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

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热门八篇)。

合同范本网小编在大量阅读中选出了一篇特别有用的“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我们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内心有了很多的感触和想法。读后感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和个人倾向的文体,希望这些经验能够帮助你更好的管理时间!

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1

南昌大学行政管理11级

风尘叹《乌合之众》这本书出版于1895年,是一部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全书的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且入木三分,一经问世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这本书颠覆了人们对群众的共同理解,我在阅读时也遇到了完全不同的视角。

作者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仔细考察了个体聚集在群体中时的心理变化,指出一旦个体融入群体,其个性就会被湮灭,群体思想将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性、极端性、情绪化和低智商的特点。

决定看这本书是因为第一眼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它,那还是弗洛伊德说的:“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从头看到尾我都感觉到这本书中的论述有所偏激,可以说我应该是集体主义观念支持者,但勒庞这本书却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就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集体(群体)原来远远不是我所认识和接受的那样无所不能,无坚不摧。群众竟成了一群毫无自我意识的就如同书名上只知道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

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按照书本理论来否定我以前的想法,但我仍然明白,这个群体远远不是我所灌输和想象的。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这个群体感到有点不安,因为事实上,社会上有各种现象表明,群众没有独立的从众意识。比如在图书市场中,当一本书“红”起来位居畅销书榜后不久,便会有一系列从名称、封面、内容、体例甚至版式都类似的书涌现出来,从而出现一股出版潮流,一种时尚,中国人的“从众心理”似乎又助长了这种风气,从“谁动了我的奶酪”到“狼行天下”,从“名人风”到“励志风”,从“财经风”到“医疗保健风”,从“家教风”到“无人不读史”,每一种风气盛行时,各种类型的读物哗啦啦赶着往外冒,作者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但是大多都会有着不错的销量,甚至稳居在畅销书架上。

然而我们读者几乎是没有自己的辨别能力,抱着流行即优质的想法,跟在别人后面买书,此时的消费者便受大众消费趋势蛊惑,沦为身不由己的乌合之众。在整合过程中,由于个体拥有集体权力的支持,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可以接受的。虽然有些行为是不合理的,或者低于个人的思想水平,但是可以为群众所接受。而这正是勒庞认为的群体中的智力泯灭,文中得出“群体中个人智力泯灭存在着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我意识模糊;

第二阶段是独立思考能力下降;

第三个阶段是判断力与逻辑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趋同一致;

第四个阶段是残存的智力品质被彻底反噬。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一个头脑非常严谨的个人不复存在,他成为了群体中的一份子,成为了一个不具备逻辑能力与判断力的智力泯灭者。”——35页

尽管勒庞只是举了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但不得不说,能够证明他的观点的例子跨越了时空,并且存在于大量的生活中。其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从高中的起早摸黑的苦读到大学生活的悠哉游哉,那么多的大学生就这么堕落着,偶尔冒出的发愤图强的激情在看到周围的同学懒散的样子也持续不了几天。

我们学习和了解群体的特点,进而了解群体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够在群体中保持一定的理性。但群体中的个体要想超越群体是非常艰难的。毕竟个体既然身为群体的一员,就意味着个体有着与群体有相同的想法,要想超越,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原有的观点,然而人性中能够轻易的否认他人却很难来否定自己,其二就算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却很难得到群体中的人的认同以及支持,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很容易遭受到排斥,很可能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想法,沉沦在群体这个波流中。

比如说,股市中的投资家,与其他所有在股市中投资的人有着相同的意识就是想要赚钱。正因为如此,他与其他股东同属一个集团,智力水平低下。他要想超越大家,就得从不同的方面出发要与大众思想不同,就像涨得好的时候卖出,跌得惨时买进,横盘时还要忍受。

自己不仅需要有独特见解而且还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被其他人的的事影响,就算时常要遭受低谷也不会对自己产生质疑。当然这是十分困难的。

这样,集团中的优秀个人就极为罕见。他们在孤独中前进。

另外,我在文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令我印象十分的深刻:

“个人需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法律上的和道德上的。但群体不是,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是法律,群体是道德,群体的行为是自然合合法的。

这是因为一个人有他的名字,而团体本身就是他的名字。群体是无名氏!无名氏不需要为他所做的任何事情承担责任。

因为无名,所以无由指控!于是群体得到的,是最为原始的本能表达与宣泄。”——9页

当时,我回忆起亲眼目睹的一件事:一辆满载各种水果的卡车在拐角处予另一辆汽车相撞,水果立即散落在地上。刚开始,只有几个行人在地上捡起水果,然后人数增加。最后,他们不顾司机的阻拦疯狂抢劫!事情为何演变成这样的呢?

