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教育改革读后感

教育改革读后感汇编12篇。

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整理总结的方式,完善自己的读书笔记,经过合同范本网编辑连续的筛选和修改我们最终推出了最新的“读书笔记精华”,我会尽我所能地为您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教育改革读后感 篇1

步入2010年,我国又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公开征求意见,内容涉及教育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这项问计于民的行动,引发了国人关注教育改革的空前热情。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2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

对此,作为一名刚刚加入教师行业的我,感触颇深: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国家先后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教育法制和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但是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众多意见、建议中,以下几个方面显得比较突出,也道出了众多师生的心声。

一,教师素质评估体制有待强化,现代教师的职责已由单纯性的授业解惑上升为主导性的教书育人,教师本身的素质感染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积极探索出更具实效的素质评估体制,强化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能全面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导向者。

二,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打破常规教育,达成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教与学应该是沟通,而不是单一的灌输和操纵方式。现在很多学校形成了一种“优秀”的怪象,就是:

有动机的老师会把学生训练成考试机器,没有动机的老师会把学生训练成听话的机器。不要再出现“把家长找来”,“老师是怎么教书的”这类怪象,多些“新”的沟通,多些“新”的理解,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形式化的学生,而最终能培养出有核心自主化的活的人才。

3,需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空间。目前,个地学校的学生和家长普遍反应,学生自用时间太少。入学之初,学校总是追学生、追学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缺乏,导致自主学习无法调动,产生身心疲劳的感觉。

教与学不应该被无形的量化所制约,在师生达到良好互动的前提下,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多些时间与空间给与学生支配,让学生自主性的规划自我,深知强扭的瓜不甜这个道理。考虑一下:兴趣-信念-理想-坚持-成功,这种等级关系。

4、 创新建立中小学奖学金制度,提高奖励的流动性。建立中小学奖学金制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种荣誉的象征,教师积极而正确的引导,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进一步升华,可以培养出学习创造的积极性。

5,教育费用一般偏高,减少(免)学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财富。但不能让金钱制约教育。

国家多做一些,学校多做一些,这样就能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减轻贫困家庭学生的求学压力,更具人性化的彰显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和谐教与学。

6、 丰富教育资源,完善中学图书馆、免费机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开拓性的全面人才,基础设施时必不可少的,积极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空间,这也是最有效的培养方式。把主要课程和课余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走进图书室,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的畅游,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更好的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的社会。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事业,在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通过加快教育发展,解决好教育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

以上仅对教育制度中存在的一些社会上共鸣的问题略感一二,解决办法还望全社会各界人士动员起来,集思广益,多提实效性的意见、建议,为夯实我国教育体制尽一份应尽的义务。

教育改革读后感 篇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教育改革的普遍推行和持续发展,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学习、交流、借鉴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同时也引发了人们进一步思考不同的教育改革模式所隐含的一些共同性问题,即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不少专家学者为此作了深入探讨,出版了不少有创见的著作。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所著教育改革三步曲《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变革的力量》续集和《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迈克尔富兰教授是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教育学院院长,他多年从事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这方面成果卓著,是一位在北美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学术声誉的知名学者。“在这个世界里,你永远不要相信一种变革的力量,或者永远不要设想别人、特别是领导者懂得他们在做什么不是因为变革者和领导者具有欺骗性或能力不济只是因为变革的过程是如此的复杂和充满着如此之多的未知,以至于我们大家必须警惕,我们还要致力于调查和解决问题”。《变革的力量》在前言中就如此直接地道出了诸多教育改革的真相,它们主要对过去30年里各国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尤其对教育变革的动力、变革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内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许多观点都很大胆前卫,但又让人有一针见血的快意,非常具启发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国家都在尝试着在教育改革中对宏观的整体改革与微观的局部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不断努力使每一项革新的措施和政策到位。从多数国家的实践结果来看,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各方的牵牵绊绊太多,许多变革都在轰轰烈烈开展之后无疾而终。而“当我们期待的结果与实施的现实相去甚远时,我们简直大失所望。”(迈克尔富兰语,见《变革的力量DD透视教育改革》第6页)。因此,当前许多国家期待在一种结构基本上难以变革的情况下采取一个又一个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举措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现实的,甚至只能给教师、家长、儿童带来更多的问题。

