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折线统计图教案

折线统计图教案。

经过小编的反复打磨和精准修改我们呈现了最新的“折线统计图教案”。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案是教师带领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工具。请点击进入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

折线统计图教案【篇1】

课前准备:

由于学生是在一年以前学习过了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尽管折线统计图还没有正式学习,但从其他一些媒体中是见过的,学生对此并非一无所知。为了唤起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回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然呈现折线统计图,课前预设了一项作业:通过报纸、书刊、电视或网络了解并收集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收集的各式统计图表,引入新课

1、交流并展示同学们课前收集的统计图或统计表。(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中的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展示)指着折线统计图问学生:你们知道他们的名称吗?这就是我们在本单元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2、老师也在课前进行了调查,用多媒体或挂图出示“非典”图片。介绍发生在我国“非典”期间的一些事例。在讲到全国人民都很关心北京这个“非典”重灾区的情况,报纸、电视和网络每天都要公布新增病人的人数,这也是全国人民了解疫区情况的重要途径时,同时出示教科书提供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这两份统计图表。

(1)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请上台来指着统计图或统计表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学生交流的信息主要包括:不同日期所对应的人数和不同人数对应的日期,以及新增病人最多与最少的日期,其中可能会有个别学生能说出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

教师:刚才我听到有个别同学说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你们觉得是这样吗?是怎样看出来的?(请这个学生上来讲一讲)

教师:这个信息在当时可重要了,让人们心理安稳了许多。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信息只有少数同学看到了?如果把它换成这种形式的统计图,这个信息就很明显了。(出示折线统计图)

二、认识折线统计图

1、师:从折线统计图上你都看到了些什么?(通过看图,学生明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有统计图的名称,统计的时间,统计图的横向表示日期,纵向表示新增病人数。)

2、师:请同学们观察统计图,你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是怎么看出来的?(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说说)

学生:我看到了5月1日对(对应)的点最高,说明这天新增病人最多。

学生:我看到了5月31日对应的点最低,说明这天新增病人最少。

学生:我看到从5月1日以后的线在一直往下走(用手势在边说边比划),所以新增病人在不断地减少。

学生:我看到从4月26日到5月1日,新增病人还在增加,因为这个时间的线段在往上走。

教师:同学们不仅能说出新增病人的变化情况,还能从折线统计图中点的位置来说明人数的多与少,从线段的上升和下降说明人数的增加和较少。很了不起!

教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了5月1日以后的新增病人在逐渐减少,那么是不是每个月减少的人数都一样呢?能不能从图上看出来那个月人数减少得最多呢?(学生讨论)

学生:每个月减少的人数,我可以将挨着的两个点的人数相减,再比较就可以知道了。

学生:不用那么麻烦,我只要看哪一段斜得最厉害,这期间的新增人数就减少得最多。

教师:他说“那一段斜得最厉害”是什么意思?谁听明白了?

学生:我知道,比如说5月1日到5月6日,竖着看,人数减少了2?5格,1格代表20人,2?5格大约就减少了50人。在看5月6日到11日,也是竖着看,人数减少了1?5格,大约减少了30人。

教师:把相邻两个点竖着比较,看人数的减少情况,是个好办法。谁再来说说你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我发现相邻两个点横着的距离都是一样的,竖着减少得越快,这部分的线段就越陡,说明人数减少得越多,也可以说,如果线段越平,人数减少就越少,就像26日到31日那样,减少的人数最少。

教师: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线段倾斜的程度就表示了人数减少的快慢。

3、根据折线统计图独立完成第117页下面的填空。

教师:请同学汇报自己是怎样填的,并说明你是怎样从图中看出来的。

学生:第1题新增病人在5月1日最多,达到122人,以后人数在逐渐减少。因为5月1日的点最高,所以人数最多。达到的人数我是从统计表中看到的,统计图上看不准确。因为在5月1日以后的折线都在不断下降,所以人数在逐渐减少。

学生:新增病人减少最快的时间是在5月2日到5月6日,减少了52人。我发现从5月2日到5月6日的线段下降得最快来找到的,减少的人数也是从统计表中查到的。

学生:我觉得6月初的新增病人的人数会更少,说不定没有了。

教师:做出这个预测有道理吗?依据什么?