除了原因之一是由于人们的贪欲,再者就是秉持着众人都在捡,我跟着做也没多大关系的想法。所谓“法不责众”的经验使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肯定自己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所以他们不但没有负罪意识,反而沾沾自喜。

还有就是对本书中介绍的煽动群体的技巧,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深有感触。

群体意识和行为都是简单的,所以要激发群体行动,就需要用简单的语言,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反复沟通。也就是勒庞所提出的:断言、重复。在此基础上,群体会自然地互相传染。

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一断言:“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断言越简单,证据和证据就越少,它的威力就越大。

一切时代的宗教书和各种法典,总是诉诸简单的断言。呼吁人们为政治事业挺身而出的政治家,利用广告推销产品的商人,都知道这种主张的价值。”——107页

断言,就是你只能服从不能质疑。清除了思维一种是手段中的其他念头,群体的行动力很容易的被激发。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市场上,领导者都能说千言万语。

随从者们不会仔细想一想这句话对不对或者应不应该遵从,而会一跃而上。

但是,如果断言不经常重复,措辞也不尽可能改变,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拿破仑曾经说过,只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那就是重复。重复也是本书中提到的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二。

三人成虎,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人性懒惰,思维更懒惰,是不愿意多想为什么的,所以,一句谎话如果翻来覆去地重复,大家就会以此为真,真话反而没有人信了。这就是说,那些断言的事情,必须要通过不断的重复才能在头脑中生根,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把它当做得到证实的真理接受下来。

正如书中所言:“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在某个时候,我们会忘记谁是重复声明的作者,我们最终会相信这一点。

”——108页

最后一种手段是传染 ,任何人都逃不掉传染,当身边的某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情言之确凿是,就会不由主的相信着,难怕理由也不是那么充足时。“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和信念,对于群众来说都具有病菌一样强大的传染力。”——109页

“领袖们借助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的手段,用观念和信念来影响群体的头脑,虽然这些作用有些是缓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却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众接受的每一种观念,最终总会以其强大的力量在社会的最上层扎根,不管获胜意见的荒谬性是多么显而易见。”——112页希特勒也曾在《我的奋斗》中写道:“群体爱戴的是统治者,而不是恳求者,他们更容易被一个不宽容对手的学说折服,而不大容易满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贵自由,他们对用这种自由能做些什么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遗弃了。

他们既不会意识到对他们施以精神恐吓的冒失无礼,也不会意识到他们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剥夺,因为他们绝不会弄清这种学说的真实意义。”

社会中大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的群众,大多对超出自身生活经验的一般问题不甚了解,很难辨明真伪,希望可以听从权威的意见,这样就不会茫然无措。因此,这个群体很容易被暗示和轻信。他们崇尚威信和迷信权威人物。我认位者也给了上层阶级利用它的机会。

这本书毫不留情的揭露了群体阴暗面,虽然以前也窥测到了一些,但都不及这一次来的凶猛,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让懵懂的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总之,在勒庞看来,群体不管性质如何,与孤立的个人相比,总是较为低劣的。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自己在在现实中的状况,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随波逐流,做一个清醒的人,尤其是在群体中更要保持警惕,坚持自己的信念。

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2

这本书从我翻开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横跨了一个月的时间,全书的理论性内容太多,列举的例子很多也是是一百多年前法国大革命,议会,教会等案例,很多超出我的知识体系,一边揪着字,一边还要查书中所将事件帮助理解作者要论证的主题,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的艰难,所以我心里的预期时间以为有二十几个小时,结果看完之后数据显示是8小时56分,惊!!!

看完之后,对我原本的一些观念有很大的影响,之前一直以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书中说道“群体的无意识,群体的易感染,群体无认证推理能力,群体多变,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这些概念,例证群体智商并非个体智商之和,因为群体属性,群体智商可能低于组成个体智商的平均值。往近出看网络水军,网络暴力,意见领袖对事件分析及风向的影响,远一点点,文格时期暴民跟风站队这些不就是乌合之众的行为吗?