《变革的力量DD透视教育改革》就此告诫我们:仅仅是对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了,而把按计划实施的变革从自然发生的变革中分离出来也不再被人们接受。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切重大的变革和破坏都随时可能发生。简单的说就是,变革的力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探讨大多数教育变革的深层动因和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变革的力量而不是变革的牺牲品。那么,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呢?答案让人吃惊,也耐人寻味。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之对待变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样,使变革不是与最新的政策相关,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如何去理解“一种生活方式”的内涵呢?书中一位教师朴实的话语其实就对之进行了极为形象地阐释:“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够走进教室使一个孩子的生活发生变化……这样,我活得就有意义了”。显然,使“变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导思想在常人眼里无疑是有点胆大妄为、异想天开了,但迈克尔富兰在书中却认真考察了这种变革所必需的要素,他觉得: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对待不可知的事物”。他的一个非常鲜明且有人情味的观点就是:教师是变革的主动力,但不能让教育工作者单独去完成任务,因为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已经太多了。因此,变革的焦点应该汇聚到所有的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上,但教育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中要起领路的作用。而当在预期的目标与真实的变革中矛盾挣扎时,要谨记以下8项基本启示:

启示一: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变革越复杂,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

在制定政策、设立标准并监督其实施时,强制是重要的。但是要达到某种目标在这里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因为对于变革的复杂目标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技巧、创造性思维和投入行动。如果你把他们叙述得越详细,目标和手段变的越狭窄。有成效的变革就是个人与小组提高了开发技能和对新的解决办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强制可以改变某些事物,但是不能影响其重要性。

启示二: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还违反常理)

在变化复杂条件下变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命题,你不能强制规定什么是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什么将事关重大,直至你走上旅程。变革好比“一次有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就像有成效的生活自身那样,真正是一次旅行,只要我们起步就能到达目的地。

启示三: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也不能成功)

问题发生在进行任何认真变革的努力之中,不出现问题是很少去尝试的迹象。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要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有效率的组织机构“抓住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

启示四:愿景和战略规划稍后形成(不成熟的愿景和盲目计划)

愿景来自于行动而不是先于行动,并且总是暂时的。愿景稍后形成是因为个人的愿景和共同的愿景溶合在一起需要时间。集体愿景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深化,“不断增强清晰度、热情、交流和责任的过程”。共同愿景不能是强制的而是团体中成员都真心追求的,它反映出个人的愿景。因此,在变革的新范例中,机构将必须改变习惯上持有的关于愿景和规划的设想。

启示五: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必然有同等的力量(对于孤独性和小集团思想,没有单方面的解决方法)

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尽管不屈从于小集团的思想,也是一个克服孤独的过程。在变革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个人主义“好的一面”。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对于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最新的思想往往产生于多样性和在团体边缘的人。对个人和个人的愿景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是一个重视探索的机构不断更新的源泉。没有个人的学习也就没有机构的学习。孤独不好,团体控制更坏,同时尊重对立面:个人主义和同事关系。

启示六:集权和分权都行不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策略是必要的)

集权失之过分控制,分权错在走向无序。中央和地方的单位都互相需要。从一种控制到另一种控制来回摆动,你就什么也做不成。需要的是一种不同的双向关系,相互给予压力、支持和不断协商,这就是同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影响。个人和团体如果不能驾驭这个反论,就会被变革的阻力击败。

启示七:与更广泛的环境相联系是十分重要的(最好的组织机构既向外部学习也向内部学习)

教师要使道德目标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就必须与学生与家长共同努力。而机构为了成功也必须深入它们的环境,既然变革是如此复杂的事,就不应期望学校能独当重任。学习型组织知道对它们的期望和环境中的紧张气氛包含着未来发展的因素。

启示八: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动力(变革太重要了,不能把变革只交给专家,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熟练掌握是最后的保障)

教育改革读后感 篇3

20xx年5月9日,在周一升旗集会时,西安市第一中学德育处朱建利主任代表学校就“由西安教育电视台参与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将于5月9日(星期一)、5月10日(星期二)20:00至20:

50连续两天在**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时段播出。”之事对全体师生提出收看要求,并倡导全校师生动员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同时关注这一西安教育之盛事。

集会动员后,办公室对教职工、德育处对班主任又进行了具体的安排部署。

5月11日,各组处室组织本组成员召开《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观后感交流会;德育处安排收集各班学生观后感。

对于本节目的播出,师生及家长反响热烈。他们普遍认为:“西安所推行的大学区改革,毫无疑问是一个智慧、伟大、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方案。

”“大学区这一改革方案,以强校带动弱校的方式,使各个学校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无疑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对于资源匮乏的学校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大学区改革制度能够带来卓越的成果和飞速的进步,离不开西安各个学区长学校的敬业与奉献。”“纪录片中对西安市第一中学创新素质教育做法的报道,是学校依照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

”从2012年起,西安市教育局在全市推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制度改革、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创新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指在区县域中小学中,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一所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吸纳3至5所同类型、同层次的相对薄弱的成员学校,就近合理组建成为一个大学区,实施**式发展。

学区负责人对学区实行统一管理,对学区内的人员编制、资金使用和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

教育改革读后感 篇4

把心灵的摄像机对准真善美,教会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使孩子得到心灵的洗礼,崇高而无私的爱心,是魏书生身上熠熠闪光的灯塔。照亮了学生内心深处颓废、阴暗的角落。他有着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学生怎能不受到感动,不受到爱的熏陶呢?学生从内心深处信服、崇敬和爱戴他,所以,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魏老师伟大人格魅力熏陶下,学生才能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才会敢于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这足以说明,老师的典范作用及伟大人格的写照。

魏书生说:“民主化与科学化是互为条件的,民主本身就需要科学,另一方面更需要在民主的土壤上生存。没有民主常常找不到科学的方法,即使找到了,也常因缺乏民主而难以实行。”由此可见,班级民主管理至关重要。学生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热情,但这种热情只有善于唤起,才能迸发出能量。学生是老师教学和管理措施的实施对象,是直接实践者,也是最权威的评判者。措施是否有效,学生的感受最具体。只有班上建立了民主制度,学生才会畅所欲言。当学生的意见真正为教学和班级建设所用时,他们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使决策更有科学性。这样集思广益,人人为集体建设出谋划策,使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形成教育合力,班级自然会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整体大于个体之和”。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未与学生协商,只由老师独立做出的决定,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认为那无非是教师作为管理者的需要而做出的决定,自己只是被管理者,甚至是被束缚者,因而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了教师的对立面,消极应付,使决定的效力打了折扣。而经过学生酝酿讨论作出的方案,既“避免了脱离学生实际带来的较大失误。同时,又获得了学生们自觉、热情的支持。因为学生都有维护自己选定的方案的心理。”(魏书生语)

通过阅读,我深刻体会到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与责任。老师就是给孩子提供服务,要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服务,要以孩子为中心,牢固树立服务的观念。“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要琢磨怎样才能发挥它的艺术性,我们要把能走上讲台培育下一代,能传授自己的所学所知而感到自豪和荣耀。书中我也非常欣赏的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当你每做一件极小的事,都能做得如诗如歌,有滋有味,你就能够享受快乐!”。现在让我也这样想:我正在从事着快乐的事业,也正在享受着快乐!

看了学习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心得的读者还看了:

教育改革读后感 篇5

三月,我们工作室共的书目是周正逵的《语文教育改革纵横谈》,这是一部高屋建瓴的著作,记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历次改革,以比较客观的观点,阐述了历次教学改革的优缺点,同时,周老对于语文教学的理念、观点,也都在书中做以渗透。书中有很多章节,涉及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但这是我读过的最吸引人的语文教学理论书之一。内容浅显,但观点鲜明,很值得一读。

以往教语文,只是跟随课本和教参,跟随刮过来的一股又一股的课堂形态的风,却忽视了语文的根本——听说读写。看了周老的这本书,突然觉得自己曾经的迷惑全都解开了,也依稀能够跳出课本,纵观我们的语文教材,产生自己的想法,领悟语文教学的真谛。书中的一些观点,我至今还记得,也准备在我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扎实地继续下去——多读、多背、多写。

更多的阅读,不用说,我们已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多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大量的背诵,才能使作者的思想、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营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没有积累,何来吞吐?多写,周老在书中倡导重视习作,甚至把***到了“一文观语文”的高度。周老认为,古代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制度,是以文定能力、一文学?