学生:看这个折线的变化就知道,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折线越来越向下降,所以可以估计6月初的新增病人会更少。

教师:怎么理解?

学生:就是看折线一直往下降的趋势。

教师:看“趋势”来做预测,很有道理!

折线统计图教案【篇2】

教学反思,可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在此,我想结合流程设计,做如下反思:

1、正确把握“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的关系。教学流程,只是教师课前的预设,课堂的“生成”能否达到“预设”的目标?这就要靠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当课堂中动态“生成”出现教师“预设”意想不到的情况时,教师一定要冷静处理。切忌浮燥。

2、正确把握“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流程的设计尽力突出了以生为本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设疑解疑等教学方法以达到这一目标。

3、正确处理好知识间的相互衔接。教学中通过表格统计法、单式折线统计法自然过程到复式折线统计法,使知识间相互衔接、环环相扣。

4、正确突出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特点。通过制作亚运会中、韩两金牌总数复式折线统计图、男女学生身高复式折线统计图等方式,让学生把所学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5、正确把握教学的重点。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制作且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是教学的难点。为突出这一难点,教师主要是采取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先制作单式线统计图,再用不同的线条在同一张表上画出第二个或两上以上折线统计图,以此达到突破难点之目的。

折线统计图教案【篇3】

案例 :

出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了解信息。

(1)师:从这两张折线统计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同桌说说图中表示的信息。如:各部分名称;最多(少);偏多(少);变化情况等等。

(2)师:假如要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可以怎么办?你觉得比较起来怎样?

生1: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及每月降水量的增减情况。

生2:这样虽然可以看出每一个城市的变化情况,但是两个城市之间不容易相互比较。

师:那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加清晰的比较两个城市之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呢?

生1: 重合。

生2:把两个统计图画到一起。

师:怎么才能把两个统计图合并到一起呢?是简单的重叠呢?

生3:不是我们可以先在这个空白的统计图上画出青岛的,再画出昆明的。这样就可以了。

师:你说的真好,那就请同学们一起动手,制作一张这样的统计图吧。

学生动手操作,师生共同完成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且实物投影展示。

(3)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上有两条折线,你能分出哪一条代表青岛,哪一条代表昆明吗?如果其它同学第一次看到这个统计图,知道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

生:不知道。

师: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一眼看到这个统计图就非常清楚的知道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生1:可以给统计图加上标题。

生2: 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折线表示不同的国家。如用红色表示中国,蓝色表示韩国。

师:那我们还是不知道,每个颜色代表什么意思啊?

生3:可以在统计图的上面告诉大家红色表示青岛,蓝色表示昆明。

师:你说的不错,这个呢就叫做图例,是专门用来告诉其他人各种颜色代表的含义。

(4)师:像上面画好的这种统计图我们叫它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案例分析:

教者从学生现有的认知起点出发,先向学生完整呈现两张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图,从而通过老师的进一步的提问引导,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比较,不断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内在需求,这一潜心设计的细节,源自于教者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对教学本质的深刻领悟。然后,让学生在真实的绘制过程中体验这种统计图的具体制作方法,让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问题串的方式,引出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的问题。

这一知识点的顺利进行,准确的定位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走出了数学知识技能的单行道,全面指向学生数学素质的综合发展,并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心理学中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在课始,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通过更好的,更明了的方式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时,自然引出将两个统计图放在一起,进一步分析如何放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教学中,教者通过对文本的适度加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掌握统计知识的脚手架。教者通过采用问题情景串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深入。整个教学过程成了师生双方相互探究、相互学习,达到思维一致的一个过程,从而师生双方相互共享这个过程,学生的个性得到舒展和张扬,创造性灵感得到发挥。

折线统计图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统计知识在生活的应用,提高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中国最南端的位置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北的位置在漠河县,课件出示,给出了两地xxxx年4月7—10日的最高气温,你看懂了吗?

2.从折线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二、新授。

1.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走势。在统计图的右上角,这个叫图例。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南北两地的最高气温情况,从图中就可以找出来。让学生找并说一说。

3.对比:两条折线中,曾母暗沙每天的最高气温都高于漠河的最高气温。

4.小组讨论:根据图中的气温走向,你能预测一下随着日期的推移,气温会怎样变化吗?

