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范本

数学教案

2024.07.18 数学教案

2024数学教案收藏10篇。

推荐一些关于“数学教案”的最佳文章让您受益匪浅,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助益取得更好的成绩。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需求制定不同的教案。

数学教案【篇1】

设计意图

分类是根据物品的同和异,把物品集合成类的过程,也就是把相同的或具有共同特征的物品归并在一起。对小班幼儿来说分类包含两个层次。

一个是求同,就是把相同的物品摆放在一起,比如西瓜和西瓜、糖果和糖果。

第二个层次是分类,分类就是把有共同特征的物品放在一起。在本节课中就是在找到一模一样的礼物的基础上再把礼物分成可以吃的,可以玩的和书本三大类。

求同是分类的基础,因为求同时的标准是现成的,而分类时要幼儿自己产生标准,他们会把西瓜和糖果都放到食物箱里。所以设计时先让幼儿进行求同活动,提高他们掌握标准的能力,循序渐进,再让幼儿进行分类活动。通过生动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动动、玩玩、做做的过程中,积累有关类的经验,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能找出相同的物品,并知道摆放在一起。

2、练习将物品分类,并养成分类摆放物品的好习惯。

3、让幼儿通过游戏体验相互合作、和同伴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

食物,PPT,玩具,书本,储物箱,小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这个活动我共分了三大环节,即感知——认知——分类

刚开始设计了情景,在森林王国里,小兔在珠心算比赛中获奖了,大家去祝贺它。让幼儿扮演成小动物,孩子就很有表演欲望,把祝贺的礼物统一放在一起,先感知分类。导入课题。第二个环节是求同,也就是把相同的物品放到一起。出示老师带来的礼物,观看PPT,让幼儿观察都有什么礼物,礼物摆放的太乱了,引导幼儿一起整理,先把一种物品拿出来,摆放在一起。再拿出一种物品,摆放在一起。让幼儿认识并知道相同的物品应该放在一起。第三个环节是分类,也就是把有具有共同特征的物品放到一起。是第二环节的升华,加深。我运用的是游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把带来的礼物按照可以吃的,可以玩的和书本放到有图标的储物箱进行分类。能吃的就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有水果、蛋糕和糖果都是能吃的,这就需要幼儿自己判断,自己操作。让幼儿在游戏中反复体验,反复感受。结束部分老师和幼儿抬着食物箱到外面草地上分享食物,让幼儿在游戏中欢乐愉快的结束活动。活动延伸区域活动,在益智活动区,投放玩具卡《我会分类》请幼儿操作,并把各个类型的东西放在一起。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教案【篇2】

前几天的每人一节课上,我教学了《三角形的分类》一课。课前我认真阅读了教材及教参,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对课堂进行了比较充分的预设,为了让学生研究得合理有序,还特别制作了一些学具,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够按照三角形的角的特点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也能按照三角形的边的特点将三角形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并且能够说出每种三角形的特点,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在这里总结出以下几点改进方案:

第一、在学生进行给三角形分类的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还应该更明确地给学生一个研究的方向,比如师说:“我们可以主要研究三角形的角,如果要研究三角形的每个角的大小,我们应该选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呢?(量角器)如果你们小组想重点研究三角形的边的特点,那么该选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每边的长度呢?(格尺)”然后再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就可以快速选择要研究边还是角,要用格尺还是量角器,并且在老师讲要求的时候也提示到需要测量三角形的每一个角,每一条边,才能找到特点,进行分类,这样的合作学习,一定是合理有序的。

第二、教学的环节比较稳,但没有抓住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当学生出现⑤号图形测量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时,应该及时请学生到前边来测量一下,让学生亲自操作,印象深刻,也更有说服力,其实这也正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最好时机。这个地方的处理还可以让学生把他其实,手里不等边的图形,拿到前边贴到不等边一类中,也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今天在课堂上出现的不如意的地方,正是我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相信在学校每人一节课的活动中,我们都会慢慢的成长起来,通过相互听课学习,教学水平会有相应的提高。我坚信,每天都有收获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数学教案【篇3】

1.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教学用具和学生已有认知,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并根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同时,熟记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具体情境,借助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并且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大家来看,这个圆柱形状的物体。它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材料(出示一个茶叶盒)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制作这样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是在求圆柱的什么?(边演示边讲解)

生成原理

(1)介绍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师生活动:要求“制作茶叶盒所需的材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边演示边说),我们把圆柱侧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侧面积,把圆柱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表面积。

(2)创疑激趣

师:我们知道,圆柱的底面是圆,我们已经掌握了圆的面积,可是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我们又该怎么求它的面积呢?