虽然我不敢说一篇文章足以概括出所有学生的语文能力,但它确实需要“基础”一词、句子的规划、段落和文章第二,以及中心思想的清晰性。虽然它没有涵盖所有的中国能力,但它几乎被使用。如果你想写一篇好文章,你真的需要写得更多,练习得更多,才能不断提高。

教育改革读后感 篇6

教师:曾越越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感受颇深,在纲要中主要提到的教育改革与规划总的来说分为三个部分,全民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读后就纲要内容进行了一些思考如下:

针对全民基础教育,《纲要》中战略目标中提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接受良好教育。构建覆盖城乡的基础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础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地区差距。

我们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把每一个学生都教好,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但我国义务教育基础还很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区域间、城乡间、区域内学校之间还存在差别,有些差别还比较突出。毛入学率达到90%是一个数量上的指标,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不单要努力提高入学率,更重要的是要基础教育也要形成质量教育,现在在很多落后地区虽然在形式上孩子们已经能走进学堂,但是能学到的东西却非常有限,很多时候是一个教师兼顾很多门课程,所以说这样的数量上的普及同样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要努力提高教育落后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结构,提高基础教育师资队伍。

要给予奖励和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去落后地区教学。《纲要》重要项目和改革试点中的“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即是针对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出发点的。

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高度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民族复兴离不开教育,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和民族前途。《规划纲要》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教育问题,为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意义重大,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逐渐掌握消化,结合本职工作将《规划纲要》的精神是指落实到实处。

在党的十七大上,国家提出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家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特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素质,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等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但不能用具体的标准来衡量。用爱来评价老师也有一定的难度。一个严谨敬业的老师可能会深深地、负责任地爱你。不成熟的孩子会认为他不够爱学生吗?

我们都经历过这个成长过程。我们对父母和老师或多或少有着相似的幻想和误解。以后这些会写在老师的评论里吗?用简单的标准评价学生不可取,那么仅用师行德评价老师也是不可取的,教师必须以师德自律,但仅有师德也是不行的。教师要爱护学生,严格学习,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用人格魅力和学习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向导和引导者。

教育改革读后感 篇7

周末,淳晓云认真学习了教育部下发的教育改革通知。作为一名中文老师,我感到自己有很大的责任。众所周知,在教育改革背景之下,“大语文”的时代已经来临。

中国人如何承担起提高学生素质、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我认为阅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有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识字方式,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那么,如何做好小学生阅读教学呢?以下是我对阅读教学的理解。

一。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环境可以塑造一个孩子,也可以毁灭一个孩子。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家里人都是爱读书的人,孩子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也会成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如果家人看电视、玩电脑,孩子们怎么能坐在旁边安心学习呢?

让我们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热爱阅读的艰苦环境吧!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空间,给他准备书就足够了。

二、用爱陪伴,共享美好时光。

我认识一个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就可以不借助拼音阅读一些名著小故事,识字量自然很大,作文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让**眼前一亮的句子。不仅如此,孩子们的数学也很好,不仅精度高,速度也很快。我真的羡慕得不得了,与家长交流得知,他们与别的家长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培养孩子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从2岁开始,家长就开始了睡前的亲子伴读。孩子今年7岁了,5年来,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从未有一天间断。现在,如果一个孩子一天不看书,他就睡不着觉。

一开始,只是家长给孩子读;慢慢地,孩子会提出一些问题;再接着,孩子已经可以就写作内容、手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见,阅读不仅是我们增加知识、消除孤独的工具,而且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当然,5年的伴读,家长收获的也绝不仅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孩子,更重要的是满满的、幸福的亲情。