5.从图中找出以下问题?

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

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三、深入拓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正上方写统计图的标题。

2.右下方标明制图的日期。

3.根据两组数据的多少和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水平射线为横轴,竖直射线为纵轴。

4.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2℃。

5.设计图例。用实线图例表示_______,用虚线图例表示_______。

6.根据数据的大小,分别描出两组数据的对应点,再根据图例连接各点。

四、习题巩固。

1、85页试一试,独立完成。

2、85页练一练,独立完成,同伴之间相互交流。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显示数量的多少和进行数量的对比。

折线统计图特点:可以显示出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

折线统计图教案【篇5】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折线统计图的认识,知道了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晰呈现数量的多少,还清晰地表现数量变化的情况,并且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折线统计图的制图原理与条形统计图是一样的,都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不同的是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度表示数量的大小,而折线统计图是用点的位置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大小,而且还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成折线,清楚、直观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绘制统计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小学生一般不易把握。而小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渗透统计思想,增强统计意识,学会一定的画统计图的方法,培养简单分析数据或作出判断的能力。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降低了绘制统计图的要求。在设计例题教学时,课前先画好统计图中的横轴纵轴的位置数据,让学生在这幅没有画完的统计图上补充完成,然后出示教材p47页的例1,带有变式的半成品统计图,让学生体会到横轴必须是等间隔的标时刻。掌握统计图的画法后,紧接着让学生试着根据给出的例题自己来确定纵轴的数据,从而来判定所画出的统计图是否合理。整堂课不要求学生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而是通过小组讨论,团结协作来共同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负担。

扩展阅读

制作折线统计图

课题制作折线统计图

课时1班级四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书114—116页

2.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读懂折线统计图,届时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感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个学段的学生制图能力较差,本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绘制统计图,提高制图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收集一些折线统计图、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引入

1、出示114页第4题的病人体温记录折线图。

2、小结:这也是一种统计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汇报:刚进医院时病人正发着高烧。病人体温最高时是39.5度,最低时是36.8度。……

二、生活中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从报纸上、网站上、课外读物等收集到了许多折线统计图,这说明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你不想动手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呢?

制作步骤

1、看一看: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议一议:折线统计图中的这条折线应该怎样画?

师小结: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1、课前布置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2、请把收集到的折线统计图拿出来,说说你是从哪里收集到的,图中表示什么内容?

2、展示交流:每个组推荐一份较好的在全班交流展示。

3、制作折线统计图

4、学生讨论收集一些折线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老师也在生活中去调查收集了许多资料。

1、北京地区近六年来的年降水量统计表。

2、北京20xx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3、北京20xx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预测:从20xx年和20xx年的旅游人数统计图中,你能预计一下,再即将到来的20xx年的第二季度游客将达到多少万人?

请从三组资料中选择一组,制成折线统计图

评一评:在小组内会轩昂评一评看谁制作的折线统计图最正确、美观

想一想:你制作的折线统计图中,能向别人传递哪些信息?

全班展示、评价

收集了许多资料,例降水量统计表,旅游人数统计图

四、小结师总结本课学习情况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制作折线统计图

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一、说教学内容

这节课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

二、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

以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了20xx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为材料引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有效教学资源。

(二)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教师叙述:为了清晰地表示出每个月平均气温变化的情况。他们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在这张条形统计图上,你们又了解到哪些信息?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在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折线的上升说明什么?折线的下降又说明什么?从而突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这一特点。

(三)强化应用

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P38 A级部分内容来加深对折现统计图的认识,并进一初步做出预测。巩固练习中尝试独立思考交流。此题检验学生是否看懂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分析;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思维的能力。

三、说目标达成

折线统计图从学生观测气温这个生活情境中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教学观察折线统计图时,我分了二个层次让学生思考。第一,让学生观察表格,能得到哪些直接信息。学生能看出图上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这是表面的信息。第二,让学生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如: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月到几月?降得最快呢?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