高水平的`翻译要求“信、达、雅”,我看了两个翻译版本的《乌合之众》,因为译者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或者是不同文字,不同文化的转换问题,增加阅读的难度。看到很多书友也跟我遇到的同样的困难,我就放心了,哈哈哈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能需要在多读几遍,多思考, 结合生活实践,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吧。

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3

终于花了2周的时间把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看完了,这本书是以我认为相当缓慢的速度看完的,看完之后居然是一头雾水,无奈又拾起再看了一遍,心境不同,收获不同。

这本书在同学的推荐下看的,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它,那还是弗洛伊德说的:“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从头到尾我都觉得这本书中偏见很多,可以说我应该是集体主义观念支持者,但勒庞这本书却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就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集体(群体)原来远远不是我所认识和接受的那样。群体的心理、意见和信念,在很多的时候,竟会让人如此的失望和害怕。

在罗伯特·莫顿的《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中,他指出这本书确实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勒庞生逢一个群众重新崛起的时代,他敏感地意识到了这种现象中所包含的危险,并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学语言,坦率地把它说了出来。勒庞的思想是超意识形态的,他在此书的这里或那里,以十分简约甚至时代错置的方式,触及到了一些今天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如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一、 群众的反叛、 大众文化、 受别人支配的自我、 群众运动、 人的自我异化、 官僚化过程、 逃避自由投向领袖的怀抱,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等等。也就是勒庞考察了一大堆现代人面临的社会问题和观念,这使这本《乌合之众》具有持久的意义。

群众,乌合之众。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可见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中的个体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刺激。个体对这个刺激必然要做出反应,于是表现出与个人独处时不同的行为方式。在勒庞看来,当人们变成了一个群体后,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而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当人们聚集成一个群体时,一种降低他们智力水平的机制就会发生作用”,“ 从他们成为群体一员之日始,博学之士便和白痴一起失去了观察能力”)。

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它的行为主要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椎神经的影响,因此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群体具有冲动、 急躁 、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评精神、易受暗示和轻信的特点。书中列举了1792年法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屠杀事件。当时,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万市民几天之内虐杀尽关在监狱里的僧侣贵族一千五百多人,连十二三岁的孩子也不放过。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极刑现场,妇女们以一睹贵族受刑为荣。这些平时里的店员伙计、家庭主妇,都相信自己的正义行为是在消灭“共和国的敌人”。因此,“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意料地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同样,这也可以解释期间红卫兵的疯狂行径,他们失去作为个体时的理智,只知道和接受极端的感情和观念,还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惟命是从,一经煽动鼓舞,便形成了一股极为疯狂可怕的力量,这时理性完全被压倒。

社会中大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的群众,大多地位卑微,心理狭窄脆弱,对超出自身生活经验的一般问题不甚了解,不辨真伪,希望听从权威的意见,“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因此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他们崇尚威势,迷信权威人物,这也给领袖以利用的机会。书中勒庞解释说领袖更有可能是个实干家而非思想家,他们并没有头脑敏锐深谋远虑的天赋,他们也不可能如此,因为这种品质会让人犹疑不决(这点我没看懂?)( “每个时代的群体杰出领袖,尤其是革命时期的领袖,大多才疏学浅,他们往往勇气超过才智。才智过多甚至会给领袖带来障碍,但正是这些才智有限的人给世界带来最大影响。”)。但领袖们会借助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的手段,用观念和信念来影响群体的头脑,这些作用有些是缓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却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众接受的每一种观念,最终总会以其强大的力量在社会的最上层扎根,不管获胜意见的荒谬性是多么显而易见。

在勒庞看来,群体的产品不管性质如何,与孤立的个人的产品相比,总是品质低劣的。在现实意义下,我们应警惕自身,认识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群体更要凸显。

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4

第二遍读完,收获满满,对我的三观产生了一些较大的冲击。之前心中或有或无的一些对于大众的正见或偏见都在这本书里边找到应和之处。整篇从大众的心理、感情、道德、观念、信念、领导人,以及大众所组成的陪审团和议会都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例子也用了法国大革命各种事件做佐证。

最早开始拿起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名气而来。看完之后,才发现盛名之下无虚士。里边所要表达的思想还是能够给我们这个常常面对民众裹挟的民族一个警醒。即便是一百多年前的书了,可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民众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完全符合这本书中的描述:鲁莽、野蛮、冲动、容易被暗示、被蛊惑。在这个一直崇尚家庭、宗族、党派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谨慎地看待来自群体零零种种。