(3)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所学过的图形来求侧面积?(小组合作探究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和圆柱的特征研究)ppt展示小组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因此圆柱的侧面积也就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

(4)学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师:我们已经会求圆柱的侧面积,那圆柱的表面积呢?(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求表面积的算式,并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师生活动:用字母表示侧面积和底面积的话,该如何表示圆柱的表面积。

深化原理

圆柱的表面积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面积之和。如果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它的表面积则是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之和。如水桶。

应用原理

如果给圆柱形笔筒侧面裹一层彩纸,笔筒底面半径是5cm,高是10cm。那么想想得准备多少彩纸?

课堂小结

师:今天收获了哪些知识?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个常用的学习用品?能否设计一个笔筒?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生:测量、确定笔筒的大小

师:如何确定?

生:确定底面半径,还有笔筒的高

师:课后利用所学知识给自己设计一个笔筒,并做一下“做一做”。

5.板书设计

6.教学反思

数学教案【篇4】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两端都要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少1的情况)。

难点: 掌握已知间隔长度和全长,求间隔数的方法,以及已知间隔数和间隔长度,求全长的方法。

一、引入。

1、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同学们,你们每年都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吗?美化绿化自己的家园,你们可曾注意到植树中也有很多学问,由于植树的线路不同,植树的情况也就不同,你们想了解植树中的学问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吗?这个单元我们共同来研究你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2、小游戏。

师生共同在毛线两端系个扣,然后等距离每隔一段系个扣,看一看,数一数,一共可以系几个扣。 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后得出系扣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

3、验证。

学生拿出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数一数,一共系了几个扣。

指名说说自己系了几个扣。 验证扣的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4、练习。

同桌两人各拿一张纸条,互提要求在纸上分段,要求两端均画上标志。 相互评价,互提建议。

1、出示教学教材第106页例1。

(1)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3)学生动手试一试。

(4)小组看图讨论,各自交流。

想法二:我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思考,如果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两端也要栽树,这样就可以栽5棵。照此思路,可以推出间隔数比棵数少1。

(5)猜测。

猜一猜,谁的思路对。

(6)集体反馈,发现规律。

经过集体交流,发现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在100米长的小路上共有20个间隔,那么就可以栽21棵树。

(7)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规律。

因为植树总数比间隔数多1,这样我们就可以先求出树与树之间一共有多少个间隔,而每个间隔的长度是已知的,就可以求出一共植树多少棵。

教师表扬能自己正确列式的学生,并请他们阐明思考过程。

2、尝试。

(1)出示例题:在一条18米长的水泥路上,从头开始每隔3米摆一盆花,一共摆多少盆花?

(2)读题,理解题意。

(3)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4)找寻数量间的关系。 同伴探究,并得出结论。

(5)独立列出算式。

6+1=7(盆) 请学生分别说出每步的意思。

1)有一根绳子,每隔2米挂一盏灯笼,起点和终点都挂,共挂了14盏灯笼。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学校领操台前从起点开始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

3)新建小区要在一条长1000米的路两旁安装路灯,每隔8米装一盏(两端都装)。一共需要多少盏路灯?

4)一个小学生从一楼上到三楼用了40秒。照这样计算,他从三楼上到六楼需要多长时间?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两端都不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多1的情况)。

难点:掌握已知棵数和全长,求间隔长度的方法,以及已知棵数和间隔长度,求全长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棵数=全长÷间隔长度+1 那么已知间隔长度和棵数,怎样求全长呢? 答后板书:全长=间隔长度×(棵数-1)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另一种植树问题。

1)出示教材第107页例2。

(1)读题,理解题意。

(2)投影出示教材图,帮助理解。

(3)分组看图讨论。

(4)尝试列式计算。

(5)集体交流。

教师板书:60÷3=20(段) 20-1=19(棵) 19×2=38(棵)

(6)质疑。

为什么减1?(因为两端都不种树,所以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为什么要乘2?(因为是在两馆间的路两旁植树,所以要乘2) (7)比较与例1的不同。 先分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例1是两端都要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多1。 例2是两端都不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少1。 (8)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讲述: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60米里面有多少个3米,就是多少个间隔。我们知道大象馆和猩猩馆在路两端,也就是说两端不栽树,所以间隔数就比植树的棵数多1。

2)小游戏。

这里有一张彩纸条,老师想把它等分成2份,需要用剪刀剪几次?(一次) 请你们拿出彩纸条,分别把它们分成3段、4段、5段,看一看要剪几次。 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1、两根栏杆之间每隔3米放一个障碍物,一共放了8个。这两根栏杆相距多少米?

2、两栋楼之间每隔2米种一棵树,共种了 15棵。这两栋楼相距多少米?