四、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借助课件演示展示知识的生长过程。一开始出现的统计表,根据统计表又绘成了条形统计图。(这些前面学生已经学过)然后将条形统计图进行变魔术,让一个个的长条隐去,只剩下最上面的一横,后来索性缩成一个小点。最后再将这些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点用线连接起来,就变成了一幅折线统计图。用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特点这一教学难点。

五、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着重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统计图,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过程。我通过气象小组测得的20xx年上海市气温情况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但粉笔字写的不好,需要加强。

折线统计图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使用省略符号的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依据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推测。

3.渗透统计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合理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依据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

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用具准备:

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小亚生病了,小胖和小丁丁根据记录的数据分别画出了描述小亚体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P45/小胖和小丁丁画的折线统计图。

[说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采用与生活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统计与生活紧密联系。

二、探究新知

1.用你的已有知识来分析、评判一下这两张折线统计图。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1)这两张折线统计图画出的小亚体温变化是一样的,但是小丁丁画得更直观,更容易看出。

(2)小丁丁画出的折线统计图中有。

表示什么?

用表示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省略不重要的数据,能更清晰地反映小亚体温变化的情况。)

2.观察两幅统计图,说说使用表示的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体现在哪里?说出你的理由。

小丁丁的图更精确更清晰。

3.你能否预测以下小亚的病情,是好转还是加重。

4.总结:在折线统计图中,为了清晰地看出变化的情况,常使用省去空白部分。

[说明]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使用省略符号的折线统计图的'好处并根据体温变化的特点,对小亚的病情进行合理的推测。

三、巩固练习

1.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病人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

(3)病人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4)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5)从体温上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好转?

2.某地区1991年~20xx年每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如下图:

(1)哪一年沙尘暴总天数最多?哪一年沙尘暴总天数最少?

(2)13年来沙尘暴总天数的整体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3)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3.某地区1997~20xx年每百户家庭彩电平均拥有量如下图:

(1)纵轴上的1小格代表多少台?

(2)哪年到哪年增长的幅度最小?

(3)哪年到哪年增长的幅度最大?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说明]:通过几天的学习,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较好的了解。通过独立完成练习,让学生对自己这几天的学习作出一个自我评价。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折线统计图教案【篇7】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1-63页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难点: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三角板,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中国中国西南五省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

看完图片,你想说什么?(旱灾太可怕了!我们要节约用水,……)让学生简单说一说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体会气候、降水量与人们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2、(课件展示)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甲市 5 10 20 25 60 140 180 210 70 30 15 10

乙市 20 50 80 160 290 280 210 240 190 65 30 15

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那些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得数学信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找学困生回答简单的数学信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

质疑:

如果想从这个统计图中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你打算用什么统计图去表示?(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更能看出数据的上下波动。

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上不仅能看到准确的数据,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师板书:容易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统计图,进一步体现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课件展示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1) 甲市几月份降水量最高,几月份最低?

(2) 乙市几月份降水量最高,几月份最低?

(3) 甲乙两个城市几月份的降水量最接近?

教师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从统计图中找到的。

1、小组学习,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质疑:

老师观察到一个细节,当同学们回答第3个问题时一边看左边的统计图,一边看右边的统计图,你感觉到这样比较麻烦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放在一幅图中。

师:怎么放在一幅图中?

生:把甲市的折线画在乙市的图中。

生:也可以把乙市的折线画在甲市的图中。

师:在这幅图上就同时可以反映两个城市的降水量,便于比较。

师:怎样区分甲市和乙市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线段或用实线、虚线进行区分。(师结合回答板书“ -----甲市” 、“--乙市”)并指出这叫做图例,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一般标在坐标图的右上角。

师:一条折线统计图叫单式折线统计图,那么这幅图呢?

生:叫复式折线统计图。(师板书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你能将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绘制在你的方格纸上?

3、课件展示:

友情提示

(1)绘制甲市或乙市时,先描点,然后连线。

(2)注意用不同颜色的线段或实线、虚线对甲乙两城市加以区分。

(3)标题因该变为“20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统计图”

(4)在每一个点的旁边写上相对应的数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目的:通过对两个城市降水量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

限性,体会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哪位同学把你的作品展示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大部分同学后,找出绘制的不同的统计图分别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1、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1)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绘制的,在描点的过程中注意什么?