3、贵在坚持,不要急功近利。

正如书中所言,“今日记一事,明日记一事,久则自然贯穿;今日辨理,明日辨理,久而久之自然和谐膨胀;今日行一难事,明日行一难事,久则自然坚固。”(《吕氏蒙童训》)长时间的“记事”、“辨理”、“行难事”,久而久之,就会在思想和行为上引起变化,达到预期效果。这里明示的道理是:

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短时期内就能见效果的,最根本的办法是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学起,注重积累,慢慢使自己学识变得丰富起来。阅读亦是如此,它不会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效果。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今天的孩子多看几本书,明天就能写出一篇好作文或显著提高成绩。

大量阅读的效果往往在初中和高中就显现出来。我们所做的就是减少急功近利、静态等花卉的数量。

四。充分利用碎片时间。

大家一说起读书,仿佛就应该运用大量的时间,正襟危坐,朗朗而读。其实,利用时间碎片,也能起到阅读的效果。我们不注意时间的长短和形式。我们只强调开本书的好处。

短短的课间十分钟,你也可以阅读完一本绘本,你也可以吟诵上几首古诗,所谓滴水石穿,即是如此。今年9月底的时候,孩子班级统一购买了《小学生古诗词75首》,利用中午到校的20分钟进行朗读背诵。现在两个月过去了,班上的大多数孩子已经背诵了大约40首歌。

这件事情让我非常震惊,其实,我们比那些名校真的不差什么,只不过他们比我们更会规划时间而已。

阅读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或许整个小学阶段都看不到任何成效,但是我愿意为孩子在心里播下阅读的种子,因为终将有一日,它会呈现**式的绽放。

教育改革读后感 篇8

11111

吕国栋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国方强盛。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必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公平为重点、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但是,根据我国当前的形势和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教育还不适合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适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相对陈旧;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短缺;教育结构布局不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因此,接受良好教育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待,深化教育改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

综合本人寒假调研所得,针对以下列出的两个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

1. 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资比例失调

1) 区域差距

在全国2036个县(县级市)中,1999年有1021个县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即教师的“人头费”以外的机动经费)不足10 元———与北京市的757.6元和上海市的747.4 元形成鲜明对照———几乎到了什么都不能干的地步。

(张玉林, 中国城乡教育差距, 2002)

区域差距无法平衡,教育平衡的说法就永远无法实现,因此维护教育平衡的首要步骤就是缩短教育的区域差距,同一间屋檐,同一个梦想!

2) 城乡差距

窥视全国的教育投资数目,1993年,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 元,而农村为250.4元;城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947.

1 元,而农村为472.8 元,差距分别为1.9 倍和2倍。

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到3.1倍,绝对值分别为1492.2元和476元

1元和2671.2 元,861.6 元.

(张玉林, 中国城乡教育差距, 2002)

同时,据2003年2月13日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3/4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

33年,而城市为10.2年。市、县、村之间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比例如下:

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为20:9:1;高中学历比例为4:1

3:1;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0.91:

1.01:1;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0.

37:0.551。jhT868.COM

(陈虹全, 2009.04)

可见,我国教育城乡差距仍在扩大。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为了维护教育公平,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建设的投入力度。

当然,为了避免教育资源的流失,我们应该以人数为单位,保证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投入的教育资源。这样,才不会让我们的教育经费大打折扣。

3) 发展中下等地区的落寞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同时,也先后开设多方试验田。同时,富余省市的教育得到飞速提升。为了避免上述的区域差距,富有的区域的教育在高质量高数量投入,加入贫困的地区的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也在按着一定的比例增长,那么若干年过后,教育资源仍是不均衡的,当年教育发展中下等地区的教育随着时间的增长,反而会变成未来的教育贫困区。

因此,我建议,在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的同时,还需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在中下层教育发展中,使我国的教育差距尽可能缩小,而不是缩小这个和那个。

2. 高考制度有待完善,部分地区情况持续恶化

高考,作为一名学生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过门槛,“一局定胜负”的人生抉择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饱受寒窗苦读多年之痛,坚忍名落孙山却无力回天的无助。

以河南省为例,2008年全省共有考生9.88亿人。2009年,尽管考生人数比去年减少了2.9万人,但仍有95人

9万人的庞大基数,仍让河南省的高考变成一场激励的“学业竞争”。56万人的招生规模比54.9万人的招生计划多出1万多人。

其中,普通考生已达5.1万人,其中本科生21.4万人,28人

7万人;另外,对口招生共计3.2万人,专升本2.3万人,单考单招录取0.

