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中位数众数教案

2024中位数众数教案实用十四篇。

也许以下内容“中位数众数教案”合你需求,希望您在本网页中找到对您有帮助的信息。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发挥教育智慧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位数众数教案 篇1

关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一、问题提出

1.一名警察在高速公路上随机地观察了6辆车的车速,然后他给出了这样一份报告:

调查时间:12月1日8:00——8:15。

调查地点:高速公路某路段。

调查车辆数目:6辆

调查结果如下表和下图。

看到以上的统计图表,传递给我们的一组数据:

66、57、71、54、69、58

现在我们对收集来的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这一组数据的代表。小学我们已学习过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一个代表。

通过计算这6辆车的车速的平均值为:(66+57+71+54+69+58)÷6=62.5(km/h)

除了平均数可以作为这一组数据的代表之外,今天我们还要学习常用的中位数和众数。

所谓“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由低到高重新排列,用去掉两端逐

步接近正中心的办法可以找出处在正中间位置的那个值,即中位数。

如果正中间位置有两个数呢?那么它的中位数就是这两个中间数的平

均数。

上述66、57、71、54、69、58

重新由低到高排列为:54、57、58、66、69、71。

去掉两端逐步接近正中心有两个数是58和66。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8+66)÷2=62。

所谓“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叫做众数。如果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是并列的两个数,不是用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做它们的众数。而是说这两个值都是它们的众数。如果一组数据中没有哪一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比别的.多,我们就说它们没有众数。

上述66、57、71、54、69、58中就没有哪一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比别的多,我们说这一组车速没有众数。(切记:没有众数,不能说众数为0)

小结: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一种常用方法,反映了这组数据中各数据的平均大小。

中位数是描述数据的第一种方法,将一组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的数据平分为左右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含的数据个数相等)中位数就

是这两部分数的分界线。这里要注意的是统计数据个数的时候,相等的数据不能结合起来只当一个数据。

“众数”告诉我们,这个值出现的次数最多,一组数据中可以不止一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一组数据的面貌,正因为如此,我们把这三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2.阅读课文P99表10.22

表中给我们提供哪些信息(给我们31个城市208月23日8时预报的各地当日最高气温值)。

这些数据的平均值为30.2℃。

它们的中位数是:31℃。

它们的众数为32qZ。

二、练习

P101 1、2

三、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

当数据个数很多时,用计算器来算就显得方便。只要我们按照指定的顺序按键,将各个数据输入计算器,然后按一下有关的键,就可以直接得到所要的结果。

中位数众数教案 篇2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七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会求平均数,这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中位数和众数》一课是《数学课程村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二、说教学、学法

本节课,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学情,教学中以具体情境为背景,通过直观图示、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与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规律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我运用跳绳比赛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播放跳绳比赛视频,随之提出问题,问学生哪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好一些?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然后教师出示这两同学比赛的平均成绩,让学生进行比较。最后再完整地出示小组成员中每人的跳绳成绩。引导学生比较,观察,引导学生感知,平均数130不能很好地代表这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只要找到能代表这组同学跳绳中等水平的数字,才能做出比较。

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中位数的意义,为解决本课的重点打下伏笔。

(二)合作探讨、探究新知

1、探究中位数。

出示第一小组跳绳成绩表,请学生找出哪个数能够很好地代表这一小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说明选哪个数。

(设计意图: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在思考中初步感知求中位数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说明,我们应该选择中间的数117来代表第一小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像这样能代表一组数据中等水平的数字在数学上我们称它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板书:中位数

这时教师紧跟着提问:还有补充吗?如果没有补充就加以引导:将李苹和员李扬跳绳成绩换下位置。引导学生说出:必须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好,中间的数才是中位数。

板书:大小排列中间的数

然后练说什么是中位数,解释中位数117实际意义。

师强调找中位数的方法:先排序,再找中位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建立模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准确、完整地说出中位数的意义,从而突破重点。)

(2)探究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师课件出示第二小组同学跳绳成绩,请学生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解释实际意义。

小结:从中位数来比较,第二组跳绳中等水平高于第一小组。所以第二小组跳绳的中等水平好一些。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及时的巩固找中位数的方法,并通过情景的选择,加深理解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