3、甲、乙两地相距4千米,每隔800米设一个站牌(甲、乙两地各设一个)。甲、乙两地一共设有多少个站牌?

4、小明家门前有一条35米的小路,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不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难点:掌握已知株数和全长,求株距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1、前两节课都学习了有关“植树问题”的哪些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忆内容,教师整理板书:

(1)两端都植树,则棵数比间隔数多1。 全长、棵数、间隔长度之间的关系:

(2)一端植树,则棵数就比在两端植树时的棵数少1,也就是棵数与间隔数相等,全长、棵数、株距之间的关系:

间隔长度=全长÷棵数 (3)两端都不植树,则棵数比间隔数少1。

2、设想。

你还知道有关“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给同伴做一个介绍,说一说你是从哪知道或学到的。

3、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第三种“植树问题”,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也很有意思,看谁最先发现规律。

1、出示教材第108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生:从情境中知道张伯伯要在圆形池塘周围栽树,池塘的周长是120m,每隔10m栽1棵树,问题是求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引导学生:把这类问题转化成在封闭的图形上植树的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无论什么图形,只要起点和终点重合,即首尾相连就是封闭图形。

师:观察封闭图形上的棵数与间隔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因为圆形池塘是封闭图形,根据“棵数等于间隔数”解答。120÷10=12(棵)

出示下图:

生:间隔数与棵数相同,也就是相当于一端栽树,另一端不栽树的情况。

2、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自主探究或同伴共同探究。

(5)集体交流。

(6)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7)套用关系式进行验证。 (8)解答。150÷15=10(盏)

1、一个圆形花坛,它的周长是150米,每隔2米栽一棵树。共需树苗多少棵?

2、社区有一块正方形活动区,每边都栽种19棵树,四个角各种1棵。共种树多少棵?

3、时钟6时敲6下,10秒敲完。那么12时敲几下,需要几秒?

1、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条件,解决“植树问题”。

2、熟练应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这几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解决实际问题。

四(1)班同学办安全小报,全班48人每人展示一张。在每张作品的四个角都钉上图钉,一共需要多少个图钉?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小组讨论,制订方案。

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重点是根据条件研究计算方法。

(4)分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根据不同的方案进行计算。

⑤共6行,每行8张。 列式:(6+1)×(8+1)=63(个) 还有其他方法吗?

最简单的方法是48×4=192(个)。

但是,这种方法比较浪费图钉,生活中一般不会采用这种方法。

(5)说一说,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布置展板。

(6)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2、拓展。

(1)板书练习。

李明上楼,从第一层到第三层要走36级台阶。如果从第一层走到第六层,需要走多少级台阶?(各层之间台阶数相同)

(2)理解题意。

(3)尝试解答。

(4)交流反馈。

(5)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讲述:我们把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看作1个间隔,第二层到第三层看作1个间隔,所以李明从第一层到第三层共走了2个间隔,根据“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可求出每相邻两层楼梯之间的台阶数为36÷(3-1)=18(级)。而从第一层到第六层共走了5个间隔,根据“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可得,18×(6-1)=90(级)。 (6)归纳。

这道题从表面看并不是“植树问题”,但是我们把层数看成棵数,可以抽象成为一条线段上的点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1)计划在一条长8064米的水渠的一条边上植树,包括两端在内,共植169棵。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2)椭圆形的跑道周长是400米。每隔40米装一盏红灯,两盏红灯之间装2盏绿灯。一共装多少盏灯?

(3)舞蹈队排成一个方阵,最外一层的人数为60人,舞蹈队外层每边有多少人?这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四的题目,并逐一校对。

数学教案【篇5】

(1)理解流程图的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

(2)能用文字语言表示算法,并能将算法用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流程图的结构。

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程序化思想,在归纳概括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体会到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学习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例1尺规作图,确定线段的一个5等分点。

要求:同桌一人作图,一人写算法,并请学生说出答案。

教师说明:为了使算法的表述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我们今天学习用一些通用图型符号构成一张图即流程图表示算法。

本节要学习的是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右图即是同流程图表示的算法。

1、投影介绍流程图的符号、名称及功能说明。

符号符号名称功能说明终端框算法开始与结束处理框算法的各种处理操作判断框算法的各种转移

流程图:

(1)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公式当r=10时写出计算圆的面积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2)已知函数对于每输入一个x值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写出算法并画流程图。

②判断x的范围,若,用函数Y=x+1求函数值;否则用Y=2—x求函数值

小结:含有数学中需要分类讨论的或与分段函数有关的问题,均要用到选择结构。

学生观察、类比、说出流程图与自然语言对比有何特点?(直观、清楚、便于检查和交流)

2、分析讲解例2;

分析:

思考:有多少个选择结构?相应的流程图应如何表示?