此外,教育的那一章也让我很感慨。我们现在教育系统大部分所教的不就是书中所说的学而无用的死知识吗?很多人学完出来又不甘心去做一些自认为有失身份的`工作,这样又变成了学而不用。“学而无用”结合“学而不用”,只会使受教育者强烈不满,深感落差。即便这些人中有人找到了还算称心的工作,在获得工作后也很可能将之前所学的知识抛之脑后,每天伴随着被掏空的感觉回到家中,丧失任何主动学习的欲望,被如抖音之类的娱乐奶头所腐蚀,日复一日地过着平庸的生活。教育时付出巨大,收获却甚微。想想好像就是我面对的处境,

不过,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我又觉得人类有这个乌合之众的特点,也可能是从作为动物时为了适应生存演化而来的。当组成群体的时候,这个群体的生命便产生了,有时使人能够为了这个大生命而牺牲掉自己的小生命,也有时使人为了维护这个大生命来释放出自己本来动物的凶残。所谓的群体的鲁莽、冲动、缺乏理性是能够帮助群体更好地在原始的情况下生存。不过,人类在作者的年代和现在已经发展成超出仅仅为维持着生存的状态,所以那些曾经的“优势”也变成了“劣势”。人类跳出了动物演化的框架,开启了文明。如同当物质极度缺乏的时候,导致人类得糖尿病的一些基因其实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生存。可是在物质非常充足的现在,这些基因又成了让我们生病的根源。

这本书从总体来看很在理,但的确也有些过于偏激了。我们进入群体后真的会变得没有理性吗?变成了被人愚弄的提线木偶吗?这也过于简单粗暴了吧。如果真的把他的观点奉为圭臬的话,只会让我们越来越自视甚高,对民主充满鄙视和信任,进而更加支持独裁管理和威权制度。对于这方面的思考,还要多读些书,多观察一些社会现象,自己进行一个完成的思考,才能不成为作者所说的“大众”。

希望看这本书的人,不要成为这本书的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5

三星半,愧对经典。

因为我水平有限,实在有很多无法理解的句子,这大大的影响了整体观感…

这本书可以有另一个名称:智慧与偏见。

这是一本让我百感交集的书…

10年前就买了一本,10年间每次翻开不到20分钟就关上了,这次大概是我第33875次尝试阅读本书,终于……读完了。

这本书真的很薄,但是读完全本却花了不少时间。

书中的汉字,单个拎出来全都认识,但连成句子之后,要说读懂了一半,我觉得已经高估了自己。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本身文字逻辑就很晦涩,让我读起来十分痛苦,往往一段话读了三四遍才大概明白了在讲什么。

然后就在以为自己读懂了之后,才发觉什么都没记住…

同时,这也是一本智慧与偏见并存的书。

这部一百年前的著作,汇集了勒庞的思想精华。

因为年代与时代的关系,书中充斥着不少对于女性和外籍族裔的偏见,可能会让一部人读起来很不舒服。在今天看来,作者本人也是书中“乌合之众”的一员,但这并不妨碍《乌》成为经典并流传了百余年。

勒庞对于社会制度的剖析以及群体人性的解读简直达到了超越大师的等级。

我记录了无数的句子,虽然大概并没有理解其深意,却经常感到心有戚戚。

脑海中不时脑补出一位睿智又残忍的独裁者,用充满嘲讽的语气对乌和大众指指点点。

随意摘录几句,你感受一下:

1、教育既不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加有道德,也不让他变得更快乐;它既不会改变他的本能,也不会改变他与生俱来的激情,而且有时——这种情况仅仅需要不良因素的诱导就会发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无论哲学取得了多大进步,它都无法为群体提供任何能够令他们为之痴迷的理想。而群体会不惜一切代价,得到属于自己的幻想,于是他们就像昆虫寻找光亮一样,在本能的驱使下,转向那些能够迎合他们需求的雄辩家

3、群体从没有渴求过真理,他们会远离那些同他们的品位完全不符的证据,如果谬论对他们有吸引力,他们更加倾向于被奉若神明的谬论,凡是能给他们带来幻觉的,都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试图摧毁他们的幻觉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4、想要让群体相信什么,首先必须完全理解那些令它们为之兴奋的感情,并且假装自己也具有这种感情,然后借助于初级的联想方式,用一些出众的暗示性理念来改变它们的观念,这样才能——如果有必要的话——回到一开始提出的观点上来,一点点地探索产生这种说法的感情