(3)探究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教师继续延续刚才的情境,比赛规则发生改变,由原来的七人变成了八人出示这时成绩统计表,问:现在中位数是多少?先自己试做,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中间是两个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变换情境的方法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解决重难点,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知识,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4)总结中位数的求法。

大屏幕出示刚才的数据,比较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回答:当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是中间的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对之前求中位数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纳,加深对中位数求法的掌握。)

(5)及时练习:出示某超高员工工资表。

师问:哪个数能代表超高员工工资的中等水平?学生独立完成

2、探究众数。

(1)认识众数。

教师再次利用刚才的情境,比赛规则变成十人参加。出示这时的统计表,请学生找出现在哪个数能代表这一小组多数人的跳绳水平。得出众数的意义

板书:众数解释实际意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主体观察,建立众数模型,从而让学生掌握另一重点---众数。)

(2)认识众数的不唯一性。

教师修改数据:由于同学勤加苦练,,同学们的跳绳成绩都有所提高,出示统计表。

请学生找出众数,得出众数的不唯一性。

板书:不唯一解释实际意义。

小结,师板书课题。

师进一步强调:众数只和数据的个数和位置有关接着是通过对学生体重和鞋号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练习中位数和众数。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得到进一步提高,达到强化理解新知的目的。)

之后是用三道选择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

(当堂检测是我校近期实施的构建高效课堂方案的策略之一,这种检测形式具有及时性,实效性,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新知的理解程度,并有效提高课堂效果。这道题就是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本课知识,能否将概念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最后是课堂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应用的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这一宗旨。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在情境中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学会求法;在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理念。

三、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众数教案 篇3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本课教学我主要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情景: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引起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不合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的学习。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二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的`。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可以比较全面、争取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学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然后针对几个数据的特点,向同学们介绍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我适当补充说明:“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形象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区别。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更加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让学生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位数众数教案 篇4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多角度地认识“平均水平”,能根据所给的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在具体情境中,能搞清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并会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问题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与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请看一例:

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

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

目的:一是复习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同时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为引入新的数据代表奠定基础。

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

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积。

极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中位数众数教案 篇5

2.使学生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难点:在一组数据中有两个居于中间的数的平均数做为中位数时的判定方法.中位数、众数的意义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

1.什么叫做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在对一组数据分析研究过程中,往往要了解某个数出现的最多,某个特定的数处于什么特定位置.那么这些数应如何称呼,如何利用?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探讨,

教材售鞋一例 即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介绍完之后,可再介绍如下实例.某面包房生产多种面包,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在这个问题中,店主最关心的是哪种面包售量最好.从表中可见,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达到30个.

接下来向学生介绍: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材中的例子中,23.5(厘米)出现的次数最多,称这组数据的众数;而我们举的例子中,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占100个中的30个,它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

讲到此处,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后,指出80出现了7次,确定80分是学生得分的众数.(可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观察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163中间一段文字.即看数学竞赛一例,即在一次数字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依次是55 57 61 62 98前四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一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得出学生成绩最中间的数据为61,它可以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的较大变动的影响.

由此给出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接下来指出61是上述一组数的中位数.

要特别指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4个数据0.5,0.8,0.9,1.0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0.85,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使学生注意,这组数有“偶数个”.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应请一位学生将此例中的一组数据在黑板上从小到 大按顺序排列,启发学生找出中位数是15(件).

还可顺势问一下,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哪些?(引导学生答出:14,15,17.)

例3 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生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通过此例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对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又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讲述过程中需强调:

(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2)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当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即为中位数,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教学中要注意讲好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不止一个;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为奇数、偶数时的不同确定方法.

