。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文章,了解劳动的含义。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和批注笔记,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继续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拓展阅读课文)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小结,抓住要点,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养成每单元都进行小结的习惯。自学至少14个生字,会认会写。

教学重难点:

了解劳动的意义,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

课时安排:

《幸福在哪里》2课时

《古诗二首》2课时

《劳动的开端》2课时

语文天地3课时

幸福在哪里

教材分析:

《幸福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把一口喷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了智慧女儿的祝福;十年后,通过他们自己的劳动,亲身找到了幸福的事,说明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合作表演课文内容。随班就读学生能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构想:

由歌曲引入,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心中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接着再来学习课文,从而引导学生们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幸福的真正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幸福在哪里歌曲,请学生们欣赏。

2、谈谈歌曲中唱的幸福在哪里呢?

3、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那么真正的幸福到底在哪里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幸福的文章,幸福在哪里?它告诉了我们答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读课文。

二、入情入境,精读课文,领悟幸福的真谛。

(一)指读文章最后一部分----幸福就在于对人类有益的劳动中。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二)、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1、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为什么说他们的劳动是有益的?

2、出示智慧的女儿的话。

①理解领悟一词的含义。

②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分角色朗读此部分,感受三个青年的幸福经历。

三、在这之前,孩子们也做了好事,为什么就没有体会到幸福呢?

1、自读这部分内容:

你读懂了什么?把读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重点研读三个牧童挖泉井的段落(1-5自然段)

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

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愉快,高兴极了,心满意足)

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浑浊的泉水变成了清洁透明、清澈的、如同镜子一般的泉水)

3、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①朗读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供大家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

②出示智慧女儿的话。

四、回归整体,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中,领悟到幸福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课文的后14个自然段向我们再现了十年后,他们再次相聚的经历,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五、合作表演本课内容:

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寻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都非常高兴,文中的三个牧童寻找到了幸福也非常高兴,我们怀着幸福、高兴的心情把这个童话故事表演出来好吗?(学生分组表演)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

写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感悟

板书设计:

幸福在哪里

三个牧童

寻找幸福

幸福的含义

幸福在对人类有益的活动中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先谈一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然后谈一谈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收获,深入理解幸福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指名说说你与家长交流的幸福是什么?

1、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2、爸爸妈妈眼中的幸福是什么?

儿女的长大

一句贴心的关怀

下班后我们送上的一杯热茶

我们优秀的学习成绩

3、你眼中的幸福是什么呢?

4、这些幸福是从何而来?

5、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谈感受。

举例: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马克思

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二、学习本课的写法。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有哪些写作方法?

2.思考后交流: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通过有趣的情节,说明一个道理,揭示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本文还有前后照应的句子。从文中找出来,我们交流一下。

3.把精彩的片段再来读一读。

三、练习:

组词:

寿()凋()辨()萤()

踌()调()辫()莹()

招()舀()豪()诺()

沼()稻()毫()若()

缩句:

我是智慧的女儿。

潮湿的沙土上布满了鸟爪的痕迹。

作业设计:

预习下一课

收集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儿女的长大

一句贴心的关怀

下班后我们送上的一杯热茶

我们优秀的学习成绩

课后反思:

小学第五单元教案(篇6)

本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

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展开。这个活动既和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身边的传统文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打通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教学这组时,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的开始阶段,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愿望,指导学生做好分工合作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中,要提醒学生适时交流活动进

展,并在必要时调整活动方案;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活动成果。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本组专题,从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所得的角度安排的,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汇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成果。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5—17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 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3、能结合上下文,用查字典、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学会运用抓重点词句来理解孔子与老子的品行的阅读方法,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抓重点词句来理解人物品行的阅读方法。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课前预习:

1、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借助音节或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难读的句子、段落,多读几次。

3、读课文,想一想,孔子和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习了课文,请你完成下列作业,检测一下自己的预习情况吧!

