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生态观后感

2024.04.17 生态观后感

生态观后感。

生态观后感【篇1】


《环境与生态》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它详细地讨论了地球上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地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书中首先介绍了地球上的环境问题,如空气和水污染、土地退化、物种灭绝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对我们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地球的自然平衡。


这本书还详细介绍了一些环保组织和个人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努力和创新方法。我被那些热心环保的人们所感动,他们日复一日地努力工作,为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书中还提到了一些环保项目,如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和森林保护等。这些项目的推行和运用带给我了希望,让我相信我们仍然有机会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它的平衡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环节的破坏都将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并采取行动来减少我们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在整个系统中产生着连锁反应。我们每个人都能为改善环境状况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节约能源、减少废物产生、使用可再生能源等。这些看似微小的个人行动都可以帮助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或政府层面的问题,它涉及到每个人的道德和伦理责任。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员,应该尊重并保护我们与其他生物和自然界的共存关系。我们应该更加谨慎地使用资源,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小编认为,《环境与生态》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它提醒我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改善环境状况做出贡献。我们需要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地球,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

生态观后感【篇2】

读《“生态课堂”在复兴》有感

看到“生态课堂”这个词,我感到很新奇,以前对生态的理解都是与生物、环境有关的,“生态课堂”这个词,确实是第一次听说。所以,一口气把这篇文章读完了,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生态课堂”。原来“生态课堂”的内涵是:

它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系统和谐、低耗高效、促进师生相互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它鼓励教师洋溢热情、体现魅力、充满智慧的“教”和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彰显个性的“学”。生态课堂的核心文化思想是构建“师生共享和谐相处、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现代教育新生活”。

在理解了它的内涵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是一种真正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堂形式。它不仅提出了“以学生为体,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还涵盖了一种“和谐系统,低耗高效”的课堂形式,最终建立一个“师生共享和谐相处、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现代教育新生活”。

其实新课改已经进行了这么多年了,作为教师虽然也知道要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但这些要么只是在嘴上说,要么是浅尝辄止去做,充其量只是在形式上去表现一下新课改,都没有真正的从根本上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我接触的课堂教学中,仍然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说实在的,对于我来说,新课改的东西虽然学习的也不少,但真正怎么去实施,怎么去创建一个新型的课堂,我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去做。

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它的可操作性特别强。它不仅告诉我们一堂“生态课堂”的目标是什么(即生命性、生本性、生长性、生活性、生成性、生动性),这样就给人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让人有了一个清晰的方向,而且它还告诉我们了“生态课堂”的评价标准“六看六体现”,即:一看师生关系,是否关爱每一名学生的生命成长,体现生命性;二是课堂角色,是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本质;第三,在学习指导过程中,师生是否关心教与学,体现成长性;四是看引导效果能否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智慧,体现其生成性;五是能否激发学生的个性和生动性;第六,看知识的扩展是否鼓励学生进入生活并反映他们的生活。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在具体实施层面,它除了运用评价这个杠杆改变课堂行为,以“学生参与度”、“学习关注度”、“师生和谐度”、“生生互助度”、“情感投入度”、“目标达成度”等六度标准来评价课堂,还在此基础上细化为15个观察视角和60个观察点,做到了课堂评价“有法可依”。(这15个观察视角和60个观察点能看到就更好了)这些都让我感到很兴奋,让我有了去实施“生态课堂”教学的冲动,但这也让我感受到了挑战,这样教学会对我的要求更高,因为它需要智慧去“教”,它需要我有更多的储备。

读完这篇文章,我也注意到他们的领导是如此重要和负责。邯郸市复兴区原来教育也比较落后,通过新课改,他们的“生态课堂”已经初见成效了。回顾我区教育现状,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刻不容缓。

我们也到了必须下定决心,共同努力,深化改革,振兴本地区教育的时候。

亳州市第九中学屈金全

生态观后感【篇3】

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平行的文明形式,以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生态文明下的精神文明,更提倡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转移人们对物欲的过分强调与关注;生态文明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超越。它将导致人类放弃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重欲望,摆脱生态和人类失败的悲剧。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与和谐相辅相成。没有生态,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面对严峻的全球生态危机,倡导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理性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倡导生态文明,重建自然、社会和人的有机进化的合理秩序,是我们思考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视角和新境界。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基础的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全民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公民参与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务之急。

我们应结合我省实际,认真推进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建设,大力推动以“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优美村镇”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文明”创建活动,鼓励企业、单位、家庭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促进公民的生态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生态观后感【篇4】

环境和生态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着如今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责任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促进生命的繁荣和发展。在阅读了大量关于环境生态的材料之后,我深刻体会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是我们应该始终牢记的目标,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环境污染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在我们不知不觉中,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等已经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环境污染不仅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同时也给大自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只有改变这些习惯才能让我们走向更可持续的未来。