中位数众数教案 篇6

1、课件出示招聘启示:

招聘启示

本商场由于扩大规模,现招聘工作人员若干,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到我处面谈。

新世界商场20xx年5月20日

淘气认为月平均工资1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65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1000元,于是找到了经理。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新世界商场工作人员工资表

单位:元

员工

经理

副经理

职员A

职员B

职员C

职员D

职员E

职员F

职员G

职员H

职员I

月薪(元)

3000

2000

900

800

750

650

600

600

600

600

500

2、小组讨论并汇报

二、探究新知

1、中位数

那么你认为哪个数据更接近大多数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请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并汇报

3、师引导学生找出中位数并起名字(板书:中位数)

4、做三组练习(奇数、偶数、打乱顺序)师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况下找到中位数的方法,并通过打乱顺序发现要想找到中位数,数据排列必须是有序的。

A、3648657092

B、250310400600750810

5、中位数: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一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6、众数

过了一段时间后,又有两名应聘者来到了商场应聘,请大家看看新的工资统计表

经理

副经理

员工A

员工B

员工C

员工D

员工E

员工F

员工G

员工H

员工I

月工资

3000

2000

900

800

750

650

600

500

400

600

600

7、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我们就把它称为众数(板书:众数)

三、巩固拓展

1、数据10,15,18,25,32,34,48,50的,中位数是()。

2、某配件厂生产组有11名工人,4月份每人的日均生产零件个数是:42,44,44,46,48,48,48,50,51,51,56,请根据这些数据求出工人的日生产量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1)小组合作求出本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

(2)平均数、中位数在这里能说明什么?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中位数众数教案 篇7

第一步;理解体验:

1、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

2、引入课本p146r的例子。

思路点拨:商场统计每位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组成一个样本,从样本数据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得到信息估计总体的趋势,达到问题的解决。

由例题中(2)问和(3)问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该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来灵活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本例题也客观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

第二步:总结提升: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

中位数众数教案 篇8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反思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本课教学我主要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情景: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引起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不合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的学习。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二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的`。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可以比较全面、争取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学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然后针对几个数据的特点,向同学们介绍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我适当补充说明:“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形象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区别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更加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让学生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位数众数教案 篇9

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1、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2、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复习近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将这三者进行比较,归纳三者的各自特点,以保证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不致盲目乱用。以下是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主要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是应用较多的一种量。另外要注意: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

例题6的讲解要到位,分析要清楚,既要讲明白例题,也要使学生通过这个例题知道怎样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分析问题,具体的注意事项将在例习题的意图分析中介绍。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P146例6的意图

(1)、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之后涉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整的进行这几个过程,为该怎样综合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一个标准范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复习。

(2)、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此例题的一个主要意图是区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3)、由例题中(2)问和(3)问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该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来灵活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4)、本例题也客观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

四、课堂引入:

本节课的课堂引入可以通过复习近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开始,为完成重点、突破难点作好铺垫,没有必要牵强的加入一个生活实例作为引入问题。

五、例习题的分析:

例题6中第一问是在巩固平均数定义、中位数定义和众数的定义。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词语特点分析它们分别指哪个数据代表,教师也可以顺便加一个发散性问题,一般地哪些词语是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呢?

例题6中的第二问学生一般不易想到,教师要将较高目标衡量标准引向三个数据代表身上,这样学生就不难回答了。

第三问要抓住一半左右应与哪个数据代表的意义相符这个问题。即要很好的回答第三问,学生头脑必须很清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

六、随堂练习:

1、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2、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群:13、13、14、15、15、15、16、17、17。

乙群:3、4、4、5、5、6、6、54、57。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答案:1.众数90中位数85平均数84.6

2.(1)15、15、15、众数(2).15、5.5、6、中位数

七、课后练习:

1、某公司的33名职工的月工资(以元为单位)如下:

(1)、求该公司职员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000元提升到20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5500元提升到30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什么?(精确到元)

(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

2、某公司有15名员工,它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示:

根据表中的信息填空:

(1)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 万元。

(2)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中位数是 万元。

(3) 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一般水平?答

答案:1.(1).2090 、500、1500

(2).3288、1500、1500

(3)中位数或众数均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公司中少数人的工资额与大多数人的工资额差别较大,这样导致平均数与中位数偏差较大,所以平均数不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