时常会读到这些振聋发聩的句子,然后反思自己也只是众生中的普通一员,我没有具有感染力的领袖能力,也没有滔滔不绝的雄辩能力,更没有洞若观火的剖析能力。

我只能随便阅读几句,然后假装沉思一番,聊以自嘲罢了~

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6

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

文:熊三;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大众心理学的开山之作。

100年前的心理学家,总结写出来的社会群体心理学,不能说完全对,不过有很多点,有借鉴作用。看这本书是在读书会的共同读书单,同时因为大家的分享讨论,比纯粹自己理解的更透彻。

总结三个记忆最深的点,分享给大家:

一想成功做成一件事情?意志一定要坚定。

譬如带团队。目前我们的项目,推开目标,或者跟进展。从决定开始的那一刻,领头人首先自己要坚定不移的坚信。这样才能传递给自己团队的成员,往设定的目标前行。

如果自己不相信的事情,几乎是不能达成的。马云说:一般人都是先看到再相信,而我们是先相信在看到。二领导群众心理动员3大手段:断言、重复、传染。

目前来说,这些手段一般政客用的最多,选举,投票等,影响大众的心理。断言:哪怕没有根据,简单的条理,大众相信了会传播到每个人都很相信。

同时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个古老的成语: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大家越坚定这是正确的,回想有很多偏差的常识,譬如:多梳梳头发有益于健康。运用的譬如很多销售找托,淘宝的好评等等。

三在群众中,人们往往会模糊自己的个性:

很经典的事情就是:法不责众。有时候在群体的形式,人们可能会做出看起来不理智,冲动的暴力行为。譬如国内近期的抵制日货的行为,不查清楚是否是国内生产的,砸车砸店都在新闻爆出来。关于这一点,在工作中,目标拆解一定要责任到人,人人都要背指标。

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7

原创: jackyroylo

翻译:冯克利

出版社:**编译出版社

事实上,我几年前在《罗辑思维》一书中就听过这本书的推荐。当时没有太在意,只是印象里知道这个是写大众心理学的。最近和同事出差时,我在包里发现了这本书,所以我马上借了它看。

阅读之后,结合我的生活和经历,我发现这是真的,和我自己的经历很像似。其实,阅读外国作品的好处在于使用方便,没有阅读障碍。原因是他们会用很直白通俗的言语,写自己观察到的种种现象,以及自己对这许多现象的思考和总结。

以下就是我几点个人的感受。

一、群体行为不理性,不需要负责,

勒庞提出了一个群体的概念。通过他的观察,发现群体的行为与个体的行为会有很大的不同。群体的行为是不理性,不需要负责的。

群体的结论往往与个体理性分析的结论大相径庭。其实,这有点像屈原几千年前的诗:“天下浑浊,我只清,人人醉,我只醒。”

这种问题几千年就有了。但西方学者勒庞把他作为一个特定的学术分支来研究。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也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受。

明明公司的这种制度会有问题。为什么大部分的人就同意了。以前不理解,看了这本书后,就知道了。

这就是群体的行为。因此,今后看一个人的意见,一定要分清是集团的意见还是个人的意见。他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人或团体的成员。

后续自己在心理上就完全会有准备了。知道一个人的理性观点不被群体所接受是完全正常的。

因此,我们会认为,在许多情况下,群体是非常可怕的。尤其是群体中的个体,因为他不需要对具体的事情负责,所以他的行为非常可怕,不需要考虑后果。群里的暴力行为在本书1895年发表后,都能从很多社会事件中得到证明。

个人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不要卷入其中。

2、 这个群体并不挑剔,只是情绪化;断言、重复和感染是影响这个群体的重要因素

看了此处,我才知道,原来现在西方的政治家为什么会经常在公众集会的时候经常发表一些自相矛盾,或是很明显就是错误偏激的言论。原因很简单。它需要尽快得到小组的支持。越是极端的断言,它们就越能在社区中得到支持。

越是重复和极端的断言,它们在社区中得到的支持就越广泛。所以要成为一个群体的领导,偏执,狂妄的言论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理论根据就是出自勒庞的《乌合之众》。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是不对的言论,越是能得到很好的传染和传播。有理性批判性思维的人根本不可能成为团队的领导者。