在生态保护方面,我们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由于人类自身利益的追求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许多物种已经濒临灭绝,自然生态系统也遭受了极大的破坏。我们必须尽力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这样才能保证自然的生态平衡得以维持。人类的文明发展不应该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我们应该通过发挥科技和文化方面的优势来保护自然环境。

然而,我们面临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复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积极的成果。从每个人身边的小事做起,使用环保袋、节约水电、分类垃圾,这些小小的努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太起眼,但在长期的积累下,它们能够带来不可思议的变化。同时,我们也需要从更广阔的角度思考,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方面也应该更加负责任。各种环保措施、技术创新、环境税法等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参与。

总之,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需要从个人到社会各个层面,都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付出力量和智慧去推进这个目标的实现。

生态观后感【篇5】

环境变化

全球环境变化(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gec)是由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相互交织的系统驱动所造成的一系列陆地、海洋与大气的生物物理变化。从人类文明开始,人类就在改变环境,世界环境也在改变。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付出的代价就是环境。现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温室效应,森林砍伐过度,水土流失,冰川融化,地下水污染等等,这一切都是人为的。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环境问题都非常严重,在美国西部。

对环境检测早就已经入手,但是环境问题始终是个难题,为此运用的观测模型检测出许多环境的问题诸如温室效应,雾霾等问题均与水循环的失衡有关。

水循环是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联系。大气、植被和陆地生物与之密切相关。环境对人类的行为非常敏感。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了一些指标来检测环境,如温度、热量、地下水水质等。于过去相比,世界极端气候出现的频率更高,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以中国为例。近年来,发生了许多自然灾害,情况如下:

2008年春节,我国南方遭受了大规模的冰雪灾害,预计损失1500亿元。

2008年5月,发生了汶川特大**。

2008年6月,南方出现暴雨洪涝灾害。

2009年2月,河南省发生旱灾,称为50年一遇。

2009年8月,台湾风灾。

2010年3月,中国西南地区遭遇干旱。3月36日,曾经雄伟的贵州黄果树瀑布被截流。

2010年夏季,南方再次水灾成患。

2010年8月,舟曲发生泥石流灾害。

2011年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旱情,堰塞湖发生70年一遇干旱。丹江口水库因干旱决口创历史最低水位

2011年6月,江西发生洪灾。

2012年2月,云南昆明旱灾使水库干涸至谷底,经济损失约100亿。

虽然我们对环境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投入的去研究环境问题,建立更加有效的观测机制和模型,准确把握环境的趋势动态,更准确的进行预报。特别是对于区域气候变化的检测和水资源的评价,将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环境变化趋势。

环境问题是个长久的问题,我们必须统筹规划,加强检测,把环境意识普及到每个人,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采取有效措施,共同来维持我们的家园。

地下水是淡水资源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许多地区的水源。但近年来,随着地下水的过度消耗和管理不善,地下水急剧下降,水位下降,污染严重,土地塌陷。在很多地区,供水也比较紧张,甚至出于缺水状态。

因此,地下水的研究与保护迫在眉睫。

文献中对印度的地下水状况进行了分析,印度是依靠地下水的国家,其地下水开采90%都用于农业灌溉,用于居民生活供水和工业供水的仅为10%,印度多年平均可恢复地下水资源为4500108m3。目前年抽水量已经很大,已利用30%左右。20世纪50年代以来,印度的地下水灌溉面积的比重随总灌溉面积的增加而增长,1951年,1969年,1984年和1992年井灌面积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比例分别是29%,30%,38%和45.

3%,井面积之大居世界第一。由于地下水开采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有些地区地下水尚有一定扩大开采的潜力,而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超采,据国际水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下水开采过量,印度的农业将有四分之一受到严重的影响。周边国家地下水位也在下降,地下水资源短缺。

这仅仅是在印度,其实世界上好多地区地下水均存在开采过量,地下水位降低,水质污染的情况,这样还会引起泉水断流,水质恶化,海水入侵和部分地区的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

对于地下水的研究,我们要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对于特定的区域,了解清楚地下水的总体情况,开采量和地下水位的情况。充分了解当地实际用水情况,确定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不断观察地下水位变化,确保地下水合理利用。同时还要观测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密切关系,运用水资源的系统方法去分析根据四水规律,最大限度的利用地下水资源。

上述是对于一些研究者或者是当地水资源保护者的一些建议,地下水保护每个人的义务,你打一眼井或者多抽一点水,就会影响到地下水的运动,因此,对地下水的保护,我们要普及到每个人,让他们了解到地下水失衡所带来的危害,再利用的同时能更好的保护水资源。因此,国家的宏观调控、科研人源得研究指导、大家的参与保护,都将导致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水资源的更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