2.(1)3.2万元 (2)2.1万元 (3)中位数

中位数众数教案 篇10

教案设计 河北省定兴县天宫寺中学――赵绘苗 教学内容: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   数和众数,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   体会题目在不同情境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师生合作,探讨交流,经历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理解,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前置准备 1、数据2、3、4、1.2的平均数是  , 2、对于数据2、2、3、4、5、2、10的平均数是 , 除了平均数外,有时我们还用“中位数”和“众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二、观察与思考 1、某中学由6名师生组成一个排球队,他们的年龄分别为15岁、15岁、16岁、24岁、40岁、52岁。 问题:①这6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②用平均数作为他们年龄的代表值好吗? 2、学校召开运动会,班长统计了全班24名男生运动鞋号码,结果如下 鞋的号码(cm) 25 25.5 26 26.5 人数(名) 2 6 12 4 这24个号码数据,出现最多的是哪个? 以上两个铺垫,师引出: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上例1中、6名师生年龄的中位数是20,众数是15 2中、24名男生运动鞋号码数的中位数和众数都是26 3、合作交流,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有哪些特征? 4、例:10名评委给某歌手的演唱打分如下:(单位:分) 9.6  9.5  9.3  9.0  9.1  9.1  9.3  9.2  9.0  9.0  问题:⑴平均分是  ,中位数是 ,众数是 。 ⑵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应得平均分是  。 ⑶你认为用哪个分数作为这名歌手的最后成绩比较合理? 分小组完成,老师可以个别指导,学生讨论评价的合理性。 三、做一做 某公司销售部统计了14名销售人员6月份销售某种商品的数量,结果如下表 6月份销售量/件 1500 1360 500 460 400 人数/名 1 1 5 4 3 问题:⑴分别求出6月份销售量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⑵请你帮助该公司销售人员制定一个合理的月销售定额。 要求:⑴由学生独立完成,⑵分组讨论,根据合理性,确定销售定额。 四、小结: 师生共同完成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又以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 五、课堂练习1、某市区一周空气质量报告中某污染指数的数据是:31  35  31  34  30  32  31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31  31 B、34  31 C、34  35 D、31  32  2、某校初三(1)班一组女生体重数据统计如下表: 体重(Kg) 40 42 44 46 51 人数(人) 1 0 3 2 1 该组女生体重的平均数是 众数是  中位数是  六、作业 教材93页第3题 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一、前置准备 1、数据2、3、4、1.2的平均数是  。 2、对于数据2、2、3、4、5、2、10的平均数是 。 二、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三、例:10名评委给某歌手的演唱打分如下:(单位:分) 9.6  9.5  9.3  9.0  9.1  9.1  9.3  9.2  9.0  9.0  问题:⑴平均分是  ,中位数是 ,众数是 。 ⑵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应得平均分是  。 ⑶你认为用哪个分数作为这名歌手的最后成绩比较合理?  

中位数众数教案 篇11

一、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7-109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会求中位数与众数。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特点;

(2)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点:

1、结合情境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2、对统计量的选择能力。

四、教学难点:

1、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2、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我公司现招聘员工,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3000元。(谁来读一读?)

小马觉得待遇不错,就应聘到了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工资但却产生了疑问(投影)什么疑问?他找到主管,质疑招聘广告内容有假,这时,人家给他拿出了这个月员工的.工资表,并很自信的告诉他招聘广告内容是真实的。

小马拿过工资表就赶紧算,算什么?怎么求月平均工资?

果真是3000元,看来招聘广告内容不假,小马怎么会对招聘广告真实性有质疑呢?

招聘广告怎么改才不至于使应聘者产生这样的误会?为什么用1500元?

在统计学中把这样的数起叫众数(板书:众数)你怎样确定一组数中的众数呢?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板书:(最多)

两组教师踢毽个数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位是位置的位,你认为第一组教师踢毽个数的中位数是几?

小组合作找出第一组教师踢毽个数的中位数,用实投汇报。(引导划数法)

用划数法找到第二组教师踢毽个数的平均数。

这是一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跳绳个数记录:

这时发现漏记了一个成绩,加上这个成绩从大到小排列后是:

小结:中位数只和一组按大小顺序排列数据的中间位置上数据有关,如果单数个数据就是最中间的那个,要是双数个数据,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而平均数与数据中的每一个都息息相关。

平均数说明的是整体的平均水平;众数说明的是数据中的多数情况;中位数说明的是数据中的中等水平。

1、射击队准备从两名运动员中选一名去参加射击比赛,下面是他们的选拔成绩(单位:环):

2、五(3)班准备在两名女生中选一名参加投篮比赛,下面是她们8次投篮的成绩记录(单位:个)

3、五(3)班一次数学调研测试的成绩,如下表(单位:分)。

仔细观察这次测验成绩,说说发现了什么?