3万人。也就是说,有39.9万人注定要承受高考不及格的现实。此外,对学校不满意、不想上学的学生数量,即使成功入学,也必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也就是说,那些想继续参加考试的人必须加入到下一代毕业生中。

而作为复习生,必然在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上要强于应届生,让他们应同样的资格,同样的条件进行竞争,复习生必然会占一定的优势,也就是说他们会占掉当年应届生的升学名额,更多的应届毕业生也将会变成下年的复习生,如此往复循环,合适才能到尽头?

尽管现在各省份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严令“禁止”高中复读,但是现实却是很多地区并没有采纳此“禁制令”,幅度现象仍然因为升学的压力而“任意施虐”。

当然,想要取消复读的相关条例,在当今是不可能实现的,“一局定终生”的现实必然会使部分同学走向如意的高等学府。让复习生和应届生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对大多数应届生也是不公平的。

我建议,采用分类高考制度,给复习生开辟另一条光明正大的升学道路,使复习生内部进行竞争,与应届生区分开来,这样,既可以维护复习生升学的权利,又可以让应届生的升序机会得以保障,而且这样,部分学校也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收复习生进行复习,而不是背地里偷偷做事,有辱学生学习的“尊严”。

一个强国的根基在于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在于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需要在未来一起创造!

(个人观点不涉及任何政治或利益问题,存在偏见,请原谅!)

教育改革读后感 篇9

**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此外,**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学应通过生动的**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1、 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

《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道德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

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寓德育于**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

“**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艺术之中。要注重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表达和欣赏美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影响、熏陶和教育。

二、 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我们应该制定切实可靠的程序,培养学生文明礼貌。从学生步入**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三、 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小学**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在**理论课、视唱练耳课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渐理解**语言和表达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

**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欣赏中国民歌和民族,让学生热爱祖国文化,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

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在欣赏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场,享受快乐,感受痛苦,愤怒遣责,激情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四、 寓德育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

结合教材讲**故事,将古今中外**家传记,名人与**,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结合教材做**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

“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数哈蟊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

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加深了对**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的理解和热爱。集体舞蹈表演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五、 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个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教育改革读后感 篇10

在党的十七大上,国家提出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家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特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素质,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本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到2020年,实现全民教育水平提高,形成惠及全国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在终身教育中,特别指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要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要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要有效衔接。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爱护学生,严谨勤奋,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用人格和知识的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教育健康成长的向导和引导者。

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以个性为核心、兴趣为导向的高素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实施导师制教育模式。不完全等同于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导师,更多的是以学生兴趣为引导,着重培养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未来社会环境变化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创新能力,主动思维和探索的再学习能力等。

其次扩大社会合作。开展妥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与企业合作,学生应事先了解工作环境和要求,通过教学方法向学生传递企业文化、专业技能、行业发展趋势、社会需求等信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再次, “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树立多元化人才观,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人发展,不受任何限制地培养人才。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这个提议非常美好,但是具体如何执行呢?我打个比方,现在很多知名高校对应聘学生的要求是第一学历是211的大学,如果不是,即使他后面读完硕士,甚至博士,还是不予录取。这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的典范么?

这难道不是一种教育出身论?经过努力,一个人可以改变他的未来,但谁能改变他的过去?没有触及法律和道德,仅仅因为曾经不够优秀,如何弥补都被永远的三振出局,这不公平。

教育不仅对那些正在求学的孩子要实施公平,对那些努力完成了学业的孩子也要实施公平,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制度,让人觉得有希望的制度。事实上,教育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是嘲笑一个人的无知,而是俯身帮助他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生活。如果按照一个人的过去,教育很容易否定一切,那么谁会认为教育是一种善行呢?