以前我总是认为,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现在,通过勒庞的理论,我们知道这在小组中是完全不可能的。群体不具批批判精神,不想动脑子想问题。

他们只在乎表面的的感情。所以想要争取群里的支持,需要在群体的感情上做努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明显**行为会造成不良影响,但它也必须通过。

其实在个人事业的成长的过程中也是的这样的。大众关注的不是这件事正不正确,而是你有没有考虑到群体的感情。有个时候需要变傻,或是在非理性的情况下,你反倒能把事情做好。

这个是我最大的感受。因此,在说服群体时,他们根本不需要逻辑理性的分析,而是要“带着情感行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许多网络名人或企业家需要具有感人故事背景的逻辑。

在具体的事情上,中医劝说他人,情感会比理性分析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名望

勒庞指出,领导者的声誉是最有影响力的。所以群体中的领袖一定要努力去维护和包装的自己的名望。群体只所以服从领袖是由于领袖具有很大的名望。

换句话说,说服群体其实主要是靠名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报道,无论是政治领袖还是娱乐明星,通常都是不可思议的。其实这些宣传无非都是为了在群体中简历他们的名望。

大众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8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群体心理、群体意见和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可谓是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之作,另一位心理学大牛人——弗洛伊德对这本书的评价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同时他也指出了勒庞的问题和局限性,即只是摆出了问题,没有任何解决问题的探讨。

我想,能够发现问题已经足够了,如何解决其实应该是每个读完这本书的人自己去思考的问题。

以下,摘录一些勒庞的观点,看完以后,或许你也会更很多读过这本书的人一样,觉得这本书就是写给中国人看的——虽然时间已经过去100年。

1、何为群体。指的是思想感情的结合体,作者眼中的群体不是简单聚集在一起的人,而是在特定条件下,聚集成群,在互联网条件下,他们可以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只要感情和思想都指向同一方向,形成一种集体心理的个人的集合体,就是群体。因此同一架飞机的乘客,看同一场电影的观众,都不是群体。

2、群体“无意识”:勒庞的基本观点就是个人是有意识的,而群体是无意识的。推理、逻辑、智力这些有意识的理性因素,在人类的头脑里只起了很小的作用,人的绝大多数的行动都是跟着感觉走,受到情感、本能、欲望这些“无意识”因素的支配。人和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教育等有意识的部分不一样,因此个性不同。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人人都有的“无意识”因素就会被叠加放大,而智力、个性这些有意识的因素就会被吞没消失了,因此群体中的人大脑是麻木的,像是被催眠一样,会进入一种迷幻状态,只能进行条件发射,成了无意识因素的奴隶,在这种无意识状态下的人,文明人就会退化成野蛮人。比如一个平时性格温和的泥瓦工,在孤身一人时会控制自己的本能欲望,而一旦处于群体之中他的责任感就会消失,被无意识的本能欲望所控制,发泄出极端的情绪,退化成疯狂的野蛮人。

3、群体不关心事实: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群体没有理性,但想象力却变得非常敏感而强大,任何一个小小的刺激,都能在群体中,激发无穷无尽的联想,在汹涌的想象力之下,群体看不见事实只能看见幻像。群体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就是因为如此,在不少群体事件中,许多传言根本不是事实,而是用丰富的想象力所“脑补”出的谣言,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放大和想象后,也会变成一场巨大的阴谋。所以对于群体来说,重要的并不是事实,而是群体中想象的事实。

4、群体不接受讨论:对于理性的个人来说,任何一件事都很复杂,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性,都可以进行讨论,但群体没有思考能力,无法理解复杂事物,只能把任何事情都简单化。在群体眼中,一件事要么全对,要么全错。非黑即白,没有中间状态。一个观点要么是绝对真理,要么是绝对谬误,一切情感都是简单而极端的,所以,群体不接受“讨论”,对于一个观点,要么全盘接受,要么一棒子打死,毫无讨论余地。群体的信仰,像是一种宗教情感,所以,勒庞认为,他们偏执而极端,总要给自己造出一个上帝来崇拜,他们不接受讨论,并把所有观点不合的人都当成敌人。

虽然普遍认为勒庞的部分观点存在偏激甚是谬误的成分,但是它的确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颠覆了我们很多惯性的认知,让我们站在一个更加清醒的视角去反思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