政府的听证会的目的。

谈收获。

中位数众数教案 篇12

《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工作人员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去应聘。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问题1(投影呈现)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1000元,但大部分人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的。

生:不过,我还是认为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师: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看来这组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反映真实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比较合适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m.YJS21.COM 幼儿教师教育网)

生3:我们还认为可以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平均数。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表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就是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师:按照你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生1: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生2:我要补充一下,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如果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

师:对,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数。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650。

师:在这里,大家想一想,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中位数更合适,两位经理的工资太高了,平均数太大。

师:对,平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数据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师:大家再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生:众是多的意思,应该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这里600出现4次,众数600元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应该关心众数。

中位数众数教案 篇13

(一)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求一组数据的。

2.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

步骤。

(一)明确目标。

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三)过程。

(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

(单位:厘米)。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销售量。

(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要注意纠正。

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8010060807090508070。

807090809080709060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

例1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答: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

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1。

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

5557616298。

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

例2(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

151714101519171614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

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

10121414151516171719。

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

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

例3(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

绩如下表所示:成绩。

(单位:米)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范解例3.

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2、3。

(四)总结、扩展。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布置作业。

教材p160a1、2、3、,b。

设计。

14.2。

1.定义例1例2例3。

众数:

中位数。

第12页。

中位数众数教案 篇14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中位数与众数》。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研究了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本节课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初中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思维较敏捷,动手能力较强,但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基于此,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富有启发性。学生自尊心较强,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先扬后抑,鼓励学生多多发言,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能正确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运用。教学难点是: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适当的数据代表,做出自己的`判断。

五、说教学方法

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本节课我将采用讲解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中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到会学,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方法。

出示教材中某校九年级(1)班第3小组11名同学的捐款数,提问:你认为如何能描述该组同学捐款数的“集中趋势”?通过学生回答平均数是12元,但是并不能较好地反映该组同学捐款数的“集中趋势”,追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不仅有平均数,还有其他的量,从而引出课题。

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这个情景的创设,不但揭示了课题,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

1、平均数的特征

我会利用多媒体出示第28届奥运会男子50m步枪3×40决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10次的射击成绩,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乙运动员由于第10次射击脱靶而失去了冠军,你认为乙运动员这10次射击的平均成绩8.84能反应他的实际水平吗?

学生观察、探究后发现:乙运动员10次手机的成绩中,高于8.84环的有9次,低于8.84环的只有1次,不能较好地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而甲的平均成绩处于所有成绩的“中间”位置。

顺势总结: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如果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的大小差异不大,那么平均数就能较好地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中位数的概念

针对“问题1”、“问题2”的数据继续探究,设置小组讨论:如果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与其他数据的大小差异很大,该怎么描述这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得到:将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可以找到中间的数或中间两数的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总结中位数的概念和特征:一般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处于中间位置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与其他数据的大小差异很大时,通常用中位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众数的概念

我会继续用多媒体出示“问题3”,根据实际情况,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用众数解决问题的合理性。提问:你认为学校商店应多采购哪种尺码的男衬衫?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不难答出:穿领口大小为39cm的衬衫的人数最多,应多采购这种尺码的衬衫。教师明确: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这样设计的原因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所以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利用生活中的情景出发,这样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不仅能够渗透数学的价值,还能够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堂练习

当然光得出结论还是不够的,作为一节数学课要及时对知识进行应用,我设计了如下课堂练习:

“练习”1某校九年级8个班级向“希望工程”捐献图书的册数情况如下:

班级一班二班三班四班五班六班七班八班

册数5096100909012050090

(1)求平均每个班级所捐图书的册数。

(2)求所捐图书册数的中位数和众数。

通过这样一个问题的设置,能够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再进行巩固一遍,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四)小结作业

接下来让学生分享今天有什么收获?以学生总结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反思,重视学法,同时让学生梳理今天所学习的内容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课后作业是:

(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

(2)练习第2题。

这样的作业设置能通过比较灵活的问题呈现,能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的把握,达到灵活应用。

七、说板书设计

课程板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本节课的板书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本课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以上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

定义:

中位数:

众数: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