教师要爱护学生,严格学习,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用人格魅力和学习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向导和引导者。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任用(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这是每个人的心声,我举双手赞成。但是一点,具体的考核制度,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来实施?

由学生全权做主,还是加入一部分领导同事测评?网上投票还是问卷调查?是以表扬信为主还是以举报信为主?

一个严谨敬业的老师可能会深深地、负责任地爱你。不成熟的孩子会认为他不够爱学生吗?我们都经历过成长的过程。我们对父母和老师或多或少有着相似的幻想和误解。以后这些会写在老师的评论里吗?所以当这些孩子醒来,他们会回来重写我们的评估吗?

如果老师对学生无法量化的爱变成了一种与兴趣挂钩的奖励,我无法想象我更愿意把这种爱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誉。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很不成熟的看法,只当抛砖引玉。虽然我是个小人物,但我也要认真考虑说我想说的话,因为我热爱我的事业,我的孩子,我的祖国,所以我特别关心这个政策的出台,我希望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教育改革读后感 篇11

在党的十七大上,国家提出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家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特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共分四个部分二十二个章节。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这一段话,我理解为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力求真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是这个实现的方法并不是简单的改进教学方法,减少作业和考试次数就能做到的。

首先,请翻开孩子们的课本,告诉我你看着有什么兴趣,我们的教材字里行间都写着两个字“应试”――不是么?看那些内容、理论、课后的题目,现在孩子们书本上的知识比我们30年前更新了多少?是不是只是从“来,来上学”改变成了“去,去上学”?也许我们应该考虑重新认真根据新科技的发展来编排一组更新知识的有趣味的实用教材了。其次,多样的作业形式,联系实际的考察方式,或许可以动摇应试教育的根本,如果还只是要用100分的笔试成绩来衡量学习效果,一切都不会有大的改变。大学里追求的科研创新,我认为主要是让大家都不断学习,努力跟上时代科学的步伐,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我们的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吗? 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身体健康,还可以使学生意志坚强。

意志品质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心理素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加剧,对人的意志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意志薄弱的人,很难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立足,更难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现在的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和社会的呵护下长大,缺乏意志品质锻炼,有些学生畏惧困难,经不起挫折与失败,这对将来成才很不利,而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很好地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有着特殊的作用,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教育改革读后感 篇12

在报告中魏书生不止一次地说到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两条:民主与科学。那么,我们如何理解魏书生的民主与科学的深刻内涵,进而在工作中努力践行呢?

魏书生说教学的民主主要有四条:(1)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2)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3)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4)教学的决策过程要多商量。结合这四条,我个人的理解是:教师学校 的研训工作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提高,三个服务”。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提高全县教育教学的质量为本,以提升全县教师队伍的素质为本。以服务于基层学校,服务于基层教师,服务于课堂教学为工作过程。教师学校的工作只有立足基层,才能坚实;扎根基层,才有活力;服务基层,才有生命力。在民主思想指导下的研训教师要把工作职责定位为服务员、引领员、教练员。教育的民主不是一句言之无物的口号,它要求我在工作中去践行、去实施、去实干。教育的民主更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标榜。我们要有甘当绿叶,映衬红花奉献精神;要有愿做基石,成就大厦崇高追求;要有“山不争高自成峰”的职业自信、要有“水因善下而成海”的博大胸怀。

科学就是事物的规律。就是经过实践验证的东西。教育的科学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遵循规律,探索共性,形成规范。这一过程就是我们科学工作的流程。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科学性体现在三个操作系统:计划执行、检查督导、总结反馈。反思我们的工作,在研训过程中就要坚持调查研究、立体培训、分类指导、点面结合的工作原则。具体地说,调查研究:通过下乡调查发现问题,通过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立体培训:集中与校本相结合、全员与骨干相结合、常规与远程相结合、一般与典型相结合。分类指导:研究指导有深度、管理指导有规范、培训指导规划。点面结合:抓点校带一片、抓两头促全员、抓干训促师训、抓管理要质量。

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教育的民主是思想理念,是灵魂。而科学是途径,是工作方法。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君轻民贵”理念;它折射着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精神核心,我们的祖国正在“以人为本”的时代强音中科学发展。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的科学与民主理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