(1)孔子是我国伟大的 和 。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 《 》 ,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学第五单元教案(篇7)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的内容。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学生应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算理,并且在此基础上熟练进行计算。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为本单元的学习铺平了道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为了解决试商这个关键问题,本单元内容,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口算除法(用整十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第二部分笔算除法(商一位数、商两位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第三部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系统整理和全单元的全面复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教材为学生学习除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给书打包、看书、喂猪,寄特快专递等。教学时,应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上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口算、笔算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交流、归纳口算、笔算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同时还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让学生灵活掌握试商的方法。

对于试商的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学生熟悉的“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着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试一两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在教学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教材还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地运用试商方法。

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除法;掌握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另外,有些学生课前已经通过不同的途径会口算用整十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除法,还有个别学生会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及试商的速度,建议教师准备好口算卡片,供每天课上口算练习使用。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 80÷4 90÷3 120÷6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80÷20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80÷48= 90÷30= 83÷20≈ 80÷19≈

(1) 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120里面有几个30?几个30是120?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4÷2 6÷3 36÷6 42÷7 450÷50 360÷90 810÷90 80÷40

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教学目标:

1、 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1、出示例2 。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小结: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2)出示:

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 )里最大能填几?

2、在○里填上>或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1、 出示例2。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

学生试做: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1、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1、15×2=15×3=25×4=15×4=15×5=25×8=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1、在里最大能填几?

15×()

15×()

四、总结: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教学目标: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竖式略)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2293÷349588÷28独立完成订正

三、巩固新知: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60÷15175÷25288÷24234÷26384÷16775÷25

3、笔算第91页6。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8÷2=416÷4=432÷8=4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5、学生讨论,并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三、总结:

1、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2、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48÷12=(48×0)÷(12×0)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94、1(填空),书p942(填空),书p943、4。

五、总结: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小学第五单元教案(篇8)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回忆成长中的烦恼,具体写出一件令自己烦恼的事。

2、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4、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不觉间,我们已由孩童渐渐长成青少年,童年的幼稚已逐渐退去,所谓的成熟离我们又太遥远。于是,在花季和雨季中,我们心中的烦恼也就随之而来。今天,我们就上一节作文课《成长的烦恼》。

二、讨论畅谈

1、明确要求:小组合作,各自畅谈内心的烦恼。

2、交流自己的烦恼,引起同学的共鸣。

3、小组代表上台来讲述自己的烦恼。

4、教室小结。

三、学会表达

你能用一定的形式,把你心中的烦恼形象化吗?

举例示范:

(1)我的烦恼是鞋子中的一个沙粒,它虽然很小,却是我前行中的一大障碍。

(2)我的烦恼就像夏天的骄阳,炽热下,我只好走在他人的阴影里。

学生模仿练习,指名表达。

四、引导化解

烦恼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接踵而至,让我们小小的心田承载不了这样的困惑,可是你知道吗,世界上许多的名人名家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也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日子。爱迪生、毛泽东成长的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

让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名人成长中的烦恼讲给同学听,并模仿名言警句的格式写出你对烦恼的认识和感悟。比如:烦恼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它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彩。

五、激情写作

学生各自回忆,提笔写作,表达真情实感。

练习五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创造生活,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清晰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诵读与积累成语,丰富文化知识。

3、学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辩论。

5、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教师创新情景:同学们想象自己走在街头,看到各种各样的招牌。

(2)学生说说挂有这些招牌的商店各自的经营范围和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看过的招牌中,你认为哪些是最有创意,最让人过目难忘,最能吸引顾客?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题,明白皇浦东开的是超市。说说超市是什么性质的商业机构。

(2)学生试着起店名。(互相讨论)

(3)学生分组说出自己起的店名。(师生评议,要有意思、新颖)

(4)指名学生说,并说出创意的来源。

(5)师生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是给货物分类)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货物可以分成几类,各类别的名称是什么。

(3)学生分类,并填入题中。

(4)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成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认准字音。

(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山谷中的谜底》。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弯曲、反弹、步等字词的写法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加以纠正并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激趣导入:播放一段辩论录像。画面闪现法庭辩论镜头,国际事件辩论镜头,商务谈判辩论镜头,大、中、小学生辩论场景

2、揭示话题:在电视节目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辩论的场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辩论,开个小小辩论会。(板书: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

3、指导。

(1)学生朗读怎样辩论。

(2)学生选择辩题和正方、反方。

(3)学生分组互相讨论。

(4)讨论:辩论双方的观点各是什么?有什么欠缺?正确的结论应是什么?

(5)学生上台演练,其他同学评价辩论的情况。

(6)师生共同评议。

4、拓展。

(1)教师让学生课后设计辩题。

(2)鼓励学生经常参加辩论。

三、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屋、眉。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例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再次练习两个字的写法。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予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