1、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模式是怎样的?

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

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拓展题:

4、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案【篇7】

标题:小学备课数学教案


文章:


备课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一份好的备课数学教案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准备充分、讲解清晰,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将从编写小学备课数学教案的要点和方法,以及教案中应包含的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对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备课数学教案的编写要点


1. 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在编写备课数学教案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要求,具有逐级递进性,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2. 分析教材: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常见错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


3. 设计教学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要在备课数学教案中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如游戏、小组合作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4. 确定教学资源:备课数学教案中要确定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工具、教学图片、教学视频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选择,并在教案中做好准备。


二、备课数学教案的编写方法


1. 教学目标明确:备课数学教案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它分解为细化的具体目标。通过具体目标的制定,使学生能够有目标地学习,并能够得到明确的反馈和评价。


2. 教学内容详细:备课数学教案中要详细列出所要教授的知识点和掌握的技能。对于每个知识点和技能,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以便学生能够进行理解和实践。


3. 教学步骤清晰:备课数学教案中要将教学步骤列出,并注明每个步骤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教师可进行详细解释和示范,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


4. 评价和反思:备课数学教案中要包含评价和反思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评价方式,如小测验、板书梳理等,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还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收获和问题,并进行改进。


三、备课数学教案的内容


1. 教学目标:备课数学教案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教学目标要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2. 教学过程:备课数学教案中要详细描述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和教学资源的使用等。教师要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如讲解、示范、实践、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教学评价:备课数学教案中要设计相应的评价方式,包括典型例题的解答和小测验等。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便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备课数学教案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编写好的备课数学教案,教师能够提前准备充分、课堂讲解清晰,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数学教案编写过程中要注意清晰明确教学目标、细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教学资源,并在教案中包含评价和反思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够编写出一份优秀的备课数学教案,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能正确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类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问题:__年10月12日上午9时,“神州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实现多人多天飞行,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请问:“神州六号”飞船的运行轨道是什么?多媒体展示“神州六号”运行轨道图片.

提出新问题:椭圆是怎么画出来的?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标准方程又是什么形式?

动画演示椭圆形成过程.

提问:点m运动时,f1、f2移动了吗?点m按照什么条件运动形成的轨迹是椭圆?

下面请同学们在绘图板上作图,思考绘图板上提出的问题:

1.在作图时,视笔尖为动点,两个图钉为定点,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符合什么条件?其轨迹如何?m.JHT868.CoM

2.改变两图钉之间的距离,使其与绳长相等,画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

3.当绳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时,还能画出图形吗?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交流的探究过程,得出这样三个结论:

并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四)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由各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汇报研讨结果.

①建系:以  所在直线为_轴,以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②设点:设  是椭圆上任意一点,为了使 的坐标简单及化简过程不那么繁杂,设 ,则

④化简:(这里,教师为突破难点,进行设问:我们怎么化简带根式的式子?对于本式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整理后再平方好呢?)

数学教案【篇9】

1、填空: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用字母( )表示。

连接( )和( )任意一点的()叫做半径。

通过( )并且( )的( )叫做直径。

2、用红彩笔描出圆中的半径,用蓝彩笔描出圆中的直径。

合作探究:探究一:完成学习卡探究二:用圆规画圆时,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等于( )的长度。( )决定圆的位置,()决定圆的大小。达标训练:(一)基础题(必做)1、判断。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00条半径。 () 直径是半径的2倍。()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任意两条半径都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2、填表。(二)拓展题(选做)用圆规和尺子画一自己喜欢的组合图形。综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课后课外作业:课本练习十三知识延伸:用圆规和尺子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

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通过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具准备:每个小组四样奖品:糖、小星星、橡皮、铅笔各100个。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与学生自然和谐的交谈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认知基础,掌握学生口头唱数的情况,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使学生感知到口头数数容易,但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可不太容易,指导学生数数时要注意手口一致。)

教师与学生交谈:

1.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谁能从0数到20?(请一名学生数。)谁能接着往后数?(预计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数到100,但数到100后学生可能数得不整齐了,部分学生开始出错了。)

大家能数那么多数,真了不起啊!

2.那么你猜猜今天有多少位同学来上课吗?到底有多少位同学呢?请你们自己数一数,好吗?(学生自己数一数。)谁能说说你数的结果是多少位同学?

3.谁愿意领着大家一起数?(请一名学生边点边数,这位学生指着,大家跟他一起数。)

今天来上课的人数比我们以前学过的20多一些。

4.刚才大家数数的时候数得那么好,可是数人数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看来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还真不太容易!不过没关系,只要大家像刚才那位小朋友一样,边点边数,点的和数的一样快,相信你们一定能数对!