(2)根据课件的“友情提示”评价这位同学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还需要添加什么。

2、课件展示教材第62页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仔细观察统计图,独立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两城市(    )月份的平均降水量相差最多,相差(    )毫米。

(2)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相差30毫米的是(    )月份。

(两个问题比较简单,让学困生回答,其他的学生评议)

(3)甲市月平均降水量是如何变化的?乙市呢?

预设:

① 甲市从1月到8月呈上升趋势,从8月到12月逐渐下降;

② 我来补充一下.甲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从1月至8月呈上升趋势,其中1至4月上升平缓,4至8月快速上升;8至12月呈下降趋势,其中8至9月急剧下降,9至12月平缓下降.

③ 乙市从1月到5月上升的幅度很大,从5月到7月逐渐下降,到了8月又有所回升,8月以后大幅度下降。

……

(有些学生回答具体完整,有些学生回答的不够完整,教师加以引导,但也要给予肯定。)

(4)从总体上看,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两市月平均降水量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市只有一次升降,而乙市有两次升降.也就是说,甲城市只有一个“峰”,而乙城市则有两个“峰”.)

(学生亲历处理数据,绘制统计图的过程,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在分析比较中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以比较方便的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在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知道把两个折单式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方便的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1)先描点,然后连线。(2)用图例来区分两种不同的数据。(3)写清楚标题和点相对应的数量。

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上节课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看出数据的上下波动。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上不仅能看到准确的数据,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根据统计图的特点,作出合适、恰当地选择。

五、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件展示教材63页的“试一试”

(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绘图。(对个别学生教师加以指导,鼓励他们描点时一定要细心,一个一个描,注意点对齐横轴和竖轴。)

(2)集体交流,帮助出错的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

(3)根据你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

①最高月平均气温甲市出现在(    )月,乙市出现在(    )月。

②两城市最高月平均气温相差(    )°C.

③(    )月份两城市月平均气温相同,有(    )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高于甲市,其余(    )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低于甲市。

④分别说一说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⑤从总体上看,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这道题与例题相似,意在让学生熟练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2、课件展示《新课堂》第74页的第2题。

(1)有电话的家庭用户在哪两年间增长幅度最大?

教师指明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2)有洗衣机的家庭户数在哪两年间增长幅度最大?

有上一个题做例子,学生很容易地发现:至两点间的跨度最大,由25户增长到40户。

(3)电话和洗衣机,哪一个普及率更高?

引导学生回答: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电话在人们的生活中比洗衣机有更重要的作用。

3、课件展示《新课堂》第74页的第3题。

(1)学生独立绘制统计图,教师个别指导。

(2)比较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变化,你能有什么发现?

指名回答,教师让多个学生说自己的观点,尽量完整。从图中可以看出男生的身高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比女生高一些,但从12岁以后,男女生的身高相差比较明显。

(3)你的身高是多少?与他们的平均身高相差多少?

教师可以让班里比较矮的同学回答,让其他同学给这名同学提一提建议,比如:吃点骨头补补钙,让他多吃点蔬菜,喝点牛奶,有必要的时候喝点钙片,配合适当的体育运动等。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通过巩固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以比较方便的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预测和决策。)

4、全课小结:

先由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在学习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那些技能?

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要认真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统计图,让它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数据,分析。比较数据。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的看出熟练的多少。

便于比较、分析数据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顾课堂我觉得亮点之处有:

(1)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教材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新课开始我就边讲述边播放最近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气候、降水量等与生活的关系。我觉得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重点让孩子经历单式折线统计图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过程,当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他们会积极的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了解复式图的优势。在研究完画法和特点后,再进行看图分析数据的训练,体现统计图的应用功能。

(3)让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

在这节课的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电话和洗衣机用户情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接着又设计了某地区小学生身高情况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应用广泛。

2、教学建议:

学生在分析、比较折线统计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尤其是在分析“从整体上看,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差别是什么?”题目不叫开放,学生说得越具体越好,不过只要是学生说的合情合理,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3、需破解的问题:

学生已有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经验,在教学时教师是不是还应该重点去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教会学生应怎样去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